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觀察 (雜誌)

杂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觀察》是一份曾在中國影響巨大的周刊,主編是儲安平,1946年9月1日創刊於上海,該刊物在1940年代成為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最重要論壇,曾被譽為「高級言論刊物」。1948年12月24日被中華民國政府查封,共出5卷18期。《觀察》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觀察》的被查封,標誌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標誌著近代中國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國實行民主共和國制度(被稱為第三條道路)的徹底破滅。

歷史

《觀察》的誕生與《客觀》的影響頗有關聯,儲安平回憶:「在《客觀》出版的時候,我們獲得各方面的鼓勵。特別是許多前輩,他們都是自由思想而保持超然地位的學人,他們鼓勵我們繼續在這一方面努力。許多朋友和讀者也一致惋惜《客觀》的夭折,希望我們繼續努力。在這種鼓勵下,我們漸漸計劃自己來辦一個刊物——不僅刊物的立場、態度、水準等,能符合我們的理想,並且這個刊物機構在辦事上也能多少貫徹我們的精神。[1]

1946年1月6日,在重慶召開了《觀察》第一次發起人會議,決定了刊物的名稱、緣起和征股簡約。同年9月1日,在上海創刊,16開本,每期約6萬字,作為時政性政論雜誌,其主要內容是議論政事、宣傳自由民主。 雜誌封面的英文是:INDEPENDENCE(獨立)、NON-PARTY(無黨無派)、THE OBSERVER(觀察)——這是《觀察》的基本立場,「民主」、「自由」、「進步」、「理性」、「公平」、「獨立」、「建設」、「客觀」是該刊物的的「基本原則和主張」。

《觀察》聚集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星光燦爛」的一群人:曹禺胡適卞之琳周子亞宗白華吳晗季羨林柳無忌馬寅初梁實秋馮友蘭傅雷費孝通朱自清錢鍾書等。《觀察》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影響極大。

後來《觀察》的發行量攀升至105000份,在全國許多地區(包括台灣)都有航空版。費孝通曾有言「《觀察》及時提供了論壇,一時風行全國。現在五六十歲的知識分子很少不曾是《觀察》的讀者。」國民政府的不少高級官員,如孫科等,都是《觀察》的讀者。

《觀察》多次登載批評國民政府的文章,比如1947年10月25日儲安平撰文的《評蒲特立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訪華報道》。同時也同情學生運動,如發表的《大局浮動,學潮如火》。在《文匯報》、《新民晚報》和《聯合晚報》被淞滬警備司令部查封後,儲安平寫下《論文匯·新民·聯合三家報被封及大公報在這次學潮中所表示的態度》,對當局破壞言論自由表示不滿和抗議。

1947年10月間,國統區物價飛漲,紙價上漲尤為嚴重,使得《觀察》等期刊經營困難重重。同年10月24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臨時議會通過《出版法修正草案》,欲以行政手段干預出版;儲安平除邀請韓德培從政治、法律角度加以評析外,親自撰寫文章《評〈出版法修正草案〉》,從條文本身加以批評。

1948年7月,南京《新民報》遭到「永久停刊」處罰,一時間坊間傳言《觀察》也即將被封;對此儲安平發表文章《政府利刃,指向〈觀察〉》,對國民政府加緊言論管制表示不滿。1948年12月,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自下令政府查封《觀察》,並逮捕《觀察》工作人員;12月24日,政府查封《觀察》。這次查封的直接原因是當年11月27日《觀察》刊出的軍事通訊《徐淮戰局的變化》,報道了國軍統帥部在徐蚌會戰中的戰術改變和新武器的大量使用,以及「分析陳布雷之死與翁文灝之拖」,蔣中正認為洩漏了軍事秘密,以致國軍大敗,下令追捕該文的特約記者。[2][3][4]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觀察》事件。此後,民主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領導人之一、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王造時親自出面,以自己的影響力給當局施壓。王造時多方奔走,並於1949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朱宣咸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

1949年11月1日,由於胡喬木的支持,《觀察》在北京復刊,改為半月刊,登載了許多歌頌新政權的文章。不久即於1950年5月停刊。

1950年,《觀察》更名《新觀察》,為文藝性的綜合月刊,由中國作家協會領導,主編戈揚[5]

Remove ads

撰稿人

总结
视角

「撰稿人」是自《觀察》創刊號起,一直列名於《觀察》封面下方「撰稿人」欄內的一批人士的稱謂。這是《觀察》的一個特定稱謂,不是每個給《觀察》寫過稿的人均為「撰稿人」。儲安平在《辛勤·忍耐·向前——本刊的誕生·半年來的本刊》 一文中稱:[1]

我們擬了一張「擬約稿人名單」,分別函洽。函洽時,一共附去印件三件:一、緣起,二、擬約稿人名單,三、擬就之覆信。函附「擬約稿人名單」的目的,乃在使收信人於考慮允任或不允任時,獲得一種參考材料。擬就之覆信,則請收信人在「遵約擔任」 或「不克擔任」上做一符號,可免另寫覆信之煩。但是我們認為單單這三種印件還不能表示我們的誠意,我們大都另外附有私人親筆的函信,以最大的熱忱,要求允諾,共同為國家的福利努力。擬約的撰稿人原不止於那張名單上的幾十位,但因我們對於撰稿人負有贈閱刊物的義務,所以不能不竭力縮減。在那張擬就的名單上,有一小部分仍未發函,主要的原因是地址不明。允任撰稿人的意義是雙重的,第一表示願為本刊撰稿,第二表示至少在道義上支持這個刊物。接洽的許多先生中,只有一位先生復函「不克擔任」,有8位先生迄無覆信(各信託人轉致,是否轉到,不明)。其餘大都函復「遵約擔任」,並除寄回印就的復函外,另附私人函件,鼓勵我們。有許多刊物常常不得到本人允諾就將其名字印在刊物上,作為「特約撰稿人」,我們深不以此種態度為然,故凡非確實函允擔任者,我們未敢貿然將其姓名列出。我們不用「特約撰稿人」一詞,一律稱為「撰稿人」,目的在使本刊的撰稿人在精神上能和本刊發生更關切的感情。現以第一卷而論,封面所列70位撰稿人中,已有三分之二給本刊寫過文章。

《觀察》的「撰稿人」如下(依照《觀察》每期封面上刊登的姓名排序):[6]

更多資訊 姓名, 籍貫 ...
Remove ads

觀察叢書

另外,與《觀察》周刊同期發行有觀察叢書,共16種:

  1. 張東蓀,《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
  2. 潘光旦,《政學罪言》
  3. 吳恩裕,《唯物史觀精義》
  4. 費孝通,《鄉土中國》
  5. 吳世昌,《中國文化與現代化》
  6. 儲安平,《英人·法人·中國人》
  7. 朱自清,《論雅俗共貪》
  8. 何永信,《中國在戥星上》
  9. 費孝通,《鄉土重建》
  10. 蕭乾,《紅毛長談》
  11. 樊弘,《兩條路》
  12. 費孝通吳晗等,《皇權與紳權》
  13. 王力,《龍蟲並雕齋瑣語》
  14. 周東郊,《新疆十年》
  15. 潘光旦,《優生原理》
  16. 儲安平,《英國採風錄》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