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无线电视配音组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无线电视配音组(又称:TVB配音组)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旗下部门,1967年开台时已设立,亦是香港现时唯一直属于电视台的配音组。配音组隶属于节目协制科,配音员则是隶属于艺员科。约于1980年代末分为粤语配音组及国语配音组。粤语配音组的职责是为外购电视剧、电影、动画、综艺及资讯节目进行粤语配音。国语配音组则主要为无线电视自家制作的节目进行国语配音,以供中国内地及海外市场发行。
![]() |
历史
无线电视开台早期,以播放外购剧集、电影及节目为主,因此粤语配音是一项主要工作[1][2],当时的配音员不少是幕前演员出身[1]。随着电视台的节目逐渐转为本地制作为主,对配音的需求减少,进入1980年代,电视台配音员人手过剩、收入减少,出现转投电影配音的趋势[3]。
无线配音组早期实行领班制[4]:29。一些说法为早期配音员团队分成两组,分别由丁羽及姜中平担任领班[5][6]。1970年代则有一组由朱江担任领班[6]。而据配音员冯锦堂(1979年入行)之说,开台前筹备期间的初代配音组,分别为姜中平及宗灿枝领班的两组,1970年代扩编为四组,包括日班的丁羽(第一组)及谭炳文(第二组)、夜班的卢国雄(第三组)及周庆良(第四组) [4]:29。1970年代后期已从领班制转为公司制[4]:29。1968年《香港电视》对配音组的专访中,则介绍了负责撰稿的姚普光(亦担任《欢乐今宵》编剧)、负责音响效果的陈炼[1]。1970年无线启用两个设有新式设备的配音室,当时的报道指为“本港第一家采用录影设备的配音机构”,当时配音组由冯伟君、李欣荣、刘益颖三名年青员工负责编排工作,工程主管为锺德伟。[7]
据1979年[2]至1982年[8]的报刊访问,当时李欣荣已成为配音组主管。据1980年《香港电视》对配音组的专访,当时配音组约有四十位配音员,多为男性,导配则有五人[9]。1982年的专访则访问了李欣荣及负责音响效果的吴国华,当时配音员有三十多人[8]。
随着1990年代丽音双语广播的发展,配音的需求增加。据1995年《香港电视》对配音组的专访,当时配音组的上级部门名为制作服务科,配音组分为粤语配音组及国语配音组,而国语配音组是成立于1988年[注 1];当时粤语配音组有二十二位男性配音员、十七位女性配音员及八位监制,国语配音组约有二十位配音员及三位监制,两组合共有六名全职撰稿员(亦有兼职撰稿员),配音组制作主任为赖伟强。[10]
1988年林百欣入主亚洲电视后,及2011年王维基筹备香港电视网络期间,配音组与无线其他部门一样,均遭受这些竞争者引发的挖角潮。[4]:76-81
Remove ads
培训与入职途径
1975年,无线开办配音训练班,由现职资深配音员丁羽、谭炳文、梅欣、卢国雄等人担任导师[11]。亦有一些配音员出身于艺员训练班。另外曾于1990年代中期始开办对口本撰稿员训练班。[10]
1990年,开办第1期粤语配音艺员训练班[12],但此训练班只是每隔数年不定期开办[13],并于2014年后停办[14]。
配音员需具备中五或以上学历[10],曾于1970年代容许写信到无线电视自荐。
1990年起,未具备配音经验者,唯一途径是投考无线电视粤语配音艺员训练班,通过考核才有机会入职。现职自由身配音员则可透过寄声带[15]到无线电视自荐。惟无线电视粤语配音艺员训练班只会不定期举办,有配音员建议有志入行者可尝试上述同样方法自荐[16]。幕前艺员或获相熟人士引荐则不设入职限制。
配音员以合约制形式受聘,入职无线电视时一般需要签订三年合约(分为两年“死约”及一年“生约”),每月工资取决于配音员的工作量(连同底薪)。另外年满60岁或以上的配音员,或会改签不受保障的合约(“老人约”)[17]。
Remove ads
架构与制度
据1980年代的介绍,配音组辖下分为工程部及制作部,工程部负责音响效果及设备保养,制作部负责翻译、导配、配音[8],除了配音员,部门内还有其他不同岗位[10]。该时期初入行的冯锦堂则提到部门由一位经理主事,主要处理行政工作,并非配音员出身,辖下有数个负责文书工作的职员。[4]:30
配音组最前期的工序为翻译,附有文字剧本的外购节目需要将剧本翻译为中文,没有文字剧本的外购节目则需要人手观看整个节目,将对白逐字记下,1980年代的翻译工作多外聘熟悉外语的兼职人员进行[9][8],后来内部熟悉外语的员工渐多,多由他们以领取额外报酬的方式进行[4]:35。然后,将翻译剧本改写为符合本地文化、口语化,且音节符合角色口部开合次数的配音剧本,再经审核后交由配音员进行配音[1][9][8][4]:34,1990年代的介绍中负责此工序的职位称为对口本撰稿员[10]。配音组实行导配制,由“导配”一职(一说“配导”[4]:30)主导整个配音过程,策划期间该职位需要对剧本内容、角色身份、对白、音响效果等方面进行事前研究,亦需协助配音员对准口形,选择合适声线,配音完成后亦负责进行检定[9][8]。当时背景音乐、音效与对白通常都混杂于同一卷录音带中,故音乐、音效亦需要重新配上[8]。1990年代介绍中的监制一职[10],职务与导配相近。
1979年《工商日报》的访问比较了当时无线电视与丽的电视配音员的薪酬计算方式,无线按句数计算,并无主角配角之分;丽的则按分级支付月薪,超时薪金则按时间计算[2]。该年入行的冯锦堂亦提及无线当时按句数计算薪酬,后来改为按时间单位计算,单位俗称为“Show”,一Show为半小时。[4]:32
配音员的工作安排一般是由粤语配音组主管或导配负责。尤其是主角或要角的配音人选,通常会经过粤语配音组主管及导配会议商讨,亦可能会安排多于一名配音员“试声”,经过比较后才作最终定案。
报幕工作安排则是由宣传科负责。旗下每个频道或平台之宣传片(如翡翠台、J2/TVB Plus、明珠台、myTV SUPER)通常会由指定配音员兼任常驻报幕员,惟2020年代起陆续有多名粤语配音员离职的关系(当中包括已兼任常驻报幕员之配音员),因此既有报幕工作安排开始逐步改为不固定人选代替(少部分配音员离职后转以自由身形式留任),以减低“一换再换”的突兀感。
起初无线电视计划开设多个频道(收费电视、J2、高清翡翠台)的关系,使配音节目的需求大幅增加,并需要大量人手应付配音工作,自2003年起几乎每年也在招聘配音员(如分别举办无线电视粤语配音艺员训练班及对外招募)。直至2014年,粤语配音员的在职人数已达80人左右,而当时无线电视的业绩仍处于稳定状态,配音员只要不是犯下严重过错的话,基本上无线电视甚少单方面解雇配音员,亦因此曾被视为配音界的“鐡饭碗”,大部分配音员原定也会视为终身职业或打算任职至退休,整体流失率本来不算普遍(即使有个别配音员离职也能迅速填补空缺)。但无线电视在时任董事局主席陈国强、首席执行官李宝安、非戏剧助理总经理余咏珊、副总经理杜之克主政起,因主张节省营运开支,2014年后暂停举办无线电视粤语配音艺员训练班(下称配音训练班)及对外招募[18],同时无线电视粤语配音员流失率亦开始上升。
再者无线电视自2015年起不断流失配音员并甚少填补空缺[19][20],亦逐步缩减配音节目时数(如缩减动画播放时段、先后取消明珠台及收费频道丽音广播),2018年更因业绩下滑而打开裁减配音员的先例(无线电视以“不续约”的说法代替),配音界的“铁饭碗”从此成为历史[21]。两年内已流失超过20名配音员,离任人数是历年以来最多(2015年至2020年间起码有30人离任[22][23])。无线电视直指因为粤语配音组人手过剩,并需要“人力精简”,当中更包括任职超过40年的资深配音员冯锦堂,触发不少支持者及媒体的关注[24]。而较少担任主角或要角的配音员,预计处境最不利。另外即使配音员的合约未完,无线电视亦有权单方面提前解约(个别配音员的离职日期比预定还要早),且无需作任何赔偿。
此外,虽然无线电视明珠台曾于2016年至2019年间有限度恢复双语广播,但于2020年再度取消双语广播,变相使配音需求进一步减少[25],配音室由高峰期的七间缩减至两、三间。[4]:82,亦成为粤语配音组离职潮恶化的导火线。
2021年起曾志伟及王祖蓝成为新任管理层,其后余咏珊及杜之克亦相继离职,粤语配音组离职潮才开始缓和,更首次以粤语配音为题材制作竞赛真人秀节目《好声好戏》系列(参赛者为现役艺员)[26][14],随后又推出配音员培训真人秀节目《声级学堂》[27]及有限度重新增加配音节目时数(如恢复明珠台电影丽音广播、恢复部分动画播放时段)。但鉴于香港再次出现了移民潮,以及无线电视曾有裁员前科,粤语配音员的流动性仍处于观望阶段。
惟无线电视面对持续亏损的情况,随后王祖蓝亦专注于内地发展,再加上C君要专注幕前工作而辞任J2创意总监[28],使较早前的安排“打回原形”(如再次缩减动画播放时段及重播大量片集),更于2023年宣布将进行新一轮裁员,粤语配音组也不例外。但因为“被垫底”的配音员大部分早于2018年至2020年间相继不获续约的关系,所以裁员的对象逐渐变得“出人意表”,任职超过30年的资深配音员梁少霞及郑丽丽更首当其冲[29](较早前资深配音员林国雄及卢国权则是退休),并再次展开离职潮的序幕。即使无线电视于2023年9月发声明表示每年配音组均会按照需求进行制作调整,以及强调有关消息并非事实的全貌,但“铁饭碗”不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2023年10月起更陆续证实多名配音员(张锦江、邓志坚、罗孔柔、谢洁贞、林丹凤、何璐怡[12][30]、张方正、萧徽勇[31]、陈琴云、梁志达、许盈、廖欣怡、陈欣[32]、李锦纶、刘奕希、麦皓丰、陈皓宜、胡家豪、翟耀辉)离职的消息。而第6期配音训练班余下3名在职配音员(陈耀楠、李安邦、叶晓欣)亦于2024年6月全数被列入离职名单[33],打开直接单方面从训练班学员当中“清零”的先例;随后第5期配音训练班余下3名在职男配音员(陈灏玮、锺见麟、黄积权)亦被“局部清零”[34]。经过这次粤语配音组离职潮,第4-6期配音训练班之“新生代”男配音员(原本共16人[35])几乎已接近“全灭”[36]。截至2024年年底,粤语配音组在职人数由全盛时期的80人左右缩减至30人,2023年至2024年间的离职人数更打破2020年的纪录。
虽然网上一度流传解散粤语配音组[37],不过以3年合约(2年“死约”、1年“生约”)作为推敲,有部分于2023年至2024年期间约满的配音员(招世亮、苏强文、魏惠娥、陆惠玲、陈永信、雷碧娜、林元春、曾秀清、梁伟德、李镇然、潘文柏、刘惠云、詹健儿、袁淑珍、李凯杰、凌晞、黄昕瑜、沈小兰)相信已获续约,即是意味着部分配音员最少在2026年至2027年期间仍会留任(个别配音员或会存在变数)。再加上至今仍有外购动画及剧集之配音工作如常进行(如动画《多啦A夢》、《星梦频道》、《爆旋陀螺X》、《新干线战士 改变世界》;内地剧《命转皇后》、《春闺梦裡人》、《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珠玉在侧》、《玫瑰的故事》、《又见逍遥》),尤其动画《多啦A夢》、《星梦频道》、《爆旋陀螺X》的配音工作期更长达一年(包括仍于官方网页及内地剧自制片尾如常列出配音员名单),而TVB绝少安排即将离职配音员在即将首播之动画或剧集担任主角或要角(动画《星梦频道》余下未播放的季数除外),间接化解解散粤语配音组的传言。
即使粤语配音组能得以保留,但肯定的是现时粤语配音组已不再比自由身安稳,因过去的安稳只建基于公司业绩及管理层的决策,再加上当时仍有其他前TVB配音员“被垫底”,而在近乎“炒无可炒”的情况下,在职配音员未来要继续视为终身职业的几率或会越来越渺茫。
不论未来粤语配音组离职潮是否再次有缓和的迹象,但“暂告一段落”亦不代表“永恒”,加上2023年至2024年期间已再次印证裁员前科的事实,因此仍不排除只是把2019年至2021年期间的情境重复“上演”。
Remove ads
粤语配音组
Remove ads
Remove ads
国语配音组
国语配音组成立于1988年[10][注 1],主要为无线电视自家制作的节目进行国语(汉语普通话)配音,以供中国内地及海外市场发行[54]。据配音员忆述1990年代初的情况,无线并不干涉他们在外接洽兼职配音工作[55]。
无线早期的国语配音员,不少来自同系公司邵氏的配音组,因1980年代邵氏逐渐淡出电影市场[56]。近2010年代加入的年轻一代国语配音员多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57]。无线亦有为他们安排培训[58]。
TVB的国语配音不同于中国内地和台湾的普通话口音,融合了邵氏的老国语、粤语以及中国北方人的说话习惯,并夹杂大量语气词和英语单词,对白语序亦受到粤语版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TVB腔”[59][60]。
Remove ads
备注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