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

臺灣頂尖研究型大學,由理工見長的國立交通大學與醫學見長的國立陽明大學合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Remove ads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英语: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中文简称阳明交大,英文缩写NYCU。是一所校址位于台湾新竹市东区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由国立交通大学(1896年成立,1958年在台复校)及国立阳明大学(1975年创立)于2021年2月1日合并成立,是一所科系专业涵盖理工医学人文等领域的大学,旗下共有20个学院[7]

事实速览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 创办时间 ...

阳明交通大学的校址定于新竹光复校区,并以新竹光复校区台北阳明校区做为双主校区,但实际运作中的校区还包含台北北门校区新竹六家校区新竹博爱校区台南归仁校区以及位于宜兰兰阳校区的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附设医院。如果加上规划中的台北士林校区、桃园青埔校区以及高雄校区[8],阳明交大共有10个校区分布于台湾6个县市。

在教育部的高教深耕计划中,阳明交通大学与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是四所参与全球链接全校型计划的大学。同时阳明交大也与清大中央政大同是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成员。

Remove ads

校史

原交通大学及阳明大学校史

Thumb
合校后校址(光复校区)北大门

两校合并过程

1998-2002:合校的起点

阳明交大合校历史可追溯至1998年至2000年,惟最早启动合校的反而是清大。鉴于阳明、台北荣总与清大在生物医学长达数年的合作,阳明大学前校长张心湜于1998年向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提出合校构想,清大于1999年11月24日决定成立研究小组,由副校长陈信雄主持[9]。当时适逢台大于竹北筹设医院,社会对于新竹医疗资源与生医园区的讨论沸沸扬扬,鉴于清大与交大都缺乏医学院,阳明也有意设立医院,在阳明大学前校长曾志朗于2000年接任教育部长后,立即促成三所大学校长达成共识,决定仿照美国加州大学,整合为联盟式的“大学系统”,除原三校区外将联合成立总部,并于新竹设立一个三校与国家卫生研究院共同合作的新校区[10]

三校讨论年余却因过于复杂,最终由交大先与阳明讨论合校,清大则与马偕医院讨论合办医学院[11]。交大校务会议率先于2001年1月10日通过两校合并意愿书,暂订以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作为新校名来推动合校[12]。2001年3月,交大校长张俊彦与阳明校长吴妍华共同签署合并意愿书,同意合校后以“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为校名,惟最终合校案因未获得交大校务会议支持而作罢。

尽管如此,在大学整合的社会氛围下,虽然三校或两校合校未果,仍促成清大、交大、阳明与中央大学决定成立“松竹阳梅”联盟[13],最后于2002年7月获教育部同意成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14]

Remove ads

2015-2016:重启合校未果

2000年前后的合校热议,虽未达成最终结果,但却已埋下整合种子。2015年,包含清大、交大、政大等校再度与时任阳明大学校长梁赓义表达深化合作并进一步合校的意愿。在考量合校历史与互补性下,梁赓义选择先与交大重启合校[15]

2015年9月至11月,两校共同招开合校工作小组会议,再度确立合校后名称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同年12月9日,阳明大学校务发展委员会通过合校备忘录,交通大学随后于12月16日的校务会议亦通过合校备忘录,重新启动延宕十余年的合校进程[16]

看似即将达成共识的合校,却因沟通不足,双方皆有师生未了解合校历史而反映校方未事前告知,进而出现反弹声浪,最终导致阳明学生会于2016年1月4日阳明大学校务会议审议合校备忘录前夕,大动作招开记者会诉诸媒体,质疑校方决策仓促黑箱作业要求缓议[17]

记者会后两日,阳明大学于1月6日招开校务会议,在师生皆存有疑虑的情况下决议延长讨论时间以凝聚共识。为回应黑箱作业的质疑,阳明大学校方亦于3月至4月间连续举办10场座谈会,惟这场重启合校的努力,在一开始就遭逢校内师生反对的态势下,阳明大学在5月的校务会议中以不同意票43票大于同意票38票否决了合校备忘录。重启合校最后以失败告终[18]

Remove ads

2018-2021:合校最后一哩路

就在合校案停摆一年多后,阳明大学迎来同样是校友的前疾病管制署署长郭旭崧担任校长。当年对于清大与阳明合校,郭旭崧就持较为开放的态度[19],加上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计划的评选结果,再度让合校有了转圜空间。

阳明大学在2018年未能进入高等教育深耕计划Global Taiwan全校型学校名单,评选意见认为该校受限于规模太小、集中生医领域,缺乏理工与人社支持恐会局限其发展为国际一流大学的机会。这样的结果让阳明大学校务会议授权郭旭崧校长筹组中长程校务发展策略研议任务小组,小组成员于该年暑假拜访交大、清大与教育部,合校再度被纳入未来发展的选项之一[18]

听取任务小组分析报告后,阳明大学于同年9月26日的校务会议决议启动合校,清大与交大皆表态争取[20]。有了过去合校失败的前车之鉴,这次校方定调所有合校程序务必公开透明、多方沟通、符合民主程序。清大校长贺陈弘、交大校长张懋中多次访问阳明、三校皆在校内举办多场说明会并互相拜访,促成了三校各单位的交流。

同年11月28日,交大临时校务会议通过与阳明商议合校的单方合校意向书,再次承诺将以“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为校名来推动合校,成为一个月后阳明大学校务会议优先选择与交大合校的关键[21]

阳明大学校务会议于12月26日就合校议约优先级进行表决,确定合校优先对象为交通大学,若未能成功则会再与清大议约。清大对于结果表示尊重与祝福[22]

2019年,作为合校工作讨论与决议平台的合校工作委员会,分别于两校成立,并纳入学生代表,首次会议于同年2月14日西洋情人节当天招开。3月27日,两校校务会议正式通过合校意向书,并于3月28日提报教育部[23]

期间适逢交大校长张懋中任期届满,交大停止新任校长遴选准备工作[24],由时任副校长的陈信宏代理校长,与阳明校长郭旭崧共同轮流担任合校工作委员会主席[25]

4月16日,交大与桃园市政府签合作意向书,将在青埔桃园体育园区站旁打造国家级生医研究中心,未来将与阳明合作开发[26]。6月2日,阳明大学宣布109学年度起医学系增设“医师工程师组”,前两年在交大上课,为两校专业整合之前导[27]

攸关重大的校名于8月底底定,确认中文校名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英文校名“National Yang-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简写YMCT[28]。惟因国内公立大学英文缩写皆以N(国立)开头U(大学)结尾,在隔年的会议讨论中,英文校名简称再改为NYCU并删除连字号[29]。要呈报教育部的合校计划书,最终于9月18日两校校务会议中,阳明端以65票赞成20票反对,交大端以59票赞成15票反对通过。[30]

2020年6月24日,教育部完成合校计划书审议,并报请行政院“惠予同意”[31]。8月12日,阳明与交大发出共同声明,宣布合校案已获得行政院和教育部同意,将自2021年2月1日起合校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32]。根据《国立阳明大学与国立交通大学合并计划书》,合校所需经费共计95亿元,其中自筹65亿元,其余30亿元向教育部申请补助。教育部最终核准4亿元的基本设施补助,其余新建馆舍包含在台北阳明校区兴建的智慧健康大楼共计26亿元经费,将循行政院公共工程程序申请[33]。这笔迄今没有具体下文的26亿元经费,也成为日后师生与校友质疑合校的标的[34]

两校合校工作委员会持续就合校后的暂行组织规程、识别系统等继续讨论,以期让阳明交大成立后能有基本的组织法与校务委员。尽管最终未能产出新校徽[35][36],但第一届校务会议代表确定总人数120人,以合并前阳明大学及交通大学各自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为原则,确立了对等合校的原则[18]。校址则经由抽签决定于原本国立交通大学的校本部新竹光复校区[37]

在校长遴选方面,最后由李友专林一平林奇宏三人通过第一阶段遴选[38]。2021年1月10日,遴选小组选定林奇宏为首任校长[39]

1月21日,国立交通大学校长陈信宏和国立阳明大学校长郭旭崧各自于新竹与台北的校长办公室,使用甫接通的各校区电话分机校内互打对谈,象征校区硬件已完成整合,准备迎接2月1日国立阳明交通大学成立[40]

因应即将成立的阳明交大,国立交通大学于2020年年底宣布校门口的校衔名牌将于2021年1月25日拆除,一时之间师生校友蜂拥拍摄纪念照,校门口大排长龙成为热门打卡景点[41]。阳明校门口的校衔名牌则于2021年1月29日上午拆除。同时为纪念两校原有的光荣历史,双方协议各自保留一旧校名牌楼,交大保留在台复校的博爱校区牌楼,阳明则保留原本位于校门口的牌楼[42]

Thumb
原交通大学牌楼,现位于博爱校区校门口
Thumb
原阳明大学牌楼,现位于阳明校区校门口

历经20余年的合校终于开花结果,阳明大学郭旭崧校长与交通大学张懋中校长、陈信宏校长领导的行政团队在过程中的折冲协调,秉持公开透明的民主程序居功厥伟。包含校务会议公开讨论、官方网站设立合校专区、举办数十场公听说明会、主动发布新闻稿、并将决策纳入学生与校友,都让过去黑箱作业的质疑降到最小。过去批评黑箱作业的学生,在这次合校中反而站在支持的一方[43]。其次,社会氛围也利于合校,除教育部乐观其成外,蔡英文总统也公开表达“乐见”,认为合校有利于台湾培育智慧医疗产业新世代人才[44]。尽管如此,仍有蔡笃坚、林敏哲、王文娟等阳明校友担心合校将丧失主题性,成立阳明大学反并校联盟持续发声,成为这次合校过程中少数反对意见。

Remove ads

阳明交大成立后

2021年2月1日,国立阳明交通大学正式成立。揭牌典礼上午在台北阳明校区、下午在新竹光复校区分别举行,台北由时任副总统赖清德与前副总统陈建仁出席,新竹则由时任新竹市长林智坚与县长杨文科与会[45]。首任校长林奇宏启动“一树百获计划”,力拼百日后提出未来三年计划蓝图,整合全校师生校友对新学校的期待[46][47]

双主校区

阳明交大以合校前两校原有的主校区运作,平日亦有交通车往返台北与新竹供教职员生免费搭乘[48]。原本因地制宜加速行政效率的构想,却因为功能性主管增加,部分校内老师及校友都曾发文批评人事浮滥破坏体制,是阳明交大合校初期的纷扰之一[49][50]。这样的人事安排直到合校第二年后才取消校务长的设计,并逐渐恢复为各一级行政单位只有一名正主管配合二名副主管[51]

识别系统

Thumb
阳明交大甫成立的暂行识别标志,可见合并后的英文校名“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合校前由两校合校工作委员会授权组成的识别系统设计小组,虽已完成设计但因未有共识,故阳明交大成立时并无正式识别标志。为方便行政运作,林奇宏校长于第一次校务会议中直接公布暂行识别标志,后续并委托外部单位进行设计[52]。期间因校外设计再度未达共识,设计最终回到由校内师生及校友组成的识别系统工作小组,改采对外征件的方式办理。最终直到合校第三年2023年5月,校方才正式公布校徽、标志、代表色、标准字等样式[53][54]

校务会议

首届校务会议代表任期届满后,第二届代表应于2022年8月1日上任。惟当时校内对于是否仍要维持合并前阳明及交大人数各半的原则激烈争辩,有校内老师提案应仿照国内各大学,以学院规模来分配席次,此举引发部分师生认为已破坏对等合校原则[55]。就在第一届代表任满前夕,校务会议通过延任案,直接规定“本会议首二次组成之各类代表产生方式,各依合并前国立阳明大学及国立交通大学原有规定之精神办理。”[56],并授权校方组成特别小组进行修法研议[57]

2024年5月,经小组研议报告后,校务会议通过了融合全校普选与学院代表精神的选举制度,并限缩行政主管视为当然代表的权力,同时扩大约聘人员与学生参与。同年暑假举办第三届校务会议代表选举[58][59]

新设单位

为推动博雅教育,于2021年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整合通识教育中心、体育教育中心、艺文中心以及社教中心,成立新的一级行政单位“博雅书苑”[60][61]

配合《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条例》开放国立大学与企业合设研究学院,阳明交大是全台第一所以产学共创模式,成立产学创新研究学院的大学,学院下设前瞻半导体研究所、智能系统研究所[62],于2021年12月21日由时任总统蔡英文、行政院长苏贞昌、教育部长潘文忠等政商人士出席揭牌典礼,首任院长为前台积电技术长暨研发副总经理孙元成[63]

配合政府发展太空科技,科技部于2021年就开始与阳明交大洽谈设立太空研究所的可行性[64],最终2023年工学院正式成立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分为卫星与通讯系统、火箭系统以及系统工程管理与应用[65][66]。同年8月31日,阳明交大第四度申请新设中医学系终获教育部与卫生福利部以外加名额的方式同意,202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成为台湾首个设立中医学系的国立大学[67][68]

2023年9月开设“学士后电子与光子学位学程”,招收非理工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半导体产业[69]。之后获得台积电赞助,整合原有的奈米科学及工程学士学位学程,在大学部成立半导体工程学系,分为固态电子及奈米科学两组,于2024年9月招收第一届新生[70]。除了高等教育外,该校也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等外部单位合作,针对高中生开设“大哥哥大姐姐开讲半导体”微课程[71],亦与劳动部桃竹苗分署合作,针对待业社会人士有“半导体与重点科技产业人才发展基地”职训计划[72]。再与美国普渡大学签署“台美半导体人才跃升计划”,两校携手共同开设半导体线上课程,发展全球适用的半导体人才培育体系[73][74]

2024年,再将产学合作业务自研究发展处独立成立产学共创处[75]。同年8月,阳明校区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交大校区人文社会学院,整并为“人文艺术与社会学院”[76]。位于博爱校区的生物科技学院亦更名为工程生物科学学院[77]

Remove ads

附设高中

阳明交大原于2023年邀请新竹女中改隶为附属高中,改隶案亦经新竹女中于同年6月30日校务会议通过同意改隶。惟新竹女中毕业校友纷纷跳出来反对,8月9日达到4500人参与反改隶连署,并北上教育部陈情[78]。最终在教育部表示没有充分落实校内外沟通,不符合程序要件下无疾而终[79]

同年12月转而邀请国立竹北高级中学改隶为附属高中,竹北高中于2024年1月校务会议决议同意邀请[80],双方于同年4月29日签订改隶附中合作备忘录。合作备忘录及改隶评估报告也行文教育部审议,竹北高中改隶为阳明交大附中正式进入法制程序[81]。国立竹北高级中学预计于2025年改制更名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附属竹北高级中等学校”。

校区简介

台北阳明校区与新竹光复校区是两个面积最大的校区。目前仍在兴建或规划中而未启用的校区还包含台北士林校区、桃园青埔校区以及高雄校区。各校区由北至南基本资料如下:

更多信息 面积( ...

兰阳校区

Thumb
阳明交大附设医院兰阳院区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附设医院所在地,为该校医学相关科系的教学医院,分为兰阳院区与新民院区。原为行政院卫生署宜兰医院,2008年起改制为国立阳明大学附设医院,不再隶属卫生署管辖,也不再委托台北荣民总医院经营。初期以新民院区为主要院区,2016年兰阳院区完工启用后,现已成为主要提供医疗服务的院区。兰阳院区后方停车场于2023年底进行二期工程扩建,包含医疗大楼、教学研究大楼等将于2027年完工[83]

该院历史可追溯至日本统治时期,是宜兰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医院[84]。现设有10个医疗部中心、42个医疗科及5个医事单位,在卫生福利部医疗分级中属于区域医院[85]。除了作为教学医院外,每年暑假皆有十字军社的学生配合该院计划前往宜兰进行健康访视及社区关怀,是该校学生深入社区的据点之一[86]

阳明校区

Thumb
阳明校区

校区有八成都是山坡地,故校舍建筑依山坡而建,上课教室为于半山腰的教学大楼,田径场则位于山顶是其特色[87]

该校区当年是在时任国防部长蒋经国培育医学人才的要求下,由台北荣民总医院协助设立阳明医学院,是战后台湾第一所国立医学院[88],也是解码人类第四号染色体的地方。与台北荣总之间有荣阳隧道可以相通。现在为阳明交大医学相关科系的教研场地,设有医学院、生物医学暨工程学院、护理学院、生命科学院、牙医学院、药物科学院及人文艺术与社会学院。

阳明校区是台北知名郊山军舰岩的登山口,亦保留清朝时期关渡平原的灌溉水道八仙圳,这条水道现多已改为地下涵管,在阳明校区仍可见到露天的样子[89]。由于地势较高,山顶田径场可部分看到台北101大楼,学生有时会在此俯瞰台北夜景或举办跨年活动[90]

士林校区

邻近士林官邸。于2018年举行动土典礼,当时规划是一栋地上6层、地下2层的大楼,未来将做为创新育成中心及相关教学研究单位使用[91]

北门校区

位于市定古迹台北邮局内是其主要特色。该栋建物于1930年竣工,由栗山俊一设计,现由中华邮政北门邮局及阳明交大共用,北门邮局入口位于博爱路,北门校区入口则在忠孝西路[92]

此校区为阳明交大最小的校区。一至四楼设有办公室与教室,目前为管理学院经营管理研究所及运输与物流管理研究所的教研场地。1970年,新竹博爱校区成立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班。1973年,北迁至台北市,暂借台北工专(今国立台北科技大学)为上课地点,后因学生人数愈来愈多,1976年一度搬迁至板桥、1979年再搬至现址[93]。未来将配合台北市政府西区门户计划,迁入“国家创意创新暨金融中心”大楼[94][95]

青埔校区

2019年4月16日,桃园市政府与国立交通大学签订《桃园市教育研发暨医疗园区合作意向书》[96]。青埔全球校区位置距离桃园捷运桃园体育园区站5分钟,面积2.7公顷,主要作为推动“教育研发暨医疗园区”使用,未来计划设立全球商管学院、医疗发展学院及医学中心等级之医院。[97]

六家校区

建筑外观为客家圆楼,由建筑师谢英俊设计,目前是该校客家文化学院所在地。是在2000年左右,政府有意筹设客家大学院校的政策氛围下成立。除学院客家圆楼的主体建筑外,另有两栋历史建筑包含“小问礼堂”作为研究计划执行空间,供短期研究人员使用,以及“忠孝堂”则作为小型工作坊、沙龙,以及静态展览使用[98]

该校区位于竹北民俗公园,周遭的古厝包含大夫第大问礼堂林家祠等历史建筑与古迹,是全台客家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之一[99]。学院特设计成圆楼造型,除共同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景观外,也是该校履行大学社会责任保留客家文化的基地。

博爱校区

国立交通大学1958年在台复校的初始校地,也是台湾研发第一颗晶体管的所在地,堪称台湾半导体产业最早发源地之一。由政府征收土地,校友会捐款及美援经费完成第一栋校舍兴建,该栋校舍即今日以前校长凌鸿勋的字号竹铭,所命名的竹铭馆。第二栋校舍直到1960年才完成兴建作为图书馆之用。其后历经学系成长与学生人数增加,虽曾扩增校地但仍无法负荷,最终校本部于1978年迁入今日的光复校区。

该校区目前是工程生物科学学院以及实验动物中心的大本营,亦是智慧医疗推动中心模拟病房的所在地,也有校友捐建的竹铭医院正在兴建中[100]。依照该校博爱校区风华再现计划,博爱校区将是阳明交大工程生物与智慧医疗的基地[101]

光复校区

Thumb
光复校区

官方校址所在地,也是该校面积最大的校区,邻近新竹科学园区工研院、国家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国家太空中心等,使之成为培育台湾科技产业及产学研发的重镇。目前设有工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电机学院、人文艺术与社会学院、科技法律学院、资讯学院、国际半导体产业学院及产学创新研究学院

交大在台复校初期位于博爱校区,后续因校地不足曾计划迁往高雄市澄清湖畔。因屡次协调未成,最后在行政院院长蒋经国一句“科学也是国防”说服陆军提供威武营区作为校地,即为今日的光复校区。[102][103]

归仁校区

亦称台南分部。位于沙仑绿能科学城内,阳明交大是第一个进驻该科学城的单位,设有光电学院、智慧科学暨绿能学院[104][105]。该校区目前分别有奇美楼、致远楼两栋大楼,奇美楼是由奇美电子奇美实业共同捐赠,是教职员生主要上课地点;2020年再启用致远楼,由时任总统蔡英文亲临揭幕,为一垂直整合的产学合作大楼。纬创资通群联电子于2024年再捐建2栋产学大楼[106]

高雄校区

高雄市长陈其迈于2024年1月2日召开记者会,现有高雄莲潭会馆及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将作为阳明交大高雄校区校址[107]。这块位于左营莲池潭旁的土地,高雄市政府规划为国家重点领域校际研教园区,包含阳明交大与清华大学都将设校。阳明交大高雄校区于2025年7月4日在行政院长卓荣泰、高雄市长陈其迈见证下率先揭牌[108]。有别于新竹光复校区以培养学术研发人才为主,高雄校区将着重于延伸教育及在职专班,以培养在地产业所需人才为优先考量[109]

历任校长

更多信息 任别, 姓名 ...

学术单位

大学排名

事实速览 大学排名, 全球排名 ...
  • 2026年: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99名,台湾第3名[114]
  • 2022年:英国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301-350名,台湾第3-4名。
  • 2022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世界第587名,台湾第3名。
  • 2021年:中国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401-500名,台湾第3-6名。
  • 2021年:远见杂志台湾最佳大学综合排名第2名[115]

校园生活

宿舍与会馆

宿舍的部分,台北阳明校区、新竹光复校区、新竹博爱校区与台南归仁校区设有学生宿舍,其中阳明校区有7栋、光复校区有12栋、博爱校区有6栋、归仁校区有1栋宿舍,提供单人房至四人房不等的房型[116]

会馆的部分,阳明校区有“西安会馆”、“山腰会馆”;光复校区有“竹湖会馆”、“逐风会馆”;博爱校区有“食品路会馆”;归仁校区的宿舍建筑亦设有会馆提供学者专家短期住宿[117][118]

图书馆

Thumb
光复校区浩然图书资讯中心
Thumb
阳明校区图书资讯暨研究大楼

两所主图书馆分别位于台北阳明校区的图书资讯暨研究大楼,以及新竹光复校区的浩然图书资讯中心,另外在台北北门校区、新竹六家校区、台南归仁校区及宜兰的附设医院皆设有图书室,各校区彼此可流通书籍[119]。由于同属台联大系统,亦提供清大、中央与政大跨校图书代借代还服务。两所主图书馆内设有阳明亿空间、交大发展馆作为校史典藏。

校队社团

运动代表队

该校在篮球、排球、羽球、网球、桌球、棒球、足球、田径、游泳、射箭等十项运动设有校级运动代表队。另阳明校区学生在篮球、排球、羽球、网球、桌球、足球等有医学杯代表队[120]

学生自治组织

全校性学生自治组织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学生会[121],由交通分会(原国立交通大学学生联合会)及阳明分会(原国立阳明大学学生会)于110年2月1日组成。在阳明交大成立前,原两校学生会就已完成单一全校性学生会的组织规章制定,让合校后学生会可无缝接轨运作。[122]依据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学生会组织规程及分会独立的自治精神,阳明分会、交通分会各自独立行使阳明校区、交通校区内学生自治事务,并各推派7名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会长、负责全校一致的学生权益问题、促进两分会的沟通和合作、协调分会间的分工和争议。[123]

十字军社

前身为1978年由周碧瑟教授创立的阳明十字军,曾获得医疗奉献奖。成立前十年以金门地区的子宫颈癌防治及卫教为主,后转型投入社区预防医学。配合各地卫生所,挨家挨户家访为民众量血压、验尿糖,并转介卫生所建档追踪诊治,开启社区预防医学落实于基层的先驱。2012年起,阳明十字军投入宜兰地区,走访宜兰市38个里,拜访过1万余名65岁以上长者,对健康情形追踪,发现罹患1种以上慢性疾病比率达85%、2种以上亦接近60%,对宜兰市在地流行病学,提供医疗机构及社福单位相当完整的田野资料。奠基于阳明十字军宜兰计划的田野资料,在学术研究方面已于国际期刊陆续发表15篇著作,面向涵盖睡眠、握力、衰弱、心律变异等,是相当具研究潜力之社区高龄世代研究。[124]

体育艺文

梅竹赛

最早是交大与清大之间的体育竞赛,于每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进行,竞赛内容包括:棋艺、篮球、排球、足球、桌球、羽球、棒球、桥艺、网球等,为两所大学间的年度盛事。第一届梅竹赛是在1969年,期间停赛过8次。截至2024年,双方战绩为阳明交大23次总锦标(合计交大时期)、清华大学16次总锦标,并有3次平手。时至今日,梅竹赛已成为两校共同的传统,甚至是家喻户晓的活动。1995年,梅竹赛与TVBS电视台合作制播梅竹赛专辑,将比赛实况透过网络播放。

阳明山会师大纵走

是一项登山社与校方共同于每年四、五月间举办的纵走活动,纵走路线涵盖阳明山主要的登山步道,师生可依据体能参与不同难易度的攀登路线[125]

环校路跑

2005年,原交大开始举办环校路跑,以光复校区为竞赛场地,每人跑完两圈(约4.4公里)视为跑完全程。2013年路线更改,第一圈为环校道路,第二圈为环校道路+西区(总计约5公里),完赛将可领取原创纪念衫一件[126]

艺术季

艺术季自2000年由原交大开始举办,由艺文中心筹办,每年皆有不同规划且内容多元,多为讲座、剧团演出、展览。

蓝花楹创作奖

是一个鼓励学生文艺创作的校级奖项,包含文学奖、摄影奖、影片奖,其中文学类进一步细分为新诗组、散文组、小说组。获奖作品于每年三月在阳明校区举办成果展。

征才博览会

“Open House 企业校园征才”[127]为学校为了帮助即将自阳明交通大学毕业的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就业,所举办的活动,旨在“打开学校大门,让学生接触社会”。活动自1988年开始举办,当时第一届学长姐提出了“一流人才,进一流企业”的标语。现在是校内每年吸引众多的厂商及学生参与的活动之一,活动内容包括公司说明会、名人讲座、企业征才、抽奖等。

研究中心

阳明交大共有30多个校级研究中心,各学院也设有研发单位。知名的研究中心有:

健康长寿与老化科学研究中心

前身为高龄与健康研究中心,是该校布局高龄社会的重点研究单位,主持人为知名高龄学者,同时也是关渡医院院长陈亮恭。

ICF暨辅助科技研究中心

是由卫生福利部委托成立的国家级辅具资源整合推广中心,该中心每年皆会举办辅具暨长期照护大展,是目前台湾规模最大的辅具展[128]

肿瘤与免疫学研究中心

前身为台北荣总与阳明大学于2000年创立的“荣阳基因体研究中心”,是台湾最早创立的基因体研究中心。是“荣阳团队”在2000年5月8日公布人类第四号染色体千万碱基定序后,该校与台北荣总合作最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129]。近年逐渐将研究重心转为癌症与免疫。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Thumb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科研火箭测试,为旭海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前瞻火箭研究中心,英文简称ARRC,于2012年6月在企业界与私人捐款赞助下设立,由“火箭阿伯”吴宗信教授担任第一任主任,是该校最具代表性的航太研究机构之一,乐团五月天歌曲《顽固》的MV即以ARRC为蓝本拍摄[130]

高等教育开放资源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ewant育网”是台湾规模最大与最主要的开放式线上课程平台,提供一般民众自主学习,也有针对高中生先修大学课程的自主学习专区[131]

校园景观

阳明九景

合校前的阳明大学师生曾票选出校园九大景点分别是:军舰岩榕园韩园山顶操场及木栈道音前徒步区异空间忆空间艺空间神农坡[132]。榕园内刻有国立阳明大学校名的巨型花岗岩,是金门县政府为感念当年十字军付出所赠,当年由军舰运抵台湾[133]。韩园为已故前校长韩伟的墓园(衣冠冢),园内刻有“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八个大字。神农坡是工友邓傲寒在1978年刻于岩壁巨石上的大字,期勉学生效仿神农尝百草济世救民的精神,位于男一舍旁坡道[134]

杨英风雕塑

位于新竹光复校区。阳明交大与雕塑艺术家杨英风的缘分始于缘慧润生-1996年庆贺国立交通大学百年校庆的作品。之后校方与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合作成立“杨英风艺术研究中心”,希望透过其个人思想及作品研究,带动美学艺术的提升并创造台湾艺术的独特价值。

学校之中另外还有正气明月海鸥翔龙献瑞水袖茁生风调雨顺龙赋凤凌霄汉南山晨曦龙啸太虚梦之塔共13件杨英风的作品。这些雕塑虽有原版标示,但据悉为复制品。

光复校区浩然图书资讯中心前的凤凰来仪同为杨英风先生的作品。而校方也搜集校园美景并分别汇整为:图书馆八景交大十六景

竹湖

1978年整建光复校区时,便计划在之中设立人工湖。隔年竣工,并命名“竹湖”,以纪念前校长凌鸿勋(字竹铭)。竹湖为阳明交通大学的象征,也是附近居民平时散步的好场所,阳明交通大学的学生也时常在竹湖附近约会,而竹湖音近似“竹狐”,因此梅竹赛阳明交通大学的吉祥物为“狐”(而清大的吉祥物为熊猫,因为其主食为“竹子”)。竹湖同时也被选为新竹市的新八景之一[135]

Thumb
竹湖

资讯先锋牛车雕塑

坐落于新竹光复校区工程三馆资讯学院旁,为一尊牛车载送电脑的雕像,乃纪念台湾第一部真空管电脑于1962年自基隆港借由牛车缓慢运送至新竹交大的历史[136]

小问礼堂与忠孝堂

位于新竹六家校区,于2007年登录新竹县历史建筑,属于六家古厝群的一部分,是乾隆十四(1749)年左右,林孙彰率子从广东饶平来台后,其子孙在台落地生根逐渐形成的林氏家族聚落。问礼堂也是前新竹县县长林保仁的老家。这两栋古厝属于县政府所有,目前由阳明交大管理维护[137][138]

参考资料

相关连结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