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民國—瑞士關係
雙邊關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華民國與瑞士聯邦於1913—1950年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直至1970年代後,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功能的代表機構。
政治

1913年10月8日,瑞士外交承認中華民國。
1918年6月13日,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
1919年1月,於首都伯恩設立中華民國駐瑞士聯邦公使館,並派駐公使。
1933年,於首都南京設立瑞士聯邦駐中華民國公使館,派駐臨時代辦,由駐滬總領事兼任。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兩名瑞士傳教士遭到日軍飛機轟炸而喪生;當時的瑞士駐廣州名譽領事受英、美、荷蘭等國家所託,負責保障這些國家在廣州的僑民的利益[7]。
1946年,瑞士派駐專任公使,但僅此一任,其後皆由臨時代辦使事。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兩國維持短暫的邦交關係。
1950年1月20日,中華民國與瑞士斷交、關閉大使館[8]。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瑞士派出40人的搜救隊抵臺救災。
2007年5月22日,瑞士國會下議院通過具拘束性的友臺議案,要求聯邦政府支持將臺灣納入全球衛生政策之中[9]。
2020年4月1日,對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在全球擴散,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宣布捐贈1,000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的國家。外交部指出,其中700萬片給瑞士與英國以及歐洲聯盟成員國、300萬片給美國、100萬片給中華民國的邦交國。[10]伯恩市長葛拉費瑞拍攝影片感謝臺灣捐贈50萬片口罩給瑞士。[11]
2021年9月14日,瑞士國會下議院以129票贊成、43票反對及5票棄權的投票結果通過了具拘束性的「改善與臺灣關係」友臺議案,將請聯邦委員會報告在商業、政治、科學及文化領域上與臺灣逐步深化關係的方式。[12]
2023年5月2日,瑞士聯邦國會下議院以97票贊成、87票反對通過「加強下議院與(臺灣)立法院關係」友臺議案,責成下議院主席團辦公室加強該院與臺灣立法院的關係。有助於強化民主、促進和平與該地區穩定,以及深化瑞士與臺灣之間經濟、政治、科學與文化交流。該議案也是首個將「與臺灣國會交流」制度化與正常化的歐洲國會;[13]同月,瑞士聯邦政府通過政策報告,指出「瑞士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認為臺灣具有國家特徵,是否承認臺灣為國家由各國自由裁量。」[14]
Remove ads
僅列舉部分名單:
中華民國:總統夫人周美青[註 3]、總統府資政趙守博[8]、司法院長翁岳生[16]、經濟部長施顏祥[17][18]、文化部長龍應台[8]、勞動部長潘世偉[8]、審計部審計長蘇振平[19]、經濟部政務次長沈榮津[20]、經濟部常務次長楊偉甫[20]、科技部政務次長謝達斌[20]、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21]、衛生署長詹啟賢[22]、葉金川[17]、楊志良[23]、邱文達[18][24]、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8]、蔣丙煌[25]、林奏延[26]、陳時中[27]、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敬一[21]、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石城[28]、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忠和[29]、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保基[8]、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張富美[30][29]、吳英毅[23]、主計處主計長韋端[22]、國際貿易局長楊珍妮[20]、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蔡辰威[29]、臺北市長馬英九[31]。
瑞士:前聯邦委員會委員與聯邦總統顧胥班[註 4]、奧奇[26]、經濟教育暨研究部次長德拉布朗喬(Mauro Dell'Ambrogio)[27]、經濟教育暨研究部雙邊經貿關係司長馬丁(Eric Martin)[20]、羅伊(Livia Leu)[20]、能源署長史坦曼(Walter Steinmann)[8]、上議院議長福力克[33]、上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福力克[34]、戴維[18]、上議院教育文化暨科學委員會主席朗恩貝格[35]、下議院安全政策委員會主席麥森(Theodosius Maissen)[35]、恩各貝格[35]、日內瓦邦議會副議長伯帝(Jacques Baudit)[31]、佛馬(Jean-Marie Voumard)[27]、伯恩市長沙帕特[21]、日內瓦國際和平研究協會長史徒特(Jean-Pierre Stroot)[36]。
1973年,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於瑞士第1大城蘇黎世設立遠東貿易服務中心駐瑞士辦事處;1992年1月1日,更名為臺北貿易辦事處。1979年6月,外交部於第4大城洛桑設立具大使館功能的駐瑞士孫逸仙中心;1990年11月28日,更名為駐瑞士臺北文化經濟代表團(法文:Délégation Culturelle et Économique de Taipei);1994年7月28日,遷往聯邦政府所在地伯恩。1997年12月16日,另於第2大城設立駐日內瓦辦事處。2007年10月1日,臺北貿易辦事處併入代表團成為經濟組。[8][4]
1982年11月20日,瑞士於中華民國首都臺北設立類似功能的瑞士商務辦事處(英文:Trade Office of Swiss Industries)。[8][6]
Remove ads
經濟
1911年辛亥革命後,瑞士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受制於日本在中國的霸權、以及瑞士對歐洲列強的附庸;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瑞士和其它歐洲國家放棄了殖民貿易,並將注意力從食品和紡織品貿易轉向手錶和機械貿易[37]。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於首都伯恩設立駐瑞士代表處經濟組。200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於第2大城日內瓦設立中華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英文:Permanent Mission of 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註 5]),常任代表為黃昭元。[38][39]
2023年的兩國貿易項目如下:
出口至瑞士的前10大項目為:積體電路;變壓器、靜電式變流器與電感器;電話機(包括智慧型手機),以及其他傳輸或接收聲音、圖像之有線或無線網路通訊器具;車輛之零件與附件;製造半導體、積體電路與平面顯示器用之機器與器具、零件與附件;黃金;機器腳踏車與腳踏車裝有輔助動力者、邊車;其他塑膠製品與特定材料製成品;非動力之兩輪與其他腳踏車;自動資料處理機、磁性或光學閱讀機等。[41]
自瑞士進口的前10大項目為:手錶、懷錶與其他錶;黃金;外殼為貴金屬或被覆貴金屬之手錶、懷錶與其他錶;人類血液、供醫療用動物血液、抗毒血清、疫苗、毒素、微生物培養物與類似品;貴金屬之膠體物、無機或有機化合物、汞合金;醫藥製劑;物品用栓塞、旋塞、閥與類似用具;整形用具、夾護板與其他接骨用具、助聽器與其他配帶用具或植入體內之其他用具;貴金屬或被覆貴金屬之首飾及其配件;製造半導體、積體電路與平面顯示器用之機器與器具、零件與附件等。[42]
Remove ads
根據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審議司統計,截至2023年,臺商對瑞士的總投資金額約4億2,511萬美元,計有32件。主要投資項目為精密機械、工具機、醫療器材、資訊科技、運輸等約10餘家臺商。在瑞士的臺商有直接設立公司,如華碩、宏碁、上銀科技、長榮海運等,以及透過併購瑞士企業,如台達電子、百略醫學科技、環瑞醫投資控股、友嘉集團子公司PFIFFNER等。併購得以利用瑞士原有公司品牌與行銷管道立即切入當地市場,同時取得公司產業技術;直接設立公司則多為著重行銷產品為主。[43][44]
根據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審議司統計,截至2023年,瑞士對臺灣的總投資金額約10億6,995萬美元,計有398件。主要投資項目為化學製藥、醫療器材、精密機械、工具機、運輸等。例如諾華、羅氏、羅技、利樂、雀巢(與子公司奈斯派索)、柏泰(Bassard)、瑞士蓮、瑞銀集團、德傑集團、大昌華嘉、瑞健醫療(SHL Medical)、喬治費歇爾等。[43][20]
Remove ads
目前已成立瑞士臺灣商工會聯合總會、臺灣旅瑞專業人士協會(Taiwanes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in Switzerland)、歐洲臺灣生技協會(Europe-Taiwan Biotech Association, ETBA)等。[44]
2015年10月,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國經協會)與瑞士瑞亞商會(Swiss-Asian Chamber of Commerc, SACC)於蘇黎世舉辦第1屆「臺瑞(士)經濟合作會議」。[43]2017年11月,國經協會、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與瑞士瑞亞商會於蘇黎世舉辦第2屆會議。[45]2021年11月,國經協會與瑞亞商會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透過視訊舉辦第3屆會議。[46]2023年3月,國經協會與瑞士氫能協會(The Swiss Hydrogen Association, Hydropole)於臺北舉辦第4屆會議暨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商機論壇。[47]
2018年9月,駐瑞士代表處與瑞士瑞亞商會舉辦「臺瑞經貿論壇」。10月,歐洲臺灣生技協會、瑞士生物科技協會(Swiss Biotech Association, SBA)與駐臺灣的瑞士商務辦事處(Trade Office of Swiss Industries, TOSI)舉辦「瑞士臺灣生技領導人論壇」。[20]2021年因疫情影響暫停,2022年舉辦第4屆。[48]
協定
Remove ads
簽證


瑞士並未加入歐洲聯盟,但有簽署《申根公約》,因此實行與申根區相同的簽證政策。歐洲申根區給予持有載明身分證字號的中華民國護照之中華民國國民可以申根區免簽證入境,停留日數與申根區合併計算,每6個月期間內總計可停留90天。經瑞士轉機至申根區亦可免簽證。[51][52][53]
交通

1995年4月,瑞士航空開闢蘇黎世→曼谷-廊曼→臺北-桃園的航線(以其子公司瑞亞航空執飛),但在2001年10月11日因該公司破產而停航,之後新成立的瑞士國際航空則未恢復該航線;1995年7月,中華航空開闢臺北桃園→法蘭克福→蘇黎世的航線,完成兩國的雙向直航,但目前也已停航。[55]
兩國無直航班機,可經由(不計航點遠近,截至2023年7月17日):
定居瑞士1年期滿前持有中華民國汽車駕駛執照正本及譯本(經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驗證),可前往居住地的州政府申請換發瑞士駕駛執照。[56]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