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端午节

汉字文化圈的传统节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端午节
Remove ads

端午节中国汉字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与新春中秋等节日同属汉字文化圈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2]

事实速览 端午节, 别名 ...
事实速览 端午节, 国家 ...
事实速览 江陵端午祭, 国家 ...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Thumb
香港愉景湾的龙舟竞渡

根据广泛的传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汨罗江自尽,后以纪念屈原,因此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或谓是吴国忠臣伍子胥忌日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端午节撒灰除虫是禳毒驱疫的习俗

由来

端午节名称众多,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等等。至于常见的“端午”一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3]。原书已佚,引文的“五”或作“午”字。对先是“端午”还是“端五”有分歧的意见。有人认为“端五”先于“端午”,端午一词要到唐代才出现[4]。有人认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数字纪时取代干支后,才变作“重五”[5]。对端字的解释也有分歧,或认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6][7][8]。也有人反对《初学记》等训端为始将“端午”解释为“第一个午日(或五日)”,而主张“端”是“正”的意思,并以端午又名天中节、正阳节为证[9]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众多,较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伍子胥,但不少习俗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10]。端午节的习俗中又有恶日禁忌、划龙舟等相关内容,因此历代流传的端午习俗或许是融合多种起源而成[11][12]。端午节不少习俗都有禳毒驱疫的意义,始于对“恶日”的禁忌。传统上认为时值仲夏、疫厉流行的五月是“恶月”,人们在五月为了预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洁禳毒的措施。最迟于春秋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上古之时人们于五月已有储存兰草作沐浴之用以及采谷物煮豆汤消暑的习俗[13]。而这期间的活动也以安息静养为主,《礼记·月令》就记载当时提倡在五月斋戒节欲[14]。而“恶月”禁忌也特别多,如汉代应劭所著的《风俗通》就记载当时一些俗谚如“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反映了当时的禁忌[10]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介绍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文集《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在当时俗称“恶日”,禁忌繁多,忌晒晾床、草席等用品和忌盖屋,[15]。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16][11][17][10][18][19][7][8][20]

除了驱瘟去疫之外,端午节不少习俗都与龙有关,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认为这些是迎涛神祭龙图腾的习俗,并主张端午节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人的节日[21]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中提到端午习俗,就指出竞渡源自南方,又引吴地乐府诗《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吴地习俗,认为端午源于南方,后来才流传至其他地区[22]。而一些主要习俗如划龙舟和吃粽子也与龙图腾信仰有关[21]。相传古代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而传统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龙,也对应五行,所以“五”这个数字也是代表龙,端午常见的五色丝也是代表五方的龙[21][10][8][20]

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书中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屈原[11][23],唐代的《襄阳风俗记》也指以竹和五色丝包粽子是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龙吃掉[24],但《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屈原的忌日,而与吴均同时的宗懔所著之《荆楚岁时记》第卅节却记载东吴地区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25]。而《苏州府志.增补》也指端午的粽子是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26]除纪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说法指端午节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勾践介子推等相关,当中屈原、伍子胥、勾践都是南方人,闻一多以此推断端午节俗源于南方[11][10][7][21][27][20]

Remove ads

发展

Thumb
小孩于端午节捉蛤蟆
Thumb
射粉团
Thumb
斗百草
Thumb
明代的端午节

汉代端午节依然以保健、避疫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当时五月,人们会制作黄连丸、霍乱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药物[28]。除制作治病丸药外,还会缠别称为长命缕、续命缕等的五彩丝线作为心理防卫[29]。而五代马缟的《中华古今注》则提到汉代宫中又有赐官员腰带的习惯[30]

至晋代时,除了沿袭过去的避疫禳毒习俗去采艾草悬挂门上之外,一些积极祈禳的习俗如踏百草斗百草等也很常见,而端午节划龙舟竞渡习俗的最早记载也是当时出现[31][32]。后世的端午竞渡虽然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时采艾的习俗有所发展,荆楚一带采艾要在天亮鸡鸣之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用作艾灸,人们相信这种艾草别具疗效。其他地区又有将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并有也采菖蒲来泡酒的习俗[11]。宫中则承汉制,有赐衣物如扇子之习,《宋书》就记载刘宋时宋后废帝刘昱于元徽五年端午节因为嫌弃太后王贞风所赐之扇不够华丽而起毒杀之心[33][34][7]

隋唐时端午节已成为重要的节日,互相赠送日常衣饰用品成为习俗[35],宫中也沿袭汉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隋朝时,隋炀帝在端午节赐百官玳瑁钗冠[36]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也赐文武官员腰带[30]王溥的《唐会要》则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杨师道[35]。唐代端午节时各文武官员也常有赏赐,如《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期一个端午节,唐太宗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赠送物品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新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唐玄宗常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37][12]。所赠之物尤以扇子为代表,由于皇帝提倡,端午赠扇之风大盛[34],民间在端午前后有热闹的“扇市”专门售卖扇子,这些扇子又称避瘟扇[38][39][11][7]

此外,唐玄宗时宫中和长安城内还流行射粉团之戏,是把粉团放在金盘中,以小角为弓,架箭射盘中粉团,射中就拿来吃[40]。民间又流行挂五时图,又称五毒符,是绘上蛇、蝎、蟾蜍、蜥蜴、蜈蚣图案的纸,用以防止毒虫作怪[41][11]

宋朝时宫中继承旧制赐物,且发展成按官阶品秩赏赐节礼,后妃、近侍、大臣等皆获赐不同的服翫[42]。而民间出现比前代更精致的端午节物,如卖桃、柳、百索、艾花等,食品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团。又有以紫苏、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卖葵花蒲叶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锺馗在内的各种神佛像,人们买回家第二天就于门前以五色水团、茶酒供奉神佛,又钉艾人、制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纸钱、青罗制的白舌帖子等在门板或门楣[42][43]。此外也有不少人乘画舫游湖消暑。而这天也被视为的本命日,马厩会以五彩为马装饰鬃尾和马具[42]。除香囊外,人们佩戴的还有驱邪的搐钱和吸汗的蚌粉铃[44][45]。而有些人又会把菖蒲、艾草、等禳毒植物制成不同形状,如天师状、虎形等威猛外形来镇慑邪魔外道[12][11][7]

明朝时端午划龙舟的习俗已在各地盛行,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龙舟形制以及划龙舟的方式。有些是以龙舟来竞渡,如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明代瓜州的龙舟竞渡情况,自五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历时整整半个月[46]。而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为禳灾而设的竞渡习俗,竞渡前除祭祀外,还要由巫师作法来祈求胜利[47]。划龙舟后,人们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以辟恶。杭州西湖的划龙舟是竞赛龙舟围着表演的大龙舟打转,大龙舟上层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层敲锣打鼓,之后大龙舟会抛下钱、鸭等物,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此外,明朝时的太医还把端午取蟾酥的民间偏方带进宫廷[11][48]

直至清朝,端午节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至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端午节依然受到重视,而纪念屈原已成为比原来的驱瘟避疫更重要的主题。1940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节作为“诗人节”,纪念屈原和提倡其爱国精神[49]。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端午节也是重要的节日,但较前代更强调屈原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文革时端午节虽然如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被视为“四旧”受到打压[50],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仍然保留[51]中国大陆于2007年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节习俗[49]

常见习俗

各地特色

中国大陆

香港

Thumb
香港岛赤柱的端午龙舟竞渡

端午节于香港主要是举行龙舟竞渡、使用龙舟进行祭祀仪式、游龙舟水以及吃粽子等。古代香港与深圳同属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南宋末年以降亦有与深圳相同的扒皇舟习俗,后来同样因为扒龙舟变成速度竞赛而不再于舟上设罗伞[52]。香港渔民扒龙舟习俗也有悠久历史,从前端午节是他们一年辛勤工作里的一项点缀和轻松的好机会,他们相信龙舟具有灵性,扒过龙舟会全年顺景,身体健康[53]。而香港最早有纪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在1919年于东区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举行,之后一直维持至香港日占时期才停办。日占时期结束后,由于七姊妹泳棚一带进行填海工程,不能再举办大型龙舟赛,只有一些渔民自发举行的小型竞渡,部分人就转往其他地区如柴湾筲箕湾等。后来更举办国际龙舟赛事。20世纪中期开始有非华裔人士参与,例如赤柱1960年代后期已开始有外籍人士参与龙舟赛。于1976年香港旅游协会以及香港渔民联会开始于端午节后举辨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并将龙舟推广成国际体育运动。龙舟比赛于香港亦为官民同乐的活动,于英属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员为比赛进行主礼以及颁奖等,而此于香港主权移交后仍一直保持。现时香港不少地方均于端午节当日举办龙舟比赛以及利用龙舟祭祀还神,并会于电视直播部分赛事。香港端午节多个地区皆有龙舟赛,包括香港仔浅水湾长洲蒲苔岛南丫岛榕树湾屯门沙田城门河、大埔吐露港等,而于每次的龙舟赛前均会举行“放纸龙”仪式,祈求平安[54]

大屿山大澳的在别具特色的端午游涌习俗,始于19世纪,并于2011年被列为香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5],现时这项活动由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包括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举办,五月初四早上,人们会前往大澳各主要庙宇请神,端午节当天早上会把神像放在龙舟上巡游各水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巡游完毕就会送神回庙[56]。香港的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部分村落则有午夜划龙舟纪念宋帝昺的习俗,这些村落的是由惠东七姓村的后代建立,沿袭了祖籍地的习俗,当地又称为“扒祖先”、“鬼龙舟[57][58]

除了吃粽子、爬龙舟外,有些人还会选这天去游泳,称为“游龙舟水”,人们相信游龙舟水有祈福、改变运程及辟走邪气等作用,可带来好运,这种说法认为游龙舟水时厄运和邪气会在水中停止下来。另一方面又因为龙属土,土克水,水为财,游龙舟水亦有助吸收财运[59]。这天香港各泳滩泳池都挤满游龙舟水的弄潮儿。[60]

Remove ads

台湾

Thumb
宜兰县苏澳镇南方澳内埤海边的端午划龙舟
Thumb
2011年端午节的新竹南寮旧渔港,可见众多摊商、人潮、龙船和各式车辆

早年汉人定居台湾,同时带来端午节的习俗。由于台湾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早期来自中国大陆的汉人移民常因为多无法适应当地气候而死于瘴疠时疫,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的节日也就受到当地汉人重视。最早关于台湾汉人过端午的文字记录载于清朝的文献。[61]

台湾汉人传统上于端午节清晨会“送蚊”,先燃烧稻梗熏室,然后把楮钱放在路旁,并在门楣上悬蒲艾和插稻草,认为可以避蚊蚋,又会插代表老当益壮的榕树枝,民间又有“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说法。[62],学生会送红包给老师,老师则送学生扇子。居丧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为“送节”,丧家则以糖为回礼。农家会把称为“福金”的一种金纸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间(代表土地神神位),他们相信可以防害虫。也有些人会用盐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做一种叫“咸茶”的药茶。又有在端午节打石战的习俗,但因为常造成严重伤亡,在日治时期被政府视为“蒙昧恶俗”而禁止,逐渐式微[63]

与其他华人地区一样许多人会在端午节穿红色的东西以代表幸运的东西,台湾端午节赛龙舟和系五彩缕的习俗,当地人把划龙舟称为“扒龙船”,把五彩缕称为“神炼”。各地都有具备本土特色的扒龙船活动,其中宜兰县二龙村龙舟竞渡于2001年(民国90年)已被中华民国观光局列为“十二项大型地方节庆活动”,而官方也会于各地举行龙舟竞赛,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新北市碧潭宜兰县冬山河彰化县鹿港镇吉安水道台南运河高雄市爱河[64]台中市南屯区的犁头店有端午穿木屐躜鲮鲤的习俗,现在已发展成一种趣味竞赛。台湾端午节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认为端午当天“中昼”(中午)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饮用午时水可强身健体、驱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驱邪植物,另外当天以午时水洗艾草水称为“沐午时水”,同样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而当地传说台中市大甲区铁砧山的剑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就被传说得神奇无比,又传说端午节正午可以在井中见到郑成功的剑影,见到剑影的人全年必无灾厄[11][64]

除粽子外,台湾人端午节还会吃桃李、茄子菜豆,一般认为是代表健康长寿,当地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但苗栗客家人则认为李子象征子孙繁衍和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因为长豆形状像蛇,吃了就不会被蛇咬,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注 1]。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用来祭祀,咸粽则纯粹用来解馋[11]

Remove ads

海外华人

新加坡的端午龙舟竞渡

马来西亚新加坡,当地华人仍然按照传统庆祝端午节,除了其他地区华人常见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还有“洗龙船”的习俗,即让孩子在端午节到河边简单洗浴,据说能保孩子平安长大[65][66]。在新加坡,各个方言族群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粽子,不同的食材与包法展现出多样的文化风味[67]

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唐人街,有由当地华人社团举办的陆上龙舟比赛庆祝华人端午节[68],还有舞狮中国武术中国舞等中国传统技艺表演[69]

加拿大温哥华福溪自1988年起在端午节前后举行龙舟赛,当地的龙舟赛是由香港移民引进温哥华,龙舟赛前要先举行由华埠道教青松观道士主持的祭拜妈祖与龙舟点睛仪式,祈求妈祖保护河道以及保佑龙舟与参赛人的安全,并祈求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当地政府官员也会参加点晴仪式[70]

朝鲜半岛

Thumb
韩国安东市的妇女在端午节跳板舞

朝鲜半岛端午英语Dano (Korean festival)除了驱瘟之外,还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各地区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这些庆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人们会在这天吃车轮饼糕樱桃,喝醍醐汤、举行“端午茶礼”。女子会在这天跳板舞朝鲜语널뛰기、荡秋千、用菖蒲水洗头,又有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跆拳比赛等活动[71]。而在江陵,传统上称呼端午节为“水濑日”(수릿날)。韩国在端午日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巫教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列岛

Thumb
日本端午节挂鲤鱼旗

日本端午节明治维新之后从农历的五月初五日改为每年阳历5月5日。由于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儿童日(男孩节),为国定假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鲤跃龙门”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会食用日本粽柏饼

琉球群岛

琉球群岛的端午节有划龙舟习俗[72],并会在家里张贴一种叫“矢数”(琉球语ヤカジ)的纸人形作辟邪之用[73],有女儿的家庭会摆放纸雏箱,即一个载有纸人形的纸箱[74],还会摆放龙舟模形和一些穿着琉装、弹三线、打、跳琉球传统舞蹈的土人形。会食用琉球饽饽日语ぽーぽー(ポーポー,一种黑糖菓子)、琉球煎饼日语ちんびん(チンピン)等。

越南

越南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00年左右。对大部分越南人来说,他们对屈原的故事感到陌生。对他们而言,五月初五是“杀虫节”。因为五月初五为季节转换的时候,容易引起疾病,因此就要想办法除掉。在越南传统社会将端午节定义为“杀虫节”,理由和其他国家大同小异,也是因为天气溽热,各种蚊虫逐渐现形,为维护家中大大小小的健康,一定得消灭可能带来疾病的害虫。除了忙着除害虫之外,越南人在这天也会准备好糯米酒和水果祭拜祖先与神明,并遵守各种习俗,如:不可坐在门槛、染手指或脚趾、用莞荽洗澡、打树结果、午时采药、悬艾灸以驱邪等习俗,有些地方还有拜访亲友、喝黑豆汤等习俗。当然,历史流变也渐渐改变了这些习俗与观念,端午节在现代的越南人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驻胡志明市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也将端午节列入越南传统节日之一[75][76]

公众假期

台湾,端午节当天放假一天,并自2015年起,若遇周六则于前一个上班日补假,若遇周日则于次一个上班日补假。若与周休假日仅相隔一工作日者,则该工作日调为假日,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77]

中国大陆在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假日,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78]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端午节为公众假期,如与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假一天。[79]

日本公历5月5日,称为“儿童之日”)、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把端午节列为公众假期。

文学

诗词

唐·卢肇《竞渡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80]

宋·陆游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此诗介绍了端午节插艾蒿、储药、吃粽子等习俗。

宋·李之仪 《南乡子·端午》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申遗风波

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认定(第三批)[81]。此事发生后,端午祭的本源地中国的一些媒体及团体开始对“以韩国起源的节日的名义在无形文化遗产登录”等进行强烈的反驳。然而,这只是一则在中国大陆媒体中被广为散布的谣言。实际上,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以及名表中皆找不到“端午的起源在韩国”的主张。另外,也有报道称“韩国在申请江陵端午祭之际,曾说明过‘(端午祭)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入韩国后已经历经了1500多年’。”[82]。其实在代表作宣言的5个月前,中国也出现过“湖北省江陵端午祭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共同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而韩国学界则以“中国的江陵端午祭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仅仅名称相同,而实际内容则完全不同”为理由进行反驳[83]

参见

注释

  1. 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11]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