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臺灣
地理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臺灣是臺灣中部地區的簡稱。中臺灣為臺灣西部平原的起始地帶,是臺灣的農業重鎮、臺灣中小企業與精密機械最重要的聚集地。巨大機械(捷安特)、臺中精機、寶成集團、漢翔航空工業、上銀科技等知名企業均以臺中市為根據地,並形成全國第二大的臺中彰化都會區。
範圍定義


- 四分法:依據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擬訂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將臺灣劃分為四個區域,其「中部區域」即為「中臺灣」,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1],為中華民國官方標準劃分方式;面積約10506.8763平方公里。
- 需注意的是,由北部各地方政府為了增進區域發展所共同成立的「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苗栗縣於2006年1月加入該會,並簽署「北臺區域合作宣言」。
- 雲林縣因地方政府土地改革政策已於2018年4月併入中部地區。
- 四分法: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亦將臺灣劃分為四個區域,其「中部地區」即為「中臺灣」,包括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及嘉義市,與國發會的劃分方式不同。[2]
- 六分法:1920年至1945年時期的臺中州即所謂的「中彰投」地區,可視之為狹義的「中臺灣」,包括臺中市(直轄市)、彰化縣及南投縣。
- 與1972年至1986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第三選區吻合。
Remove ads
產業情勢
早年中臺灣的產業發展以農業(第一級產業)為主,隨著產業升級,中臺灣的農業轉型為科技型、精緻型產業之後,至今依然保有相當高的競爭力。
而隨著1960年代以來,臺灣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政府陸續興設臺中港、臺中加工出口區等基礎設施,以及高速公路的通車,使得中小型工廠在臺中縣市、以及彰化縣一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也帶動了整體中臺灣的工業發展。
進入21世紀後,高鐵、中部科學園區等重大工程的陸續完成,除了使得中臺灣的第二級產業,由輕工業為主轉向高科技產業發展之外,更刺激了中臺灣(尤其是臺中市)房地產、購物商場、餐飲業等大型商業的激烈競爭,也讓中臺灣的產業結構逐漸轉為以農業為輔、工商業為主的發展局面。
統計資料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於2021年5月底的人口統計,中臺灣五個縣市的總人口約有579萬人,約佔全臺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中臺灣五個縣市當中,人口最多的是臺中市,約有282萬人,該市人口也佔中臺灣地區總人口的將近一半;人口最少的縣市是南投縣,約有49萬人,該縣人口佔不到中臺灣地區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各鄉鎮市區中,人口最多的是臺中市北屯區,約有29萬人,第二多至第五多依序分別是臺中市西屯區、彰化縣彰化市、臺中市大里區、臺中市太平區,人口最少的則是苗栗縣獅潭鄉,僅有四千多人。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