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教育局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决策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教育局(英语:Education Bureau,简称EDB)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决策局之一,专责制定及推行香港教育政策,涵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持续教育等范畴。现任局长为蔡若莲,她于2022年7月1日接替杨润雄出任此职,副局长为施俊辉,常任秘书长为陈颖韶,政治助理为萧嘉怡。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Remove ads
历史
1847年12月6日,第二任香港总督戴维斯成立“教育委员会”,调查香港学校情况,正式把教育提上殖民地政府议程。[1]
1865年6月30日,由督学掌管的“官校署”(其后称为教育司署)成立,取代志愿性质的“教育委员会”,这标志着香港教育决策的转变。
1913年8月8日,港英政府经立法局通过了《1913年教育条例》,这是香港有史以来首次经由立法程序通过的教育规例。《教育条例》规定,所有学校(获得特别豁免者除外)一律要依法向教育司署注册,并要遵守《教育条例》的各项规定。
1977年10月,音乐事务统筹处成立,隶属教育司署。
1980年11月,根据《麦健时报告书》,港英政府将教育司署分为隶属布政司署之政策科(“科”)及负责执行及落实政策的“署”,教育司署改组为教育科及教育署[2]。
1983年,港英政府把社会事务科(后更名为卫生福利科)辖下劳工事务拨归教育科管辖,并且把原由教育署负责之职业训练工作移交职业训练局管理。教育科除了有关教育事务以外,亦兼顾香港的人力培训及劳工事务,并接管劳工处。随着职能的扩大,教育科亦改名为教育统筹科(Education and Manpower Branch)[3]。
1994年9月1日,教育署“延续教育部”辖下的五所教育学院并入香港教育学院,并在20年后升格为大学,自此教育署不再管理任何专上院校。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教育统筹科更名为教育统筹局(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2002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推行主要官员问责制,并将香港特区政府各政策局重组为十一局;负责劳工事务的劳工处拨归经济发展及劳工局。
2003年1月,由于香港特区政府财政赤字严重,政府需要精简人手,所以实行“局署合并”,把辖下的教育署及教育统筹局合并为新的教育统筹局。
2007年7月1日,教育统筹局改称教育局,继续负责教育政策方面的职责。
Remove ads
组织架构
- 延续及高等教育科
- 高等教育分部
- 延续教育分部
- 新闻及公共关系组
- 对外连系组
- 策划,基建及学位分配科
- 基础建设,国际学校及统计分部
- 教育统筹委员会及策划分部
- 学校发展及行政科
- 学校发展分部
- 学校行政分部
- 幼稚园教育分部
- 专业发展及特殊教育科
- 专业发展及培训分部
- 特殊教育分部
- 课程及质素保证科
- 教育基建分部
- 课程发展处
- 质素保证分部
- 课程支援分部
- 机构事务科
- 行政分部
- 财政分部
- 资讯科技管理分部
管辖部门、商营及公营机构
历任首长
Remove ads
争议
2020年1月,香港学界辩论联会举办的辩论比赛辩题因涉反修例风波,接连遭教联会及亲中派组织施压。教育局亦逐间致电参赛学校施压要求学校退赛,甚至索取不愿退赛的学生名单。有受访者表示,辩论比赛有正反双方的讨论,可建立可推翻,不会出现政治宣传的情况,教育局不应向学校施压。接获查询时,教育局未有回应曾否致电施压,反指比赛带强烈政治宣传。其后,有19间学校退赛。[4][5]
2020年8月31日,杨润雄于宣布全香港学校下月复课的记者会上,回应有通识科教科书出版社,接受当局咨询计划后,删走书上有关香港实行三权分立的内容时,表示香港无论主权移交前及移交后,都没有三权分立制度,此点需要在教科书上说出[6]。翌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记者会上公开表示完全支持杨润雄的说法,指香港无三权分立。强调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互相配合和制衡,但都是要经行政长官向中央负责。形容香港的三权关系是各司其职,希望可以互相配合[7][8][9]。教育局网站曾存取2011年法官陈兆恺所撰写的简报《基本法、法治与香港的优势》,文件当中的“法治作为一种制度”章节,列出了“权力分立(或称三权)”,解释政府的职能可由立法、行政及司法机关执行各别的功能,又指机关的设置能避免权力集中和权力滥用。相关文件随后被删除[10]。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自2008年8月31日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效,并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这意味着香港必须跟随中国遵守《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相关条文[11]。聋人机构“龙耳”创办人邵日赞指出,根据《公约》第21条,缔约方应采取措施,包括承认和推广手语的使用,确保残疾人能够有获得信息的机会[12]。目前,教育局不但没有承认手语地位[13],更剥夺聋童透过手语吸收知识的机会,涉嫌违反“残疾人权利公约”。前教育局官员指出,政府要面对聋童需要,不是单靠助听仪器、口语训练就可以完全解决聋童每天面对的困难[14]。
在2024年1月,中国为进一步落实《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国残联办公厅及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作用,加快在这些学校推广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通知明确要求到2025年,中国招收听障和视障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将普遍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师生将达到相应水平,并逐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规范使用。此外,通知还要求特殊学校进一步强化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使用意识,坚持推广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促进,制定切实措施,要求学校领导、班主任学习,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备手语、备盲文",并定期组织考核[15]。
然而,截至目前,教育局尚未宣布是否会跟随中国推广使用香港手语及盲文。也未知会否效仿中国的要求,即到2025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须达到使用手语和盲文的相应水平,并逐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规范使用。
2024年,香港教育局推出的初中“公民、经济与社会科”课程教材提及,学生须学习如何控制性冲动。其中一份工作纸亦让学生代入一些模拟情境,分析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及作出抉择。例如与对方二人独处在家温习,如果对方怕热除下外套,只余下背心及依偎在自己肩膊上,自己感到兴奋及有些生理反应,应该如何是好?参考答案为“立即离开现场”,或“一起到运动场打羽毛球”等,令“打羽毛球”成为网上热话,变成新性暗示潮语。 [16][17]
注释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