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璎珞本业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瓔珞本業經
Remove ads

菩萨璎珞本业经[1][2],又称璎珞本业经本业经璎珞经大乘佛教律藏类佛典,主要内容是开示菩萨戒律四十二贤圣位;题作竺佛念译,出三藏记集载为失译。

Thumb
赵城金藏》“克”函《菩提璎珞本业经》卷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书分为《集众品》、《贤圣名字品》、《贤圣学观品》、《释义品》、《佛母品》、《因果品》、《大众受学品》、《集散品》八品,叙述菩萨修行四十二贤圣位菩萨戒的十不可悔戒、受菩萨戒法,以及其他大乘义理等。书名“璎珞”,指的是“铜宝”、“银宝”、“金宝”、“琉璃宝”、“摩尼宝”、“水精宝”六种“璎珞”,用它们来比喻菩萨阶位中“四十二贤圣位”的六个等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3]。“本业”(梵语:*pūrva-karman)[4],本所行业,此处指菩萨于成佛之前,在因位修行的种种善行、善业。菩萨璎珞本业经于四十二贤圣之后,又列举十心(十信),天台宗据此一记载,成立菩萨五十二阶位之说。

竺佛念译有《菩萨璎珞经》十四卷,两者内容不同[5]。另有支谦译《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华严经》中《净行品》、《十住品》等的异译,与本经不同。

Remove ads

主要内容

菩萨三聚净戒

经中将菩萨戒条概括为三聚净戒,即:

  1. 摄律仪戒
  2. 摄善法戒
  3. 摄众生戒

菩萨十波罗夷戒

菩萨戒法“十不可悔戒”,是根据姚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十重禁戒日语十重禁戒”节略[3],也就是《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中的“十重”。波罗夷为佛教戒律中的重罪,又叫“极恶法”。佛陀对声闻、缘觉二乘讲四波罗夷、八波罗夷重罪,对大乘菩萨行者则讲十波罗夷重罪,以此为戒。分别是:

  1. 不杀生,不可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众生;
  2. 不偷盗,不可偷盗乃至一针一草;
  3. 不淫欲,不可与一切有情行淫事;
  4. 妄语,不可犯大、小妄语;
  5. 不酤酒,不可买卖
  6. 不说四众过,不说出家比丘、比丘尼二众和在家男、女居士二众的七逆十重罪过[6]
  7. 不自赞毁他,不可称赞自己功德,讥讽、传扬他人过恶;
  8. 不悭吝、加毁,不可在他人请求布施钱财或佛法时,悭吝不予,且加以毁辱;
  9. 不嗔心拒受悔,不可生嗔心辱、击众生,且他人悔过求谅时不接受;
  10. 不毁谤三宝,不可毁谤

这十条重戒,受一分者名一分菩萨,得一分功德,具足十条名具足菩萨戒。[7]经中还指出,菩萨戒以心法为戒体,因心坚固无尽而所受戒条得无尽,故名无尽戒,以心为际,只有受法没有舍法,不似比丘戒可舍戒。[8]也因为戒与心法同无尽,故菩萨戒功德极大,劝化受菩萨戒者,胜福无量。[9]

菩萨位阶

菩萨的修行位阶,经中提出四十二贤圣位,为南北朝时期的汉传佛教引为标准。[2][10] 菩萨璎珞本业经于四十二贤圣之后,又列举十心(十信),天台宗根据此一记载,成立菩萨五十二阶位之说。

本书菩萨阶位中的“十信”,与《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教化品》所说的“习种性十心”相同。菩萨阶位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与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八、卷十一、卷十四、卷二十三所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相同。明朝蕅益智旭在《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中,就菩萨阶位,称“《璎珞》明五十二位,位次最为周足”[3]

前位十信

更多信息 十信心 ...

四十二贤圣位

更多信息 十住心 ( 习种性 ) ...
更多信息 十行心(性种性) ...
更多信息 十回向心(道种性) ...
更多信息 十地心(圣种性) ...
第五十一贤 入法界心(等觉性)
第五十二贤 寂灭心(妙觉性
Remove ads

收录

《菩萨璎珞本业经》最初是作为“失译经”(指失落译者姓名的经典),著录于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之中;隋法经等《众经目录》卷一始作“竺佛念译”(经名作《璎珞本业经》),后世经录沿依此说。

《菩萨璎珞本业经》收录于: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