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东海大学 (台湾)
台灣台中的私立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东海大学(英语:Tunghai University,缩写:THU),简称东海、东大,是位于台湾台中市的台湾私立大学,于1955年由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等组织共同成立。为台湾最早以大学建制的私立学校[注 1]、第二所现代综合大学、以及首间在台有基督教新教背景的大学[2][3]。
此条目的主要贡献者与本条目所述的内容疑似存在利益冲突。 (2025年2月28日) |
东海大学座落于台中市西屯区大肚山山麓,占地逾百公顷,是台湾土地面积最大的私立大学。[4]此外,其早期校园及建筑融合现代主义、中国传统建筑与台湾在地元素,兼具建筑美学与历史意涵,被列为中华民国文化资产。而创校至今,东海校友累积约15万人,其中有14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为全台大学第三多[注 2],其余校友涵盖多位台湾政治要员、企业董事、文艺工作者及各国科学或工程学院院士等。
Remove ads
历史
总结
视角


1946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致函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在台湾成立一所基督教的学院,但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当时专注于现有学校在战后的重建工作,因此拒绝了长老教会的请求。[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美国教会过去在中国大陆从事的教育事业岌岌可危。1951年5月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在纽约的年度晚宴上,新任执行秘书长芳卫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发表演讲“视野,无限”(Horizon, Unlimited),提出将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理想,伸展到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地区。[6]:67之后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也更名为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注 3](以下简称联董会)。
1952年,中共解散所有教会大学,联董会也正式全面撤离中国大陆。[7]联董会为推动教育事业,有意在台湾设立大学;然而美国联合长老会代表李伯博士(Dr. Charles Leber)坚持,必须由台湾本地长老会主动提出申请方可在台设校。随后第二届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通过决议,向联董会建请在台湾创办大学,藉以延续中国大陆十三所教会大学的事业。[注 4][8][9]稍早前的1951年6月,蔡一谔与魏德光等人亦向联董会争取补助台湾高等教育。同年9月,东吴大学校友首先向联董会争取在台复校;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校友也向联董会建议以“联合流亡大学”(joint institution-in-exile)之名义在台复校。[10]:9
1952年2月,联董会秘书长芳卫廉博士来台与教育及宗教领袖讨论设校条件。[11]4月2日,芳威廉博士向联董会提出备忘录,主张新的大学不应是中国大陆任何一所教会大学之翻版:
……台湾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大学。我了解想承袭过去的念头很强,但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抵抗这个想法,我们注定会失败。
——芳卫廉,《我所欲见设于台湾之基督教大学的形态备忘录》(Memorandum to the Trustees of the United Board of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on the kin of Christian College I would like to see on Formosa)
芳卫廉强调新设立的基督教大学,应该为台湾人民服务,并对联董会建议该大学应理想人数应为500至600人、教职员必须全职、师生全体住校、课程要包含基督教育与活动等[12],并另外提到教会领袖、教会学校校友以及吴国桢等政界人士都在推动这一建校计划。[6]:75。芳卫廉于夏天再次访台,与教育部长程天放会谈,解释联董会的动机,消除政府对创立“不一样的大学”(different nature of the proposed institution)之担忧,随后获得行政院同意与总统秘书长王世杰的支持。[6]:76
1953年3月,联董会聘请南加州大学教授陈锡恩博士为驻台代表,负责筹备建校前置工作。[13]台湾各县市闻悉美国基督教欲在台湾创设大学时,纷纷争取设校于其地区,其中以阳明山与台中市竞争得最为激烈。[14]5月19日,黄武东牧师代表台湾基督长老教会赴抵纽约,参加联董会会议并正式决议在台设校[15]:216-218。6月11日,由联董会派欧柏林学院前神学院院长葛兰翰博士(Dr. Thomas W. Graham)为该会代表,偕同芳卫廉博士抵台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代表共同成立建校筹备处及董事会[16],并推举杭立武为筹备处主任及首任董事长[17],董事会于该年10月2日正式成立。[18]
6月15日,杭立武来台中与市府会商和勘地结果,遂即择定在西屯区水掘头地方一带,为东大的建校地址[14],然而原本台中市政府的无偿赠予的承诺,因当时台湾省地政处认为面积过大,且有农地在内,有意核减,经杭立武与省政府俞鸿钧主席及浦薛凤秘书长两度商洽,方获台湾省政府同意。[19]翌年省政府又因国防部以距水湳机场过近,有国安疑虑为由,反对而下令暂缓移交[20],最后商请宋美龄出面才获准。[15]:222-223[21]8月31日,筹备处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校名建议,并就除了文学院和理学院以外,第三学院的设立方案进行征询。之后,校名采用凌纯声建议之“东海大学”一名;而第三学院案,经各界建议与咨询教育部后,筹备处提议筹办医学院,惟联董会认为医学院需款甚钜否决。[注 5][23]
1953年11月8日,时任美国副总统理察·尼克森偕同妻子帕特·尼克森访台[24],并由狄宝赛邀请,于休战日(11月11日),莅临大肚山主持东海大学奠基动土典礼并发表演讲[25],象征台美两国间之教育合作,以及提升军事与经济上之交流,并期许台湾成为“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的堡垒,而且还是文化、精神力量的堡垒”。[3][26]该项典礼于是日上午10时15分于校门口附近举行,到场官员包括敎育部长程天放、美国驻华大使蓝钦、中台湾五县市首长、总统府、外交部官员及各界人士约一千余人参加。[19]
1953年11月19日,纽约的东海大学委员会否决联董会驻地建筑师杨介眉的设计方案,决议“征求比较不那么俗套刻板的替代方案。”[27]12月17日,联董会决定举办国际竞图,参赛者包括高而潘、隋洪林、金长铭、吉阪隆正和林庆丰等人,总共收件22份,评审则包括三位校董会成员(蔡一谔、弥迪理(Harry Daniel Beeby)、蔡培火),加上芳卫廉、北京协和医学院设计师哈利·赫西(Harry Hussey)与联董会在上海华东大学[注 6]的设计师贝聿铭。[28]最终由林庆丰与吉阪隆正团队获得首奖。[29]
1954年2月14日,贝聿铭与秘书长芳卫廉博士来台,实地了解并再次勘查东海大学校地。[30]2月27日,东海大学第5次董事会议上,贝聿铭称收到的竞图“标准太低,实无一人足以当选”,最终芳卫廉决定委托贝聿铭,为东海大学进行整体校园规划。[28][31]后再经华特·葛罗培斯推荐,陈其宽与张肇康加入校园设计及进行校舍兴建工作。[32][33]4月,联董会聘请范哲明(Paul Prince Wiant)担任驻台“业主代表”,主持管理建筑事宜,直接在地处理东海建校各种建筑、工程的相关问题;林澍民建筑师随后也加入驻台团队。11月1日,杨介眉建筑师辞职。此后,校园设计的分工形成两组:纽约的贝聿铭、陈其宽与张肇康团队,及驻台的范哲明与林澍民。[34]
1954年5月8日第7次董事会议上,议决聘请联董会代表陈锡恩为代理校长[19]。8月16日第13次董事会议,再提议聘请由陈锡恩担任首任校长,但教育部认为陈锡恩具双重国籍且反共立场不够坚定,恕难同意,故之后改由曾约农担任校长。[35][36]原定于1954年12月开课,但因校地交接问题,延至隔年秋季开学。[37][38]:41-43
1955年2月,贝聿铭表示对台湾寄来的第一批施工图“彻底的不满意”,并且觉得发展设计者“完全不了解设计的基本精神”。同年9月,范哲明退休。1956年,贝聿铭亲自来台勘查,对校园景观与施工品质表示失望,先后派遣张肇康和陈其宽前来台湾,并撤换林澍民。至此,校园设计完全由贝聿铭团队接手。[34]
Remove ads


1955年,招收第一届新生,曾约农为首任校长,仅有文学与理学两院。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理学院下设物理学系、化学学系、生物学系、化学工程学系。[38]:53由于东海尚在筹办阶段,不能参加大专联合招生考试只能自行举办入学考试,8月9日分别在台北、台中两区举行,5800人报考,录取200名,分别为150名男生与50名女生[42][43],其中55%学生为外省人。而每学期学费为1400元新台币。[2]
1955年10月17日,美国肯塔基州伯里亚学院的教育委员萧查理(Charles Noble Shutt)博士,接受联董会的邀请,来东海担任劳作指导室顾问五个月。[43][44]9月各校纷纷开学,东海因设备未完成,延后到10月31日才开学。11月2日于约农路上的临时仓库举行创校奉献典礼,定为校庆日。[38]:57-66典礼由穆蔼仁(Donald Maclnnis)牧师主持,与会者包括台中市长林金标、教育部官员及时代杂志等媒体,首任校长曾约农先生在创校典礼中说:“开创将是我们的格言”(Pioneering will be our watchword)阐明东海的创校精神。[2]萧查理博士、首任指导长杨书家博士及继任的白克文(Fenton Babcock)博士,将劳作教育深植于东海校园,东海大学是台湾最早办理劳作教育的大学。[45]
1956年,联董会聘请菲律宾西利曼大学校长贾尔信来台协助设立第三学院,贾尔信建议设立“社会科学院”,获东海董事会支持通过,但随后遭教育部否决。[22]:501957年,吴德耀博士接任第二任校长。同年10月,亨利·路思义透过亨利·路思义基金会(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宣布捐赠10万美金兴建路思义教堂。[46]1959年6月22日,东海举行首届毕业典礼。[38]:141-14412月5日学校通过成立第三学院——“工学院”,并于隔年正式成立。[22]:60
东海大学创校初期,约八成的资金来源依赖海外捐助。1962年,联董会开始推动财务自主政策,逐渐降低补助,至1970年,联董会对东海的资助已减至五成。1966年,吴德耀赴美考察,并与联董会多次交涉,隔年发表的《校长报告书》中阐明东海的财务困境。[10]:691968年,联董会计划在其下各大学成立捐赠基金,以减轻联董会的经济压力[6]:134。
芳卫廉在《我所欲见设于台湾之基督教大学的形态备忘录》第十一点中提到,东海教职员的待遇“应优于国立大学”,因此创校初期东海教职员薪资约为国立大学的三倍[47],惟至1960年代末期,随着联董会等海外组织逐年递减经费补助,加上台湾长老教会淡出董事会等因数,即使加强本地组织募款,仍无法弥补财务缺口[48],东海教职员的薪资也已无法与国立大学抗衡。面对此困境,部分学校教授提出扩大招收学生并成立夜间部以增加收入,并取消全体学生住校与普遍小班制教学[注 8]等措施缩减开支。[49]然而,吴德耀认为扩大招收学生并成立夜间部,将损害东海大学的声誉,在1968年致校内的发展委员会之长函中表明:“一个好的声名也是一笔财富,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挽回。”并强调即便以财政利益而言,对东海也无益,因为要获取资助“必须保持我们的水准和声誉”。[10]:71
1968年5月31日董事会议上,做出四年之内增收学生至1200人的计划,而关于成立研究所以及夜间部的计划仍暂时搁置。1969年4月,吴德耀校长在经过一连串的争议后,于《本校今后之发展方针》报告中表示,拟增加学生人数与增设院系成立研究所、研究中心,至于夜间部的开办则尚未有决议。[38]:263-2641970年7月底,吴德耀在争论中递交辞呈,并于次年获董事会批准,结束其14年的校长任期。[10]:11-12

1970年10月21日,联董会秘书长劳比博士(Dr. Paul T. Lauby)来台参加东海董事会,在会中强调希冀东海尽早争取本地的经济资源,确立东海与联董会的新关系,促使东海加速转型与扩大。[10]:691971年,吴德耀辞职后,由教务长唐守谦代理校长一职。[10]:12同年学生人数突破1200人,原本规划为800人的图书馆不敷使用,联董会与克雷斯吉基金会补助东海扩建图书馆[6]:135(今行政中心),在原馆后方兴建为一座5层大楼。[50]
1972年5月9日,董事会宣布谢明山接任第三任校长,东海在谢明山主导下持续扩大招生,其6年校长任期内主要政绩包括:学校行政会议由英文改用中文[51]、成立夜间部、设立农牧场、增加系所数量及扩大行政组织,至其卸任前,学生人数已达5000人,但仍是当时台湾私立大学中人数最少的学校。[10]:12、70-751974年6月,联董会批准两项决议:创立捐赠基金,并逐步停止对东海大学的基本资助,部分的其余资助也改以借贷方式进行。[6]:1341975年夏天,查良鉴董事长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募得的商学院大楼(今为创意学院大楼)开始兴建,商学院于1976年正式成立。[50]
1978年,梅可望担任校长,为开源节流,而精简人事制度,并大力扩张学校,任内成立农学院及法学院(今社会科学院)外,学生人数亦增至13000人。此外,1979年起东海开始大兴土木,1979年3月,兴建第一教学大楼(今人文暨科技馆),并在同年11月2日落成。1980年11月6日,第二教学大楼(今农学院)举行开工典礼,1981年11月2日举行落成。[50]1983年,女生宿舍扩建、学人宿舍(教师宿舍)、网球场、附小教学大楼等设施同时完工。1984年,新图书馆开始兴建,1985年4月9日启用。1986年11月2日,夜间部大楼落成(今法律学院),是唯一低于文理大道的大楼。除上述建设外,梅可望校长任期内完工的工程包括中正纪念堂、基督教活动中心、校友会馆、东海湖、邦华游泳池等[10]:12、86-91[50]
除组织变革及校园建设外,1984年6月19日《蓬莱岛周刊》刊出〈梅可望当家,东海没可望〉一文,批评国民党控制大学校园,安排党国色彩浓厚的学者担任大学要职,并且批评时任东海大学校长梅可望及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冯沪祥,爆发蓬莱岛事件,最终导致陈水扁、黄天福、李逸洋入狱。[52][53][54]
1992年,梅可望卸任前后,在当时由李远哲引起的“教授治校”风潮下,校友大声疾呼选出东海校友担任校长,之后董事会聘请阮大年接任校长,是东海首位具有校友身份的校长。阮大年与接任的校友王亢沛,两位校友前后掌管校政长达12年。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原有教学区空间缺乏,2001年4月13日,东海董事会第29届第一次会议,决议推动开发“第二教学区”,主要设施包括管理学院大楼、美术系系馆、音乐系系馆学生与教师宿舍。[10]:106-1292003年1月3日,第二教学区规划案中的“管理学院大新建工程”由张枢建筑师事务所得标。
2004年,程海东接任校长。2005年3月16日,第二教学区开始施工[51],并于2007-08年陆续启用。[55]
2013年,汤铭哲接任校长。2015年,董事会以汤铭哲违反专任及行政等缺失而遭董事会决议停职,剩余任期由林振东代理。然汤铭哲则指,东海大学被万年董事把持且不当介入校园工程,因欲处理,方被董事会停职。[56]
2016年,王茂骏出任校长。2017年9月26日,台中市文化资产处以“路思义教堂及钟楼”将校内建筑路思义教堂与毕律斯钟楼登录为台中市定古迹,卫理会馆、原艺术中心登录为历史建筑。[57]2019年4月25日,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公告将路思义教堂升格为国定古迹,而毕律斯钟楼仍维持市定古迹。[58]2020年,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再将“东海大学早期校园校舍档案”列入台湾世界记忆国家名录。[59]2021年,东海大学早期校园被登录为文化景观。[60]
2022年,张国恩接任校长。5月13日,原艺术中心登录为市定古迹。[61]2024年明道大学停办后,原明道大学智慧暨精致农业学系由东海大学接收改为智慧暨精致农业学位学程(进修学士班)并租用明道有机农场设立彰化埤头校区,由原系主任继续带领该系学生原校完成学业。[62][63]
Remove ads
历任校长
行政大楼,二楼校长室校匾刻有于右任所书“东海大学”字样
Remove ads
学校象征
筹备处在创校前曾提出玉山、海东、协和、圣保罗等名称。[23]首任董事长杭立武见该地适在台湾海峡的东侧,倾向用“海东”两字,最后经罗家伦提议,采用凌纯声建议“东海”一名更佳,乃告决定。[64]英文校名为“Tunghai University”,缩写为THU。
“东海”一名除了有海峡之东之意,亦引淮南子“东海有君子之国”之语意。及陆象山语录:“东海有圣人焉,其心同,其理同;西海有圣人焉,其心同,其理同。”[65]
东海大学校训为“求真、笃信、力行”(Truth, Faith, Deeds—Truth attained through Faith expressed by Deeds),源自于教育理念:真理为体,信行为用。真本天道,行维人伦。信出于己,行及于群。群不灭己,己不篡群。三者既通,学贯天人。此校训系由吴德耀校长与文学院顾敦鍒院长,于1958年所研拟加以修订而成。[66]

1951年3月,东海校匾完工,悬挂于行政大楼。匾为红桧所制,树龄逾一千三百年,匾面“东海大学”四字,系于右任墨宝。[65]
东海校徽与校旗图案,皆为陈其宽设计。1958年1月16日学校初步通过陈其宽设计的校徽。蓝色象征汪洋碧海;白色线条由窄而宽逐渐上升,象征东海如旭日东升,至于无穷;黄色则代表中国的宗教建筑颜色。三链环代表东海校训:求真、笃信、力行,十字则象征基督教的精神。[67]
校徽的设计最初由陈其宽采用“反透视”的设计理念,呈现倒三角形的造型。后来,校徽被修改为圆形,并增添多层设计元素。在圆形外缘增加了一道蓝色的粗圆条,内部则保留了原校旗设计。圆形中心包含中英文校名及创校年代,均以蓝色呈现,而中文校名部分则保留原校旗设计的黄色。最外层环绕1圈蓝色圆圈,镶嵌23片花瓣边,象征“123自由日”的自由精神。[68]
1955年5月,蔡培火以白话字拟作东海大学校歌,但未被采用。[69]1957年10月22日正式对外征求校歌歌词,1958年5月1日采纳由李抱忱博士谱曲,中文系孙克宽草拟,徐复观教授定稿的歌词。校歌内容包涵中华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表达中西文化精神融合的愿景。[70]
然而,由于校歌中“求仁与归主,神圣本同功”,“神”被解释为西方的上帝,“圣”则指东方的圣人。董事会中教会人士认为,将东方的圣人(人)与西方的上帝(神)并列,违背基督教教义。因此,在1958年10月22日的董事会上,时任董事长周联华宣布禁止演唱校歌,并将原《东海大学校歌》暂时更名为《东海大学歌》。直至1972年,谢明山校长成立选择校歌委员会,并于1975年10月20日的行政会议将《东海大学歌》定为校歌,并提请董事会决议通过,沿用至今。[71]
组织
1955年创校时,最先设立文学院和理学院,目前共有九个学院,共提供38个学士学位课程及45个研究所课程。[49][72]
学院 | 成立年份 |
文学院 | 1955 |
理学院 | 1955 |
工学院 | 1960 |
管理学院[注 9] | 1976 |
农业暨健康学院[注 10] | 1982 |
社会科学院[注 11] | 1982 |
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 | 2006 |
法律学院 | 2009 |
国际学院 | 2014 |
- 其它教学单位
共同学科暨通识教育中心、军训室、体育室
-
文学院
-
理学院
-
工学院
-
管理学院
-
农业暨健康学院
-
社会科学院
-
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
-
法律学院
-
国际学院
-
共同贵重仪器中心
(基础科学大楼内) -
华语中心、英语中心(语文馆内)
-
人工智能中心
-
自动化与企业协同研发中心
-
行政中心是教务处、学务处、劳作教育处、军训室及会计室的办公室,其它行政单位则在另处办公。
-
推广部
-
东海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
-
实习农牧场
-
校友会馆
-
食品加工实验工厂
特色

人文教育为东海教育理念之一,东海创校初期教学模式仿照美国文理学院,为台湾最早推动通识课程及劳作教育的大学。[10]:10
联董会在创校前,便将通识教育,定为东海大学应具备的特色之一:
科学课程应融入文化背景,而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则应赋予实质的意义,不该自囿于象牙塔,而应借由校外真实的活动来实现其目标。课程所应着重的是通识教育。
——芳卫廉,《我所欲见设于台湾之基督教大学的形态备忘录》第四点[12]
东海大学在在1956年正式实行通识教育,为台湾首间开设通识课程的学校[73],首任校长曾约农校长积极推动通识教育,并云:“本校教育目标其基本政策为通才教育。”[74],在创校初期通识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占比约50%,自1970年代初期起,通识教育比重才逐渐下降。[75][76][77]
现今由共同学科暨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课程与共同课程之教学规划。通识教育分为人文、社会、自然、文明与经典、领导与伦理、议题导向等六大领域课程,亦有共选修等多元课程,且因少子化浪潮席卷台湾,学校也推出AI、程式设计等课程。
联董会亦强调劳作教育对于东海之重要性:
这所大学不是白领阶级的养成所。无论男生女生,都应在大学里学会劳动实践,这样毕业后才能坦然面对任何工作,无惧弄脏双手。
——芳卫廉,《我所欲见设于台湾之基督教大学的形态备忘录》第五点[12]
“劳作教育”是东海大学的教育方式之一,为台湾大学教育制度中的首例。《时代杂志》称东海此创举为“激进的创新”,因为在东方,传统上知识分子将体力劳动视为有失尊严的事。[2]东海劳作教育源于伯里亚学院,创校之初曾聘请该校萧查理(Charles Noble Shutt)博士,来东海担任劳作指导。[78][79]
劳作教育制自创校以来实施至今,原为一、二年级皆须修习,现为所有学生第一学年必修,不及格者必须重修。110学年度起,厕所清洁外包。[80]近年来部分师生主张废除劳作教育,认为该制度等同于“扫地”或“免费劳工”。[81]为此,校方推出了“劳作教育4.0”,下降劳作时数,并调整课程内容。[82]
随着东海大学发展扩大,逐渐偏离美国文理学院的制度,近年“博雅书院”的成立是恢复创校当时的博雅教育。博雅教育是东海创校的基础,“博”代表广博、宏通器识;“雅”代表优雅的气质,“博雅”即是一种教养的培养,重新诠释礼乐射御书术。[83]
校园环境
总结
视角
......唐代木造四合院最能表现一种纯朴,泱泱大风...因为我们要的不是旅馆,不是观光游览的地方,而是一所大学,一个适合学生生活、成长、学习的地方,这种纯朴、大方的建筑正适合我们的要求。
东海校园座落于台中市西屯区大肚山山麓,校地面积广达135.65公顷,是台湾私立大学中土地面积最大的学校,校园又可分为第一教学区与第二教学区:第一教学区,以路思义教堂为中心点,文理大道与德耀路两条人行步道为轴线,为东海大学较早开发的地区,第一教学区内部分范围已被以“东海大学早期校园”为名义登录为中华民国文化景观;第二校区则在东侧,北段接近台湾大道的部分有较多校舍建筑,南段则为东海牧场,并紧邻台中工业区。[84]
相较于联合董事会过去于中国成立的教会大学校舍多为宫廷式建筑风格,东海大学校舍迥然不同。1952年,由时任联董会秘书长芳卫廉博士发表的〈我所欲见设于台湾之基督教大学的型态备忘录〉中,明确表达了对东海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的不同愿景与诉求:
这所大学的校舍应该朴实无华而有特色,是实用而不虚饰,他不仅由现实的条件所决定,更应与周围景观与景观相配合。
——芳卫廉,《我所欲见设于台湾之基督教大学的形态备忘录》第十点[12]
东海大学早期校园由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等著名华裔建筑师规划,汉宝德曾评论:“在本省,只有东海大学的学校建筑有一个构想,代表一种象征的追求。...国内其他大学校舍无不凌乱不堪,这种凌乱说明了我们在大学教育精神上尚缺乏归趋。”认为东海大学在台湾的校园建筑中具有显著的地位。[85]
有别于中国教会大学常见的宫廷式建筑,东海大学校舍建筑强调结构、材料的直接表现,运用现代主义建筑手法,结合唐代的中国园林及合院之布局精神,并融入回廊、山门、柱梁等中式建筑特征,同时采取清水红砖、花砖、瓦片等具地域性的装饰元素,因应自然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来规划校园景观,被视为台湾战后时期建筑的代表。[86]除了最初的唐式建筑外,陈其宽后续在东海校园设计的校长公馆、招待所、卫理会馆及艺术中心等白墙建筑,不仅是台湾6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性作品[87],更有别于同时期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影响,而兴起的复兴式建筑。[88]1970年代,汉宝德于校园增建了学生餐厅(今花园餐厅)、视听大楼(已拆除)、建筑系馆等数栋纽约白派建筑,进一步拓展了校园风格。[89]此后,随着校园扩展,各式现代建筑风格之校舍陆续加入校园。
东海大学校园以教堂和图书馆为核心,周围规划有教学区、宿舍区、活动区、与教职员宿舍区,创校初期以文理大道为人行步道轴线,两旁一进一退错落设置行政中心、文学院、理学院,外围设外环道路让人车分道[86],空间架构成为往后校舍增建的基础。
2005年校园东侧开辟第二教学区[90],主要建筑包括:管理学院、音乐系系馆及美术系系馆陆续于2007-08年完工[55][91],由力行路连结两大教学区。
位于大肚山腰的东海大学具有宽广土地,得以保留大量绿地,以低密度布局建筑,结合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台湾地方元素的校园建筑在台湾近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2017年9月26日,台中市文化资产处以“路思义教堂及钟楼”名义将路思义教堂与毕律斯钟楼一同登录为台中市定古迹,陈其宽设计的白墙建筑:卫理会馆、旧艺术中心登录为历史建筑。[57]2019年4月25日文化部公告再将路思义教堂升格为国定古迹,毕律斯钟楼维持台中市定古迹身份。[58]2021年将东海大学早期校园登录为文化景观,是校园登录之首例。2022年5月13日,再将旧艺术中心升格为直辖市定古迹。[61]
东海大学校园为台中市景点之一,亦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散步场所。主要的景点有路思义教堂、文理大道、相思林、农牧场、东海湖、东海邮局、乳品小栈等。
- 入口区
- 校门:因“校门”与校园里的教室、宿舍、礼堂、体育馆等设施相较之下,后者的重要性远超过前者,在创校初期是没有校门的。现今的校门是从1979年开始使用,校门口左前方有一15米高的塔型建筑物,顶端东西两面嵌以校名,塔下地面为草坪,并沿路面种植凤尾竹及龙柏作为地界。正面清水混凝土墙上镶有于右任先生所书“东海大学”四字,管理室对面也有一面墙嵌著东海校徽,强调“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建筑手法。[92]
- 约农路:连接校门口与教学区的道路,以首任校长曾约农命名。两旁种有凤凰木,每年凤凰花季路面会铺上花瓣有如红毯。[93]
-
东海大学校门
-
约农路
- 学院区
- 文理大道:源自于弗吉尼亚大学校园草坪的开放空间之概念,及日本日光与奈良寺院的平台坡道,并融合中华文化延续与包容之特性,合院一进一退错落在两旁。东侧端点为教堂草原,而教堂主体避开轴线端点,使文理大道在早期树木尚未茂密时能远眺中央山脉与台中盆地。[86]
- 行政中心:一楼山墙两侧挑空,二楼回廊向外挑出。二楼为校长室,挂着刻有于右任先生所书“东海大学”四字的匾额,为东海大学重要文物之一。
- 早期院落:文理大道两旁的早期院落皆为灰瓦红砖的合院型式,建立在稳固的城墙基座上,特别是文、理、工学院的回廊斗栱理营造出雅致的氛围,理学院前的宽阔草坪则构成似断复连的开放空间。
- 时光胶囊:又称时光纪念碑,纪念公元2000年的跨世纪宣言,存放着创校以来的各式发展资料、当时全校教职员生跨世纪的宣言以及各系所提供之纪念物件,每隔50年开启一次,下一次开启为公元2050年。
- 校友钟楼:1964年由毕业校友捐赠。钟楼上的空格由小而大,铜钟则刻有“金声玉振”与校徽。[94]
- 图书总馆:1984年落成,为回字型建筑物,地下一楼为阅览室与自习室,地上四层为书库和电脑室。[95],能观赏思恩园景色。
- 相思林:创校初期广植相思树苗,现如今已成为一片茂密的树林,为东海别墅后门往来校园的必经之处。因相思林已成为东海校园重要景观,校园开发若需开垦该林地时常备受师生关注,曾引发校园空间议题的社会运动,[96],而现今的相思林面积比早期小上了许多。
- 中正纪念堂:位于图书馆旁,为现今校内重大活动的集会场所之一。厅内可容纳约3500名师生,前厅出入口陈列国府迁台前于中国大陆所设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校徽,代表继承在大陆因战火而停办的十三所大学之立校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所陈列的校徽包含燕京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岭南大学、华中大学和东吴大学六校校徽。
-
文理大道
-
东大溪周围步道
-
时光胶囊
-
校友钟楼
-
相思林
-
中正纪念堂
- 活动区
- 路思义教堂:东海最著名的建筑,由建筑师贝聿铭、陈其宽设计,双曲面的薄壳建筑,墙面“亦柱、亦梁、亦墙”,为台湾近代建筑经典代表作之一。建于1963年。
- 毕律斯钟楼:毕律斯钟楼的铜钟制于1883年,1966年由美国新罕布夏州基恩的教会捐赠给东海大学。
-
路思义教堂
-
毕律斯钟楼
- 牧场区
- 实习农牧场:占地约六十甲,有广阔的牧场草原,旁边亦设有小型马场。饲养乳牛、羊、猪、马、梅花鹿及鸡、鸭、鹅、孔雀等,为中台湾颇具规模的农牧场。
- 东海湖:由星云大师捐赠,于1982年完工的人造湖,湖中央的东美亭为纪念哲学大师方东美所建。[97]
-
实习农牧场
-
东海湖
校园文化
![]() |


- 钟声百响:每年12月24日平安夜,校牧室旁的毕律斯钟楼会于23点58分40秒开始连续敲99+1下,象征耶稣基督降生,为要寻找羊群中迷失的那一只羊,而第100响时刚好是12月25日0分0秒。该活动在每年圣诞夜总吸引大量人潮进入东海校园。毕律斯钟楼在每周日的四堂主日崇拜,亦会鸣钟39响,实按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前,依古罗马帝国法律所受鞭打的次数。
- 校园圣诞布置:每年圣诞节前夕,东海校园会布置温馨的圣诞灯,亦会有许多学生创作的圣诞布置。
- 圣诞舞会:常有学生会主办的演唱会,以及各社团会在校园中作表演。建筑系圣诞舞会、工设周晚会亦会在平安夜举办。
- 生存游戏社圣诞游行:每年圣诞夜,东海生存游戏社会率领社团成员全副武装,在校园以8字形路线进行游行。沿途推广生存游戏,并以行动启发学生在学期间应居安思危,以期未来能为国家社会有所贡献。该活动的两大特点,一为准备热食送暖到校安组为校警队加油,二为到一校区女生宿舍稍作巡逻,确保无可疑人士逗留。
- 全校劳作日:每年毕业典礼前一天下午,全校师生会一同大扫除。
- 金秋地球日:每年的10月22日,发起人为环境工程学系陈炳煌副教授,有感全球暖化危机,环保及绿能应更被重视因而发起。
- 植树周:配合校园整体生态景致,规划植栽的树种及区域,总吸引全校师生及校友或甚社区居民踊跃参与。

东海大学以校园美景闻名,校内有“东海校园解说员社”,亦有关于东海校园建筑景观之书籍出版。在早期许多文学作品或建筑书籍能找到相关论述,加上住校制度、小班制及劳作教育的实践,东海的校园景观成为了能凝聚东海人的重要资产,同时也形成了日后东海校园公共论述的重要基础。[98]
19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联董会撤资,使东海大学在经过一番争辩后,走向转型与扩大发展。过程中因东海特殊的历史和环境,产生了许多争议与冲突:[51][99]
1987年,东海大学决定将约农路旁的水圳(当时俗称为“约农河”)加盖。这起决定引发学生骚动、认为会破坏约农与两侧大树,并要求校方调查学生意见并举办说明会。后来校方出于成本因素不考虑加盖,但约农河加盖事件,被视为东海大学内部讨论校园规划的开端。例如隔年东海大学试图修建新宗教中心,学生行动更为主动、校方也开始举办公听会。[51]
1990年6月,时任校长梅可望与邮政总局达成协议,以后者赠与︁东海大学兴建校舍款项为条件,交换︁东海大学相思林的部分校地。对交易不满的学生组成“抢救相思林联盟”,除了在6月20日抗议外,还与校方和邮政总局周旋数年,直至1994年邮政总局正式收走土地为止。这是东海大学首次︁大规模游行、也被视为东海学运史的里程碑与象征。[51][100]
1999年,︁东海大学规划拆除汉宝德设计的V大楼,并以新建筑取而代之。引发学生、媒体、以及校友的大规模关注。该地后来改建为东海大学人文大楼,︁东海大学此后的建筑范围、允建高度、建蔽率等,都会受到严格规范。[51][101]
2002年底,台中市政府与工业区私下针对︁东海大学,提出多个穿越该校的联外道路开发方案;其中就包含在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底下挖掘地下道、并连结中港路。这起方案在2002年10月受媒体大幅报导后,︁东海大学师生联合当地居民,组织了多起抗议、并于11月5日举行公投,表达压倒性反对的声音、令台中市政府打消穿过︁东海大学的计划。2003年11月24日,公共电视台的《我们的岛》,以“东海保卫战”为标题,报导了这起事件。[51][102]
李杰穎在论文中指出,促成东海大学学生运动的动力,除了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外(例如相思林事件的三月学运、东海保卫战则出于师生对台中工业区发展的焦虑),还包括学生们视︁东海大学校园为一共同体的想像。[51]

创校初期的东海大学因教会学校在台湾的独特性有较自由的学风,校园内有荣推会、东风社、学生会、研究生联谊会等学生组织,1970年代以后,由于这些社团积极参与了关于校园发展方向、校务变革的讨论,累积了学生对于校园事务的公共参与。[98]
东海大学学生会于1958年成立,是校内学生自治组织中最高的行政单位。现今东海大学学生会分为行政中心、学生议会、学生评议会、研究生学生联合会、毕业生学生联合会及进修部学生联合会,行政中心设置秘书处、学权部(105学年正式更名,旧名生促部)、总务部、学会部、社团部、外务部、文化部、新闻部等七部一处,会长为学生普选产生。负责举办校内各项大型活动,亦协助处理学生权益相关问题,担任学生与各行政单位间师生沟通的管道。除此之外也负责协助管理校内海报张贴、活动旗帜及场地协调等事务。学生议会由各系推选议员组成,议长由议员互选产生,负责监督行政中心经费使用。学生评议会由九位评议委员组成,委员由会长、议长及主席提名经议会同意任命之,主席由委员互选产生,负责仲裁事务等。2013年并首次通过学生政党法,成为全台湾第一个确立政党模式的学生自治团体。
研究成果
![]() |
东海大学基于推动“Culture”与“Nature”结合的理念,以永续环境及生活品质为导向的全球环境暨永续社会发展计划(GREEnS),作为100-104年五年特色研究的重要方向,名为“全球环境暨永续社会发展”(Global Research & Educ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简称GREEnS)。 GREEnS计划聚焦在环境保护、生态学、绿色管理及绿色创意与生活等研究主题。由Global、Research、Education、Environment、Society组成绿色环境、绿色研究、绿色教育、绿色社会,进而培育绿色人才。计划将以全球绿色创意与生态管理、环境保护与产业力提升的跨界对话平台作为己任,以大台中为基地,提升该校成为在亚洲区域具有一流活力的绿色研究发展特色重镇,进而跻身为全球绿色研发体系中不可替代之角色。
GREEnS计划共有“创新三维结构可降解人工骨材快速成型技术”、“区域、国家与社区的永续发展:环境治理的政治分析”、“绿色法律整合性研究性计划”、“建构优质的长青生活品质与环境之研究”、“东海绿能开发与管理”及“绿色永续环境研究计划”6大整合型计划,将以此具体整合校内外跨领域研究计划及学程,以绿色科学、企业与社会与数位创意为主轴,配合中长程发展计划,使东海大学成为发展绿色科学研究之重镇。[103]
排名
校友
截至2023年,东海大学校友人数已达约15万人,遍布各领域。[104]在台湾,东海大学于各县市共设有17个校友会。[105]海外部分,则涵盖美国16个、加拿大3个,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9个校友会。[106]
东海学术界知名校友包括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林南、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芝加哥大学生物学教授吴仲义、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实验核物理学家彭仁杰、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家蔡诗东等人。此外,校友亦含括国内外各大学校长,如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分校校长吴思永、中国文化大学与中国医药大学前校长郭荣赵、国立中央大学前校长刘全生,以及曾任国立交通大学、中原大学与东海大学校长的阮大年等。校友共涵盖涵盖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2名美国国家工程院士、2名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与14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数理科学组2人、工程科学组1人、生命科学组7人、人文及社会科学组4人),其中中研院院士数量在台湾排名第三[注 2][107][108][109]。
除了学术桂冠得主外,在台湾政界知名校友有担任过行政院、立法院院长的游锡堃、立法院副院长蔡其昌等人。校友包括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部会首长、立法委员及各县市首长等政界人士。[110][111][112]在商业领域,东海大学的校友担任过世界先进[113]与YouBike微笑单车等企业的董事长。此外,还有英业达董事长李诗钦、中国人寿总经理与纬来企业董事长辜启允、花旗银行副董事长贾培源、奥美广告大中华区执行长庄淑芬、以及长荣航空总经理郑传义等,皆在各自的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文艺工作者则有诗人杨牧、作家许达然、主持人蔡康永与建筑师姚仁喜等。体育领域也有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吴经国等。
历年日间部师生比及新生注册率
- 110学年度日间部学生人数14700,专任老师人数554,日间部师生比26.52(学生数/老师数)。[115]
流行文化
东海校园广袤,有许多文学作品及电影在校园取景或以东海为故事背景。[51]
注释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