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興安嶺地區
中国最北的地级行政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興安嶺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下轄的地區,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地跨黑龍江、內蒙古兩省區。區境東南與黑河市接壤,南、西與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相連,北、東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地處大興安嶺北段,大部分為山地丘陵,森林覆蓋率極高。西南部為雉雞場山,南部為伊勒呼里山,西北部為額木爾山。黑龍江盤繞北部和東部邊緣,為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黑龍江支流額木爾河、呼瑪河,嫩江支流甘河等流經境內。全區總面積82,929平方公里[註 1],大興安嶺地區為中國最北部的地級行政區,素有「神州北極」之稱,亦是中國重要的國有林區。地區行政公署駐加格達奇區景觀大道1號。
Remove ads
歷史
1951年10月,嶺南由呼倫貝爾盟新成立的鄂倫春自治旗領導。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林業部、鐵道兵《關於開發大興安嶺林區的報告》(中發〔64〕92號),決定成立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採用石油工業部大慶油田會戰的經驗,集中力量在大興安嶺北坡、東坡林區打一個殲滅戰。林業部副部長、黨組書記羅玉川任會戰指揮部政委兼黨委書記,鐵道兵副司令員郭維城任指揮(1964年9月,郭維城去西南大三線,鐵道兵參謀長何輝燕接任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指揮),林業部東北林業總局局長張世軍任副指揮,沈鴻林任副指揮兼工程部長。會戰指揮部由林業部直接領導,同時接受黑龍江省委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的領導。實行軍地合一體制,合署辦公。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行政區一部分,黑龍江省黑河專區呼瑪縣全部和嫩江縣行政區一部分,劃歸會戰區。1964年6月上旬,林業部選調林業幹部陸續抵達。1964年7月初,鐵道兵第三、第六、第九師陸續進場施工。1964年7月5日,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正式成立。一期工程400多公里,1967年通車,二期工程1972年通車。
1964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林業部黨組《關於成立大興安嶺特區政府問題的報告》(中發〔64〕478號),批准了林業部黨組在大興安嶺會戰區成立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專區級),管轄範圍只限於會戰區,包括黑龍江省的呼瑪縣全境和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的一部分地區,境內原有人口25000人,隸屬林業部鐵道兵的會戰指揮部領導,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領導。特區政府相當於省屬市級政府,由會戰指揮部和所在省(區)人委雙重領導。具體業務受黑龍江省人委有關業務部門領導。特區政府設正副區長3人,下設辦公室、農牧局、文教衛生辦公室、財貿辦公室、民政處、公安處、中級法院。總編制共70人左右。9個林業公司(林業局)設區政府,林場設鄉(鎮)政府,實行政企合一,一套人馬,掛兩個牌子的辦法。
1965年1月18日, 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的生產部改組為林業部直轄的黑龍江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與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1965年3月25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撤銷會戰指揮部的工程部,在加格達奇成立鐵道兵大興安嶺林區指揮所。1965年是林區會戰全面展開的一年,在大楊樹成立了林業部大興安嶺會戰的副食品生產基地達拉濱農場,打好鐵路公路兩大戰役。
1966年4月20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大興安嶺特區行政區域界線問題的批覆》(〔66〕國內字115號),同意林業部、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協商的大興安嶺特區與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黑龍江省呼瑪縣之間的行政區域界線,在原屬地權不變的原則下,鄂倫春自治旗境內從古里河口起,經古里河和多布庫爾河的分水嶺,大二根河,歐肯河源,白樺泊、塔列吐河和小奎勒河的分水嶺,到老道口;再從古里河口起,經多布庫爾河、阿里河的分水嶺,到伊勒呼里山脊。呼瑪縣境內,嫩漠公路距黑龍江沿岸超過二十公里的,以嫩漠公路為界;不足二十公里的,以距黑龍江江邊二十公里處為界,為有利於呼瑪縣對邊防工作的管理。
1970年3月鐵道兵大興安嶺林區指揮所改稱鐵道兵東北指揮所。1970年4月1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發布《關於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龍革發〔1970〕78號),大興安嶺特區改名為大興安嶺地區,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和原屬呼盟的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旗劃歸大興安嶺地區。
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恢復內蒙古自治區原行政區劃的通知》(中發〔1979〕42號),指示「為了有利於林業生產的發展,按一九六六年四月國務院一一五號文件批覆精神,將鄂倫春自治旗的加格達奇、松嶺兩區,仍歸黑龍江省領導,原屬地權不變,稅收歸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和牙克石林業管理局,改為林業部直屬企業。為保障林區生產、生活已建的工廠、農場、副食品生產基地,仍由林區管理。」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辦公室發布《關於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松嶺兩區歸屬問題的通知》(〔1980〕室字4號),再次指示「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松嶺兩區歸屬問題,暫按中共中央〔1979〕42號文件規定執行。」
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關於黑龍江省設立塔河縣、漠河縣的批覆》(〔81〕國函字49號),同意將原呼瑪縣中部的開庫康、依西肯、十八站三個公社和塔河區新建塔河縣;將原呼瑪縣北部的漠河、興安兩個公社和阿木爾、圖強、古蓮三個區劃為漠河縣[1],縣址設在西林吉。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發生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受災群眾10807戶,56092人(3.3萬人無家可歸);死亡193人,受傷226人。
Remove ads
地理
大興安嶺地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東北坡,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北部,黑龍江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位於北緯50°11'至53°33'、東經121°12'至127°00'之間。
大興安嶺地區北與俄羅斯赤塔州和阿穆爾州隔黑龍江相望,東與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縣相鄰,西分別於與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和額爾古納左旗為界。
大興安嶺地區境內有大小河流共計500餘條,以伊勒呼里山為分水嶺,以北河流均為黑龍江水系,其中主要河流有:黑龍江、額木爾河、盤古河、呼瑪河、西爾根氣河等。以南河流均為嫩江水系,其中主要河流有:嫩江、那都里河、多布庫爾河、歐肯河、甘河等。[2]。
大興安嶺地區年平均氣溫-2.6℃。是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一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只有-22.2℃;七月為最熱月,平均氣溫有19.4℃。極端最低氣溫-52.3℃,極端最高氣溫39.7,年平均降水量428.6mm—526.8mm,全年無霜期80—110天,冰封期180—200天。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大興安嶺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常特殊的一個地級行政單位,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直轄的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實行政企合一體制,地委書記兼任林管局書記,行政公署專員兼任林管局局長,地委委員同時為林管局黨委委員,林管局副局長兼任副專員。特殊之處在於:
大興安嶺地區地跨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兩省區,其行署所在地的加格達奇區以及松嶺區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境內;但由於歷史原因,黑龍江省目前在行使加格達奇區以及松嶺區的行政權,黑龍江省每年都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給內蒙古自治區。國家民政部正式行政區劃將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劃歸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但事實上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對這兩個區並無行政管轄治理。民政部公布的行政區劃手冊只承認大興安嶺地區的1個縣級市與2個縣,加格達奇等四個區為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管理區,並非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這4個區的人口被計算入呼瑪縣人口。從某種意義上是「黑區」。
歷史成因:清朝與民國初年,現今大興安嶺地區與呼倫貝爾乃至齊齊哈爾等地均屬於黑龍江將軍及黑龍江省轄區。伊勒呼里山(現在地圖上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省界)在清朝康熙年之後數百年間就是黑龍江副都統轄區與墨爾根副都統轄區的分界。1934年12月1日,滿洲國施行「新行政區劃」,把遼吉黑熱四省改為吉林、龍江、黑河、三江、濱江、間島、安東、奉天、錦州、熱河、興安西、興安南、興安東、興安北共計14個省和新京特別市、哈爾濱特別市。伊勒呼里山從此成為黑龍江省(當時的黑河省)呼瑪縣與蒙古族聚居的內蒙古(當時的興安東省)巴彥旗的分界,由此製造出紛爭的禍根。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林業會戰指揮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行政區一部分,黑龍江省黑河專區呼瑪縣全部和嫩江縣行政區一部分,劃歸會戰區。1964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於大興安嶺會戰區成立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專區級),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龍江省政府領導。各林業公司(林業局)設區政府,林場設鄉(鎮)政府。1965年1月,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改組為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與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1970年4月1日,大興安嶺特區改名為大興安嶺地區至今。
Remove ads
- 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直屬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轄10個林業局、46個林場[12],分布在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 松嶺林業局(駐松嶺區小揚氣鎮)轄5個林場
- 綠水林場、古源林場、大揚氣林場、壯志林場、新天林場
- 新林林業局(駐新林區新林鎮)轄8個林場
- 塔源林場、宏圖林場、新林林場、大烏蘇林場、碧洲林場、翠崗林場、塔爾根林場、富林林場
- 塔河林業局(駐塔河縣塔河鎮)轄5個林場
- 瓦拉干林場、蒙克山林場、塔林林場、繡峰林場、盤古林場
- 呼中林業局(駐呼中區呼中鎮)轄4個林場
- 呼源林場、宏偉林場、呼中林場、碧水林場
- 阿木爾林業局(駐漠河市阿木爾鎮)轄6個林場
- 長山林場、依林林場、龍河林場、紅旗林場、青松林場、興安林場
- 圖強林業局(駐漠河市圖強鎮)轄5個林場
- 奮鬥林場、二十八站林場、育英林場、潮河林場、潮滿林場
- 漠河林業局(原西林吉林業局,駐漠河市西林吉鎮)轄3個林場
- 前哨林場、古蓮林場、金溝林場
- 十八站林業局(駐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轄4個林場
- 十八站林場、查班河林場、小根河林場、白銀納林場
- 韓家園林業局(駐呼瑪縣韓家園鎮)轄1個林場
- 韓家園林場
- 加格達奇林業局(駐加格達奇區)轄5個林場
- 古里林場、白樺林場、東風林場、翠峰林場、躍進林場
-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營林局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所屬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營林局轄3個縣(市)林業局、6個林場,轄區均在黑龍江省境內。
- 呼瑪縣林業局(駐呼瑪鎮)轄4個林場
- 十二站林場、三卡林場、金山林場、嘎拉河林場
- 塔河縣營林局(駐塔河鎮)轄1個林場
- 二十二站林場
- 漠河市營林局(駐西林吉鎮)轄1個林場
- 漠河林場
由於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在地理上屬於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為此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每年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加格達奇作為地區公署駐地,已經具備了一個地級市的規模,在經濟實力和城市規模建設上遠遠超過了它地圖上隸屬的縣城鄂倫春自治旗的縣城規模。基於各種原因,呼倫貝爾市和鄂倫春自治旗紛紛要求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協調黑龍江省政府,收回加格達奇和松嶺兩地,呼倫貝爾市政府、人大、政協多年來多次向上級要求收回兩地,但兩地作為歷史遺留問題,同時涉及林區問題,又涉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成為短期內無法解決,只能維持現狀的棘手問題[13]。
人口
2022年末,全地區總人口為388327人,出生人口809人,出生率2.06‰;死亡人口3567人,死亡率9.08‰;人口自然增長率-7.02‰[14]。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為331,276人[15]。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11,560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80,284人,下降35.24%,年平均增長率為-4.25%。其中,男性人口為166,895人,占總人口的50.38%;女性人口為164,381人,占總人口的49.6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1.53。0-14歲的人口為26,494人,占總人口的8%;15-59歲的人口為227,390人,占總人口的68.6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7,392人,占總人口的23.3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4,276人,占總人口的16.3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09,983人,占總人口的93.5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1,293人,占總人口的6.43%。
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20,046人,占96.6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230人,占3.3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75,052人,下降35.3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1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5,232人,下降31.7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7個百分點。其中,滿族人口減少2,087人,下降34.81%,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1個百分點;蒙古族人口減少1,564人,下降34.8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1個百分點;回族人口減少799人,下降41.27%,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朝鮮族人口增加41人,增長4.1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2個百分點;達斡爾族人口減少473人,下降33.5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1個百分點;鄂倫春族人口減少271人,下降24.6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鄂溫克族人口減少67人,下降22.56%,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1個百分點。
交通
大興安嶺地區民航業發展較晚,轄區內現有兩處民航機場,分別是於2008年建成通航的漠河古蓮機場和於2012年通航的加格達奇嘎仙機場。
旅遊景點

- 加格達奇國家森林公園
- 北極村國家森林公園
- 呼中國家森林公園
- 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北極村旅遊景區(國家5A級)
教育
轄區內共有一所高等院校大興安嶺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大興安嶺現有高級中學:大興安嶺實驗中學(東校區)、大興安嶺實驗中學(西校區)、塔河縣第二中學、漠河縣第一中學、呼瑪縣高級中學、呼中區第二中學、新林區第一中學等。
名人
特產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