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新教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新教,即基督新教,又稱誓反教,是西方基督教裏向弗屬於天主教體系個宗派之統稱[1],源於16世紀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慈運理搭激進重洗派等人士主導個宗教改革,與天主教會正教會並列爲基督教三大分支。一些既弗屬於天主教,也搭歐洲宗教改革嘸沒歷史淵源個教會,譬如獨立教會,也畀看成功新教[2][3]。新教個教義強調人因信稱義,並以《聖經》作爲信仰之唯一依據,亦相信「信徒皆祭司[4]。乃朝全球約有得十億新教徒。[5][6][7]

詞源

西方對新教個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爲「抗議」,昰隻詞源可追溯到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第二趟許佩爾會議,伊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藉會議推翻了1526年第一趟許佩爾會議個決定,重申帝國境內只可以信奉天主教,並進一步鎮壓馬丁·路德等教會改革勢力。查理五世此舉最終引起會議內改革派強烈反彈,支持馬丁·路德個薩克森選帝侯等六位王侯搭十四個帝國自由市代表垃會中宣讀了一篇名爲《抗議》個文件,自此教會個改革派就被稱爲「抗議派」[8][9][10],而新教拉中文社群亦因此有「抗羅宗」、「誓反教」等舊式稱呼,或畀稱爲「更正教」。乃朝嚜,中文普遍擔「基督教」一詞專指新教,乃因天主教會較新教早傳入華人社會,新教爲了做出區別而直接使用「基督教」名稱之故[11][12][13][14]

教義

基督新教搭天主教儕繼承普世教會歷史丄交關傳統教義,像「三位一體」、《聖經》作爲上帝個啟示、「原罪」、認罪、「最後審判」咾啥,但搭天主教伉東正教交關區別,新教垃行政丄嘸沒單一組織架構或領導,而且垃教義丄強調「因信稱義」、[15]信徒皆祭司」,[16] 以聖經作爲最高權威,[17] 噶嚜也否定脫以教宗爲首個聖統制[18][19][20] 拒絕天主教教條當中關於聖傳搭聖經具同等地位個教導[21]

新教各宗派間教義弗盡相同,但基本丄可以用「五個唯獨」來簡單概括:[22]

  • 人個靈魂得拯救唯獨是神個恩典,是上帝送畀人個禮物。
  • 人唯獨藉信心接受神個赦罪、拯救。
  • 作爲人類個代罪羔羊,耶穌基督是人搭上帝之間唯一個調解者(「中保」)。
  • 唯獨聖經是信仰個終極權威。
  • 唯獨上帝配得讚美榮耀

唯獨信心

新教認爲,聖經已表明人得救個唯一途徑是因相信主耶穌基督爲救主。「唯獨信心」也可稱爲「因信稱義」(「因信」即是「憑藉信心」,而「稱義」咾是「畀上帝判為無罪」)[23][24],是新教信仰個核心思想[25],意思是人單單用上帝所賜個信心,去接受因耶穌已替人類受罰而調來個赦罪[26]。一個人得拯救,完全是出於上帝恩典,而弗是出於人個善功、行爲[27][28],該個有別於東正教天主教裏向認為人除脫信心外亦必須加上善功纔能得救之教義。[29][30]

在《新約聖經》中,使徒保羅強調:

因為世人儕犯了,虧缺了神個榮耀;乃朝卻蒙神個恩典,因基督耶穌個救贖,就白白裏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個血,藉著人個信,要顯明神個義;因為佢用忍耐個心寬容人先時所犯個罪,好在今時顯明他個義,使人知道佢自家為義,也稱信耶穌個人為義。既是昰然,如然能誇口呢?嘸沒可誇個哉。用何法嘸沒個呢?是用立功之法嗎?弗是咾,乃用信主之法。

— 《羅馬書》第3章第23-27節

做工個得工價,弗算恩典,乃是該得個。唯有弗做工個,衹信稱罪人為義個神,佢個信就算為義。

— 《羅馬書》第4章第4-5節

唯獨恩典

新教徒認爲嚜,赦免、生命搭救恩臨到罪人身丄,完全是上帝所賜個禮物,是上帝差遣聖靈進入人個心裡作工,叫人改變心意(悔改)、認罪並信靠主耶穌基督。[31][32] 聖經也教導:

我場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場個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場又藉著佢,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立個箇恩典裏向,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個榮耀。

— 《羅馬書》第5章第1-2節

既是出於恩典,就弗在乎行為;否則咾,恩典就弗是恩典了。

— 《羅馬書》第11章第6節

唯獨聖經

「唯獨聖經」即是「唯獨以聖經為依歸」,新教徒相信聖經全是上帝個默示及無誤個真理,是上帝啟個唯一來源、教會個最高權威,嘸沒任何人或傳統可以替代:[17]

所吩咐爾場個言話,爾場弗可加添,也弗可刪減,好叫爾場遵守我所吩咐個,就是耶和華爾場神個命令。

— 《羅馬書》第11章第6節

越過基督個教訓弗常守著個,就嘸沒神;常守昰個教訓個,就有父又有子。若有人到爾場壗頭,弗是傳該教訓,就覅接佢到屋裏,也覅問佢個安。因為問佢安個,就在佢個惡行丄有份。

— 《約翰二書》第1章第9節

新教徒認為聖經更是所有人垃信仰搭生活丄個最高準則,「人當以訓誨搭法度為標準。」[33] 教會要作牧養及施行教會紀律衹能依從聖經內個教導而行,亦弗可以修改或曲解聖經任何字詞內容來迎合屬世個需要:[17]

若有講道個,要按著神個聖言講

— 《彼得前書》第4章第11節

聖經能使爾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個智慧。聖經儕是上帝所默示個,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儕是有益個,叫屬上帝個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善事。

— 《提摩太後書》第3章第15-16節

信徒皆祭司

「信徒皆祭司」,是指所有信徒儕擁有祭司個職分,傳上帝個福音[16] 《彼得前書》二章9節向基督徒指出:

惟有爾場是畀揀選個族類,是有君尊個祭司、是聖潔個國度、是屬神個子民

基督新教認為所有信徒儕可透過中保耶穌基督,直接個、無等級個去到上帝個面前[34],佢場儕是福音個使者或僕人,而上帝個旨意就是要所有基督徒跟別人分享救恩個信息[35][16],即「福音」——上帝藉耶穌個犧牲赦免世人罪孽個[26]好消息:[36]

要叫爾場宣揚埃個召爾場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個美德。

— 《彼得前書》第2章第9節

Remove ads

聖禮

天主教聖事觀邪氣弗一樣,一般來話新教衹承認洗禮聖餐兩個聖禮[37] (浸信會、播道會搭宣道會等視為「定例」)。主餐畀視為聖禮之一是因爲根據新約聖經裏向《馬太福音第26章第26-29節裏向記載,有關主耶穌垃最後晚餐中話歇:「佢場喫個辰光,耶穌拿起麵餅,祝福,就擘開,遞畀門徒,話:『爾場拿牢著吃,箇是我個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畀佢場,說:『爾場儕喝該個;因為箇是我立約個血,為交關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爾場,從今以後,我弗再喝箇葡萄汁,直到我垃我父個國裡同爾場喝新個伊個日子。』」新教神學認為耶穌基督清楚吩咐信徒施行洗禮搭聖餐禮:

所以爾場要去,使萬民做我個門徒,奉父、子、聖靈個名畀佢場施洗...

— 《馬太福音》第28章第19節

爾場...應當昰然行,為著是記念我。

— 《路加福音》第22章第19節

組織制度

新教一般有三種制度:主教制、長老制搭公理制。一般來說,公理制比較多教會採用。

主教制

主教制源自天主教個主教制度,幾乎搭天主教個主教制度一模一樣,唯一弗同個咾主教亦可以結婚。天主教個主教制是垃使徒們去世後垃第二、三世紀興起個主教制度,噶咾主教制是整個基督宗教當中歷史頂悠久個神職人員制度。

長老制

長老制,或稱代議制、議會制,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管理區會個制度。議會內個成員由各教會選出長老,代表該教會出席會議。顧名思義,長老會就是採用長老制個教會。採用長老制個教會有得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韓國基督長老教會等。

會眾制

會眾制,又稱公理制,源自於神學家慈運理個主張,就是主張各教會獨立,教會個牧師為教會內最高個決策者,並由會眾決議一切教會個內部事務。交關教會採用會眾制,像浸信會公理會神召會咾啥,以及弗少獨立教會。一些會眾制個教會,垃地區丄也有一個嘸沒啥實際作用搭權力個聯會。

會眾制有一隻缺點,就是教會之間個交往搭合作較少,意見或有差距,末腳甚至會使一些教會脫離其宗派獨立;但也有一個優點,就是並非鐵板一塊,噶咾弗會產生一壞俱壞、一損俱損、全盤墮落個重大後果。

Remove ads

歷史

教派個形成

新教個抗議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紀個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威克里夫派以及羅拉德派、波希米亞個揚·胡斯派和義大利薩伏那洛拉個信徒。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德國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迅速席捲個整個德國;垃日內瓦加爾文歸正運動更進一步個加深了宗教改革個影響。

同期英國聖公會成立,有交關人認為是新教運動個一部分,但一部分人認為仍然屬於廣義舊教,與天主教東方基督教相似個古老教會。

到了16世紀中葉,交關宗派儕搭天主教抗衡。因著教權與王權個權利爭奪,新教垃形成個過程當中受到交關民族國家或世俗政權個支持與保護。垃宗教戰爭後,根據隨之而簽訂個合約,如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與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個教隨國定原則,形成了新教垃歐洲個佈局,信義宗分佈於德國以及北歐諸國;歸正宗為德國、瑞士荷蘭以及蘇格蘭

16世紀末到17世紀,新教個主要宗派垃教會個組織與崇拜儀式上已有基本雛形。對於教義個認定丄經過長期個爭論也逐漸成為體系。新教個神學家編寫了大量神學著作。17世紀中葉,英格蘭個清教徒革命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個聖公宗教會,把新教運動又推進了一步,產生了脫離聖公宗個新教派,像英格蘭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公誼會咾啥。隨著移民美洲,新教也成為美洲宗派個大宗。

神學個發展

宗教改革之後,垃英美世界個新教教會主要有兩大對立神學思想:加爾文主義阿米念主義,在德國搭北歐國家個新教教會主要接受路德宗神學。19世紀進化論垃歐洲興起,理性主義蓬勃發展,某排知識分子開始認為聖經裏向個神跡奇事弗合理性而加以拒絕。20世紀,垃唯物觀衝擊影響下頭,新教垃正統教義之外陸續出現了基督教社會主義自由主義神學等非正統神學思潮。為對抗自由主義神學對正統教義個衝擊,浸信會長老會內部興起了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另外,垃衛理公會中發展出靈恩運動聖潔運動咾啥,在路德宗教會中有曾發展出虔敬主義運動。

Remove ads

政教關係

基督新教因各宗派各有教義,對政教個關係個立場大多數弗相同。從應該與普世政府隔絕個阿米希人政教分離但普遍嘸沒抗拒參與或組織政治活動,到要求信徒支持某黨搭要爲某政治候選人作志願者幫忙; 一般來話,佢場反對政府影響教會。

信義宗

信義宗認為弗罷教會,國家、政府,儕是上帝所設。「凡掌權個儕是上帝所命個」(羅馬書13:1)。認為基督徒因為良心個原故,要順服管轄佢場個政府(羅馬書13:5),除非政府命令佢場弗順從上帝(使徒行傳5:29)。[38] 同時,信義宗主張政教分工,相信上帝給予教會及國家弗同個責任。教會個責任是呼召罪人悔改,宣佈赦罪,搭鼓勵信徒能過合乎上帝心意個生活; 國家個責任是:維持良好個秩序及和平,懲罰犯錯個人搭安排一切社會大小事務(羅馬書13:3,4)讓一個國家個公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個度日」(提摩太前書2:2[38] 信義宗相信國家、政府是藉着法律及賞罰去達致渠畀委派個責任。昰些法律及其中個賞罰是垃理性思維個亮光下設立及執行個(羅馬書13:4)。理性思維個亮光包括對上帝、律法個明明可知個知識伉良心。[38] 信義宗相信衹有教會及國家(或政府)各自在上帝給予個特定範圍裏向運作,及使用上帝交託個工具個情況下頭,纔會有得合宜個政教關係。當國家執行其責任辰光,教會弗應行使其公民權利或加以阻礙。信義宗認為政府弗應成為福音個使者,或阻礙教會傳福音個使命。教會弗應企圖使用社會個公民法及武力去引領人歸信基督。國家弗應尋求以福音作為治理個工具。另一方面,衹要教會及國家保留垃其特定個範圍裏向搭使用交託畀佢場個工具,佢場好相互合作。[38]

改革宗

約翰·加爾文在宗教改革後一徑居住垃民主共和日內瓦,自家也主張教會實行比主教制民主得多個長老制。加爾文強調神權,弗完全贊成民主,因為佢認為箇老容易淪為暴民政治,使社會失去目標搭秩序。佢認為任何政治制度儕必須確保社會能朝向神聖目標進發。噶咾,佢弗完全贊成政教分離。加爾文宗所設計個民主共和個教會組織形式,要實行民主選舉與神權共和。垃加爾文個領導下,日內瓦成為政教合一個神權共和國搭宗教改革個中心。後首來持守加爾文主義個人士,常莊也歡喜政教合作個關係,弗願政府與教會嚴格個分離,而希望能彼此合作,譬如清教徒移居美國之後曾垃麻薩諸塞灣殖民地建立起政教合作個體制。

浸禮宗

再洗禮派開始就非常執著個、堅定個支持教會與國家分離個原則,反對像聖公會伊然受政府控制個教會,乃末深刻影響了美國建國後個憲法第一修正案。因著浸信會垃新教個影響力極大,弗少獨立教會也支持政教分離。另就新教內部個信徒來話,由於政教合一曾在基督教歷史丄留下血腥記錄,乃朝普遍有政教分離個內在意願。後首來,因為美國南部長期支持奴隸制搭種族隔離,美國個浸信會分裂成美南浸信會美北浸禮會,美南浸信會演化成福音派其一教會,要教會影響政府。所以美南浸信會支持保守派政黨(乃朝支持共和黨),動員教友參搭社會運動,畀指是希望團結保守派個教會力量對抗自由派個勢力,以及團結保守個力量反對墮胎搭同性戀權利,變成為一大政治力量。

Remove ads

宗派

乃朝基督新教裏向,會眾人數較多個宗派包括:

  • 路德宗(又稱信義宗)
  • 改革宗(包含長老宗)
  • 浸禮宗
  • 循道宗
  • 五旬宗

宗教運動

現代基督新教中有影響很多宗派個三大運動:

  • 基要派運動
  • 福音派運動
  • 靈恩派運動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別樣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