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客家话
臺灣語言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客家话(客家白话字:Thòi-vân Hak-fa;客家语拼音方案四县腔:toiˇ vanˇ hagˋ fa;客家语拼音方案海陆腔:toi van hag voiˋ)又称台湾客家语,简称台湾客语,是台湾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语,主要源于粤东地区,以及部分闽南地区与闽西地区,于1993年统计约有236.6万人使用[2]。日治时期常被称作广东语,并出版诸多著作[3]。
该语言的优势腔,为四县腔及海陆腔,其中以北四县腔较为强势,在公共场合如车站多采此腔发音。四县腔与海陆腔声调的调值往往相反,形成两者在读同一句话时,出现声调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情形,因此只会其中一种腔调的人和操持另一腔调者要进行对话时仍有难度。除了上述北四县与海陆,尚有南四县、大埔、饶平、诏安、永定、长乐等6个尚未失传的腔调,合称“四海永乐大平安”。其中大埔、诏安两个腔调在部分地区内通行,饶平腔则退居村落范围内使用,永定、长乐两个腔调几乎完全退居个人家庭,另外还有几乎失传的丰顺腔、揭西腔、平和腔、南靖腔、平远腔等5个腔调,以及完全消失的汀州腔及武定腔,目前较活跃而有完整分布区的为北四县、南四县、海陆、大埔、饶平、诏安,其之间语言互通的程度或族群人数,由大到小正好与“四海大平安”之次序相符。
根据2021年调查报告,客家民众使用四县腔者计有57.7%,南四县腔有5.8%,海陆腔为44.4%,大埔腔占5.9%,饶平腔2.4%,诏安腔占1.6%。由于同一人可能操持一种以上客话次方言,统计数字加总会超过100%(有26.7%民众会使用两种以上客家话)[4]。
Remove ads
历史
台湾闽南语长期在台湾居强势地位,不少客家人因环境因素而能听解闽南语,甚至成为福佬客。1945年后又有国语运动,导致台湾客家语文化流失。据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2004年的调查,1974年以前出生的年轻客家人有3成能听解客语,而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语言方面,1974年以前出生的客家子女约有60%使用华语、20%使用台湾闽南语、未满10%使用台湾客话。
至1970年代中期,发轫于南欧地区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即驱动了台湾民主的转型运动。[5]1988年2月2日,学者罗肇锦,在《中国时报》的副刊上指出,因为“国语敎育的独占,以及大众传播的垄断,加上闽南人口的优势”,导致了在台湾的客家人中,卅岁至卌岁者,已是无法使用客家语来演讲;廿岁至卅岁者,其所说之客家语,已是国语化的客家语;廿岁以下者,在家里都不使用客家语。他更表示:“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客家话还能活多久?”[6]因此,同年12月28日,台湾客家人中以《客家风云》杂志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即发起了“还我母语运动”。罗氏指出,该运动所诉求之目标,是要求中华民国政府订定法规与政策,以积极抢救此一即将走入历史的语言。[7]而《客家风云》的创刊与还我母语运动的发起,亦是启动了台湾的客家运动,并且推动了客家议题的公共化。[8]
Remove ads
在2000年公布的《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第6条中,中华民国政府明订,于大众运输工具上,除了以中华民国国语播音外,尚应该以台湾客家语等其他语言播音。而该政府,亦在2010年公布的《客家基本法》中,订有其试图复振客家语的多项条文。例如,第6条的规定,为在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内,应该推动该语言为公事语言。[9]
2016年1月,具有父系客家血统的蔡英文于电视政见会中承诺,在她当选总统之后,会把台湾客语正式定为国家语言[10]。2017年12月29日客家基本法修正案三读通过,正式将台湾客语列为国家语言。[11]
划分
台湾客家语,一般是以台湾客家人的祖籍地,为其内部各次方言的命名方式。它有四县话、海陆话、永定话、长乐话、大埔话、饶平话、诏安话、丰顺话、平和话、河婆话等。[12]而在四县话与海陆话的相互影响下,该语言,亦形成了其新的次方言——四海话。[13]学者洪惟仁,是将台湾的客家语分为“梅北系方言”、“梅南系方言”、“海陆方言”、“闽潮系方言”四大类。他认为,这些方言,均是混合方言。尽管它们均是以原乡的地名来命名,而没有一个方言是中国大陆某一原乡方言的“纯种”后裔。这类情形,即同闽南语的“漳泉滥”的情形相似。在四大类中,梅北系方言,是包括四县腔与大埔腔;梅南系方言,是包括五华腔(长乐腔)与丰顺腔;闽潮系方言,是包括饶平腔、诏安腔、永定腔、武平腔。在洪氏著作中,其语言分类层次,依序是第一层的方言(dialect)、第二层的次方言(subdialect)、第三层的二次方言(sub-subdialect)。例如,梅北系方言,是包含“北四县话”等次方言;北四县话,是包含“普通四县腔”等二次方言。[14] [15]虽然同属于一个族群,但是由于该语言,在腔调上与地域上的分歧,而使得台湾客家人,也在全国的议题或全族群的议题上,不易取得一致的共识。[16]
Remove ads
四县腔(xi ien kiongˊ)[17],为来自清朝广东省嘉应直隶州,今梅州市下辖五县中不含大埔县的其他四县之移民口音,即程乡县(今梅江区、梅县区)及长乐县(今五华县)、兴宁县(今兴宁市)、镇平县(今蕉岭县)、平远县等四县[18],拥有六种声调(阴平调、阴上调、阴入调、去声调、阳平调、阳入调,四县腔去声调不分阴阳),是台湾客话次方言人数最众的一支,也是公众播音场合(如铁路、捷运车站)所使用之标准。分布地为:
- 桃园市的中坜、平镇、杨梅(部分)、龙潭。
- 新竹县的关西(部分)、峨眉(部分)。
- 苗栗县的苗栗、造桥、公馆、头份 (部分)、南庄(部分)、三湾、大湖、铜锣、三义、西湖、头屋、卓兰(大部分)、通霄(部分)、后龙(部分)。
- 高雄市的美浓、杉林、旗山(部分)、甲仙、六龟。
- 屏东县的竹田、万峦、内埔、长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树、九如(部分)、里港(部分)。
- 台东县的池上、关山、鹿野、成功、太麻里、卑南。
- 花莲县的吉安、花莲、寿丰、玉里、富里。
由于使用四县腔最广、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苗栗县,所以有时又被称作苗栗腔,但使用此腔调的地方分布广而不只集中于苗栗县,故在实务上很少使用这个名称。
Remove ads
由于六堆地区与苗栗之四县腔于音韵、词汇有些许不同,有时又区分出北四县腔(苗栗)及南四县腔(六堆)。例如教育部出版之《部编版客家语分级教材》以及有南四县腔版本。教育部台湾客语辞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也将南、北四县腔的发音分别标示。
南四县腔与北四县腔的语音差异,可概括如下:[19]
- 舌根音(g、k、h、ng)声母或零声母与韵母-ien/-ied搭配时,南四县多读成-ian/-iad,例如:间(北 gienˊ;南 gianˊ)、挖(北 iedˋ;南 iadˋ)、年(北 ngienˇ;南 ngianˇ)。
- 南四县腔有n、l声母混用之情形,实际读成何者没有一定的规律。美浓腔甚至有更严重的齿音相混。
- 南四县腔的名词词尾“仔”读成 eˋ,而形容词和副词词尾“仔”则有 eˊ、eˇ两种读音。
南四县腔与北四县腔的常见词汇差异如下表:
南四县腔的内部 也有细微差异。例如“正来尞”(再见),北四县腔都是zang loiˇ liau,但美浓则称作nang loiˇ liau;“佢等”(他们)在一般南四县腔为giˇ denˊ,在美浓称作iˇ nenˊ。亲属称谓部分,北四县腔习称祖母(父亲的母亲)为“阿婆”(aˊ poˇ),外祖母(母亲的母亲)为“姐婆”(jiaˋ poˇ),在美浓则分别称作“阿嬷”(aˊ ma)与“阿婆”(aˊ poˇ)。[20]
Remove ads
海陆腔(hoiˊ liugˋ kiongˋ),清朝时来自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hoiˊ fungˋ)与陆丰(liugˋ fungˋ)二县(合称海陆丰)的客话口音(包含今日的海丰、陆丰、陆河三县,以及揭西、普宁、惠来部分地区[21]),拥有七种声调,在台湾客话人口中人数第二多,由于使用海陆腔最广、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新竹县,所以或被称作新竹腔,其次为花莲县(因日治时代有不少新竹州的客家人前往花莲移民垦拓[22]);四县腔与海陆腔占了台湾客家人口的绝大部分。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与四县腔几乎相反,与粤语相近。分布地区为:
- 桃园市的观音、新屋、杨梅(部分)。
- 新竹县的新丰、新埔、湖口、芎林、横山、关西(部分)、北埔、宝山、峨眉(部分)、竹东、竹北(部分)。
- 苗栗县的头份(部分)、南庄(部分)、后龙(部分)。
- 花莲县的花莲、吉安、寿丰、光复、玉里、瑞穗、凤林、富里、新城。
海、陆二字分别取自清代海丰县、陆丰县的首字。然今日台湾讲海陆腔的客家人,除了清代海丰县、陆丰县两地移民之外,还有来自龙川县、河源县、永安县、归善县、博罗县等地的移民,相当于现在的惠州市、河源市、广州市和汕尾市。
Remove ads
大埔腔(taiˋ pu+ kiong+),来自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今改隶梅州市)与丰顺县部分地区的客语口音。[23]大埔腔使用区域最集中的地区是在台中市东势区,所以或被称作东势腔,分布地为:
大埔腔在许多发音及音调上不同于其他腔调,下列举其与四县腔之不同处:比方“客”发 [kag^] 而非[hagˋ],“国”发 [guad^] 而非 [guedˋ] ,“饭”发“ponˋ”,“猫”发“ngiauˋ”而非“meu”,“听”发“ten+”而非“tangˊ”...等。然而与海陆腔类似,大埔腔亦有齿龈后音。[24]。与四县腔的六声调和海陆腔的七声调不同,大埔腔除六个本调外还外加超阴平和去声变调共八个声调,总的听来音调较为低沉,较为复杂。大埔腔的词汇比较习惯不加上带词缀单音节衍声复词之词尾,例如儿子是“俫 laiˋ”,不同于四县腔之“俫仔 lai eˋ”。用字上,四县腔语尾助词之“忒 tedˋ”在大埔腔则讲成“撇 ped^”,“我们”为“恩等en+ nenˊ”而非“恩兜enˇdeuˊ”,“一样”较习惯说成“共款 kiung kuan^”而较少说成“共样 kiung iong”。[25]
Remove ads
饶平腔(ngiau pin kiongˇ)(卓兰:ngiauˋ pinˋ kiongˇ),为来自广东省潮州府(今潮州市)的饶平县的客语口音。
以下为分布地区:
- 中坜区的芝芭里许姓、双连坡刘姓、三座屋邱姓、刘璞珍、刘奕坤家族、刘兴善家族、邓姓、兴南庄、三座屋、过岭、后寮陈姓、刘姓、大仑王姓。
- 平镇区的南势。
- 新屋区的犁头洲刘姓、富源陈姓。
- 观音区的新坡。
- 八德区的霄里、官路缺袁、张、邱姓。
- 大园区的许姓、邱姓。
- 芦竹区的南崁王姓。
- 杨梅区的山子顶许姓。
- 龙潭区的邱姓。
- 新竹县的芎林纸寮窝、上山、竹北市六家。
- 苗栗县的卓兰(老庄)。
- 彰化县的员林、永靖、田尾(已闽南化,但其部分音韵特征仍残留,形成闽南语偏漳腔的永靖腔)。
- 云林县的斗六刘姓、莿桐乡饶平村。
- 屏东县的枋寮乡。
- 花莲县部分地区。
因原乡的地缘关系,其音韵系统与诏安腔接近。如见组遇摄三等部分字保有[-iu]韵(例:“去”kiuˋ),其他客方言读清颚龈擦音[ʃ-]者,有部分字在饶平与诏安皆读清唇齿擦音[f-](例:“水”fiˋ)。[26]
诏安腔(zhio^ onˇ kiongˇ),来自福建省漳州府的诏安县、南靖县、平和县、云霄县的口音。因为位于闽南,语言上有不少与闽南语词汇相同,但又有许多特色词汇与音韵组合。[27]诏安客语在声调上的调值与饶平腔卓兰口音几乎相同。分布地位于:
- 云林县的仑背、二仑、西螺、大埤乡田寮部落
- 桃园市的桃园区八德区、大园区、大溪区的黄兴村,大溪区南兴的黄姓、龙潭区、中坜区三座屋。
- 台中市的西屯区、北屯区部分地区。(前议员廖学澍、前议长张廖贵专,现任议员张廖乃纶、张廖万坚家族)《张廖家族族谱》
- 新北市的新店区的安坑庄。
- 南投县的中寮乡部分地区。
- 嘉义县的中埔乡境内的诏安厝。
- 台南市的白河区境内的诏安厝。
- 宜兰县礁溪乡十六结、壮围乡壮六、忠孝村、员山乡蜊仔埤。
然今日除了云林县与桃园市,其他的诏安客家人分布区域均少有通诏安客语者。[27]
永定腔的使用者多是来自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等三个县的移民。据记载,北海岸三芝区1986年时仍有2名江姓老人可操持[28],石门区1950年代时仅剩几人可流利使用[29]。目前尚有桃园杨梅胡家、龙潭吴家、平镇余家、观音吴家、八德谢家;新竹胡家;[30][31][32]于家庭内部使用。
长乐腔曾经作为台湾客家语七大腔调(四海永乐大平安)之一,由嘉应州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惠州府永安县的移民带来。其语腔近于今梅州市五华县南部琴江流域的口音。杨梅区老坑、中坜区、新屋区槺榔村、苗栗县通霄镇乌眉里仍有长乐腔使用者,然已退居家庭内部使用。[33]
丰顺腔是指来自于潮州府丰顺县、揭阳县等两个县的移民,今日仅存桃园新屋、观音蓝埔里等地尚有分布,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转而使用其他腔调客家话,如新屋丰顺客多转用海陆腔,台中丰顺客今日多使用大埔腔。[34]
揭西腔源自揭阳县西部(今揭阳市揭西县),有时又称为河婆客家话。台湾河婆客家人来源主要均为战后随国民政府迁台,今日台湾河婆话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区:[35]
汀州腔的使用者多是来自长汀县、连城县、宁化县、归化县、清流县等五个县的移民。汀州府是客家族群的祖地之一,然而汀州腔与通常的粤台片客家语不同,它属于北片客家语。在台湾的北片客家语,只有汀州腔一种(汀州府北部五县),今日汀州客家话多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转而使用其他腔调客家话与闽南语台湾话。
从诏安腔中分化出来,主要为平和县移民使用,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转而使用其他腔调客家话与闽南语台湾话。
从诏安腔中分化出来,主要为南靖县移民使用,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转而使用其他腔调客家话与闽南语台湾话。
从永定腔中分化出来,主要为武平县移民使用,1999年仅剩新北市石门区练钗女士能够操持[36],在练钗女士过世后,2012年时已无人使用[37]。
主要为广东省平远县移民使用,目前新竹县湖口乡中势村尚有耆老使用,该村居民祖籍为广东省平远县东石乡杨梅坑,于乾隆年间迁台。[38]
- 彰化县二林镇、竹塘乡、埤头乡:日治时代日本人为了种植甘蔗招募苗栗、新竹等地的客家人前来移垦,而形成的客家新聚落,虽然聚落颇多,但都在源成农场范围的七界之内,因此,这些客家庄,才都被称为“七界内”。
- 南投县国姓乡:来自台中东势、苗栗卓兰和新竹等地前来的客家人,占了境内族群的75%。
- 南投县埔里镇:一百年前,来自台中东势、苗栗、桃园和新竹等地移居来的客家人,占了镇内人口结构的80%。
- 花莲县凤林镇:是一个客家镇,目前全镇客家人口约占百分之八十,是一百年来,相继自台北、宜兰、新竹、苗栗等地迁入者。
罗肇锦于1998年提出“四海话”,指出四县话和海陆话混合以后,会产生有别于四县腔与海陆腔的新客家话(四海话),主要流行在四县与海陆的混合地区,如桃园平镇、杨梅,与花东纵谷地区。这种“四海话”成了今天最普遍的混合型客家话,也是未来台湾客家话的优势语言[40]。
语音
台湾客家语,是一种单音节语言,其通常是在一个音节中,包含了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它的韵母,亦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要素。而在每一音节中,韵腹与声调,乃必不可缺的要素。即使其余的要素不齐全,该语言的音节,仍然能够成立。同时,它是以声调来区别不同的词与语素的语言。因此,台湾客家语,也是一种声调语言,其次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即以声调为主。例如,“东”字的声韵,均是/dung/。不过,该字在声调上,四县腔为24;海陆腔为53;大埔腔为33;饶平腔为11;诏安腔为22;永定腔为33。[41][42]
下表以四县腔为主,其它腔调另予标明。[43]其中上排为国际音标,下排左为客家语拼音方案,下排右为台湾方音符号。
下表以四县腔为主,其它腔调另予标明。[43]其中上排为国际音标,下排由左至右依序为:客语白话字、客家语拼音方案、台湾方音符号。
下表声调资料取自客委会教材。[19]
- v代表韵母,vd则为带塞音尾的韵母,亦即所谓入声韵;声调符号统一标示在右上方。
- 台湾客家语上声不分阴阳。
- 诏安腔g韵尾消失之阴入字,其调值为接近舒声的24;诏安腔g韵尾消失之阳入字,其调值归并到阳去调。
学者郑明中与他的学生从事了一系列的声学分析,发现所得出的声调资料与传统调查有些出入。[44][45][46]
![]() |
阴平(24)后接阴平(24)、去声(55)或阳入(5)音节时,前字变调成低平调(11),类似阳平。
- 新衫 (xinˊ samˊ) 读如 xinˇ samˊ。
- 针线 (ziimˊ xien) 读如 ziimˇ xien。
- 音乐 (imˊ ngog) 读如 imˇ ngog。
![]() |
1. 上声(24)后接任何音节时,前字变调成中平调(33),类似阳去。
- 管理 (gonˊ liˋ) 读如 gon+ liˋ。
- 好心 (hoˊ simˋ) 读如 ho+ simˋ。
- 水车 (shuiˊ chaˋ) 读如 shui+ chaˋ。
2. 阴入(5)后接任何音节时,前字变调成低促调(2),类似阳入。
- 竹东 (zhug dungˋ) 读如 zhugˋ dungˋ。
- 铁锤 (tied chui) 读如 tiedˋ chui。
- 叔伯 (shug bag) 读如 shugˋ bag。
![]() |
1. 阴平(33)后接阳平(113)、上声(31)、阴入(21)时,前字变调成高升调(35)。
- 汤匙 (tong+ shiˇ)读如 tongˊ shiˇ。
- 菅草 (gon+ co^)读如 gonˊ co^。
- 猪肉 (zhu+ ngiug^)读如 zhuˊ ngiug^。
2. 两个阳平调(113)一起连读时,前字变调成中平调(33)。
- 黄梨 (vongˇ liˇ) 读如 vong+ liˇ。
- 葡萄 (puˇ toˇ) 读如 pu+ toˇ。
3. 去声(53)后接上声(31)、去声(53)、阴入(21)、阳入(54)时,前字变调成高平调(55)。
- 卖米 (maiˋ mi^)读如 mai mi^。
- 畅坏 (tiongˋ faiˋ)读如 tiong faiˋ。
- 豆荚 (teuˋ giab^)读如 teu giab^。
- 配合 (puiˋ hab)读如 pui hab。
音韵现象
下面比较客家语各次方言的读音异同: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一字多音的特殊现象。此种异读有两个特色:一是历史层次不同,二是语义不同。白读音(白话音)代表较古老的历史层次,文读音(读书音)则代表较晚的层次,因此后者比较接近现代标准汉语。语义的部分,以闽南语为例,“雨水”一词白读音为hōo-tsuí,即一般意义下的雨水;其文读音为ú-suí,指的是二十四节气的一种。下表以台湾四县客家话为例,列举部分文白异读例字:[54][55]
书写系统
目前教育部《台湾客语辞典》、《部编版客家语分级教材》及客委会之客语能力认证教材,均以汉字为书写系统,佐以客家语拼音方案。客家语拼音方案及客语通用拼音均属于注音性质,并非文字。日治时期亦有广东语假名作为台湾客家语的拼音系统。
方言皆存在“方言字”,客语中也有自己的方言字。比如“𠊎”。可使用教育部的“好客输入法”输入[56] 或意传科技的“意传客文输入法”。
原名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为目前中华民国教育部所公告的台湾客家语罗马拼音方案。
又称客语罗马拼音,是西方传教士用来拼写客家话的文字。[57][58][59] 下文范例节录自诗篇1:1~1:3,并依照《客语圣经:现代台湾客语译本》采用汉字、白话字并行的方式:
Sṳ̍t-chhai Yû Fuk-hi ke Ngìn | 实在有福气个人 |
Liá-chúng ngìn he sṳ̍t-chhai yû fuk-hi ke ngìn: | 这种人系实在有福气个人: |
Kì m̀ chhiùng fái-ngìn ke kie-mèu, | 佢毋从坏人个计谋, |
m̀ thèn chhui-ngìn ke kiok-phu, | 毋跈罪人个脚步, |
m̀ lâu méu-sṳ Song-ti ke ngìn cho-phân. | 毋㧯藐视上帝个人做伴。 |
Kì chṳ́-yû fôn-hí Song-chú ke kau-sṳ, | 佢只有欢喜上主个教示, |
ngit-ya sṳ̂-sióng ngiên-kiu. | 日夜思想研究。 |
Kì chhiong chung chhai hò-pa-sùn ke kó-chṳ́-su, | 佢像种在河坝滣个果子树, |
cheu sṳ̀-chiet kiet kó-chṳ́, | 照时节结果子, |
su-ya̍p m̀-voi châu-thet. | 树叶毋会燥掉。 |
Kì só-cho ke sṳ chhiòn-phu sun-li! | 佢所做个事全部顺利! |
使用人口
语言能力认证
自2005年起,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即对台湾客家语的使用者,办理语言能力程度的认证。该认证,为“客语能力认证”。它的认证等级,区分为基础级、初级、中级、中高级、高级、专业级等六种。在该认证中,台湾客家语次方言,分有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等五种。而通过该认证者,会由客家委员会发给相应等级的“客语能力认证合格证书”,以证明通过认证者的客语能力程度。[60]
媒体
2003年7月1日,在时任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叶菊兰的支持下,“客家电视台”正式开播。[61]其为全台湾客家语(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发音的电视频道,亦是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旗下之电视媒体。学者饭岛典子指出,于2003年开播的客家电视台,其标语——“胸怀客家,立足台湾,关怀本土,放眼天下”,是“一方面暗示着他们想把台湾打造成全球客家文化中心的想法,另一方面也为与大陆协调,绞尽脑汁提出台湾独立派与统一派之妥协点。”[62]
1994年9月18日,在锺肇政、梁荣茂、黄子尧、黄永达、陈贵贤等多人的共同筹划下,全世界第一家以客家话为主要广播节目语言的“宝岛客家电台”,正式在台北市罗斯福路二段上播送。[63]
讲客广播电台,是台湾第一家以客家语播音放送的全国广播电台,其由客家委员会所设立,而于2017年6月23日开播。目前是由客家公共传播基金会所经营。
学术研究
在台湾,关于台湾客家语的教学研究单位有:
- 国立台湾戏曲学院客家戏学系;
- 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
-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 国立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
-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 国立屏东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客家文化产业硕士学位学程;
-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院客家文化产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