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浊水溪桥 (纵贯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铁纵贯线浊水溪桥是位于台湾彰化县与云林县间浊水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彰化县二水乡二水车站与云林县林内乡林内车站,现役桥梁于1990年3月27日完成东正线通车、同年6月22日完成西正线通车[注 1]。
Remove ads
沿革与设计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除了改建原北部之清代铁路以外,并自1899年起由南、北两端建设纵贯线,南部路线从打狗往北铺设[1],1904年11月推进至浊水溪南岸[2]。铁路跨越浊水溪的桥梁,原设计为17孔桁架桥,后来变更设计,删除北岸3孔[2],改成14孔每孔200呎的单线下承式施威德勒式桁架桥(Schwedler truss)[3][4],长889米,1905年10月12日开工,由鹿岛组(今鹿岛建设前身)承包[2][5]:392,1907年6月16日竣工[5]:308[注 2][注 3],6月19日上午7时试运转[6],为跨越浊水溪的第1座大桥,也是当时纵贯线铁路最长的桥梁。
- 1911年秋天豪雨成灾,第一代浊水溪桥中断,灾后铁道部于北岸增建1孔钢桁梁(总计15孔桁梁)[2][8],桥长增加为953米[9]。
- 1922年9月29日下午5时10分,二水站出发的第27次列车行经第一代桥时,司机员查觉桥上桁架梁歪斜(另一说为桥下有台湾人大声呼喊引起司机员之注意),经紧急停车后,发现是第10号桥墩倾斜,已无法通行,列车被迫退回二水站。次日(30日)下午起,南来北往改为桥上步行接驳旅客与货物[10][11]。由于本桥灾害发生的日子,距离海线铁路全线通车日不到两周(海线铁路预订于10月11日全通),若不及时抢通浊水溪桥,将影响西部纵贯铁路全线的运能与行车时刻的变更,因此铁道部至为苦恼[12]。所幸本桥经过紧急抢修后,已在同年10月4日完成桥上路线拉直,恢复通车。但由于桥桁仍有歪斜,尚未完全复原,所以行经的列车均减速慢行[13]。
- 战后因第一代桥老旧失修腐蚀,台铁局自1958年11月起分阶段加高及增建桥墩、将原有Schwedler式桁架梁[注 4]更换改建为32孔下承式钢钣梁桥,桥长增延至1,019米,于1962年4月25日完工通车[9][14][15][16],并使用至1990年3月27日第三代浊水溪桥完工切换下行线(东正线)路线为止。
- 1978年12月19日,包含第一代桥在内的纵贯线彰化~嘉义间完成电气化通电启用[17][18],本桥桥上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
1960年11月24日21时50分,北上502次货物列车在第一代桥追撞同方向因红灯号志而停于桥上的540次货物列车,导致502次列车之牵引机车出轨倾斜[19],并造成铁路人员一死一伤。由于机车车体卡在桥上,路线抢通困难,使得纵贯线交通中断达56小时[20]。恰巧台铁在同年11月刚启用彰化—台南段中央控制行车制(CTC)[21],故此次事故使该路段CTC之运作面临考验,惟有关单位向媒体表示,事故对CTC行车制度毫无影响[22]。中断的第一代桥经漏夜抢修,于该月27日凌晨通车,高雄发之北上第4次夜快车率先通过[23]。
-
第一代浊水溪桥为下承式施威德勒式(Schwedler式)桁架桥。
-
浊水溪南岸的第一代浊水溪桥大型桥墩遗迹。背景为现役第三代浊水溪桥。
-
浊水溪北岸河床中的第一代浊水溪桥桥墩遗迹。
台铁局自1967年9月起分阶段将原彰化至民雄间及嘉义至新市间之单线铁路扩建为复线铁路[24],其中于二水至林内间原第一代浊水溪桥下游20米处新建第二代桥,做为上行线(西正线)桥。
第二代浊水溪桥为单线下承式钢钣梁桥,计32孔桥孔,长1,023米,于1969年11月开工、1970年8月25日完成桥梁下部结构,1971年6月15日完成上部钢钣梁架设[25][注 5],6月28日下午2时通车,二水—林内间双轨化完成,自此,台铁局实质完成彰化—台南段全区间双线[27][9][28][25][注 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78年12月19日,包含第二代桥在内的纵贯线彰化~嘉义间完成电气化通电启用[17][18],本桥桥上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30][31]。
第二代桥使用19年后,于1990年6月22日第三代浊水溪桥完工切换上行线(西正线)路线后停用退役。
截至1980年代时期,多数台湾铁路桥梁仍系建造于日本时代,许多已不符设计或载重标准,加以长年受河流冲刷,使桥墩覆土更浅,危及桥梁与行车安全,甚而发生桥梁遭洪水冲毁导致路线中断之事故[32][33],因此,台铁局决定改建这些老旧桥梁。该局计划重建的桥梁,除了已重建完成、或已局部改建、或将来另有重大路线工程计划需配合重建者[注 7]之外,计罗列出29座桥梁,分别纳入“五大桥梁重建工程”及“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两项计划[34]。其中二水至林内间浊水溪桥的改建,属于“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项目,是为第三代浊水溪桥。
第三代桥建造于原第一代桥上游侧,由台铁嘉义工务段设计、兴福营造有限公司承包,下部结构为长圆形开口沉箱基础及双圆柱悬臂式桥墩、上部结构则为下承式钢筋混凝土预力U型梁,全长1,477米,计46孔桥孔,每孔32.1米,自1986年3月10日开工[36],施工期间曾遭遇沉箱下沉困难问题,经采用高压喷水冲洗法克服,全部工程于1990年3月27日完工切换下行线(东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一代桥[37]、同年6月22日切换上行线(西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二代桥[38][37]。
第三代桥桥面铺设传统道碴式轨道,铺轨方式舍弃以往先铺钢轨再倒石碴之工法,改采先下石碴后再直接铺设长轨之新工法[38]。此外,本桥部分路段位于弯道上,设计下承式U型梁桥时忽略了弯道的偏倚量,导致阔大货物列车行经弯道时必需慢行,而且道班工巡查弯道处路线时易受下承式U型梁阻碍视线,极为危险[39],为本桥梁美中不足之处。
Remove ads
第三代桥完工通车后,台铁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认为,旧桥桥墩是前人的文明遗迹,若将旧桥墩全数打除,将无文化遗迹供后人凭吊,于是在第一代桥靠浊水溪南岸的旧桥墩顶端设置石碑,石碑南面题刻“浊水溪桥”四字,而北面则题有“浊水清山”四字,以兹纪念。[40]
注释
引用资料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