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欖隧道

香港新界西的行車隧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欖隧道
Remove ads

大欖隧道[2](英語:Tai Lam Tunnel),簡稱欖隧,是新界區內第二條收費行車隧道,於1998年5月25日通車,承建商是西松建設香港寶嘉建築。隧道本體長3.8公里,為香港第四長的行車隧道,亦是香港新界西和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隧道包含在青朗公路範圍內,成為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的一部份。亦是新界的士城門隧道後第二條指定可營運的收費隧道,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快速預覽 大欖隧道 Tai Lam Tunnel 3號幹線的一部份, 概覽 ...
Remove ads

隧道管制區簡介

大欖隧道為一條三線行車之雙管道,管道全長3,800米,是香港第四長的行車隧道[3],而整段隧道收費管制區之總長度則為10.1公里,雖然政府將之稱作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但實際上大欖隧道整段是在青朗公路的範圍內。

管制區的南端由汀九交匯處開始,計有2個出入口 — 汀九橋及屯門公路,穿過大欖郊野公園,直至北端的元朗八鄉,北面合共有4個出入口,分別為八鄉錦田新田元朗

歷史

大欖隧道計劃始於1987年10月,港府與顧問公司簽約研究興建[4]。大欖隧道於1995年由新鴻基地產中國銀行(香港)華潤集團香港中旅集團所組成的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有限公司動工興建(其後全數由新鴻基地產持有),並以「建造、營運、移交」方式獲批專營權30年至2025年5月30日。[5]隧道於1998年5月25日下午3時半正式通車[6],以配合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啟用,其總工程建造成本為港幣72.55億元。

2025年5月31日,大欖隧道移交予政府,並於凌晨5時啟用不停車繳費服務「易通行」,所有途經此隧道的車輛均不用停車繳費。

營運

大欖隧道的設計交通流量為每日140,000架次。而於2012年,平均每日行車量達56,811架次[7]。根據運輸署紀錄,大欖隧道2010年每百萬車輛行駛公里意外率為0.12。

使用情況

歷年交通流量[8]
更多資訊 年份, 總行車架次 ...
Remove ads

鄰近交通

更多資訊 交通路線列表 ...

途經之公共運輸服務

更多資訊 交通路線列表 ...
Remove ads

收費

以下費用皆以港幣計算。

政府收回專營權後的收費

更多資訊 分類, 車輛類別 ...

政府收回專營權前的歷年收費

由於啟用後車流量與預期差距甚遠,收益未能到原先預計,在建造營運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下,專營公司可以在不需要批准下隨時提高收費以爭取提高回報率,結果與西區海底隧道一樣,大欖隧道同樣以高昂收費為人詬病。以2019年1月1日起的收費為例,私家車收HK$48,西區海底隧道為HK$70;而巴士(除雙層巴士外)的收費比西隧更高,比大老山隧道高出約四倍,未能分流使用屯門公路前往元朗和大老山隧道一帶的車流,更導致屯門公路一帶道路及新界東[9]的擠塞情況未有改善。政府預計,大欖隧道30年專營權在2025年5月31日屆滿交回政府後,兩者擠塞情況才有望改善。[10]

大欖隧道歷年收費一覽
更多資訊 分類, 車輛類別 ...
Remove ads

圖片集

備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