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业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业处
Remove ads

业处巴利语kammaṭṭhāna梵语karmasthāna,《解脱道论》翻为行处[1]),佛教术语,本指工作处、职业[2];“”(kamma)指:造作、行为、工作,“处”(ṭhāna)指:位置,环境,因素,站立在,停留,“业处”即造作、行为、工作之处所、因素;在南传佛教巴利注释书和清净道论中,特别用来指禅修时心所关注的处所[3]。巴利语系佛教论典《清净道论》于止业处举出四十种,称为四十业处[4]

Thumb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Remove ads

分类

《清净道论》将业处分为止业处(巴利语samatha-kammaṭṭhāna)与观业处(巴利语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两大类。[4]修止的方法是集中专注在同一对象上,让心趋向于安乐、一境 。修观的方法是观察、分析、抉择对象。

止业处

四十种止业处,是修止时取禅相作为心的着落处,在四十种止业处中选择适应自己性质的业处作为经常修习的应用业处[4][5]

十遍
、青、黄、赤、白、光明、限定虚空
十不净(墓园九相不净观白骨观
膨张、青瘀、脓烂、断坏、食残、散乱、斩斫离散、血涂、虫聚、骸骨
随念
、法、僧、身至安般寂止
四无量心四梵住
四无色界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食厌想
四界分别(四界差别
地・水・火・风

观业处

修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观。观的业处是如实存在的蕴、处、界等(真实作意),不同于修止的假想对象(胜解作意)。观是通过无常无我行相观照名色法、诸法。可以说观的业处,即是──名法色法。修习观之前,要先熟知慧地诸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十二缘起,以观察名色。

安那般那念业处

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是十随念之一,指通过细致地关注呼吸的一入一出,澄清芜杂的妄想,显现内在光明日语光明,培养定力的一种修行法门。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业处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也是根机普适的禅修入门法,以此为例解释何谓“禅修时心的着落处”。

  1. 呼吸本身就是造作,是一种业处,故说专注呼吸,细致地观察一入一出,也就是专注业处。
  2. 专注点再具体一点,是指鼻头一带区域,将心落在自己的鼻头处,不落在任何外境,也不随便移动到其他部位,这样可以一直保持专注,止住妄想。[3]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