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正桥
連接臺北市中正區和新北市永和區的橋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正桥为连接台湾台北市与新北市的重要桥梁,此桥跨越新店溪,为联络新北市永和地区与台北市之间的重要联络通道。两端连接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三段和新北市永和区永和路二段,为市道111号之一部分,并以匝道衔接台北水源快速道路及新北环河快速道路。原名川端桥,因日治时期与台北市川端町连接而得名,战后扩宽并改名为中正桥。
此条目讲述处于施工或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 |
初代中正桥完工于1937年,在战后时期经过多次改建延长与拓宽,并于1971年10月改建。2015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中正桥在日治兴建之桥墩及桥墩上钢钣梁为历史建筑。[3]由于使用已久,中正桥桥体结构面临逐渐老化、排水不良等问题,且当初设计防洪标准较低;2019年于旧桥下游侧另建新桥,采取曲线形钢拱桥设计,于2023年10月8日第一阶段通车通行汽车、机车、2024年3月16日第二阶段通车通行汽车、机车,原始旧桥体预计将则改建为人行步道(自行车下车牵行)。
Remove ads
历史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永和所在的台北州海山郡及其下辖中和庄、板桥街、土城庄、三峡庄、莺歌庄等行政区,产业及文化日渐发达,自动车业也如雨后春笋,但海山郡与台北市仅一水之隔,交通却非常不便,于是台湾总督府评议会员黄纯青、台北州州协议会员陈炳俊与山本义信、板桥街长神谷龟吉、中和庄长江赞庆、土城庄长简鸿黎、莺歌庄长陈阿玉、三峡庄长陈佛斋等人,联名向台北州知事陈情于新店溪架桥[4]。
经过陈情,板桥街至台北市之间的昭和桥(今光复桥)即将兴建,但中和庄地处板桥街至台北市之间,受新店溪阻隔,交通仍感不便,1931年~1932年间,中和庄长江赞庆与在地居民继续陈情建桥[5]。
中和庄民就架桥事宜组织期成同盟会,1932年10月网溪别墅主人杨仲佐(杨啸霞)、海山郡守松野孝一、中和庄长吉田道定等人联袂拜访台北州厅,陈情桥梁与堤防兴建[6]。经众人多次努力,终于在1933年态势明朗,确定待昭和桥(今光复桥)完工后,架设中和庄至台北市川端町之间的桥梁[7][8]。
相传为溪州(永和旧称)耆老杨仲佐(杨啸霞,台湾画家杨三郎之父)善种菊,1923年裕仁皇太子(即后来昭和天皇)台湾行启,因喜爱菊花而至永和赏菊,然当时台北到永和仅能靠渡船往来,杨仲佐便借机说服太子建桥,太子有感于渡船之不便与危险,下令日本政府日后兴建川端桥[9]。但该说法并无任何当时之纪录支持,故有历史学者认为纯属轶话[10]。
台北州土木课设计桥梁,1935年3月现场说明与办理竞标[11],1935年6月1日兴工[2][12]。
1937年2月川端桥竣工,耗资25万2千余日圆,桥长300.56米,宽5.2米,设2线车道。3月25日上午于桥畔举办竣工典礼[2][12][13],由中和庄协议会员范阿清及其子孙三代夫妇相随首渡。同日下午在漳和公学校举行祝贺会[14]。

1945年11月,中和乡长萧昌铜将之更名为“中正桥”[15]。
1954年,因应交通量大增与防空疏散需求,加宽桥面7米作人行道使用[16]。
1961年,台湾省公路局办理第二次拓宽,桥面拓增至15.4米[16],8月1日开放行人与部分车辆通行[17],8月16日起双向通车[18],并于9月7日至9日于桥下举办龙舟竞赛,庆祝拓宽[19]。
1962年,政府修建永和堤防,为符合河宽之规定,桥长向南延伸100米[16],11月22日动工(开工前已先架设便桥)[20],由荣民工程事业管理处兴建。
1963年,5月31日竣工、6月15日举行通车典礼[21]。
1972年第三次拓宽完成通车,长500米,宽24.5米,高11.8米,设有双向各3线车道与人行道。[23][24],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严家淦为新桥落款。永和区侧原有一牌坊,为收费站旧址(1973年7月开始收费[25]),后因收费员贪污案爆发而停止收费。
2010年5月,为配合新北环河快速道路永和段工程,环河西路一段路面拓宽与堤防外移,永和侧桥面将需加高2米,于5月21日开始阶段性施工,进行封路改行便桥、拆除与重建桥面工程。
Remove ads

2015年3月,因为中正桥耐震系数和防洪高度都不合标准,所以台北市政府考虑拆除;[26]然而桥面下方仍然保存了日治时期川端桥的结构,因此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建议保留。[27][28]8月,政府决定保留原有的中正桥提供行人与自行车使用,并且另建新桥提供汽机车辆通行使用[29][30]。9月1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中正桥1937年兴建之P1至P13号桥墩及该桥墩上之钢钣梁为历史建筑保存主体[3]。
2019年5月6日,新中正桥开工[31]。
2020年1月23日,由时任台北市长柯文哲决议下,重庆南路高架桥(中正桥引道)拆除工程于小年夜开始封闭周边道路、刨除桥面铺面以及卸除路灯及号志等设施。1月27日拆除完成并于中午开放通车[32]。
2021年10月11日,因为中正桥新桥与旧桥结构在永和有重叠区段,因此该桥永和段将以交通便桥取代原车道,然后将原车道拆除以施作新桥[33]。

2023年10月8日,开放中正新桥外线两车道及机车道台北往新北环快及堤外匝道,旧桥继续使用一车道,只能直行往永和方向,11月18日完全开放台北往新北的三车道(若机车族要往永和方向,走中间车道上桥即可;若要往堤外、新北环快则走外侧的机车专用道。);而新北往台北方向车流的转换,已于2024年3月16日开放汽机车通行新桥,7月20日开放机车专用道,8月1日起每日7时至9时新北往台北方向禁止右转厦门街114巷,11月17日开放“水源快速道路”汽车专用匝道,衔接中正桥可前往新北新店、北市师大路。[34][35][36][37][38]
Remove ads
建筑设计

1937年中正桥初建时只有13座钢筋混凝土拱形镂空桥墩[2],是时桥墩顶部尚无帽梁;上部结构为上承式钢钣梁桥,计14桥孔,钣梁由日本三菱重工业神户造船所于1935年制造(现于台北市端第一桥孔钢梁侧面尚存制造铭版一片),桥长仅300.56米、宽5.2米[13]。本桥设计与钢梁结构为日治时期后期台湾公路桥梁的样式之一,现存与中正桥类似之桥梁,尚有云林县斗六市西平路跨越虎尾溪的“荣桥”(1935年竣工)[39]。
战后1954年、1961年中正桥拓宽至15.4米[16],于原钢钣梁两侧各加一支I型PC梁[40];另推测于这个时期,原日治时期的钢筋混凝土桥墩顶部,已增建帽梁。1963年5月中正桥向南端延伸100米,桥墩数增加至16墩,部分增建的桥墩造型模仿日治时期旧墩型式。1972年中正桥再拓宽至桥宽24.5米[23],实际上是在原桥挨着上游侧再加建一座新桥,采四支I型上承PC梁,以及桩基础悬臂式桥墩设计[40]。
2010年5月起,中正桥因应新北环河快速道路永和段工程需要,永和端之桥面需加高,已于工程期间抽换一孔日治时期旧钢梁。
2019年5月6日正式开工的新中正桥,以曲线线形建于旧桥下游侧,采透空拱肋大跨径三叉式钢拱桥,主跨189.5m,拱肋端点距离215m,以双拱合并成单拱方式设计,拱高50米,并配置2侧共28条钢缆[41][42]。
Remove ads
联外匝道
相邻道路
其它纪事
邻近设施
- 台北市端
- 古亭河滨公园
- 水源快速道路
- 台北市中正区萤桥国民小学
- 重庆南路旧货商圈
- 新北市端
- 中正桥横移门
- 绿光河岸公园
- 中正桥派出所
- 永和网溪别墅(杨三郎美术馆)
- 庄敬高职永和校区
- 永和豆浆商圈
- 新北市永和区顶溪国民小学
- 捷运顶溪站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