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报月刊

香港知識分子雜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報月刊
Remove ads

明报月刊》,报界简称《明月》,是香港明报集团旗下文化类杂志,于1966年元月创刊,严守“独立、自由、宽容”为信条,面向全球华人社会,内容涵括华人文学、学术、文化、思想等。[1]与《明报》是姊妹刊物。

事实速览 明报月刊, 英文名 ...
Thumb
2007年7月的明报月刊

现于每月月初出版,刊行16开本、116页。

办刊方针

与《明报》的都市报章性质不同,《明报月刊》创办伊始就被赋予了极强的学术性质,类似大陆的《读书》杂志,金庸希望刊物能成为海外华人沟通的桥梁。[1]因汇集知名有识之士与名人参与撰文和顾问,而每期文章精辟,重分析推理而不失批判精神,另稿件中不乏第一手披露的发现,故常被各地著作多次引用,在全球华人文化界享有较高声誉。[1]

Thumb
《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

《明报月刊》创刊初期由创办人查良镛(即金庸)兼任总编辑,在2006年1月号杂志撰文上,他回忆:“当年下决心出版这本杂志的时候,我是决定把性命送在这刊物上的。当时心里只念著这句话:‘人总是要死的,为了中国文化而死,做个读书人,心安理得。’出版《明月》,我们的决心是‘和文化大革命对着干’。我们一生是在中国文化中活过来的。革中国文化之命,除其糟粕,我们赞成;但要破除中国文化,我们就不赞成。我们绝不能放弃中国几千年的传统”。[2]

历任总编

《明报月刊》历任的总编辑有胡菊人(1968年6月始)、董桥(1980年3月始)、张健波古德明古兆申邱立本(1995年4月始)等。2005年起潘耀明任总编辑兼总经理。2023年11月,潘耀明获委任为荣誉总编辑,总编辑一职由《明报》副编务总监陈锦强兼任。[3]

顾问团队

资料摘自该刊2023年7月号,共47位香港与国际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分别为(以姓氏笔划为序):王蒙王德威白先勇田长霖李天命李焯芬李泽厚李欧梵余光中余英时吴冠中吴清辉沈祖尧杜维明金耀基周策纵柏杨胡菊人查良镛徐立之高行健夏志清马悦然唐德刚张信刚张错黄永玉黄玉山黄苗子痖弦郁风葛浩文董桥杨振宁潘宗光郑愁予郑树森刘再复刘绍铭刘梦溪戴天龙应台聂华苓罗多弼饶宗颐严家炎萧乾

文化活动

除办刊外,《明报月刊》并不时举行探讨会议,如2005年11月24~26日的“东亚文化与中文文学”学术研讨会、2006年2月25日的“价值中立的文化空间”等。

社会评价

白先勇认为《明报月刊》“树立了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直到现在,她的优良传统都得以薪火相传,一直是世界华文读者的重要精神粮食”。[4]

金庸撰文表示创办《明报月刊》“目的就是希望尽力保存中国文化。《明报月刊》的基本风格、基本使命,还是维持到现在,我觉得《明报月刊》在海外跟中国文化事业上,起了一定作用。《明报月刊》的作者几乎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4]

衍生出版

1967年夏天起该刊曾出版《中共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5]共六卷三百多万字,亦曾在当时首发张国焘著作《我的回忆》。

2006年为庆祝创刊四十周年,发行明报月刊合订本电子版(1966~2000)。

2006年9月起,明报月刊40周年纪念精品文丛首套丛书(共六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部分目录详刊于明报月刊2006年11月号页末。

  1. 金庸散文集》2006年10月初版,ISBN 7506337495
  2. 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梅兰芳马连良著,2006年9月初版,ISBN 7506337509
  3. 大家王蒙莫言董桥李欧梵王安忆二月河著,2006年9月初版,ISBN 7506337525
  4. 《四海红楼》周汝昌余英时著,2006年9月初版,ISBN 7506337533)、(下)
  5. 《异乡人的星空》
  6. 《梦的鸿冥》

2014年1月起至2018年1月止,《明报月刊》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增设《明月》文化附册,为期四年,共计49册。[6]

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明报月刊》获香港艺术发展局“创建‘文化大湾区’计划”支持,每月增设《明月湾区》文化附册,共计12期[7],刊名由金耀基题字[8]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