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查理·柯克遇刺案評論所引發的處分浪潮
查理·柯克遇刺案後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政治行動者及評論員查理·柯克於2025年9月10日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期間遇刺身亡。事發後,各地接連出現紀律處分及報復行動,矛頭指向那些因在評論或社交媒體上慶祝、合理化或淡化柯克之死,以及鼓吹進一步政治暴力、貶低他本人或抹黑其名聲的人士。

美國聯邦政府積極推動並直接介入這些措施。美國總統當勞·特朗普在案發後的全國演說中嚴詞譴責左翼的暴力行徑,並承諾將打擊左翼團體和相關運動,加強監控政治言論、撤銷簽證,甚至把部分極左組織列為國內恐怖分子,以回應襲擊事件。
在柯克遇害當晚,美國國務院率先宣佈將懲處被視為「歌頌、合理化或輕描淡寫柯克之死」的個人。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則宣佈,會調查美國武裝部隊成員的反應,並解僱或撤職那些發表被認為猥褻或褻瀆柯克的言論者。當局列為解僱或懲處依據的評論,涵蓋公開慶祝柯克身亡、批評其政治立場與影響力,或透過引用他曾發表過的言論來合理化行刺,甚至以扭曲方式轉發其言辭以損害其名譽。在部分案例中,單是批評共和黨對事件的反應——一些人指摘該黨試圖利用柯克之死來打擊政治對手,並擴大對反對特朗普政府的壓制,亦成為遭到解僱或紀律處分的理由。
柯克遇害後,不少保守派領袖要求懲罰或報復私人公民及政府或軍方雇員,認為他們的言論可能鼓勵更多政治暴力,或未有表現足夠尊重。他們亦呼籲調查左翼組織、大學和軍方,以查明是否有反柯克的言論。在柯克死後播出的《查理·柯克秀》中,美國副總統JD·萬斯呼籲,任何發表不敬柯克言論的人應被舉報予其僱主以便解僱。特朗普隨後更警告,凡過於嚴厲批評他的電視頻道,都可能失去廣播執照。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右翼陣營的這些行動,代表美國在政治言論和異議上的大幅收緊,意圖壓制針對柯克本人及其政治主張的批評。外界批評這些舉措是「取消文化」、政府審查,並與麥卡錫主義有相似之處。
Remove ads
背景

查理·柯克是美國右翼的知名人物,其創辦「美國轉折點」,並主持《查理·柯克秀》。他常在大學校園舉辦辯論,試圖向年輕一代推廣其保守理念。他對LGBT群體、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以及美國種族問題的言論,長期備受爭議[1][2][3]。2025年6月,他與奈特·莫里斯在肯塔基州出席一場競選活動時,曾提到潛在的暴力威脅,並告訴觀眾:「我們正站在前線,而那裏並不總是安全的[4]。」
2025年9月10日,柯克正在猶他谷大學與學生進行其「美國復興之旅」例行辯論,當時辯論的主題是跨性別人士在美國涉及的大規模槍擊事件。辯論期間,一名槍手從附近屋頂開火,將柯克擊斃[5]。事後,社交媒體反應不一;雖然大多數政治陣營人士都譴責這宗謀殺,但亦有部分反對柯克立場的人,尤其來自左翼[6],對他的死亡表示慶賀、合理化或加以嘲諷[7]。
Remove ads
最初反應與人肉搜索
槍擊案發生後,有Bluesky和TikTok用戶發帖頌揚甚至慶祝柯克遇害——部分極端言論更煽動對其他右翼人物施暴,有人發佈或轉發迷因,寫着「下個做特朗普」或「下一個請是伊隆」。事件迫使平台發表聲明譴責。Meta、YouTube和Reddit等其他社交媒體亦向用戶發出類似警告[8]。
特朗普在柯克遇害後發表的全國講話中,其一方面呼籲非暴力,批評「妖魔化持不同意見的人」,另一方面則將兇案歸咎於「激進左翼瘋子組織」。他聲稱左翼政治言論與行動構成恐怖主義與仇恨言論,導致柯克遇害,並揚言要「解決這個問題」[13][14][15]。其後,他宣佈將調查「左翼」人士與組織,追究其在政治暴力中的所謂責任,並展開報復行動[16]。在接受訪問時,特朗普進一步強調將打擊左翼與進步派的言論及運動,甚至呼籲將民主黨主要金主喬治·索羅斯收監,指控索羅斯及其他左翼政治人物和組織,透過支持「暴力抗議」變相資助柯克的謀殺[13]。然而,特朗普點名的組織,包括開放社會基金會及Indivisible,早在他發言前已譴責該兇案,並否認曾經支持或資助任何暴力抗議[13][17]。幾天後,《吉米·坎摩爾直播秀》被無限期停播,原因是主持人吉米·坎摩爾在節目中評論稱:「MAGA幫拼命想把殺害查理·柯克的兇手描述為非自己人,並設法從事件中撈取政治利益。」特朗普隨即表示,任何過於嚴厲批評他的電視台或廣播機構,都可能面臨吊銷牌照的風險[18][19][20]。

美國副總統JD·萬斯在柯克遇害後代班主持其播客時,其呼籲取締包括喬治·索羅斯在內的進步派政治組織,並要求民眾將任何對柯克表達「不文明」言論的人舉報予僱主及當局,聲稱這些人應被解僱[21][22]。其後,數以千計的人被保守派網上維安組織點名指控為「慶祝柯克之死」,當中不少指控缺乏證據甚至失實[23]。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宣佈,任何非美國公民若慶祝柯克遇害,將會立即被驅逐出境[24][25];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亦下令,清查並開除國防部或軍中任何對柯克之死表示支持或嘲諷的人員[26]。
白宮副幕僚長史蒂芬·米勒隨即將兇案歸咎於左翼,指其意識形態「扭曲墮落,與家庭和自然為敵,必然且故意導致暴力」[27],並指控左翼在「慶祝」[28]。他在柯克的播客與萬斯對談時更聲稱,柯克遇害前一日曾傳訊息給他,表示需要制定「有組織的策略」對付「在美國推動暴力的左翼組織」[28]。米勒斷言是「龐大的左翼恐怖網絡」應對謀殺事件負責,並誓言要以柯克之名「摧毀」進步派政治組織[29]。他強調聯邦政府將動用所有資源,報復左翼非牟利和政治非政府組織,務求「識別、破壞、瓦解並摧毀」這些網絡[30]。
此後,極右翼行動人士如勞拉·魯默等,開始人肉搜索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冒犯或慶祝性言論的用戶[31]。路透社報導指,部分鼓吹舉報的右翼意見領袖,過去卻曾嘲諷過政治暴力;報導並引述多名右翼人物(包括柯克本人)對過往事件的發言,例如保羅·佩洛西遇襲案[32]。
9月11日,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蘭道在社交媒體呼籲追隨者,舉報任何「美化暴力與仇恨」的外籍美國居民給國務院,以保障國民安全[33][34]。9月15日,萬斯再次主持柯克的播客,呼籲聽眾若發現有人慶祝柯克之死,就應「揭發他們」,並補充說:「見鬼,打電話給他們的僱主。我們不支持政治暴力,但我們重視文明,而慶祝政治暗殺並非文明所為[35]。」美聯社評論這場行動已「擴展至連批評柯克、即使沒有慶祝他遇害的人也包含在內」。個人權利與表達基金會的亞當·高士頓指出,這已演變成一種右翼版的「取消文化」,許多人僅僅因為引用柯克的言論,或沒有表現出足夠哀悼,就成為攻擊對象。他認為,「政府的介入使這更接近麥卡錫主義[36]。」
在查理·柯克遭暗殺後不久,一個名為「查理的殺手」的網站迅速出現,專門集中收集並公開懷疑與事件相關人士的身份與個人資料。網站內容包括全名、工作資料、住址、社交媒體帳號及電郵,而管理者身份一直匿名。據報導,該網站收到數以千計的提交名單[37]。其後網站改名為「查理·柯克數據基金會」,最終於9月16日被關閉[35]。副總統萬斯和多名共和黨國會議員呼籲政府在柯克遇刺後對進步派組織展開調查。部分被針對的人則將這股風潮比作1950年代第二次紅色恐慌和麥卡錫主義,當時美國懷疑的共產黨人同樣被排斥甚至斷送生計[38]。
在錯誤指控氾濫的情況下,一些無辜人士因名字相似而遭牽連。比如,一名沃爾瑪的資訊科技技術員因與一名被指控的網民同名而被錯誤公開資料,導致他接連收到恐嚇訊息、電話騷擾,更遭停職,家人被迫逃離住所以保安全。另一個案例中,「學生支持特朗普」全國主席萊恩·富尼耶錯誤指控威斯康辛州一名小學教師發表反柯克言論,最終不得不撤回,並呼籲人肉搜索和舉報行動繼續進行,只是要有更確實的證據[39]。
許多右翼媒體人及前官員,包括亞歷克斯·瓊斯、傑西·沃特斯、伊隆·馬斯克和斯蒂芬·班農[40][41],宣稱柯克之死標誌着美國進入左右派「戰爭」[42][43]。右翼陣營內部更有人要求「報復」左派,聲稱左派言論助長甚至歡慶柯克的死亡,主張打壓相關言論並展開報復行動[44][45][46]。馬斯克更直言「左派就是謀殺的政黨」,並呼籲追隨者「戰鬥」。儘管他自稱是「言論自由的絕對主義者」,並以此理由收購Twitter,但他卻親自推動對批評柯克的人進行封殺、追究甚至報復[47]。他甚至透過社交媒體向微軟行政總裁薩蒂亞·納德拉施壓,要求對旗下暴雪的員工採取行動,又向亞馬遜行政總裁傑夫·貝索斯施壓,針對左翼Twitch主播哈桑·派克的評論展開報復[48][49][50]。然而,這些指控事後並未獲得證實[51]。
美國司法部長帕姆·邦迪在凱蒂·米勒的播客以及後續司法部聲明中表示,計劃將針對柯克的言論定性為仇恨言論並嚴懲,引發部分右翼內部反彈[52][53]。部分官員與評論人,包括布倫丹·卡爾和塔克·卡爾森,警告此舉或違憲,可能成為對公民自由的危險打壓[54][55]。《紐約時報》則評論,這股浪潮已經演變為「保守派版本的取消文化」[56],顯示「覺醒右翼」正逐步成形[57]。
Remove ads
員工被解僱和調查
在查理·柯克遇刺後的數日內,多名教師、消防員、軍人以及美國特勤局成員因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慶祝或貶低柯克的言論而遭解僱[58]。副總統萬斯呼籲加強打擊自由派組織,並對一切被視為「不文明」或不敬柯克的言論展開調查[59][60]。特朗普總統與共和黨高層官員亦相繼響應,主張以柯克之死作為限制政治言論的理由[61][62]。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更要求徹底清查軍隊,揪出一切在柯克死後表現出批評態度的軍人[63]。
據《高等教育紀事報》統計,全美至少有40名大專院校的師生因在網上發表被認為對柯克不敬的言論而遭解僱、停職或開除[64][65]。有人僅因轉發柯克曾發表過對美國槍械暴力問題的爭議性言論便遭處分。例如,奧斯汀佩伊州立大學一名教職員因在Facebook上分享一則《新聞週刊》截圖而被解僱。該截圖顯示柯克曾表示,為了維護《第二修正案》,遭槍枝奪命是「不幸」但值得[64][65]。校方聲稱,這樣的轉發等同於合理化柯克之死[66]。路易斯維爾大學一名職員則因無評論地轉發柯克關於槍枝死亡的言論而遭調查[64]。南達科他州一名教職員則因在貼文中寫道:「我為他的家人感到遺憾……但天啊,當明尼蘇達的政客遭槍擊時呢?當校園槍擊發生時呢?當國會警察遇襲時呢?」而被停職[64]。
在阿拉巴馬州企業州立社區學院的一名講師,因在TikTok上指出柯克遇刺當天同時在常青高中發生槍擊案而被解僱,他寫道:「別忘了今天還有其他孩子在另一場該死的槍擊案中中槍[64]。」北卡羅來納州一名講師則因在課堂上開玩笑「稱讚槍手準頭不錯」而被學生錄影舉報並遭解僱。美國各地更多教育人員則因在網上表達對柯克的冷嘲或缺乏同情而被無限期停職[67][68][69]。
田納西州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解僱了學生事務助理院長勞拉·索什-萊特西,理由是她的言論「不當且冷酷」[70][71];密西西比大學亦解僱副校長助理勞倫·斯托克斯,因她轉發批評柯克的貼文[72][73]。克萊姆森大學則解僱一名職員及兩名教授,理由同樣是「不當」評論[74][75][76]。加利福尼亞州丘拉維斯塔一名教師因向學生播放相關影片而被停職[77]。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們則坦言,校園內瀰漫着一種「被監視的不安」,擔心學生會刻意錄下他們的言論作為舉報證據[78]。在德克薩斯州,兩個學區解僱兩名教師,並讓另一名教師休假,理由同樣是對柯克的評論[79]。德克薩斯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更透露,當地有近300名教師正因批評柯克的言論而遭調查[80]。
高校學生同樣成為矛頭對象。德克薩斯理工大學一名學生因與舉「RIP查理·柯克」標語的學生爭吵時說:「去你媽的,你兄弟死了」,並疑似觸碰對方「MAGA」帽子而被開除學籍,並因輕罪襲擊被捕。州長阿博特及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均譴責她的行為[81]。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另一名學生則被拍到嘲諷柯克之死而被開除,他在影片中說:「查理·柯克被打中脖子,婊子」,並模仿他中彈時拍打自己脖子[82]。
Remove ads
DC漫畫在《紅頭罩》新書系列推出僅一天後,便火速取消了葛麗琴·費爾克-馬丁的作品。原因是她在社交平台Bluesky上針對查理·柯克遇刺案發文,寫道:「希望子彈在擊中柯克後沒事。」其後刪除了貼文,又補上一句「思念與祈禱,給你這個納粹婊子」[83][84][85]。在接受《漫畫期刊》訪問時,費爾克-馬丁透露,DC通知她此事「是DC與華納兄弟無法支持或辯護的」,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表示:「我多年來聽柯克公然表現得像納粹,對自己所說的話沒有絲毫後悔[86]。」
體育媒體PHNX Sports與鳳凰城太陽隊的隨隊記者傑拉爾德·布爾格解除了合作,原因同樣是他在社交媒體上評論柯克之死[87][88]。美式足球隊卡羅來納黑豹亦開除了球隊傳訊協調員查理·洛克,他曾在Instagram限時動態中提及柯克遇刺。球隊強調,「我們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89][90]。
另一宗解僱事件涉及遊戲開發公司「Sucker Punch Productions」的資深員工德魯·哈里森,他曾參與《羊蹄戰鬼》開發,並在PlayStation工作室任職十年。哈里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我希望槍手名字是瑪利歐,這樣路易吉就知道兄弟在支持他。」該言論借用了任天堂「瑪利歐系列」,並將柯克遇刺案身份尚未明朗的兇手與布萊恩·湯普森遇刺案嫌疑犯路易吉·曼焦內聯繫起來。其後,索尼互動娛樂發聲明指哈里森「已不再是Sucker Punch Productions的員工」[91]。
Remove ads

事件源於主持人吉米·坎摩爾在9月15日的節目上評論查理·柯克遇刺,他表示:「MAGA幫拼命想把殺害查理·柯克的兇手描述為非自己人,並設法從事件中撈取政治利益[92]。」節目停播的決定,是在特朗普任命的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布倫丹·卡爾建議,或會以撤銷廣播執照作為懲罰後作出的。不久前,耐思星媒體集團和辛克萊廣播集團亦已宣佈將不再於旗下ABC聯營台播出該節目[92]。坎摩爾原本打算在之後的節目中回應自己的言論,但在停播下未能成事[93]。
據《衛報》記者強納森·耶魯沙米和愛德華·赫爾莫報導指,「政界人士、媒體人物及言論自由組織持續對節目被停播表示憤怒與憂慮」,並強調外界憂心「特朗普的批評者正被系統性地噤聲」[94]。特朗普隨後更暗示,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可能會吊銷任何過度負面報導他的電視台的執照[95]。
停播決定亦引發娛樂界反彈。《女浩克》主演塔蒂亞娜·馬斯拉尼、編劇戴蒙·林道夫和演員法蘭西絲·費雪拒絕再與迪士尼合作[96]。社交媒體上更掀起抵制Hulu和Disney+的聲浪[97]。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批評事件「已超越麥卡錫主義」,美國編劇工會及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亦直言此舉侵犯憲法保障的權利[98]。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唯一的民主黨委員安娜·M·戈梅斯則在聲明中強調:「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並無權力、能力或憲法上的正當性,去審查內容,或因政府不喜歡的言論而懲罰廣播公司[99][100]。」
Remove ads
MSNBC辭退傳媒分析員馬修·道德,原因是他在評論中形容柯克是「最具分裂性的年輕人物之一,不斷推動針對特定群體的仇恨言論」。他補充說:「我始終認為,仇恨的想法會引發仇恨的言語,而仇恨的言語最終會導致仇恨的行為[101][102]。」另在佛羅里達州,一名記者因在槍擊案發生後立即向國會眾議員蘭迪·法恩發短訊,詢問事件是否會促使他重新審視反對槍械管制的立場,而遭停職[103]。
《華盛頓郵報》同樣解僱凱倫·阿蒂亞。她批評媒體在報道柯克遇害時,與年初明尼蘇達州議員遇刺案相比存在雙重標準。阿蒂亞亦引用柯克於2023年7月13日發表的言論,當時他聲稱喬伊·里德、米歇爾·奧巴馬、希拉·傑克遜·李及凱坦吉·布朗·傑克遜缺乏「被認真對待所需的腦部處理能力」,並需「搶走一個白人的位置,才可能獲得一些認真對待」[104][105][106]。阿蒂亞否認《華盛頓郵報》對她言論的描述,並將她的解僱形容為「一場更廣泛的行動,目的是將黑人聲音從學術界、商界、政府和傳媒中剷除」[104]。
Remove ads
在私人企業中,不少公司亦因員工的言行而採取行動。連鎖快餐店Freddy's Frozen Custard & Steakburgers解僱一些因貼文被視為不當的員工,而美國航空、達美航空及聯合航空三大航空公司也有人員因類似原因遭停職[107][108]。納斯達克則解僱一名初級永續策略師,原因是他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涉及柯克的貼文[109][110]。德州鮮切牛排餐廳有一名員工被炒,不是因為他本人發文,而是因其妻子在網上稱柯克為「納粹」,並對社會對柯克的同情遠高於校園槍擊案死難者表示憤怒[111]。在拉斯維加斯,一名電台製作人則因發文質疑外界弔唁柯克及其家人而被解僱[112]。
法律界方面,博欽律師事務所宣佈「立即生效」解僱一名在柯克遇刺後發表批評貼文的律師,稱其言行「遠低於事務所標準」[113][114]。博德研究所亦表示,一名在社交平台發表「極具冒犯性」貼文的員工已經離職[115]。急救醫療機構REMSA Health也因一名員工在網上留言被認為「與機構使命不符」而將其解僱[116]。歐迪辦公的一名員工則在被拍下拒絕列印柯克守夜活動的海報,並稱其為「宣傳品」後,被公司解僱[117][118]。司法部長帕姆·邦迪更揚言要對該名前員工提出檢控[119]。
《Vogue Brasil》造型師薩薩·佩塞戈於9月13日被解僱,原因是她在社交媒體上寫下「我喜歡看到法西斯分子在痛苦中死去」。她其後解釋,這句話其實是指前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在2022年因企圖政變而被定罪,並非針對查理·柯克[120]。同日,累西腓一名醫生里卡多·巴博薩因在網上讚揚槍手「準頭完美」而遭診所辭退[121]。記者愛德華多·布埃諾則因公開表示柯克的子女將「在沒有一個令人作嘔、卑鄙、種族主義、恐同,並與戀童癖者當勞·特朗普有牽連的人」的情況下成長,而被取消演講、活動和播客邀請[122]。布埃諾其後雖然為此道歉,稱自己成為「極右翼議員策劃行動的目標」,但仍重申他對特朗普、馬可·魯比奧和柯克等保守派領袖的強烈反感,並斷言一個沒有柯克的世界「會更好」[123]。
Remove ads
多倫多大學一名教授因在Twitter/X上寫下「對於你們這些法西斯婊子來說,開槍實在太便宜了」而被勒令停職。大學發電郵表示,該教授「現已被停職並離開校園,事件正在調查中,校方不會再作評論」[124]。此外,多倫多教育局一名小學教師亦因向五、六年級學生播放柯克遇刺影片而遭暫停職務[125]。
墨西哥執政黨「國家復興運動」國會助理薩爾瓦多·拉米雷斯因言論辭職。他早前在《Milenio Televisión》討論節目中表示,查理·柯克只是「自食其果」。這番話引起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蘭道關注。蘭道於2019至2021年間出任美國駐墨西哥大使,他其後在Twitter/X上發文,提醒國務院有權撤銷簽證,並批評了該電視台;《Milenio Televisión》隨後發表道歉聲明[126][127]。
英國龐克二人組主唱鮑勃·維蘭於9月13日在阿姆斯特丹演出時公開表示:「如果你胡言亂語,就會自招惡果。安息吧,查理·柯克,你這個廢物。」隨後,他們原定於9月16日在蒂爾堡的演出被主辦方取消[128]。
牛津大學辯論社候任主席喬治·阿巴拉奧涅曾於今年初與柯克同場辯論,他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疑似慶祝柯克遇刺的言論後,遭該社團啟動紀律程序[129][130]。另有伯恩利自治市議會獨立議員菲奧娜·懷爾德於9月11日辭職,原因是她在貼文中寫道「總算擺脫了」,並指柯克「咎由自取」[131][132]。
反應
《紐約時報》評論員亞當·B·庫什納形容,近期的大規模解僱事件反映美國正出現一場打擊言論自由的行動;而調查記者肯尼斯·P·沃格爾則指出,白宮正在醞釀一項計劃,意圖動用聯邦政府力量,壓制其認為煽動政治暴力的左翼團體[133][134]。《Axios》報導則指,這些解僱是企業在共和黨官員和右翼活動人士壓力下作出的回應,公司會迅速解僱任何試圖為查理·柯克遇刺合理化、淡化,甚至僅僅批評這位已遇害的保守派人物的人士[135]。《Axios》進一步指出,這種趨勢顯示美國言論自由的規範正迅速轉變,而不少人認為這種變化令人憂慮,因為僱主正日益嚴格監察員工的社交媒體言論[135]。
《每日電訊報》網上版亦提出類似批評,指雖然批評柯克並不違法,但現實上已出現一套「事實上的執行機制」,透過企業政策、網上舉報及政治壓力運作,並造成寒蟬效應[136]。該報形容,這些措施與其說是防止暴力,不如說是監控言論,並強調:「若要確保言論自由真正存在,社會必須檢視這些個案,追問誰會被懲處、為何被懲處,並重新審視勞工的實際保障。否則,涉及爭議人物的公共討論將淪為一片雷區,即使合法的批評也可能導致職業生涯被摧毀」[136]。
保守派播客主持人、前霍士新聞節目主持塔克·卡爾森在《塔克·卡爾森秀》中則批評特朗普政府,指其藉柯克之死踐踏《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他警告說,若柯克之死被用來推動將仇恨言論立法引入美國,後果將是嚴重的社會動盪,甚至足以構成公民抗命的正當理由[137]。
在特朗普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獨立報》發文點出特朗普及其政府的雙重標準——一方面推動並讚揚對被視為慶祝柯克之死的人加以解僱與打壓;另一方面,特朗普卻在溫莎堡國宴演講中歌頌言論自由的價值,予以高度稱讚[138]。
參見
- 教授觀察名單——由美國轉折點組織發起的網站,呼籲解僱美國學術界所謂的左翼教授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