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厦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厦村(英语:Ha Tsuen),或称厦村乡(英语:Ha Tsuen Heung),坊间写成“厦村”,是位于香港元朗区西部的村,东面是天水围新市镇、南面是洪水桥、北面是流浮山。厦村与屏山、十八乡、八乡、锦田和新田合称“元朗六乡”。


名称
“厦”与“廈”(即顶部有没有一点之分)为相通异体字[1],厦村村民传统使用没有一点的“厦”字,不过由于在繁体中文中,有一点的“廈”为正字,故此香港政府和村外人多使用“廈”字进行表述,在政府地图以至是道路命名等都写作“廈村”而非“厦村”,但如果要尊重乡村传统,应当写作“厦村”。
历史
邓汉黻的四世孙邓符协在崇宁三年(1103年)迁居于岑田(今锦田),并于圭角山下创办力瀛书院,读书讲学。其后人各自繁衍,并散居东莞各地(宋、元时今香港地区属东莞),合称“五大房”,当中邓元亮一房后人续居岑田。
锦田邓氏九世祖邓洪惠与邓洪贽兄弟见厦村地方广阔又近海,有渔盐之利,于明朝中叶迁居厦村西头里(即现今之祥降围)及东头里(即现今之东头村),成为邓氏厦村两房的始祖。其后子孙繁衍,因而分立罗屋村、巷尾村、新围、锡降围、锡降村及新屋村。
厦村市是厦村邓族于清初开设的墟市,逢一、四、七是墟期,元朗附近以至屯门的乡村村民均到这里趁墟,成为商品的集散地,是新界西部的贸易中心。厦村原为滨海之地,河道直通海岸,近往九龙、香港,远航南头、广州、佛山等地。至清朝光绪末年,天水围一带兴筑堤岸造田,导致大量砂土堆积和河床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只不能进入,令墟市的业务大受影响,加上元朗墟兴起,逐渐取代厦村市的地位。
-
友恭堂是厦村邓族纪念邓洪贽和邓洪惠两位开基祖
-
关帝庙是厦村市商贩的仲裁中心
-
厦村市的厦村蔬菜产销有限责任合作社
发展
2000年代香港政府开筑深港西部通道及后海湾干线,以深圳蛇口为起点,接入香港境内的白坭及鳌磡,再连接后海湾干线,成为香港与内地一条重要的通道,计划必须于2005年竣工启用。
由于工程涉及厦村乡10多条乡村的风水“龙脉”,有关部门与乡事委员会一直就趸符费用问题进行商讨,最初表示愿意拨出70万元,但这次因为涉及多条乡村,需要分别进行两场大型法会,费用数以百万元计,最终厦村乡乡事委员会召开村代表大会,接受政府拨出的108万元的“趸符费”[2]。
按照香港政府的《洪水桥新发展区规划》蓝图,发展区范围包括厦村、屏山和洪水桥一带,当中新发展区有近八成政府收回的私人土地来自厦村,几乎所有原居民的“祖堂地”将被收回,重新发展成为房屋、工业区、市镇公园等用地,令村民担心即将“灭村”,而厦村原居民对新发展倍感忧心,更质疑是“被规划”,控诉发展概念存在三大问题,包括在现规划下,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太接近围村,或会造成“城乡冲突”;政府要收原居民的土地发展新社区的同时,却没有顾及围村内的情况,忽视围村内的基本设施;部分租住公屋、居屋及私人住宅发展区,将以半包围的形式,沿着厦村外围兴建,围村真正被包围,严重破坏围村的风水。
乡事委员会


厦村乡乡事委员会成立于五十年代,是半官方的民间组织,在实施区议会地方政制以前,乡务均由理民府负责统筹,然后由地方乡事委员会协助执行和推行的工作,肩负与政府官员联络的任务,乡事委员会的成员多由德高望重而又热心地区工作的地方人士担任,而由会员间互选主席,以领导乡民发展乡事。
鉴于位于田厦路的会址已老旧兼缺乏康乐设施,拓展会务不敷应用,获政府拨地兴建新会厦,新址位于厦尾路60号[3][4],毗连锡降村,于2014年7月25日举行新厦入伙典礼。
村落

厦村乡曾被称为“一市四围十三村”的大乡,现时属下乡村包括:
- 下白坭村
- 田心村
- 白坭村
- 李屋村
- 沙洲里(白沙仔)
- 东头村(东头三村)
- 巷尾村(东头三村)
- 祥降围
- 厦村市
- 新生村(西山村)
- 新屋村
- 新围(新庆围)
- 凤降村
- 锡降村
- 锡降围
- 罗屋村(东头三村)
-
厦村乡下白坭村村公所
-
东头村门楼
-
锡降围牌坊
-
沙洲里村牌坊
风俗

厦村乡仍保留太平清醮的习俗,每十年举行一次,对上一次是在2024年11月11日至11月17日举行。
厦村乡醮据说有200多年历史,每逢十天干中是“甲”的年份是为醮期,每届为期5日6夜(即11昼连宵),期间有行乡三日的传统,乡民和龙狮队在缘首和道士带领下,步行拜访参与打醮和邻近的友好乡村。每逢醮年的大年初二,所有厦村乡的各姓男丁均齐集沙江村天后古庙,轮流“打缘首”,“缘首”是村民在醮会中的代表,负责向上天祈福,厦村醮会设有10名“缘首”,第一名的称为“头名缘首”,必需在神坛前掷出十胜一宝的筊杯才获当选。而在启醮前两晚,先会进行“祭英雄”的仪式,拜祭的队伍摸黑到莆上,在荒野烧衣,为保护厦村而殉难的游魂野鬼送上新衣,当中男衣130份,而女衣则为5份。醮期有“施化子”活动,以往在祠堂门前派白米和利是,但自2004年起已改为捐赠老人院或慈善机构。
除厦村乡属下的乡村参与醮会外,一些友好村落亦有参加,如甲午醮会的紫田村(屯门乡)和辋井围(屏山乡),两条村的原居民均姓邓,是厦村邓族的分支。而以前屯门乡的顺风围亦是醮会成员之一[6]。
建醮流程

厦村乡于2014年举行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及酬神活动”,打醮日期邀请“蔡步真堂”负责编写“吉课”(择日)[7],本届醮期由10月26日至11月1日(农历闰九月初三至初九),整个活动期长达半年,参与的人手多达八千人,主办单位在锡降村公厕、厦村乡乡委会新会址的附近空地搭建一个高13.6米、面积达3,200平方米的大戏棚,共动用逾2万条竹枝及数百条木杉,可容纳约六千人。因建筑费用增加,整个活动需花费港币700万至800万元,较十年前的港币500万元为多。醮会于十月举办木偶戏、纸扎公仔展览及舞狮等活动,并举行建醮仪式。十二月邀得盖鸣晖等著名大老倌演出11台粤剧,供市民免费入场观赏,平均每日吸引逾千人到访参与。
厦村醮会“头名缘首”按传统必需在天后娘娘神坛前掷出十胜一宝的筊杯才获当选,传闻1964年那届便用了三日三夜才决出人选。但本届于11时进行法事后开始“打缘首”,未知是否醮委会为节省时间,临时更改为七胜一宝便可当选,结果在下午5时35分选出“头名缘首”,而第二至十名缘首亦于6时至6时45分陆续选出,因而惹来非议[8]。
建醮流程
甲辰(2024年)
沙江天后古庙为厦村乡各围村的信仰中心,由厦村友恭堂管理,位于流浮山沙江,地濒后海湾,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宝诞皆举办庙会及抢花炮活动。

邓氏村民对祭祖有重要意义,这项传统活动让子孙认识家族的历史,以及纪念祖先慎终追远,更让邓氏子孙聚首一堂,互相认识,增进宗族团结,展示兄友弟恭的宗族精神。
邓氏会定期举行祭祖活动,于不同的特定的日子拜祭不同世系的祖先,祭祖之期以立春、清明、重阳、秋分及冬至较为重要,尤以春秋二祭最为重要。拜祭规格非常讲究,只有年满60岁的男丁才有资格随团拜祭,仪式由年纪最大的男丁即族长率领,再按家族辈分按先后次序拜祭。祭品方面,除了烧猪烧肉鸡外,还有五生五熟、五色果、五色饼和茶饭酒等,最特别的是“五生”,即五碟生猪肉和内脏,包括猪肉、猪肝、猪肾和猪大肠、猪肝和猪小肠及猪脷,利用生猪祭祖是厦村的传统。
仪式完毕后便进行“分胙” (即所谓“太公分猪肉”),每位男丁按辈份,分先后次序拿取烧猪享用,同时亦可获得一份“钱”,平均每次约百多元,回馈他们早年为宗族的贡献,金额会随年龄而增加,祭祖的支出由“祖尝”支付。
友恭堂历代尝产蚝田禾田富庶,于后海湾拥有两幅合共万亩的蚝田,历年积蓄由该堂司理人保管,支付春秋二祭(祭祠、祭祖)和清明重阳扫墓的费用。
著名景点

- 二级
- 厦村市门楼
- 厦村市关帝庙
- 三级
- 沙江村天后古庙
- 灵渡寺
- 士宏书室
- 田心村神厅
- 前流浮山警署
- 友善书室
交通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厦村路沿线地区为范围。然而由于人口稳定,在1991年区议会选举定为厦村单议席选区后,一直维持至今。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
参考书籍
- 《香港民间风土记忆贰》,第214-217页 掷杯三日 厦村打醮创纪录; 第218-221页 醮会奇俗 村民提灯寻名字 · 周树佳 著 · 天地图书 · ISBN 988211171-8
- 《厦村乡约甲午年建醮特刊》
- 厦村乡醮会20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厦村乡甲午太平清醮贺昇平酬神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厦村邓氏有1700年历史
- 厦村邓氏秋祭 见新界变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厦村春祭
- 友恭堂的尝产蚝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厦村原居民陷“灭村”边缘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