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埔新市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埔新市鎮(英語:Tai Po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座落於新界東大埔。二次大戰以後,大埔的人口不斷增加,1971年大埔的人口已增至67,000多人。1979年1月,港府宣佈將大埔發展為新市鎮。





Remove ads
地理
大埔新市鎮由原來的大埔舊墟(最初的大埔墟)、大埔墟(太和市),以及主要由填海而成的新區(今日汀角路沿線東南邊的廣闊土地,包括大元邨、大埔中心、廣福邨、富善邨、新興花園和大埔工業邨等)組成。林村河由西向東穿過新市鎮的地理中心。興建在林村河上的主要橋樑有寶鄉橋、廣福橋、太和橋、錦和橋與錦石橋。
氣候
Remove ads
歷史
有史記載,1672年建立大埔舊墟,1892年增闢新墟太和市,以至1970年代發展為大埔新市鎮。
大埔一地,原屬瀕海的荒僻地帶,最初見於史書記載,是在西元918年時,由南漢政府置為「媚川都」,撥劃軍籍三千人隸屬此都,督令他們入海採珠作為國家財富。據說當時的大埔海(即今日的吐露港),水深土沃,盛產蚌珠,被稱為「媚珠池」。
九廣鐵路於1906年動工興建,於1910年完成,設立大埔墟火車站(今香港鐵路博物館),使大埔墟成為當時新界主要的貿易中心。運頭角里現存的建築物於1907年興建,是當時管理整個新界的理民府的辦事處。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開大規模的開發,按前工務局轄下的城市設計處擬備的圖則,在大埔墟與前理民府之間闢拓土地,這個新發展區稱為大埔中心區。
1972年10月,當時的總督會同行政局通過一項大型房屋計劃,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為180萬人提供足夠居所。在這項房屋計劃下,超過一半的房屋會在沙田、荃灣和屯門新市鎮興建,而計劃於大埔興建的公共房屋,預計只會容納約33,000人。
1974年當局決定在大埔興建全港第一個創新園。大埔創新園的填海工程於1976年展開,同時展開大埔第一個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1977年在魚角興建大型臨時房屋區,以收容受發展大埔區的清拆行動影響而須遷置的居民,當中鄰近的「元洲仔寮屋區」居民是首批入住這個臨時房屋區的居民。
由於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訂,大埔發展區的目標人口總數為22萬。1979年1月大埔獲列為新市鎮,1980年12月12日大埔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LTP/47於憲報公布。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頃的土地已經由填海闢拓而成。這些土地用作發展一個基本上自給自足的社區,具備完善的工商業和社區設施,為約30萬人服務。
規劃概念及發展特色
當局在發展佔地共2,480公頃的大埔新市鎮時,主要目標是在社區服務、康樂設施和教育設施方面均衡發展。至於餘下的鄉郊地區,則保持自然及鄉村環境的寧靜氣氛,並保育重要的自然風景區和提供漁農自然護理署所管理郊野公園。整個大埔新市鎮在完成發展後,其私人永久性房屋、公營租住房屋、資助出售房屋與其他房屋(包括私人臨時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的整體房屋組合比率,將為 35:28:35:2;除卻鄉郊地區人口約48,500人,大埔區在全面發展後,人口將約為305,900人。
整個大埔新市鎮的發展是由以下五個區域組成:
Remove ads
社區設施
社區設施是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規定進行規劃,以便為新市鎮的居民提供服務。以下是較為重要之工程項目:
交通
Remove ads
區議會議席分佈
由於大埔新市鎮的發展計劃延續超過十年,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不同的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為範圍。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