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犬
由欧亚大陆的灰狼驯化而来的常见家畜,被广泛作为宠物或役用动物饲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犬(學名:Canis lupus familiaris)[1],通稱狗,又称家犬[2][3],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是狼(學名:Canis lupus)的一个亚種。狗是人類最早驯化的一个物种。野狗可能對環境與其他生物造成影響。狗的壽命最多可超過二十年,平均則為十數年,與貓的平均壽命相近。若無發生意外,小型犬的平均壽命更長。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4年6月8日) |
DNA分析显示狗不单单是狼的近亲,更是各地不同狼亚种的混血后代。现代狗的祖先约在1.1万至1.6万年前开始在西欧被人类驯化,更早之前人類飼養的古代狗已經滅絕,如在比利时所发现距今3.6万年及阿尔泰山所发现约3.3万年前的标本,显示已经中断的驯化事件,这些更早期的古代狗並未留下现存后代。2016年的研究表明,現代狗至少經過兩次馴化,人類在亞洲馴化狗,發生在超過1.4萬年前,一小部分家犬和人通過歐亞大陸西遷。這意味著,所有現代家犬,還有紐格萊奇墓犬,牠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到亞洲。基因檢測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歐洲犬,很多基因型在現代歐洲犬中找不到。這結果意味著,古歐洲犬沒留下多少後代,有可能是因為亞洲犬在新石器時代就逐漸取代了古歐洲犬[4]。
狗在与人的长期互动中习得了与人类行为和谐一致的特殊习性,更获得了靠高淀粉饮食茁壮成长的能力[5]。各种狗的形状、大小、毛色都有显著不同[6]。狗与人之间已经高度演化出互利共生关系,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役用动物,可用来看家护院、捕猎、放牧、载货、警用、军用、做宠物伴侣、帮助身障人士等,因此有“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美誉。此外有些地區也將狗作为食物,例如東亞的朝鮮、韩国、中國部份地區、東南亞的越南、歐洲的瑞士、法國、美國夏威夷等地。
家犬通过数万年的人工选择,已培育出数百个犬种,其中多数犬种出现是近几百年的事。人们根据需要培育了许多不同的品种。例如身高从只有15.2厘米的吉娃娃到76厘米的爱尔兰猎狼犬,也有各種颜色,例如白、黑、灰或棕。
Remove ads
概要
犬最早可能於16,000年,最晚不晚於14,000年前,就被人类從野生狗類驯化成家畜[7][8]。从DNA上来看,驯化可能最早发生在亚洲东南部[7][9],但也有人认为是在中东[10],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2013年的研究指出,現代家犬的DNA血緣與一種已滅絕的古代歐洲野狼最為接近,人類在大約在距今18,000年到32,000年之間開始馴養歐洲野狼,最終培育出現代家犬[11]。2015年的研究發現,來自東南亞的狗,與其他種群相比,具有顯著更高的遺傳多樣性,是與狼有親緣關系的最基礎種群,顯示家犬的起源地可能是在33,000年前的東南亞。大約15,000年前,一部分祖先狗開始遷移到中東和非洲,大約10,000年前入了歐洲。走出亞洲的其中一支又遷移回到東方,在遷移至新大陸之前與中國北部的地方性亞洲譜系形成了一系列混雜種群[12]。


儘管犬(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的祖先為灰狼、屬於食肉目,但在不同文獻中,家犬既被描述為肉食動物,也被歸為雜食動物。[13][14]
基因研究顯示,與狼相比,家犬在與澱粉消化相關的基因(例如胰澱粉酶基因 AMY2B)上出現複製數增多等變化,這被視為家犬對富含碳水化合物飲食適應的分子證據之一,並可能與早期馴化過程中長期攝取人類農業剩餘物有關。[15]
雖然犬能有效消化蔬菜與穀物,但仍需從飲食中獲取某些主要由動物性食材提供的必需營養素,例如參與膽酸合成的牛磺酸、促進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以及維持氮平衡所需的精胺酸。關於犬類的詳細營養需求,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已出版標準參考資料。[16]
部分飼主選擇以生肉或自製「BARF」(Biologically Appropriate Raw Food,意為「生物學上適合的生食」)等非商業配方餵養犬隻。支持者主張此類飲食可改善毛質、口氣與牙齒健康,惟現有的系統性研究指出:自製或未經完整營養評估的生食配方常出現鈣磷比失衡、維生素D與微量元素不足等問題,且生肉中可能帶有沙門氏菌、李斯特菌或致病性大腸桿菌株等病原體,增加食安風險。[17][18][19]
因此,維持「完整且均衡」(complete and balanced)的商業配方飼料,或依照權威機構制定的營養建議進行配方設計,是確保犬隻健康的基本原則。同時,應避免餵食已知對犬有毒的人類食物,如可可鹼(存在於巧克力中)、洋蔥、葡萄、酪梨及含木糖醇的甜食(如糖果、花生醬或冰淇淋等)。[20][21][22]
Remove ads
名稱及術語
家犬属于狼,狼的学名为“Canis lupus”,拉丁语“canis”即“犬”,“lupus”即“狼”。1758年林奈最初将其视为独立物种,命名为Canis familiaris ——意即“家犬”,但1993年史密森学会与美国哺乳动物学会重新分类将其划为狼的一个亚种,于是“Canis lupus familiaris”成为家犬的正式学名。
漢字「犬」字早在甲骨文時代已出現,寫作
,為象形字。後經演變,雖然楷書「犬」字象形的痕跡已很難辨認,但仍可從部首「犭」看出象形痕跡。
在汉藏语系其他语言中,亦可发现“犬”的同源詞:藏语 khyi、缅甸语 khwe、嘉绒语 khɯna,白語 kuanx,这证明原始汉藏民族已经会飼養犬,或與之有互動。而現行所稱的「狗」,據美國漢學家羅傑瑞的論證,上古漢語的“狗”*kug>kəu:是借自共同苗瑤語*klu2B[23]。
種族特性


現代的家犬在體型、外貌與行為上的差異,比許多其他馴化動物還要極端。但即使各狗種之間差異顯著,家犬與其野生祖先灰狼仍保有許多共同特性。犬科動物多為掠食動物或偶爾食腐動物,具備便於攻擊、抓捕與撕咬獵物的牙齒與肌肉構造。
犬類的四肢結構使其在必要時可迅速出擊或跳躍以追捕獵物。其前肢較為靈活、後肢肌肉結實,以提供向前衝撞或跳躍的動力。
在視覺方面,研究顯示犬類屬於「二色視」(dichromatic vision),即具有兩種視錐細胞,而人類具有三種。犬類對藍色與黃色辨識較為敏銳,但對紅綠色區分能力有限。[24] 此外,犬類的視覺對運動與暗光環境更為敏感,但在細節辨識上不及人類。[25]
在嗅覺方面,研究指出犬類具備極為靈敏的嗅覺系統。其鼻腔內嗅覺受器數量遠超人類,並可用於追蹤極微量氣味。[26] 某些研究估計,經過選育以嗅探犬用途培養的犬種,其氣味受器可達上億個。[27] 家犬可分辨不同氣味分子之差異,並能辨識個體特徵、病原存在或特定化學物質。
關於體溫調節與汗腺分佈,犬類的汗腺主要集中於腳掌,其體表出汗有限;主要降溫方式為透過張嘴、伸舌頭、喘氣加速蒸發舌部與肺部水氣,並藉由耳朵與面部毛細血管散熱。[28][29][30]
所有家犬皆具備理解複雜社會行為與解讀肢體語言及聲音的能力。牠們能在合作與訊號情境中回應並學習,展現出高度社會適應力。[31] 這種能力與犬類發達的面部肌肉與神經系統活動有關,使牠們能以表情、姿態與聲音表達情感,為犬類社會性行為的重要基礎。
Remove ads
不同的狗有不同的毛皮质地,颜色和花纹。RSPO2、FGF5及KRT71三個基因控制了包括長度、彎曲程度、皮毛紋理等七種毛皮特點[32]。某些种类的外貌有專屬名词藉以稱呼。
基本上,狗类都拥有致密绒毛覆盖在毛皮上,而头部长有鬍鬚,但这两个特征在一些种类的狗身上会有所改变甚或完全消失,就像在墨西哥无毛犬和英格兰斗牛犬身上那样。
人们提及狗的外貌时一般第一想起的总是它的颜色而非种类;人们会说,“一头蓝紫色的澳大利亚牧羊犬”或“一头巧克力色的拉布拉多猎犬”。狗的皮毛颜色包括(但不限于):
- 黑色:通常是纯黑有时有点发白。
- 棕色:从红褐色到深棕色都有。
- 红:如樱桃树或桃花心木的木头颜色;也有茶色,栗色,橙色,铁锈色,肝脏色(深红)和金红色的。
- 黃:从淡奶酪色到深金黄或金红色。
- 金色:从淡杏仁色到偏红的深黄色。
- 灰狗:从包括银色的淡灰到深灰都有;可以与多种其他颜色和形式混杂产生胡椒粉杂色,胡椒色,灰白色,偏蓝的灰色和银褐色来。
- 蓝色:指的是很深的金属灰色,如黑色上带有蓝纹理或蓝色斑点。
- 深褐色:毛发是黑的;身上的毛皮是金色,银色,灰色或茶色的。
- 白色:这里的白色与白化狗的白色是不同的。
身上纹路包括:
- 双色,如白色和茶色,白色和红色:毛皮明显的拥有两种颜色并且这两种颜色边界清晰;通常上方颜色较深而腿的下半部或腹部颜色较浅。
- 三色:由三种颜色组成;通常的组合包括黑色,茶色,白色或深红色,茶色,白色。
- 斑纹:黑色和棕色,茶色或金色的混和;通常是呈现“虎纹”形式。

- 小丑:在白毛皮上“分裂的黑斑点”。
- 纹理:深色的花纹或斑点在某种颜色的毛皮上。
- 混色:双色的毛皮,并且两种颜色互相割裂彼此,面积上大致相同。
狗的毛皮纹理变化多样,一些狗的毛皮惹人喜爱另外一些则完全防水。如在大部分雪橇犬和狐狸狗有着紧密毛皮的狗身上,每英寸的毛发可以高达600根,少毛的約克夏㹴只有100根/英寸,像墨西哥无毛犬这种“无毛”的种类身上完全没有一根毛。毛皮的纹理经常是取决于毛发的分布和狗身上两部分毛的长度:浓密,温暖的「内」(或「里」)部毛发和粗糙抵御天气变化的外(顶)层毛发,外层的毛发也称为针毛。 拥有柔软毛皮的狗种,它们的内层毛发要比针毛长;有着粗糙纹理外观的狗通常它们的针毛比较长。这些纹理包括:
- 双层毛皮:即拥有浓密温暖比较短的「裡層」(或「下层」)毛发以抵御水的渗入,也有比较粗糙抵御天气变化的外层(顶层)毛发,外层的毛发也称为针毛。大部分狗皮毛都是这种类型。
- 单层毛皮:缺少内层毛发层。

Remove ads

犬的耳朵形態多樣,其大小、長度、在頭部的位置以及垂下的角度皆有差異。每種耳型在犬種學上皆有特定術語描述,包括:[33][34][35]
- 蝠耳(bat):頭部兩側豎直、頂端呈圓弧的大耳朵,如法國鬥牛犬。
- 鈕扣耳(button):耳尖向前摺疊覆蓋耳道,形成V字形,常見於傑克羅素㹴、瑪爾濟斯犬等。
- 剪耳(cropped):指經人為修剪的耳朵形態,常見於部分杜賓犬或拳師犬等品種。
- 垂耳(drop 或 pendant):耳朵下垂緊貼頭部,多見於嗅覺獵犬(scenthound)類型,如比格犬、尋血獵犬等。
- 自然耳(natural):保持原始直立形態,類似灰狼(Canis lupus)的耳朵。
- 豎耳(pricked 或 erect):耳朵直立且警覺,如德國牧羊犬、柴犬等。
- 玫瑰耳(rose):耳朵小而向後摺疊,耳緣部分外翻,常見於視覺獵犬(sighthound)及英格蘭鬥牛犬等。
- 半豎耳(semi-erect 或 tipped):耳朵大部分直立但頂端向前微彎,如柯利牧羊犬。
Remove ads
与耳部相比,尾部在形态,长度,毛发,位置方面的差异更加巨大。它们包括:
狗尾部的搖擺動作常被人們視為狗的情緒指針,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有關於狗的尾巴擺動行為之研究,他們研究調查了500多隻狗尾部行為,發現當狗的尾巴往牠的左邊擺來擺去時,表示狗的心情不錯,表示友善;要是尾巴往牠的右邊擺動則表示生氣意思,人類最好遠離別招惹它。[36]
解剖学结构
像大部分肉食哺乳动物那样,狗拥有有力的肌肉,狗的循环系统能提供疾跑和耐久的体力,犬牙适合进行抓捕,咬住和撕咬动作。
狗的骨骼先天就适合奔跑和跳跃。虽然人类对狗的生育控制已经改变了许多种类的外貌,但所有的狗仍然从先祖那里保存了基本特性。狗的肩骨是分离的(缺少锁骨),这种结构允许其在奔跑和跳跃时步幅更大。狗使用前腿和后腿四足行走,大部分狗前腿的上爪都已经退化。
狗先祖的体形大约类似澳洲野狗,狗的骨骼大约需要发育10个月达到成熟。今日人们膝上的玩赏种类的骨骼只要几个月就已经发育成熟,而像獒这种大狗的骨骼需要16至18个月才能发育成熟。侏儒症影响了某些种类骨骼的比例,如矮脚长耳猎狗。
经由数万年的经验积累使得天性和教养已经部分融和,如训练小灵狗(whippet)看守羊群即是如此。
狗與人類的關係

犬在人类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有不同的工作犬之分。传统上,犬类被用于放牧、守卫等,现在也用作导盲、搜救、侦缉等工作。现如今在许多国家,家犬最普通和重要的社会角色是作为宠物。
人類與狗之間經常存在強烈的情感羈絆。狗已成為許多人的寵物,人們樂於擁有一位永遠歡迎他、善解人意,且無功利要求的夥伴。研究指出,犬類在社會認知能力上與約兩歲幼兒相當。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提出的研究發現,在合作溝通技能(例如追隨人類指向或目光)方面,狗與兩歲幼兒表現相似,均優於黑猩猩。[38]
此外,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研究團隊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證實狗的大腦具備類似人類「聲音敏感」區域,能對人類語音中的情緒語調產生反應。[39]
估計約有10%至20%的人對貓、狗過敏,而對狗的過敏比對貓更難診斷。[40] 德國慕尼黑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轄下的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德語: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於2008年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兒童若自出生到六歲期間家中有飼養狗,其對花粉與吸入性過敏原之敏感度較低。[41]

- 看家护院:从前最主要的用途,现在也是主要用途之一,仅次于作宠物。
- 照顾生活:狗可以被训练成照顾盲人行动的“导盲犬”。也有一些狗用于照顾长期瘫痪或有其他身体不便的人士。
- 捕猎畜牧:猎狗、牧羊犬。
- 交通畜力:在一些寒冷地带生活的人,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的爱斯基摩人或在中国东北有些人使用“狗拉爬犁”。也有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利用狗協助遞送郵件。
- 军警用途:军犬、警犬、海关缉毒犬、机场火药监测犬、警戒守衛重要地點。也有訓練狗在戰場上協助清除地雷或爆裂物,二次大戰期間,蘇聯紅軍甚至訓練狗綁上炸彈,對納粹德軍戰車或陣地進行自殺式攻擊。
- 表演:大多马戏团都有。又称“训狗”、“训练家犬”。
- 救助:雪崩、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常有专门的救助犬首先进入危险地带寻找生存者。
- 醫療:近年來有醫療研究認為狗可以協助心智障礙或精神疾病患者復康,或者協助慢性疾病患者如癌症、中風患者復原,稱這種狗為「狗醫生」。[42]此外有醫療機構利用狗敏銳的嗅覺,訓練狗辨識人類罹患嚴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中風等)的能力。
- 農業:有些狗在農田中被訓練捕獵害蟲、鼠類,或驅趕麻雀、猴子、狐貍等可能偷吃農作物的生物。另外法國人也利用狗的嗅覺,協助採集珍貴的松露。
- 博弈:讓狗互相打鬥或奔跑競賽,並供賭客下注比賽的結果,但近年來動物保護人士批評這是虐待動物的行為,許多國家已立下法令禁止,特別是鬥狗的行為。
在东亚、歐洲等全球許多文明都有食用狗肉的傳統,這是因為過去的狗放養不結紮,狗仔產量大,在農耕時代屬於六畜之一,但由於狗在現代許多地區,特別是文明村鎮發展起來後,狗被視為人类的宠物与伴侣[43],是故當今食用狗肉常引起争议。部分宗教,如犹太教、伊斯兰教等,视狗肉不洁而拒绝食用。
中醫學认为狗多个部位可入药。如认为狗骨有除风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是虎骨的较好代用品。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说“狗胆:平、苦、有小毒。”《本草纲目》记载了六种以狗胆为主的药方。
狗胃结石、膀胱结石及胆结石等,称为狗宝。多为圆球形,表面灰白色或灰黑色,略有光泽。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镁等,中医认为狗宝具有降逆风、开郁结、解毒之功能。《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三种以狗宝为主的药方。
2015年,英國慈善組織「醫療偵測犬」訓練出狗隻能嗅出癌症,準確率高達93%,英國的醫院將會引入這種方法。狗的鼻較人類靈敏40倍,除了可以助海關緝毒外,還可以偵測癌症。9隻醫療偵測犬接受過半年訓練,與狗醫生無異。組織和英國國民保健署轄下醫院合作進行測試,實驗室人員將不同病人的尿液樣本放在架上,醫療偵測犬只要嗅一嗅就知道病人是否患有前列腺、膀胱及腎癌。當一嗅到有癌症的氣味,就會坐在那樣本前,讓實驗室人員知道。研究員指,這項研究證實狗有嗅出癌症的能力,準確率達93%,高於傳統的前列腺特異抗原測試。[44]
狗皮可以像多数动物毛皮一样被製作成皮製品,制作如狗皮褥子,狗皮帽子(故有狗尾續貂一語),等等。“狗皮膏药”是把熬制的黑膏药摊在兽皮或布或纸上制成的,用时候加热,趁温热将有药的一面贴于人体上[45]。

狗袭击人甚至其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美国从1979年到1990年代末期,有超过300人被家养的狗咬死,咬伤则更多。著名的案例有2001年1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一个33岁的妇女在公寓楼裡开门时被邻居的两条大狗咬死(狗太壮,主人拉不住狗链)。2005年6月3日,一名12岁的男孩在旧金山被自家养的狗咬死。
另外,有一些狗携带狂犬病病毒,被这些狗咬伤也有极大的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为各传染病之首,每个月有数百人死于狂犬病[46]。
在城市環境中飼養犬隻的問題上,存在不同觀點。反對者認為犬隻可能造成噪音、衛生與安全等方面的困擾;而支持者則主張,只要加強管理與飼主教育,犬隻與人類可以和諧共處。
常見的反對理由包括:
- 犬吠產生的噪音可能干擾鄰里生活。
- 犬的排泄物若未妥善清理,可能污染公共環境並影響衛生(包括病原散播與水質污染等風險)。
- 遛狗時若不使用牽繩或控制不當,可能對行人或其他動物構成安全威脅;大型或具攻擊性的犬隻若管理不善,風險更高。
- 管理不善的流浪或半飼養犬隻,可能成為如狂犬病等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來源;犬隻疫苗接種覆蓋率偏低會增加疫情風險。[47]
- 在資源受限或空間有限的城市環境中,犬隻飼養對於飼料供應、廢棄物處理與公共管理可能造成額外負擔。[48]
多數城市允許合法飼養犬隻,但通常要求完成登記、定期接種疫苗、外出時繫上牽繩並即時清理排遺等規範;各地執行與遵守情況則因地而異。
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及部分歐洲國家,由於動物管理制度較為完善,加上居住形態多為獨立住宅或具庭院空間,犬隻飼養相對普遍,且常被視為家庭成員。
在部分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流浪犬或管理不善的犬隻仍屬公共衛生與安全議題。地方政府常採取捕捉、登記、絕育與收容等措施以減少犬隻攻擊事件與疾病傳播風險;同時,動物保護團體與收容機構也推廣「以領養代替購買」。[49][50]
不同的育犬協會依據育種目的與協會性質,對犬種的分類方式亦有所差異。
品種
國際犬業聯盟(FCI)自動承認其任何會員犬業俱樂部所認可並登記的所有犬種;因此,其所列出的犬種名單中,也包括了一些在其原產國以外地區鮮為人知的品種。 國際犬業聯盟 根據外觀或用途等不同標準,將所認可的犬種劃分為十個組別:
根據英國犬業俱樂部(The Kennel Club)的分類制度,犬種被分為六大類:[51]
狗的本能

一般犬隻都有地盤觀念,這個本能使犬成為優秀的守衛和驅逐者。
狗雖為拾荒動物,但是經過訓練後,能發揮從其狼祖先遺留下來少部份本能,例如:視覺獵犬和追跡,亦有將獵物驅趕控制成小圈的牧羊犬和發動突擊前的姿勢指示獵物位置本能的波音達獵犬。
早期科學家和訓犬書常倡導,狗承襲了其祖先——狼的某些習性,不論各種品種,狗都會在團體中將自己的階級,在生活過程中,不論是獵食,遊戲、甚至只是行走的前後順序中,表達、尋找出來,不過在近代的部分專家卻認為,地位論的說法已不合時宜,就如同用黑猩猩的行為套用在人類身上[54]。狗早在9500年前已演化為獨立的物種,牠們從野狼的獵食行為演化為四處拾荒,通常獨自或形成散落的兩、三隻群體,群體地位概念早已變得鬆散,越親近人類的野狗生存能力越差,因此野狗的演化促使依賴人類食物[55]。
狗的近親
狗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因而与其它同科近亲如狐、豺等拥有相近的外观与行为特征,与同属的近亲如郊狼等更可能杂交出具有一定生育能力的后代。

由于家犬与狼是同一个物种,因而能与其它狼亚种如生育具有繁殖能力的後代,其中澳洲野犬更是直接起源于野化的家犬,所以澳大利亞育犬協會甚至將澳洲野犬登記為家犬的品種。
与自然存在的物种与亚种不同,狗的品种与品系是人工择育的结果,在各品种之间,外观可能存有巨大差异但不存在实质的生殖隔离。在育种的历史上,人们可能让不同品种的狗、甚至与野狼交配以孕育出被认为更好的新品种,但也有一些品种在培育过程中,人们可能为了保留该品种的一些特质,而故意让它们近亲繁殖,以维持所谓的“纯正血统”。长期近亲繁殖的作法可能导致其后代出现近交衰退的问题,如體質不好,壽命短等现象。現今則有出現許多所謂“混種犬”俗稱“米克斯”取其英文諧音MIX,其來源於不同品種的犬種,或被棄養在外的流浪狗交叉繁殖而來,其體質和成長的外觀保留或參雜了父母雙方血統的特色,減少了近親繁殖所造成的基因缺陷,且因為這樣的米克斯犬種有很多樣外觀及特色,在當今鼓勵以領養代替購買的推廣之下,也成為逐漸受到歡迎的犬種。
对自然生態的影响
狗是外来入侵种之一。由于人类饲养的家犬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家犬的竞争力增强,对野生动物会造成更多的干扰[56][57]。在野生动物与家犬共存的地区,野生动物通常会避开家犬[58]。
家犬还可能向野生动物传播疾病,如狂犬病和犬瘟热病毒的传播[59]。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4年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圈养的大熊猫感染犬瘟热死亡[60]。
关于狗的文化
狗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十一位。位于鸡的后面,猪的前面。所配地支为戌。也就是说,凡是戌年生的人,其属相为狗。五行上戌狗为土,根据五行相剋关系,可以推导出狗怕虎(见王充《论衡》)。
在十二生肖中,狗為第十一個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在汉语里,狗通常被用于贬抑词语,在汉语中是不被当作家庭核心成员、地位等同于人的,参见:
- 成语:「 狗血淋頭」」、「雞犬不寧」、「蜀犬吠日」、“关门打狗”、“行同狗彘”、“狗仗人势”、“狗急跳墙”、「喪家之犬」、“鸡鸣狗盗”、「狗苟蠅營」、「狗尾續貂」、「狗膽包天」、「狼心狗肺」、「豬狗不如」、「偷雞摸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犬馬之勞」。
- 俗语:“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打狗也要看主人” ,和一些关于狗肉的俗语,“掛羊頭賣狗肉” 。
- 歇後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呂洞賓--不知好人心”。
- 骂人用语:“狗娘养的”、「狗日的」、“狗东西”、“狗杂种”、「狗崽子」、「狗男女」、「臭狗屎」、「放狗屁」、「狗眼」。
- 贬抑名词:“狗腿子”、「狗頭軍師」、「狗奴才」、“痛打落水狗”、「狗仔隊」、「走狗」、「狗屁不通」等。近年来的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XX狗」或「狗XX」的用法,「XX」一般为被描述的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特定身份(名词)或特征(形容词)以及其实施过的行为(动词),如“引战狗”(添加动词)、“洋狗”(添加形容词)、“狗骗子”(添加名词)。
- 自谦:「犬子」(犬子也可用于做贬义代词,如关羽说过“虎女焉能嫁犬子”)。
- 自嘲:現代中國網絡文化中有一種現象,網民自嘲為“狗”,如“累成狗”、“熱成狗”。“XX狗”表示對從事這某行業或者在某狀態中有疲憊/無奈之感,如“加班狗”、“單身狗”;與之異曲同工的有程序員稱“程序猿”、“碼農”,又如互聯網公司產品人員,“產品狗”、“設計獅”。若用於他人身上則不那麼禮貌,帶挑釁諷刺甚至可以是侮辱。
最早期隨南島語族引入台灣,即所謂的「台灣犬」,主要作為狩獵用途,後隨著不同民族交流,相繼引入各種不同的犬種。
歐美文化里,狗是與人非常親密的動物。
因为“One One One”的发音与狗叫声的叠音汪汪汪相似,故日本宠物食品协会于1987年将11月1日定为犬之日。
犬一向是最親近人類的題材,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史努比》,膾炙人口的《靈犬萊西》,以大麥町為主角的《101忠狗》,《丁丁歷險記》裡的米路。
历史上有名的忠犬,它们凭着对人类的忠诚奉献,被永远纪念。例如中国邓世昌将军的“太阳犬”;日本八公犬、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犬、蘇聯太空犬等。
參见
腳註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