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朝内阁辅臣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朝内阁辅臣列表,旨在列举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1]。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2]。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3]。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4]。
Remove ads
永乐年间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樂。洪武三十五年八月,明成祖召解縉、黃淮等人入直文淵閣[5];次月,再召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等人入直,參與機務,內閣制度至此建立[6]。然而,當時進入內閣的成員均來自翰林院編修、檢討與侍讀等官職,并不兼任六部職位,也不得專制九卿。而九卿等官員上奏,亦不得向內閣通知[7]。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8] ...
时间 | 内阁首辅[8]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建文四年壬午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9] |
黃淮 十一月降 解縉 十一月進 |
黃淮[10]、胡廣[11]、楊榮[12]、解縉[13]、楊士奇[14]、金幼孜[15]、胡儼[15] | |
永乐元年癸未 (1403年) |
解縉 | 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胡儼、金幼孜 | |
永乐二年甲申 (1404年) |
解縉 | 解縉[16]、黃淮[17]、胡廣[18]、胡儼[19][20]、楊榮[21]、楊士奇[22]、金幼孜 | 全体内阁成员品衔至五品[23] |
永乐三年乙酉 (1405年) |
解縉 | 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四年丙戌 (1406年) |
解縉 | 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 解縉因上疏朱高煦禮秩超過太子而被成祖責備。除解縉外,全体内阁成员品衔升至二品[24]。 |
永乐五年丁亥 (1407年) |
解縉二月黜 胡廣 |
解縉[25]、黃淮[26]、胡廣[27]、楊榮[28]、楊士奇[29]、金幼孜[30] | 朱高煦進譖,解縉被貶至廣西布政司參議[31]。胡廣進為左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32]。 |
永乐六年戊子 (1408年) |
胡廣 | 胡廣、黃淮、楊榮[33]、楊士奇、金幼孜 | |
永乐七年己丑 (1409年) |
胡廣 |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 明成祖決定親征韃靼,命胡廣、楊榮、金幼孜隨行,黃淮、楊士奇留守輔佐太子朱高炽監國[34][35] |
永乐八年庚寅 (1410年) |
胡廣 |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 |
永乐九年辛卯 (1411年) |
胡廣 |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十年壬辰 (1412年) |
胡廣 |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十一年癸巳 (1413年) |
胡廣 |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十二年甲午 (1414年) |
胡廣 | 胡廣、黃淮[36]、楊榮、楊士奇[37]、金幼孜 | 成祖北征歸來,因太子朱高炽遣使迎接稍迟,加之朱高煦譖言,东宫官屬悉數下詔獄,黃淮、楊士奇、楊溥因此下狱[38]。 |
永乐十三年乙未 (1415年) |
胡廣 | 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 |
永乐十四年丙申 (1416年) |
胡廣 | 胡廣[39]、楊榮[40]、金幼孜[41]、楊士奇 | |
永乐十五年丁酉 (1417年) |
胡廣 | 胡廣、楊榮、金幼孜、楊士奇[42] | |
永乐十六年戊戌 (1418年) |
胡廣五月卒 楊榮 |
胡廣[43]、楊榮、金幼孜、楊士奇 | |
永乐十七年己亥 (1419年) |
楊榮 | 楊榮、金幼孜、楊士奇 | |
永乐十八年庚子 (1420年) |
楊榮 | 楊榮[44]、金幼孜[45]、楊士奇 | |
永乐十九年辛丑 (1421年) |
楊榮 | 楊榮、金幼孜、楊士奇[46] | |
永乐二十年壬寅 (1422年) |
楊榮 | 楊榮、金幼孜、楊士奇[47] | |
永乐二十一年癸卯 (1423年) |
楊榮 | 楊榮、金幼孜、楊士奇 | |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
楊榮八月降 楊士奇八月进 |
楊士奇[48]、楊榮[49]、金幼孜[50]、黃淮[51] | 同年八月,成祖駕崩,仁宗即位[52]。 |
关闭
Remove ads
洪熙年間
参见:仁宣之治
洪熙年間,明仁宗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53],於是從明仁宗起,內閣逐漸受到重視。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為尊[54]。
宣德年间
明宣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与其父明仁宗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宣德元年丙午 (1426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黄淮、金幼孜[63]、楊溥、张瑛[64] | 汉王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听从杨荣意见亲征,平定叛乱[65]。 |
宣德二年丁未 (1427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黄淮[66]、楊榮、金幼孜、楊溥、张瑛[67]、陳山[68] | |
宣德三年戊申 (1428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陳山、张瑛、楊溥 | 同年八月,楊士奇、楊榮、楊溥随明宣宗北巡[69]。 |
宣德四年己酉 (1429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陳山[70]、张瑛[71]、楊溥[72] | |
宣德五年庚戌 (1430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73]、金幼孜、楊溥 | |
宣德六年辛亥 (1431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74]、楊溥 | |
宣德七年壬子 (1432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楊溥 | |
宣德八年癸丑 (1433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楊溥 | |
宣德九年甲寅 (1434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楊溥[75] | |
宣德十年乙卯 (1435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楊溥 | 正月,宣宗驾崩,英宗即位[76]。 |
关闭
正统年间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众北征瓦剌,在宣化土木堡,明军被蒙古军围困,英宗被俘,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数十名官员阵亡,史称土木之变。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正統元年丙辰 (1436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楊溥 | |
正統二年丁巳 (1437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楊溥 | |
正統三年戊午 (1438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77]、楊溥[78] | |
正統四年己未 (1439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楊溥 | |
正統五年庚申 (1440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榮[79]、楊溥、馬愉[80]、曹鼐[81] | |
正統六年辛酉 (1441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溥[82]、馬愉、曹鼐 | |
正統七年壬戌 (1442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溥、馬愉、曹鼐 | 本年,張太皇太后去世。當時楊榮已去世,楊士奇因其子楊稷事而堅持不出,楊溥年老勢孤,宦官王振遂专擅国政[83]。 |
正統八年癸亥 (1443年) |
楊士奇 | 楊士奇、楊溥、馬愉、曹鼐 | |
正統九年甲子 (1444年) |
楊士奇 三月卒 楊溥 |
楊士奇[84]、楊溥、馬愉、曹鼐[85]、陳循[86] | |
正統十年乙丑 (1445年) |
楊溥 | 楊溥、馬愉[87]、曹鼐[88]、陳循[89]、苗衷[90]、高穀[91] | |
正統十一年丙寅 (1446年) |
楊溥 七月卒 曹鼐 |
楊溥[92]、曹鼐、陳循、馬愉[93]、苗衷、高穀 | |
正統十二年丁卯 (1447年) |
曹鼐 | 曹鼐、陳循、馬愉[94]、苗衷、高穀 | |
正統十三年戊辰 (1448年) |
曹鼐 | 曹鼐、陳循、苗衷、高穀 | |
正統十四年己巳 (1449年) |
曹鼐 八月歿 陳循 |
曹鼐[95]、陳循[96]、苗衷、高穀[97]、張益[98]、彭時[99]、商輅[99] | 在宦官王振鼓动下,明英宗率百官及五十万部队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内阁曹鼐、張益阵亡[100]。同年九月,明代宗即位[101]。 |
关闭
Remove ads
景泰年间
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后進入內閣,自後后,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102]。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景泰元年庚午 (1450年) |
陳循 | 陳循、苗衷[103]、高穀、彭時[104]、商輅[105]、俞綱[106]、江淵[107] | |
景泰二年辛未 (1451年) |
陳循 | 陳循[108]、高穀[109]、江淵、商輅、王一寧[110]、蕭鎡[111] | |
景泰三年壬申 (1452年) |
陳循 | 陳循[112]、高穀[113]、江淵[114]、王一寧[115]、蕭鎡[116]、商輅[117]、王文[118] | |
景泰四年癸酉 (1453年) |
陳循 | 陳循、高穀、王文[119]、蕭鎡、江淵[120]、商輅 | |
景泰五年甲戌 (1454年) |
陳循 | 陳循、高穀、王文[121]、蕭鎡、江淵[122]、商輅 | |
景泰六年乙亥 (1455年) |
陳循 | 陳循、高穀、王文、江淵[123]、蕭鎡、商輅 | |
景泰七年丙子 (1456年) |
陳循 | 陳循[124]、高穀[125]、王文[126]、蕭鎡[127]、商輅[128] |
关闭
Remove ads
天顺年間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奪回了政權,改年号为“天顺”。英宗復辟后,内阁成员大换血,其中首辅陳循充军辽东;王文遭棄市斩首;蕭鎡、商輅削职为民。天顺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形成固定的制度[129]。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景泰八年丁丑 天順元年[130] (1457年) |
陳循 正月罷 徐有貞 六月罷 許彬 七月罷 李賢 七月進 |
陳循[131]、高穀[132]、王文[133]、蕭鎡[134]、商輅[134]、徐有貞[135]、許彬[136]、薛瑄[137]、李賢[138]、呂原[139]、岳正[140]、彭時[141] | 該年正月壬午,徐有貞、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復皇帝位,內閣大調動[142]。后因徐、石矛盾,徐有貞、許彬等人獲刑離開內閣[143][144]。 |
天順二年戊寅 (1458年) |
李賢 | 李賢、彭時、呂原 | |
天順三年己卯 (1459年) |
李賢 | 李賢、彭時、呂原 | |
天順四年庚辰 (1460年) |
李賢 | 李賢、彭時、呂原 | |
天順五年辛巳 (1461年) |
李賢 | 李賢[145]、彭時、呂原 | |
天順六年壬午 (1462年) |
李賢 | 李賢、彭時、呂原[146] | |
天順七年癸未 (1463年) |
李賢 | 李賢、彭時、陳文[147] | |
天順八年甲申 (1464年) |
李賢 | 李賢[148]、陳文[149]、彭時[150] | 同年正月英宗駕崩,憲宗即位[151]。 |
关闭
Remove ads
成化年间
明憲宗成化初年,吏治尚佳。但成化中期以後,憲宗寵信万贵妃及宦官汪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史书多载,成化十九年后,内阁成员萬安、劉吉、劉珝与六部长官合称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152]。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成化元年乙酉 (1465年) |
李賢 | 李賢、陳文[153]、彭時[154] | |
成化二年丙戌 (1466年) |
李賢 十二月卒 陳文 十二月進 |
李賢[155]、陳文、彭時[156]、劉定之[157] | |
成化三年丁亥 (1467年) |
陳文 | 陳文[158]、彭時[159]、劉定之[160]、商輅[161] | |
成化四年戊子 (1468年) |
陳文 四月卒 彭時 四月進 |
陳文[162]、彭時、商輅[163]、劉定之[164] | |
成化五年己丑 (1469年) |
彭時 | 彭時、商輅、劉定之[165]、萬安[166] | |
成化六年庚寅 (1470年) |
彭時 | 彭時、商輅、萬安 | |
成化七年辛卯 (1471年) |
彭時 | 彭時、商輅、萬安 | 同年彭時、商輅借彗星天变而请身居宫中的明宪宗入朝,而未谈多少时萬安即大呼万岁,宪宗从此再不见大臣,一时内阁被笑称“万岁阁老”[167]。 |
成化八年壬辰 (1472年) |
彭時 | 彭時、商輅、萬安 | |
成化九年癸巳 (1473年) |
彭時 | 彭時、商輅[168]、萬安[169] | |
成化十年甲午 (1474年) |
彭時 | 彭時、商輅、萬安 | |
成化十一年乙未 (1475年) |
彭時 三月卒 商輅 四月进 |
彭時[170]、商輅[171]、萬安、劉珝[172]、劉吉[173] | |
成化十二年丙申 (1476年) |
商輅 | 商輅[174]、萬安[175]、劉珝、劉吉 | |
成化十三年丁酉 (1477年) |
商輅 六月致仕 萬安 六月进 |
商輅[176]、萬安[177]、劉珝[178]、劉吉[179] | |
成化十四年戊戌 (1478年) |
萬安 | 萬安[180]、劉珝[181]、劉吉[182] | 萬安、劉珝、劉吉三人在成化年间毫无建树,故称“紙糊三閣老”[152]。 |
成化十五年己亥 (1479年) |
萬安 | 萬安、劉珝、劉吉 | |
成化十六年庚子 (1480年) |
萬安 | 萬安、劉珝、劉吉 | |
成化十七年辛丑 (1481年) |
萬安 | 萬安、劉珝、劉吉 | |
成化十八年壬寅 (1482年) |
萬安 | 萬安[183]、劉珝[184]、劉吉[185] | |
成化十九年癸卯 (1483年) |
萬安 | 萬安、劉珝、劉吉 | |
成化二十年甲辰 (1484年) |
萬安 | 萬安、劉珝、劉吉 | |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 (1485年) |
萬安 | 萬安、劉珝[186]、劉吉[187]、彭華[188] | 明朝党争开始,萬安与彭華等人挤走劉珝[189]。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 (1486年) |
萬安 | 萬安[190]、劉吉[191]、彭華[192]、尹直[193] |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 (1487年) |
萬安 十月罢 劉吉 十一月进 |
萬安[194]、劉吉[195]、彭華[196]、尹直[197]、徐溥[198]、劉健[199] | 同年九月,宪宗驾崩,孝宗即位[200]。十一月,孝宗罢免万安[201]。 |
关闭
Remove ads
弘治年间
参见:弘治中兴
弘治为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期的年号。其上任后,重新任免内阁、六部官员,任用贤能,使得其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称“弘治中兴”。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弘治元年戊申 (1488年) |
劉吉 | 劉吉、徐溥、劉健 | |
弘治二年乙酉 (1489年) |
劉吉 | 劉吉、徐溥、劉健 | |
弘治三年庚戌 (1490年) |
劉吉 | 劉吉、徐溥、劉健 | |
弘治四年辛亥 (1491年) |
劉吉 | 劉吉[202]、徐溥[203]、劉健[204]、丘濬[205] | 劉吉在内阁期间,屡遭弹劾却屹立不倒,人称“刘棉花”[206]。 |
弘治五年壬子 (1492年) |
劉吉 八月致仕 徐溥 八月进 |
劉吉[207]、徐溥、丘濬、劉健 | |
弘治六年癸丑 (1493年) |
徐溥 | 徐溥、丘濬、劉健 | |
弘治七年甲寅 (1494年) |
徐溥 | 徐溥[208]、丘濬[209]、劉健[210] | |
弘治八年乙卯 (1495年) |
徐溥 | 徐溥、丘濬[211]、劉健、李東陽[212]、謝遷[213] | |
弘治九年丙辰 (1496年) |
徐溥 | 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 | |
弘治十年丁巳 (1497年) |
徐溥 | 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 | |
弘治十一年戊午 (1498年) |
徐溥 七月致仕 劉健 七月进 |
徐溥[214]、劉健[215]、李東陽[216]、謝遷[217] | |
弘治十二年己未 (1499年) |
劉健 | 劉健、李東陽、謝遷 | |
弘治十三年庚申 (1500年) |
劉健 | 劉健、李東陽、謝遷 | |
弘治十四年辛酉 (1501年) |
劉健 | 劉健、李東陽、謝遷 | |
弘治十五年壬戌 (1502年) |
劉健 | 劉健、李東陽、謝遷 | |
弘治十六年癸亥 (1503年) |
劉健 | 劉健[218]、李東陽[219]、謝遷[220] | |
弘治十七年甲子 (1504年) |
劉健 | 劉健、李東陽、謝遷 | |
弘治十八年乙丑 (1505年) |
劉健 | 劉健[221]、李東陽[222]、謝遷[223] | 五月,明孝宗驾崩,武宗即位[224]。 |
关闭
Remove ads
正德年间
正德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的年号,朱厚照在位前期,宠信刘瑾等宦官,并设立豹房,骄奢淫逸。中后期虽治理内政,铲除宦官,但听信江彬等奸臣,后因落水染病身亡。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正德元年丙寅 (1506年) |
劉健 十月致仕 李東陽 十月进 |
劉健[225]、李東陽[226]、謝遷[227]、焦芳[228]、王鏊[229] | 劉健、謝遷等遂谋划去除“八党”,后因计谋失虑,被刘瑾等人得利,最终弹劾未成功,刘健等人只能辞职[230]。 |
正德二年丁卯 (1507年) |
李東陽 | 李東陽、焦芳[231]、王鏊[232]、楊廷和[233] | |
正德三年戊辰 (1508年) |
李東陽 | 李東陽、焦芳、王鏊、楊廷和[234] | |
正德四年己巳 (1509年) |
李東陽 | 李東陽、焦芳[235]、王鏊[236]、楊廷和、劉宇[237] | |
正德五年庚午 (1510年) |
李東陽 | 李東陽[238]、焦芳[239]、楊廷和[240]、曹元[241]、梁儲[242]、劉忠[243] | 八月,陕西三边总督杨一清与太监张永计除刘瑾[244]。 |
正德六年辛未 (1511年) |
李東陽 | 李東陽、楊廷和、劉忠[245]、梁儲、費宏[246] | |
正德七年壬申 (1512年) |
李東陽 十二月致仕 楊廷和 同月进 |
李東陽[247]、楊廷和[248]、梁儲[249]、費宏[250] | |
正德八年癸酉 (1513年) |
楊廷和 | 楊廷和、梁儲、費宏 | |
正德九年甲戌 (1514年) |
楊廷和 | 楊廷和、梁儲、費宏[251]、靳貴[252] | |
正德十年乙亥 (1515年) |
楊廷和 三月丁憂 梁儲 三月进 |
楊廷和[253]、梁儲、靳貴、楊一清[254] | |
正德十一年丙子 (1516年) |
梁儲 | 梁儲、楊一清[255]、靳貴、蔣冕[256] | |
正德十二年丁丑 (1517年) |
梁儲 | 梁儲、靳貴[257]、蔣冕[258]、毛紀[259]、楊廷和[260] | |
正德十三年戊寅 (1518年) |
楊廷和 | 楊廷和、梁儲、蔣冕、毛紀 | |
正德十四年己卯 (1519年) |
楊廷和 | 楊廷和、梁儲、蔣冕、毛紀 | 宁王朱宸濠叛乱,被南赣巡抚王守仁平定[261]。 |
正德十五年庚辰 (1520年) |
楊廷和 | 楊廷和、梁儲、蔣冕、毛紀 | |
正德十六年辛巳 (1521年) |
楊廷和 | 楊廷和[262]、梁儲[263]、蔣冕[264]、毛紀[265]、袁宗皋[266]、費宏[267] | 四月,武宗驾崩,无子。内阁首辅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268]。 |
关闭
嘉靖年间
参见:大禮議
嘉靖为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的年号。明武宗死时无子,朱厚熜是由内阁及六部大臣经明朝宗法顺序寻找确立的继承人,为明宪宗孙。其继位初期,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多有建树。因大禮議事件,明世宗与内阁、六部为首的文臣相抗,并最终以强权镇压而获胜。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269]。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嘉靖元年壬午 (1522年) |
楊廷和 | 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 | |
嘉靖二年癸未 (1523年) |
楊廷和 | 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 | |
嘉靖三年甲申 (1524年) |
楊廷和 二月致仕 蔣冕 五月致仕 毛紀 七月致仕 費宏 七月進 |
楊廷和[270]、蔣冕[271]、毛紀[272]、費宏、石珤[273]、賈詠[274] | 大禮議事件導致楊廷和等明朝內閣重臣紛紛辭職,皇權得到擴張,而官吏因此風氣日下[275]。 |
嘉靖四年乙酉 (1525年) |
費宏 | 費宏[276]、石珤[277]、賈詠[278]、楊一清[279] | |
嘉靖五年丙戌 (1526年) |
費宏 | 費宏[280]、楊一清[281]、石珤[282]、賈詠[283] | |
嘉靖六年丁亥 (1527年) |
費宏 二月致仕 楊一清 |
費宏[284]、楊一清[285]、石珤[286]、賈詠[287]、謝遷[288]、翟鑾[289]、張璁[290] | |
嘉靖七年戊子 (1528年) |
楊一清 | 楊一清、謝遷[291]、張璁[292]、翟鑾[293] | |
嘉靖八年己丑 (1529年) |
楊一清 九月致仕 張璁 |
楊一清[294]、張璁[295]、翟鑾、桂萼[296] | |
嘉靖九年庚寅 (1530年) |
張璁 | 張璁、桂萼[297]、翟鑾 | |
嘉靖十年辛卯 (1531年) |
張孚敬 七月致仕 翟鑾 十月降 張孚敬 十一月召復任 |
張孚敬[298]、桂萼[299]、翟鑾、李時[300] | |
嘉靖十一年壬辰 (1532年) |
張孚敬 八月致仕 李時 |
張孚敬[301]、李時、翟鑾、方獻夫[302] | |
嘉靖十二年癸巳 (1533年) |
李時 四月降 張孚敬 四月復 |
李時[303]、方獻夫、翟鑾[304]、張孚敬[305] | |
嘉靖十三年甲午 (1534年) |
張孚敬 | 張孚敬[306]、方獻夫[307]、李時[308] | |
嘉靖十四年乙未 (1535年) |
張孚敬 四月致仕 李時 |
張孚敬[309]、李時、費宏[310] | |
嘉靖十五年丙申 (1536年) |
李時 | 李時[311]、夏言[312] | |
嘉靖十六年丁酉 (1537年) |
李時 | 李時、夏言 | |
嘉靖十七年戊戌 (1538年) |
李時 十二月卒 夏言 |
李時[313]、夏言、顧鼎臣[314] | |
嘉靖十八年己亥 (1539年) |
夏言 | 夏言[315]、顧鼎臣[316] | |
嘉靖十九年庚子 (1540年) |
夏言 | 夏言[317]、顧鼎臣[318]、翟鑾[319] | |
嘉靖二十年辛丑 (1541年) |
夏言 | 夏言[320]、翟鑾 | |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 (1542年) |
夏言 七月革職閒住 翟鑾 八月进 |
夏言[321]、翟鑾[322]、嚴嵩[323] | 嚴嵩誣陷夏言,致其罢官[324]。 |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 (1543年) |
翟鑾 | 翟鑾、嚴嵩 | |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 (1544年) |
翟鑾 八月削籍 嚴嵩 八月进 |
翟鑾[325]、嚴嵩[326]、許讚[327]、張璧[328] | |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 (1545年) |
嚴嵩 | 嚴嵩[329]、許讚[330]、張璧[331]、夏言[332] | 明世宗觉察到严嵩贪婪放纵,重新启用夏言[333]。 |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1546年) |
夏言 | 夏言、嚴嵩 |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 (1547年) |
夏言 | 夏言、嚴嵩[334] | |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 (1548年) |
夏言 正月致仕 | 夏言[335]、嚴嵩 | 嚴嵩誣陷夏言,致其遭棄市[336]。嚴嵩在位期間,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337]。 |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 (1549年) |
嚴嵩 | 嚴嵩、張治[338]、吕本[339] | |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1550年) |
嚴嵩 | 嚴嵩[340]、張治[341]、吕本[342] | |
嘉靖三十年辛亥 (1551年) |
嚴嵩 | 嚴嵩、吕本[343] | 锦衣卫经历沈鍊弹劾严嵩十大罪,被廷杖、贬谪保安[344]。 |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 (1552年) |
嚴嵩 | 嚴嵩、吕本、徐階[345] |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 (1553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346]、吕本 | 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五奸,被撤职逮捕,三年后被处死[347]。 |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 (1554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348]、吕本[349] | |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 (1555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吕本 | |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 (1556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吕本[350] | |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 (1557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351]、吕本[352] | |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 (1558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吕本 | 给事中吴时来、主事张翀、董传策上疏弹劾严嵩,三人均遭廷杖,贬谪岭南[353]。 |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 (1559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354]、吕本 | |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1560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355]、吕本[356] | |
嘉靖四十年辛酉 (1561年) |
嚴嵩 | 嚴嵩、徐階、吕本[357]、袁煒[358] | 明世宗居所万寿宫失火,嚴嵩请求移驾南宫,徐阶则主张迅速营建新宫。自此之后,严嵩开始失去明世宗信任[359]。 |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 (1562年) |
嚴嵩 五月罷 徐階 五月进 |
嚴嵩[360]、徐階[361]、袁煒[362] | 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严嵩被免职[363]。 |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 (1563年) |
徐階 | 徐階、袁煒 | |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1564年) |
徐階 | 徐階[364]、袁煒[365] |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 (1565年) |
徐階 | 徐階、袁煒[366]、嚴訥[367]、李春芳[368] |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 (1566年) |
徐階 | 徐階、李春芳[369]、郭朴[370]、高拱[371] | 十二月,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372]。 |
关闭
Remove ads
隆庆年间
隆庆为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穆宗在位,改革明世宗弊政,平反冤案并惩治方士宦官,重用贤臣。北部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南方荡平倭寇。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隆庆元年丁卯 (1567年) |
徐階 | 徐階、李春芳[373]、郭朴[374]、高拱[375]、陳以勤[376]、張居正[377] | 高拱与徐阶因官员考察发生争执,随后高拱被罢[378]。 |
隆庆二年戊辰 (1568年) |
徐階 七月致仕 李春芳 七月进 |
徐階[379]、李春芳[380]、陳以勤[381]、張居正[382] | |
隆庆三年己巳 (1569年) |
李春芳 | 李春芳、陳以勤、張居正、趙貞吉[383]、高拱[384] | |
隆庆四年庚午 (1570年) |
李春芳 | 李春芳[385]、高拱[386]、陳以勤[387]、張居正[388]、趙貞吉[389]、殷士儋[390] | |
隆庆五年辛未 (1571年) |
李春芳 五月致仕 高拱 五月进 |
李春芳[391]、高拱、張居正、殷士儋[392] | |
隆庆六年壬申 (1572年) |
高拱 六月罷 張居正 六月进 |
高拱[393]、張居正[394]、高儀[395]、呂調陽[396] | 六月,明神宗即位[397]。張居正联合宦官馮保挤走高拱,成为内阁首辅[398]。 |
关闭
Remove ads
萬曆、泰昌年间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亦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鈞早年登基,因孝定皇太后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扶政,在位前十四年社会改革卓越,史称“万历中兴”。万历十四年,因立储之事(国本之争)与内阁、六部官员对抗,从此三十年不再参与任何朝政事务,史为“万历怠政”。而万历三大征及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明朝内贫外患。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关闭
天启年间
天启为明朝第十五个皇帝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朱由校为光宗之子,在位期間,宠信宦官魏忠賢,朝廷官员多依附魏,是为阉党。天启年间,奸臣当道、朝纲混乱,阉党与东林党斗争激烈。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病故,遗诏传位五弟朱由檢。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时间 | 内阁首辅 | 內閣辅臣 | 背景 |
---|---|---|---|
天启元年辛酉 (1621年) |
劉一燝 十月降 葉向高 十月进 |
葉向高[513]、劉一燝[514]、韓爌[515]、史繼偕[516]、沈潅[517]、何宗彥[518]、朱國祚[519]、孫如游[520] | |
天启二年壬戌 (1622年) |
葉向高 | 葉向高、劉一燝[521]、韓爌、史繼偕、沈潅[522]、何宗彥、朱國祚、孫承宗[523]、朱國祚 | 魏忠贤疏劾刘一燝,使其退休[524]。 |
天启三年癸亥 (1623年) |
葉向高 | 葉向高[525]、韓爌[526]、史繼偕[527]、何宗彥[528]、朱國祚[529]、顧秉謙[530]、朱國禎[531]、朱延禧[532]、魏廣微[533]、孫承宗[534] | |
天启四年甲子 (1624年) |
葉向高 七月致仕 韓爌 十一月致仕 朱国禎 十二月致仕 顧秉謙 十二月进 |
葉向高[535]、韓爌[536]、何宗彥[537]、朱國禎[538]、顧秉謙[462]、朱延禧、魏廣微、孫承宗[539] | 六月,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但是熹宗未采信。魏忠贤随后将杨涟等人迫害致死[540]。 |
天启五年乙丑 (1625年) |
顧秉謙 | 顧秉謙[541]、朱延禧[542]、魏廣微[543]、周如磐[544]、黃立極[545]、丁紹軾[546]、馮銓[547]、孫承宗[548] | 宦官魏忠贤全面清洗杀害东林党人,该年后内阁成员均改为阉党人[549]。 |
天启六年丙寅 (1626年) |
顧秉謙 九月致仕 黃立極 九月进 |
顧秉謙[550]、黃立極[551]、丁紹軾[552]、馮銓[553]、施鳳來[554]、張瑞圖[555]、李國𣚴[556] | 九月,皇太极即后金汗位[557]。 |
天启七年丁卯 (1627年) |
黃立極 十一月致仕 施凤來 |
黃立極[558]、施鳳來[559]、張瑞圖[560]、李國𣚴[561]、來宗道[562]、楊景辰[563]、周道登[564]、錢龍錫[565]、李標[566]、劉鴻訓[567] | 八月,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即位[568]。崇祯皇帝上任后彻底清理官员中阉党,而建立东林党内阁。然而其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內閣成员,朝令夕改,史称“崇祯五十相”[569]。 |
关闭
崇祯年间
参见:明末民變
崇祯为明朝第十六个皇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在位年号,朱由檢为明熹宗之弟。明思宗在位時期,旰食宵衣,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繼位后,即迅速剷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使得朝綱大肅。然而,其用人遲疑,國家治理及官員選用朝令夕改,官員黨爭仍此消彼長。明朝經萬曆、天啟年間國力大損,恰逢當時各地民變勢力強大,以及後金(清)的連年入侵,朱由檢最終無力回天。李自成攻入顺天府后,明思宗于紫禁城景山自盡,明朝滅亡。過後南明政權所任命之内阁辅臣,請參閱南明内阁辅臣年表。
更多信息 时间, 内阁首辅 ...
关闭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