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端午節

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端午节
Remove ads

端午節中國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與新春中秋等節日同屬漢字文化圈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2]

快速預覽 端午節, 別名 ...
快速預覽 端午節, 國家 ...
快速預覽 江陵端午祭, 國家 ...
快速預覽 漢語名稱, 正體字 ...
Thumb
香港愉景灣的龍舟競渡

根據廣泛的傳說,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汨羅江自盡,後以紀念屈原,因此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或謂是吳國忠臣伍子胥忌日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

由來

端午節名稱眾多,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至於常見的「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3]。原書已佚,引文的「五」或作「午」字。對先是「端午」還是「端五」有分歧的意見。有人認為「端五」先於「端午」,端午一詞要到唐代才出現[4]。有人認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數字紀時取代干支後,才變作「重五」[5]。對端字的解釋也有分歧,或認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6][7][8]。也有人反對《初學記》等訓端為始將「端午」解釋為「第一個午日(或五日)」,而主張「端」是「正」的意思,並以端午又名天中節、正陽節為證[9]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眾多,較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10]。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划龍舟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或許是融合多種起源而成[11][12]。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13]。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14]。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10]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15]。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16][11][17][10][18][19][7][8][20]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濤神祭龍圖騰的習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21]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22]。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21]。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21][10][8][20]

至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11][23],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24],但《史記》中並沒有記載屈原的忌日,而與吳均同時的宗懍所著之《荊楚歲時記》第卅節卻記載東吳地區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25]。而《蘇州府志.增補》也指端午的粽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26]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11][10][7][21][27][20]

Remove ads

發展

Thumb
小孩於端午節捉蛤蟆
Thumb
射粉團
Thumb
鬥百草
Thumb
明代的端午節

漢代端午節依然以保健、避疫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人們會製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藥物[28]。除製作治病丸藥外,還會纏別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等的五彩絲線作為心理防衛[29]。而五代馬縞的《中華古今注》則提到漢代宮中又有賜官員腰帶的習慣[30]

至晉代時,除了沿襲過去的避疫禳毒習俗去採艾草懸掛門上之外,一些積極祈禳的習俗如踏百草鬥百草等也很常見,而端午節划龍舟競渡習俗的最早記載也是當時出現[31][32]。後世的端午競渡雖然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時採艾的習俗有所發展,荊楚一帶採艾要在天亮雞鳴之前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用作艾灸,人們相信這種艾草別具療效。其他地區又有將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並有也採菖蒲來泡酒的習俗[11]。宮中則承漢制,有賜衣物如扇子之習,《宋書》就記載劉宋時宋後廢帝劉昱於元徽五年端午節因為嫌棄太后王貞風所賜之扇不夠華麗而起毒殺之心[33][34][7]

隋唐時端午節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互相贈送日常衣飾用品成為習俗[35],宮中也沿襲漢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隋朝時,隋煬帝在端午節賜百官玳瑁釵冠[36]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也賜文武官員腰帶[30]王溥的《唐會要》則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楊師道[35]。唐代端午節時各文武官員也常有賞賜,如《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期一個端午節,唐太宗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贈送物品也不限於上級對下級的賞賜,《新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常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37][12]。所贈之物尤以扇子為代表,由於皇帝提倡,端午贈扇之風大盛[34],民間在端午前後有熱鬧的「扇市」專門售賣扇子,這些扇子又稱避瘟扇[38][39][11][7]

此外,唐玄宗時宮中和長安城內還流行射粉團之戲,是把粉糰放在金盤中,以小角為弓,架箭射盤中粉團,射中就拿來吃[40]。民間又流行掛五時圖,又稱五毒符,是繪上蛇、蠍、蟾蜍、蜥蜴、蜈蚣圖案的紙,用以防止毒蟲作怪[41][11]

宋朝時宮中繼承舊制賜物,且發展成按官階品秩賞賜節禮,后妃、近侍、大臣等皆獲賜不同的服翫[42]。而民間出現比前代更精緻的端午節物,如賣桃、柳、百索、艾花等,食品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團。又有以紫蘇、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賣葵花蒲葉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鍾馗在內的各種神佛像,人們買回家第二天就於門前以五色水團、茶酒供奉神佛,又釘艾人、製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紙錢、青羅製的白舌帖子等在門板或門楣[42][43]。此外也有不少人乘畫舫遊湖消暑。而這天也被視為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除香囊外,人們佩戴的還有驅邪的搐錢和吸汗的蚌粉鈴[44][45]。而有些人又會把菖蒲、艾草、等禳毒植物製成不同形狀,如天師狀、虎形等威猛外形來鎮懾邪魔外道[12][11][7]

明朝時端午划龍舟的習俗已在各地盛行,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龍舟形制以及划龍舟的方式。有些是以龍舟來競渡,如張岱的《陶庵夢憶》記載明代瓜州的龍舟競渡情況,自五月初一開始,至十五結束,歷時整整半個月[46]。而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為禳災而設的競渡習俗,競渡前除祭祀外,還要由巫師作法來祈求勝利[47]。划龍舟後,人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以辟惡。杭州西湖的划龍舟是競賽龍舟圍著表演的大龍舟打轉,大龍舟上層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層敲鑼打鼓,之後大龍舟會拋下錢、鴨等物,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此外,明朝時的太醫還把端午取蟾酥的民間偏方帶進宮廷[11][48]

直至清朝,端午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至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端午節依然受到重視,而紀念屈原已成為比原來的驅瘟避疫更重要的主題。1940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和提倡其愛國精神[49]。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也是重要的節日,但較前代更強調屈原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文革時端午節雖然如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被視為「四舊」受到打壓[50],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仍然保留[51]中國大陸於2007年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節習俗[49]

常見習俗

各地特色

中國大陸

香港

Thumb
香港島赤柱的端午龍舟競渡

端午節於香港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糉子等。古代香港與深圳同屬新安縣(後改為寶安縣),南宋末年以降亦有與深圳相同的扒皇舟習俗,後來同樣因為扒龍舟變成速度競賽而不再於舟上設羅傘[52]。香港漁民扒龍舟習俗也有悠久歷史,從前端午節是他們一年辛勤工作裡的一項點綴和輕鬆的好機會,他們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會全年順景,身體健康[53]。而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在1919年於東區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舉行,之後一直維持至香港日佔時期才停辦。日佔時期結束後,由於七姊妹泳棚一帶進行填海工程,不能再舉辦大型龍舟賽,只有一些漁民自發舉行的小型競渡,部份人就轉往其他地區如柴灣筲箕灣等。後來更舉辦國際龍舟賽事。20世紀中期開始有非華裔人士參與,例如赤柱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聯會開始於端午節後舉辨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龍舟比賽於香港亦為官民同樂的活動,於英屬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員為比賽進行主禮以及頒獎等,而此於香港主權移交後仍一直保持。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還神,並會於電視直播部分賽事。香港端午節多個地區皆有龍舟賽,包括香港仔淺水灣長洲蒲苔島南丫島榕樹灣屯門沙田城門河、大埔吐露港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祈求平安[54]

大嶼山大澳的在別具特色的端午遊涌習俗,始於19世紀,並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5],現時這項活動由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包括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舉辦,五月初四早上,人們會前往大澳各主要廟宇請神,端午節當天早上會把神像放在龍舟上巡遊各水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巡遊完畢就會送神回廟[56]。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部份村落則有午夜划龍舟紀念宋帝昺的習俗,這些村落的是由惠東七姓村的後代建立,沿襲了祖籍地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57][58]

除了吃粽子、爬龍舟外,有些人還會選這天去游泳,稱為「游龍舟水」,人們相信游龍舟水有祈福、改變運程及辟走邪氣等作用,可帶來好運,這種說法認為游龍舟水時厄運和邪氣會在水中停止下來。另一方面又因為龍屬土,土剋水,水為財,游龍舟水亦有助吸收財運[59]。這天香港各泳灘泳池都擠滿游龍舟水的弄潮兒。[60]

Remove ads

臺灣

Thumb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內埤海邊的端午划龍舟
Thumb
2011年端午節的新竹南寮舊漁港,可見眾多攤商、人潮、龍船和各式車輛

早年漢人定居台灣,同時帶來端午節的習俗。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和熱帶,早期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常因為多無法適應當地氣候而死於瘴癘時疫,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的節日也就受到當地漢人重視。最早關於台灣漢人過端午的文字記錄載於清朝的文獻。[61]

台灣漢人傳統上於端午節清晨會「送蚊」,先燃燒稻梗熏室,然後把楮錢放在路旁,並在門楣上懸蒲艾和插稻草,認為可以避蚊蚋,又會插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民間又有「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說法。[62],學生會送紅包給老師,老師則送學生扇子。居喪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為回禮。農家會把稱為「福金」的一種金紙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間(代表土地神神位),他們相信可以防害蟲。也有些人會用鹽醃紫蘇葉和蕃石榴葉做一種叫「鹹茶」的藥茶。又有在端午節打石戰的習俗,但因為常造成嚴重傷亡,在日治時期被政府視為「蒙昧惡俗」而禁止,逐漸式微[63]

與其他華人地區一樣許多人會在端午節穿紅色的東西以代表幸運的東西,台灣端午節賽龍舟和繫五彩縷的習俗,當地人把划龍舟稱為「扒龍船」,把五彩縷稱為「神煉」。各地都有具備本土特色的扒龍船活動,其中宜蘭縣二龍村龍舟競渡於2001年(民國90年)已被中華民國觀光局列為「十二項大型地方節慶活動」,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知名的龍舟賽會場有新北市碧潭宜蘭縣冬山河彰化縣鹿港鎮吉安水道台南運河高雄市愛河[64]臺中市南屯區的犁頭店有端午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現在已發展成一種趣味競賽。台灣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認為端午當天「中晝」(中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另外當天以午時水洗艾草水稱為「沐午時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而當地傳說臺中市大甲區鐵砧山的劍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産各種靈藥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就被傳說得神奇無比,又傳說端午節正午可以在井中見到鄭成功的劍影,見到劍影的人全年必無災厄[11][64]

除粽子外,台灣人端午節還會吃桃李、茄子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吃了就不會被蛇咬,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 1]。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鹼粽用來祭祀,鹹粽則純粹用來解饞[11]

Remove ads

海外華人

新加坡的端午龍舟競渡

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慶祝端午節,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即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簡單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長大[65][66]。在新加坡,各個方言族群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粽子,不同的食材與包法展現出多樣的文化風味[67]

英國倫敦曼徹斯特唐人街,有由當地華人社團舉辦的陸上龍舟比賽慶祝華人端午節[68],還有舞獅中國武術中國舞等中國傳統技藝表演[69]

加拿大溫哥華福溪自1988年起在端午節前後舉行龍舟賽,當地的龍舟賽是由香港移民引進溫哥華,龍舟賽前要先舉行由華埠道教青松觀道士主持的祭拜媽祖與龍舟點睛儀式,祈求媽祖保護河道以及保佑龍舟與參賽人的安全,並祈求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當地政府官員也會參加點晴儀式[70]

朝鮮半島

Thumb
韓國安東市的婦女在端午節跳板舞

朝鮮半島端午英語Dano (Korean festival)除了驅瘟之外,還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各地區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這些慶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人們會在這天吃車輪餅糕櫻桃,喝醍醐湯、舉行「端午茶禮」。女子會在這天跳板舞韓語널뛰기、盪鞦韆、用菖蒲水洗頭,又有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跆拳比賽等活動[71]。而在江陵,傳統上稱呼端午節為「水瀨日」(수릿날)。韓國在端午日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舉辦大規模巫教祭儀、山神祭與等一系列結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動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遺風與傳統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本列島

Thumb
日本端午節掛鯉魚旗

日本端午節明治維新之後從農曆的五月初五日改為每年陽曆5月5日。由於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日(男孩節),為國定假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鯉躍龍門」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會食用日本粽柏餅

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的端午節有划龍舟習俗[72],並會在家裡張貼一種叫「矢數」(琉球語ヤカ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73],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即一個載有紙人形的紙箱[74],還會擺放龍舟模形和一些穿著琉裝、彈三線、打、跳琉球傳統舞蹈的土人形。會食用琉球餑餑日語ぽーぽー(ポーポー,一種黑糖菓子)、琉球煎餅日語ちんびん(チンピン)等。

越南

越南端午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200年左右。對大部份越南人來說,他們對屈原的故事感到陌生。對他們而言,五月初五是「殺蟲節」。因為五月初五為季節轉換的時候,容易引起疾病,因此就要想辦法除掉。在越南傳統社會將端午節定義為「殺蟲節」,理由和其他國家大同小異,也是因為天氣溽熱,各種蚊蟲逐漸現形,為維護家中大大小小的健康,一定得消滅可能帶來疾病的害蟲。除了忙著除害蟲之外,越南人在這天也會準備好糯米酒和水果祭拜祖先與神明,並遵守各種習俗,如:不可坐在門檻、染手指或腳趾、用莞荽洗澡、打樹結果、午時採藥、懸艾灸以驅邪等習俗,有些地方還有拜訪親友、喝黑豆湯等習俗。當然,歷史流變也漸漸改變了這些習俗與觀念,端午節在現代的越南人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也將端午節列入越南傳統節日之一[75][76]

國定假日

臺灣,端午節當天放假一天,並自2015年起,若遇週六則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若遇週日則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若與週休假日僅相隔一工作日者,則該工作日調為假日,並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77]

中國大陸在2008年開始將端午節列為法定假日,如當天與周六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休一天。[78]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端午節為國定假日,如與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假一天。[79]

日本公曆5月5日,稱為「兒童之日」)、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亦把端午節列為國定假日。

文學

詩詞

唐·盧肇《競渡詩》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80]

宋·陸游 《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此詩介紹了端午節插艾蒿、儲藥、吃粽子等習俗。

宋·李之儀 《南鄉子·端午》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樑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申遺風波

2005年11月,韓國江陵端午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認定(第三批)[81]。此事發生後,端午祭的本源地中國的一些媒體及團體開始對「以韓國起源的節日的名義在無形文化遺産登錄」等進行強烈的反駁。然而,這只是一則在中國大陸媒體中被廣為散布的謠言。實際上,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言以及名表中皆找不到「端午的起源在韓國」的主張。另外,也有報道稱「韓國在申請江陵端午祭之際,曾說明過『(端午祭)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入韓國後已經歷經了1500多年』。」[82]。其實在代表作宣言的5個月前,中國也出現過「湖北省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共同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呼聲,而韓國學界則以「中國的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僅僅名稱相同,而實際內容則完全不同」為理由進行反駁[83]

參見

註釋

  1. 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1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