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具有歷史、文化與政治上的意義。現今政治上通常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少數情形會指涉中華民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中國,傳統觀念指位於天下正中的國家[1][2][3][4][5]。原指包括河南省及附近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6]。歷代王朝政權透過與周邊各政權的交流與征戰,中國的疆域版圖幾經擴張與縮減,目前擴及黑龍江流域、塞北、西域、青藏及南海諸島等地。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擁有中國代表權的政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lower-alpha 1]。
中國 | |||||||||||||||||||||||||||||||||||||||||||||||||||||
![]() | |||||||||||||||||||||||||||||||||||||||||||||||||||||
簡化字 | |||||||||||||||||||||||||||||||||||||||||||||||||||||
---|---|---|---|---|---|---|---|---|---|---|---|---|---|---|---|---|---|---|---|---|---|---|---|---|---|---|---|---|---|---|---|---|---|---|---|---|---|---|---|---|---|---|---|---|---|---|---|---|---|---|---|---|---|
|
中國 |
---|
![]() |
![]() |



華夏是人類的文明搖籃之一。 新石器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聚落組織[12];公元前27世紀左右出現方國,方國制度以共主為首;前20世紀開始,古代中國進入世襲的封建階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13]此後兩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運作,此後經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統一與分裂交替進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中國的政體從君主制轉為共和制。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1949年10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則在該年底撤退至台灣,形成兩岸分治的現狀[14]。在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曾長期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其周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更替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15]。自明清以來,由於保守的對外政策,實行海禁,以及受重農抑商思想和對於工業的輕視,中國工業化程度發展較慢。而西方國家在19世紀工業革命後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國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優勢,而同時期的西方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化水平大幅提高,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也快速發展,致使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16]。目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鑑、融合的結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17]。作為其主體的漢文化對日本、朝鮮和東南亞有深遠影響,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有國樂、相聲、戲曲、書法、國畫、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傳統娛樂活動有象棋、圍棋、麻將、中國武術等。茶、酒、菜和筷子等為中國的特色飲食文化,春節(陰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儒學國家,以夏曆為曆法,以五倫為道德準則。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始辦私塾培養人才,漢朝時採用察舉推選政府官員,隋朝起實行科舉在平民中選拔人才。此外,中國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詳盡的歷史資料,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也有豐厚的成就。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