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準噶爾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準噶爾(蒙古語: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漢語拼音字母:Juun'gar,鮑培轉寫:ǰegün ɣar,西里爾字母:Зүүн гар,察哈爾標準音:[dʒuːn.gɑr],衛拉特托忒文:ᠴᡉᡉᠨ ᡎᠠᠷ,轉寫:Züünĝar,意為「左手」,即左翼),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

準噶爾部於17世紀到18世紀統治天山南北,建立人類史上最後一個游牧帝國—準噶爾汗國,奉藏傳佛教為國教並對西藏有影響力,其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達吐魯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一帶。18世紀末被清朝摧毀,其遺民幾乎遭屠滅殆盡,倖存者或附牧於賽音諾顏,曰額魯特;或附牧於青海者,曰綽羅斯;或留守新疆,今成為昭蘇蒙古族。
興亡歷史

明末清初,準噶爾首領最早是哈喇忽剌,後巴圖爾琿台吉以伊犁為根據地兼併厄魯特蒙古各部,壓迫西方的哈薩克族。1670年巴圖爾琿台吉的兒子僧格被殺後,他的異母弟噶爾丹奪得了準噶爾的統治權。1678年,西藏的五世達賴賜噶爾丹可汗號,準噶爾汗國正式成立。此年噶爾丹出兵回部,占領葉爾羌汗國,把廣大維吾爾族地區置於其統治之下。1688年噶爾丹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又向漠南喀爾喀蒙古進攻,俘掠人口,搶劫牲畜。
1690年同年,康熙帝決計親征,組織左右兩路大軍分別出古北口和喜峰口。8月1日,雙方大戰於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清軍大敗噶爾丹軍,噶爾丹乘夜向北潰逃。
噶爾丹戰敗後因原根據地為策妄阿拉布坦占據,不得不滯留科布多地區,集合殘部,休養生息,以期東山再起,不斷騷擾邊地安寧。1696年2月,康熙帝發兵10萬,分三路大舉出擊。5月13日,西路軍在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敗噶爾丹軍。1697年2月,康熙帝發動第三次遠征,命費揚古、馬恩哈分別統率兩路大軍,共6000人,由寧夏出發,進剿噶爾丹殘部。4月康熙帝親赴寧夏,指揮這次軍事行動。正當清軍進發之時,噶爾丹眾叛親離,軍隊只剩下五六百人,遂飲藥自盡(又說被人殺害)。
噶爾丹敗亡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續任準噶爾部台吉,準噶爾部又逐漸強大,和清朝再次發生衝突。1716年,他派兵於西藏,占領拉薩。1718年清朝由青海路出兵入藏,不過全軍覆沒[1]。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趕走準噶爾軍。清朝和準噶爾軍在吐魯番方面也有戰鬥。

1755年春,清軍5萬人分西北兩路向伊犁進軍。不到100天就到達伊犁。達瓦齊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境內),清軍以25人夜襲達瓦齊大營,達瓦齊軍驚潰,不戰自降。達瓦齊僅帶少數人倉皇南逃。此後,阿睦爾撒納自任領袖繼續反對清朝。
1757年初,清政府開始新的軍事行動,分兩路推進。準噶爾軍在清軍的追剿下,全線潰敗。阿睦爾撒納投奔俄羅斯。
1759年8月,清軍抵達喀什噶爾,平定了支持阿睦爾撒納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亂。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由於準噶爾部反叛無常,清朝在完全控制今日的新疆地區之後,清軍在兆惠等的帶領下,按照乾隆帝的旨意,實施種族滅絕[2],屠殺了數十萬準噶爾人。據魏源記載:「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天花病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氊帳。」[3]昭槤的描寫更加誇張:「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里內遂無一人。」[4]留下的空地由大量移民填充[5],主要是哈薩克人。
Remove ads
藏傳佛教
準噶爾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有行政權,號稱宰桑(相當於喇嘛旗)。台吉大事未與集賽們商量前,不行動。準噶爾有9集賽與6000喇嘛。
近現代的準噶爾人
傳統觀點常認為準噶爾部遭到了「種族滅絕」,但近現代歷史研究表明,準噶爾部族並未完全消失。其人口在戰後主要通過歸附內遷、被安置戍邊或向周邊地區逃亡等方式得以存續,並逐漸融入了現代多個民族國家中。[6]
承德的厄魯特蒙古 清朝乾隆年間,主動歸附的達什達瓦部被清廷遷至熱河承德地區進行安置。他們的後代主要居住於承德的蒙古營一帶,是當今中國境內較為集中的準噶爾後裔群落之一。[7]
黑龍江的依克明安部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準噶爾貴族巴桑與阿卜達什率部歸附。清廷將其安置於烏裕爾河流域,並為此專門設立了依克明安旗。該旗制於1948年撤銷,其屬地分別劃入今天的依安縣與富裕縣。[8]
新疆的厄魯特蒙古 部分達什達瓦部眾在1763年從承德被調回伊犁戍邊,構成了今天新疆衛拉特蒙古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主要分布在昭蘇縣等地,是準噶爾部在故地新疆最直接的後裔群體之一。[6]
扎哈沁部 「扎哈沁」原意為「邊人」,其部眾最初是為準噶爾汗國戍守邊疆的軍事單位。汗國滅亡後,清廷將該部眾安置於喀爾喀蒙古(今蒙古國)的科布多地區,繼續承擔邊防任務。如今,他們在蒙古國西部已發展為一個獨立的部族群體。[9]
在戰亂期間,部分準噶爾人向西逃亡,進入中亞地區,並被當地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柯爾克孜)等民族所吸納。其血脈與文化也因此融入了這些民族之中。[10]
歷史上的「準噶爾」作為一個政治實體雖已不復存在,但其部族血脈和文化記憶卻在其後裔群體中得以延續。在當代中國與蒙古國的民族識別中,這些準噶爾後裔大多被劃分為蒙古族下的厄魯特(衛拉特)分支,或作為獨立的部族身份(如扎哈沁)存在。[11]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