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公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公廁
Remove ads

香港公厕指的是香港公共厕所,当中并不包括商场及食肆的厕所。香港公厕是香港市政公共建筑中数量最多的类型,有多达800座独立的公厕[1]

Thumb
成和道公厕是典型附设于垃圾收集站的公厕建筑,女厕在下层而男厕在上层
Thumb
摩顿台公厕处于巴士总站旁及天桥底
Thumb
金巴利道尿厕方便的士司机
Thumb
粉岭联昌街公厕及公共浴室

历史

香港的公共厕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开埠初期。根据清廷外交官张德彝在其游记《航海述奇》中描述,在1860年代,香港政府已立例禁止在大街随地便溺。惟当时的公共厕所并不多,不少公众场所均未设厕所,因此不少人在“人有三急”时,均选择在后巷等较隐蔽的地方就地解决,以致这些地方经常臭气冲天,也使这些地方有“屙屎巷”之称[2][3]

港岛地底公厕

19世纪末,英国人为了改善环境卫生,开始在中环区兴建公厕。当时厕所属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以及为了节省地皮,便把公厕设在地底。又因为当时的“重男轻女”社会文化,女性较少外出工作,因此不少地底公厕均只设男厕,不设女厕[3]

这些地底公厕以煤油灯照明,由于早期香港的下水道设施也不多,因此需以人手清粪(俗称“倒夜香”),又因为兴建地底公厕时未考虑室内通风,使这些厕所的臭气比“屙屎巷”还要厉害,未能有效改善随地大小便的问题[3]

至2000年代,香港中西区的地底公厕只剩下威灵顿街皇后大道交界的地底公厕(俗称“狗孖撚”)还对公众开放,而当中的设施已经十分现代化,其余地底公厕均已关闭[4],其中位于鸭巴甸街的旧公厕拟被列入二级历史建筑[5]。部分地下公厕资料如下:

更多信息 兴建年份, 位置 ...
Remove ads

二战前

1940年代初,市政局为提升公厕水准,计划把当时的公厕改建成水厕,还立例规定全香港所有酒楼茶室均须在1941年6月或以前安装水厕。该条例引起酒楼老板的反对,他们曾集体向港督请愿,称因下水道不足而令他们不能兴建水厕。港府接纳他们的诉求,开始大规模兴建下水道,至香港遭日军攻占后中止[3]

二战后

香港重光后,政府立例对随地大小便罚款250港元,惟当时的公厕仍存在照明不足、污秽及治安差等问题,使人们却步,令随地大小便问题依旧。有鉴于此,政府开始加快增建及改善公厕[3]

战后初期的公厕使用水槽式设计,其中一个末端厕格设有冲厕水箱,会定时清洗粪槽,把粪便从另一端的厕孔冲走,这种公厕同时应用在不设家用独立厕所的第一和第二型徙置大厦内。由于冲厕不能由使用者控制,当使用者如厕后,粪便仍会停留在粪槽内,不能即时冲走,有些使用者因害怕被粪槽的屎水溅污,便索性在如厕前先在粪槽上铺上报纸,然后拉在报纸上,完事后把污物连报纸丢在粪槽中等候冲走,这样做会有机会造成淤塞。除卫生外,水槽式厕所在清洁及节水方面也不及使用独立马桶的厕所好,因此这种厕所也随抽水马桶的普及而陆续被改建。

区域市政局于1990年代起,为新界地区辖下的21个水槽式厕所进行改建,工程已于1998年11月完成。在最后一个由市政部门管辖的水槽式厕所(湾仔道公厕)于2008年随旧湾仔街市关闭后,这类厕所祇能在一些旧式工厦内找到。

位于港岛的乡村地区,过去也曾经使用旱厕,以薄扶林村为例,该村曾设有数个木制旱厕,市政局于七十年代后期把这些旱厕改成冲水式厕所。

Remove ads

新界乡郊厕所

Thumb
位于厦村乡东头村的旱厕(改建前)
Thumb
改建后的东头村公厕
Thumb
上攸田村旱厕
Thumb
加装了真空冲厕系统的马尾下公厕

早期新界及离岛的乡郊地区均缺乏下水道设备,政府为照顾村民及游人等的需要,遂透过该等区域的政务处在这些地区设置旱厕,并由市政事务署新界市政署负责管理。首两座旱厕于1960年落成,分别位于沙头角吉澳码头及大埔塔门码头[7],各拥有18个厕格(男12女6)。其后兴建的多座旱厕则多拥有3至6个厕格。

旧式旱厕不设冲水设施,粪便会沿厕孔掉进化粪池中囤积,而化粪池又透过厕孔暴露于空气中,除臭气会经厕孔溢出外,也会滋生蚊虫[8][9]

踏入新时代,随着人们对卫生需求的增加和人类不断向上之缘故,旧式旱厕也显得不合时宜。前区域市政局于九十年代开始,把附近设有下水道的旱厕改建成冲水式厕所。为探讨改建辖下旱厕的可行性[10],区局曾从外国引进真空厕所及化学循环运水式冲厕系统试验,并于1998年年底在其中4个乡郊厕所安装[11]。另外也引进了两个货柜箱式真空厕所。

由于真空和化学冲厕系统维护成本颇高,因此改建方案未获区局采纳,而区局亦把500多个未能改建成水厕的旱厕进行翻新。

部分使用另类冲厕系统的乡郊厕所现况如下:

更多信息 公厕名称, 所在地区 ...

2000年,食物环境卫生署接管所有由原区域市政局管理的乡郊厕所。

经过2003年沙士之后,食环署于2005年2月起,开始大规模把旱厕进行改建,包括加装冲厕装置、坐式便器、婴儿桌等。污物处理的方案大体分为三个:

  1. 把化粪池改装成储粪池,并加密清粪次数;
  2. 装设生物处理系统,把污水净化用作冲厕;
  3. 接驳至附近的下水道。

不少进行改建的旱厕均使用第一和第二个方案。改建计划又分为7期进行:

更多信息 期数, 改建旱厕数量 ...

7期工程已于2014年11月完成,共改建了441个旱厕,有21个旱厕因位处私人土地或受其他工程影响而被剔出改建计划[28][29](其中11个已进行原址翻新,4个已拆卸)。截至2020年年初,由食环署管辖的旱厕已减至43个。在第7期改建计划完成后,余下的53个旱厕将会按其他计划改建成水厕、原址翻新、拆卸或另地重置[30],这53间旱厕在2010至2019年间,其中3间已改建,8间已原址翻新,5间已重置,2间正在重置,10间已拆卸。

更多信息 2010至2019年间的旱厕情况, 工程方案 ...

截至2019年底,食环署辖下的新界旱厕只剩51个,其中6个已关闭及将会拆卸。而按照长远计划,其余45个旱厕中,8个将会改建为水厕,2个将会透过私营发展项目重置,10个将会重置,13个正进行可行性研究,12个将会拆卸[31]

更多信息 2020年后的旱厕情况, 工程方案 ...

2011年,建筑署开始为其负责维修的现有政府楼宇和设施内进行改善工程,包括为公厕增设或提升无障碍设施,预计大部分会于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32]

Remove ads

流动厕所

在一些不能兴建公厕的偏远地区,以及节假日人流特别多的地点,例如夏日周末的泳滩,在清明节及重阳节的部分坟场,政府会为这些地点提供流动厕所。早期的流动厕所以玻璃纤维制造,其蹲式便器与粪缸之间没有活门间隔,粪缸传出强烈臭气,其卫生也相当恶劣。至1990年代,香港引进新一代塑胶制流动厕所,新型流动厕所设有化学循环运水式冲厕系统,其便器与粪缸之间有活门间隔,能够减少臭味外溢。此外亦装设了洗手盘及尿厕,改善了流动厕所的卫生[33]

2019年,新一代简易冲水式流动厕所面世,该款厕所装设太阳能供电照明及电泵冲厕系统,以普通水取代化学液体冲厕。

收费厕所

根据前市政局的文件,香港过去是曾经推出过收费厕所的。

石澳村和赤柱海滩的公厕在七十年代以前,部分厕格设有收费机负责收费[34],该等收费厕所后来也改为免费开放予公众使用。

公厕分布

食物环境卫生署管理的799个公厕当中,有393个设有畅通易达而无分性别的洗手间,供带同婴儿或小孩的人士、残疾人士和长者等有需要的人士使用。各区公厕数目的资料如下︰

更多信息 地区, (a):公厕数目 ...

注:公厕通常同时设有男和女厕格,括号内的数字显示在(a)栏内只设有男厕的公厕数目,即麦当奴道公厕(尿厕)、威灵顿街公厕(男厕)[6]、罗便臣道公厕(男厕)[35]、浅水湾公厕(近拯溺总会)(尿厕)、金巴利道尿厕,*另外浅水湾公厕(近海滩道十六号)为一个男女均可使用的厕格。
资料来源:审核2019-20年度开支预算:答复编号FHB(FE)33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设施及服务位置:公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厕资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move ads

普遍面貌

香港的公厕卫生程度参差[36],当中以九龙区的公厕卫生程度为人诟病。很多时候厕门背面会写上粗口召妓的电话号码及厕客的政见[37],旧区如深水埗等的男厕背面更偶尔会贴上来自报纸色情杂志的性感女郎图片。

新式公厕

Thumb
位于白石角的创新路公厕

香港新建的公厕按新釐定的标准和要求的设施如下:

  • 外貌讲究美观和有建筑艺术特色;
  • 内部要有宽敞的空间;
  • 采用较容易打理的材料;
  • 用玻璃砖间隔,自然光与人造光并用,保持厕内光线充足;
  • 加强通风设备,采用高楼底、对流窗及抽风系统等;
  • 在各排厕格后面设置维修通道方便维修,内置供水管、排水管、隐蔽的厕所水箱、尿厕的自动冲厕水箱等;
  • 提供更多和先进设施,如卫生巾箱、挂勾、干手机及不锈钢扶手等;
  • 设置残疾人士厕所;
  • 设地方供婴儿换尿布。

公厕管理

政府部门

香港政府管理公厕部门主要有三个:管理街道公厕的食物环境卫生署(共管理公厕787间,其中94间设在港岛区,62间设在九龙区,631间设在新界离岛区;至于旱厕,有59间设在新界离岛区),管理公园、沙滩及其他康乐场地公厕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管理郊野公园内的厕所的渔农自然护理署。而公厕的建造及维护保养,则主要由建筑署负责。

也有少量位于公共屋邨范围内的公厕,会由房屋署负责管理,而位于寮屋区内的公厕,则由地政总署寮屋管制组(俗称“寮仔部”)负责管理。

香港所有公厕的清洁工作皆外批予合约承办商负责,每天最少清洗1次。

厕所教育

Thumb
卫生教育展览及资料中心“公厕的特色”展览

沙士禽流感事件后,政府透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如厕后需洗手”,教导市民如何洗手才能彻底洗净;公厕里亦偶尔会在墙上贴上或在地上竖一个“小心地滑”的标语,提高市民厕所内的安全意识。但相比欧洲国家发展至“关心公厕需要”、例如照顾伤残人士需要等的厕所文化,香港的步伐还是太慢。

香港厕所协会

香港厕所协会[38]于2005年成立,成员来自各界、包括工程师设计师医生等热心改善香港厕所的专业人士组成[39],目前会长是徐靖世先生。协会成立目的主要是提升公众对保持公共厕所环境设施的意识。协会会招收不同界别的会员和志愿工作人员,参与有关改善香港厕所环境的活动;亦会跟世界各地有关团体联络并且合作,进行如世界厕所组织高峰会议等的交流活动及学术研究;每年不定期巡查香港不同公厕实况,作出评核,并于每年世界厕所日(11月19日)前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布优质公厕及举例须待改善公厕名单,籍以引起普罗大众对公共厕所的关注。

香港公厕之最

厕所趣闻

  • 电影导演陈果曾以包括香港公厕为实景拍摄一套名为《人民公厕》的艺术片送到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视节参展[1]
  • 由于香港一般公厕外墙铺砌长条瓷砖及没有窗户,所以香港文化中心常被戏称为“公厕建筑”[1]
  • 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一直以改善香港公厕为荣,故被称为“厕所博士”,更于1998年在宣传清洁公厕比赛的活动上,在记者面前即场小解[42]
  • 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于《2000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为所有公厕供应卫生纸,同时为使用率每日超过300人次的公厕提供全职厕所管理员值勤服务[43]
  • 2021 4TUC四径挑战中,香港参赛者梁俊强于50小时内完赛并缔造赛事记录,挑战其间由于途中士多全部关门,所以其只得饮用厕所自来水作补充。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