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隋朝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隋朝的行政区划在其短暂的历史(581-619年)中发生过数次重大变化。隋文帝杨坚鉴于南北朝行政區劃混乱不堪,乃于开皇三年(583年)发起大刀阔斧的改革,省并州县,废除诸郡,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于大业二年(606年)大量裁减州县,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汉朝时的架构,又设置十四刺史,建立巡查制度。

政区设置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二级政区制度。汉武帝创立十三州,作为监察区域。东汉末年,汉灵帝改州刺史为州牧,行使行政权力,政区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南北朝时期,政区乱象增多,各政权滥设州郡,又有侨置、双头等畸形情况。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取代北周后,近臣杨尚希上表,指出当前诸郡县的辖域过小,数量过多,导致官吏人数过多,财政负担过重,也缺乏足够的人才担任地方官员,因此建议省并一部分郡县。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杨坚采纳建议,于开皇三年(583年)省并21个州、108个县,并全面废除538个郡,改汉末以来的三级政区制度为二级,整顿后全国共190州、903县。开皇六年,因详查户籍时发现原北齐境内藏匿人口超过100万,在北方新增1州、59县。开皇七年合并西梁、九年平定南陈后,在两地同样废除诸郡,并根据全国统一后的形势,裁撤和新设了一批州县。开皇十六年,随着国内人口增长,又在北方增设31州、128县。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于大业二年(606年)在全国范围内精简政区,裁减121个州、216个县。次年又将所有的州改为郡,以恢复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此时全国共185郡、1249县。大业五年平吐谷浑后,在西域设立西海郡、河源郡、且末郡、鄯善郡。大业八年征高句丽后,置辽西郡、辽东郡、襄平郡。再加上其他调整,隋末有195郡。
Remove ads
隋朝有过三次集中的大规模改名。第一次是开皇初年,配合州县省并,改动了55个县名。其中一部分是为了避讳杨堅之父杨忠,在开皇元年(581年)进行改动,如阆中县改为阆内县。第二次是开皇十八年(598年)更改了169个县名。其中一部分是为了消除前政权影响,如齐昌县改为蕲春县;一部分是为了避免重名,如改泽州永宁县为沁水县,改瀛州永宁县为清苑县,与高州永宁县区分。第三次是仁寿元年(601年)更改了1个州和21个县的名称,以避讳刚即太子位的杨广,如广州改为番州,广安县改为延安县。
地方行政制度
在州一级,设刺史为长官,有属官三百多人至一百多人不等,首都所在州的长官则为牧。在郡一级,设郡守为长官,首都所在郡的长官则为尹。在县一级,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属官多为数十人不等,首都所在县份的属官则有上百人。各级长官每三年迁转一次,佐官每四年迁转一次。
杨坚在位初期,将各州、郡、县都分成上上至下下九等,长官品级、属官规模均有差别。后期又简化为上、中、中下、下四等。杨广改革行政区划后,定首都和陪都所在的大兴县、长安县、洛阳县、河南县为京县,居全国诸县之首,又根据各县的事务繁简程度、地理位置重要性,重新划定等级。
杨广又建立对地方的巡察制度。在中央设置司隶台,设司隶大夫一人主管,别驾二人分别巡察东都和京师,刺史十四人巡察京畿以外的郡县。毎年二月开始巡察,十月回京奏报。但数年后杨广又罢废该制度,只偶尔临时检查。
隋朝郡縣列表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