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增一阿含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增一阿含经》亦写作《增壹阿含经》(旧称Ekottara Āgama,公元 2000年后,欧美学者的拟音已经改作:Ekottarika Āgama),为初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四阿含”之一,相当于巴利五尼柯耶之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称“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
![]() 初期佛教 |
![]() |
Remove ads
概述
“增一”或“增支”是指编集时,经文的法数渐次增加,将从“一”(如念佛;念法;念僧,各自计为一法)、“二”(如止、观;名、色)、“三”(如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至“十”(如十恶、十善、十念)(或编至十一)的佛法名目,各自编入所属的“集”,再依数目次序排列[1]。《长阿含经》中的众集经、十上经等以及《本事经》、《如是语》同样用“增一”法编排。
汉译《增一阿含经》计有52品472经[1],由昙摩难提凭记忆背诵而出,竺佛念传译。后来,该译本又为僧伽提婆略加改订[2][3]。现存《增一阿含经》在经文与摄颂(嗢拕南,uddāna)两方面都有遗漏佚失的现象,另外对照法数和现存的摄颂,部分经文的次第显有错乱,次序无法对应上[4]。
与对应的《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不同,汉译《增一阿含经》有相当分量的经文使用大乘词汇或显露大乘倾向[5]。此一现象究竟出自默诵者还是翻译者,甚至是翻译完成初期的编辑者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汉译《增一阿含经》(T125)翻译于公元384年,是现存汉译四阿含经(T1, T26, T99)当中年代最早的翻译本。另有一本释《增一阿含经》义的经疏,名《分别功德论》,从初〈序品〉至第四〈弟子品〉过半。
Remove ads
传译
在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由法师昙摩难提默诵,竺佛念传译,慧嵩笔受,出41卷本(一说33卷)《增壹阿含经》,这是增壹阿含的首次汉译[6]。古代经录或称“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重译”[7],宇井伯寿、平川彰、印顺等人都不赞成此说,认为瞿昙僧伽提婆至多只对初译本做出改订[8]。
现存的《增一阿含经》为五十一卷52品,但从历代经录所见,卷数差异多达数种不同记载,计有32卷、33卷、34卷、40卷、41卷、42卷、46卷、50卷、51 卷、60卷,显得相当纷乱。例如唐朝玄逸编纂的《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卷18:“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二卷、或六十卷、或三十三卷)”[9]
依据佛教学者的研究,梁朝宝唱《经律异相》引用的《增一阿含经》经文和现存版本不同,这表示可能曾经有异于现存版本的《增壹阿含经》同时流传过[10][11][12]。也有意见认为《经律异相》所引用的《增一阿含经》经文可能是出自昙摩难提所出的41卷本,现存的51卷本是竺佛念从41卷本再加以增补而来[13]。
由于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一般认为汉译《增壹阿含经》是大众部的传本[2][14][15]。也有意见认为《增一阿含经》归属法藏部,“因为它很符合法藏部的理论特点”[16][17]。平川彰比对《增一阿含经》与《摩诃僧祗律》,因其中有许多不合之处,认为不是仍属部派佛教的大众部所传持,而是大乘教内传持的经典,以所属部派看待为不明,比较妥当[18]。印顺认为《增一阿含经》是大众部末派的诵本[19]。
Remove ads
内容简介
《增壹阿含》的主要特点是法数。“增壹”是“增上一个(数目)”之意,将佛陀圣教按“法数”逐次增一,一直到第十一法(说一切有部为增至十法),以便记忆传布。四阿含中,《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以增壹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应机说法”,为“劝化人所习”[20]。 经中编入了众多的譬喻,例如如来苦行成佛,降魔,度五比丘,化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的入灭等等。
汉译本《增壹阿含经》中,蕴有菩萨道以及他方佛土思想,并提倡对于佛经的书写、供养[21],以及佛像的制作[22],具有诸多大乘风格之特色。在汉译本特有的《序品》中列出四阿含顺序为增一、中、长、杂,以本经增壹为首。[23]
组织
按照晋朝道安〈增一阿含经序〉记载,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上部为26卷无忘录偈,下部为15卷失其录偈,总计41卷[24],“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25]。
现存汉译《增一阿含经》则有五十一卷,52品472经。从第1经到第446经,大多是从一法、二法、三法增至十一法,原则上呈现出“增一”的形式。但在第447经-472经不属于十一法,而较无规律[13]。增一阿含经文次第有些地方有错乱,未按照法数和摄颂编排。另外,依《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等语,位于增壹阿含49品10经的〈慈经〉本该当是增壹阿含十一法的最后一经[26]。
僧肇〈长阿含经序〉称“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今本仅在“放牛品第四十九”题有第四分别诵,无法确定今本是否有同样的结构[27]。
Remove ads
其他传承
汉译《增壹阿含经》一般认为是带有大乘思想的大众部或不明部派诵本。分别说部系赤铜鍱部中的对应诵本则名为《增支部》。汉译 《增壹阿含经》中,仅有一三五经与《增支部》对应,不足三分之一。其余勘同巴利文《长部》的约二经,同于《中部》的约三十三经,同于《相应部》的约四十六经[29]。
《藏文大藏经》无完整译出的整部《增壹阿含经》,只存留单经[1]。
在新疆地区有发现了一些梵文残叶,有相当于汉译之增一阿含经善聚品第五经[1][30]。另外,大英图书馆藏品(British Library Collection)中有与《增壹阿含经》或《增支部》相对应的犍陀罗语残片,可能属于法藏部传本[31][32]。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