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宜春市
中國江西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宜春市,古稱袁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江西省西部、市境北界九江市,東鄰南昌市、撫州市,南接吉安市、新余市,西南抵萍鄉市,西達湖南省長沙市、岳陽市。地處贛西山地丘陵區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帶,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環山。九嶺山綿亙西北,武功山聳峙西南;中部丘陵崗地與河谷盆地相間;東部為平原。贛江自西南往東北流經東部,錦江、袁河橫貫市境向東匯入贛江;北部潦河往北注入修水,市人民政府駐袁州區宜陽大廈。
宜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全國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全國健康養生基地。
Remove ads
歷史
秦代屬九江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陳嬰平定江南,翌年於境內建宜春城,取名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屬豫章郡。三國吳時為安成郡轄地。晉大康元年(280年),司馬炎滅吳,為避宣穆皇太后張春華之名諱,改宜春為宜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復名宜春,廢安成郡,設袁州,轄宜春、萍鄉、新喻三縣,治宜春。宋開寶八年(975年),萬載縣由筠州劃入。雍熙元年(984年),析宜春立分宜縣,仍隸袁州。淳化三年(992年),劃新喻入臨江軍。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袁州改袁州路,隸江西行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袁州路為袁州府。明清時,奉新、靖安、豐城、銅鼓為南昌府管轄。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四府。
1913年,江西分設贛東、贛西、贛南、贛北四道,贛西道治所設於宜春縣,轄贛西道21縣。1914年,贛西道改名廬陵道。1916年治所由宜春遷吉安。
1949年,解放軍於「湘贛戰役」中占有贛江以西地區,7月20日進駐宜春縣城。1958年12月,南昌專員公署由南昌市遷入宜春縣,更名宜春專員公署。時轄宜春、萍鄉、分宜、新余、清江、豐城、萬載、銅鼓、宜豐、上高、高安、奉新、靖安、南昌、新建、安義、進賢17個縣。隨後,南昌、新建、進賢、萍鄉、新余、分宜、安義等縣相繼劃出。1979年,劃宜春縣城區設立縣級宜春市。1985年,宜春縣市合併。1988年,撤豐城縣設豐城市;撤清江縣設樟樹市。1993年改高安縣為高安市。
2000年5月22日國務院批覆撤銷宜春地區,改設宜春市。原縣級宜春市改為袁州區。至此,宜春市共轄袁州、奉新、靖安、宜豐、上高、銅鼓、萬載一區六縣,並代管豐城、樟樹、高安三市。
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6月27日晚上6點多,宜春上高縣遭遇短時強降水,並伴隨9級大風,鄉鎮道路兩旁樹木倒塌,供電中斷,當地鎮村幹部連夜搶險救災。[1]
Remove ads
地理
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地處東經113°54′—116°27′,北緯27°33′—29°06′之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酷暑、低溫、風雹等。
境內北域有九嶺山,呈東北向西南走向,是修水、錦江分水嶺。其主峰九嶺尖(1794.3米)為市境內最高峰。武功山位於西南境。呈東西走向,為瀘水與袁水之分水嶺,亦是宜春與吉安市之界山。
境內的河流基本屬鄱陽湖水系,主要是贛江、贛江支流與修水支流。[2]
Remove ads
政治
|
|
此外,宜春市設立了以下縣級管理區:國家級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宜陽新區、明月山風景名勝區。
Remove ads
人口
2021年,宜春市常住人口497.11萬人,比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3.66萬人[13]。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007,702人[14]。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419,59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411,889人,下降7.6%,年平均增長率為-0.79%。其中,男性人口為2,586,406人,占總人口的51.65%;女性人口為2,421,296人,占總人口的48.3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6.82。0-14歲的人口為1,147,404人,占總人口的22.91%;15-59歲的人口為2,957,086人,占總人口的59.05%;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03,212人,占總人口的18.04%,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26,350人,占總人口的12.5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821,642人,占總人口的56.3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186,060人,占總人口的43.65%。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994,415人,占99.7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3,287人,占0.2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419,923人,下降7.7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1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8,034人,增長152.94%,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7個百分點。
少數民族有回、蒙、藏、苗、彝、壯、布依、滿、侗、瑤、白、土 家、哈尼、傣、畲、黎、高山、水、納西、景頗、土、仫佬族、 布朗、仡佬、京族等33個。
經濟
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077.98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637.8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255.19億元,增長11%。人均生產總值為19769元,折算為3061美元。財政總收入149.14億元,增長38.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2.3億元,增長39.3%。[15]
交通

文化

宜春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韓愈任袁州知州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北宋思想家李覯著有《袁州州學記》贊袁州州學之盛。歷史名人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宋代史學家劉恕,元代學者杜本、詩人揭奚斯、范德機,明代史學家陳邦瞻、科學家宋應星、抗倭名將鄧子龍,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以及清官況鍾。近現代名人有民主鬥士楊杏佛、戲劇家熊佛西、物理學家吳有訓,以及夏征農等。
宜春是禪宗重要發源地之一,其五大宗派有三宗與宜春有關。臨濟宗萌芽於宜豐黃檗,曹洞宗揚穗於宜豐洞山,溈仰宗結果於洪江仰山。另有楊歧派立命於市郊楊歧山。
2009年10月3日,「宜春月·中華情」2009年CCTV中秋晚會在宜春市袁山公園舉行。
2019年6月5-6日,2019年江西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宜春市順利召開。
全市大部分方言為贛語,少部分地區方言為客家語。客家語主要分布在銅鼓縣和萬載縣黃茅鎮等零星地區,其他地區都為贛語。宜春境內的贛語主要為贛語宜瀏片和贛語昌都片,宜春市區為贛語宜瀏片宜春小片宜春話中南路方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景點
教育
體育
軼聞
2010年,宜春市旅遊政務網上出現「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口號,引發網際網路的討論。原因是「叫春」是動物發情的意思,望文生義,讓人誤會是一個城市要發情。當地旅遊部門原本認為,要的是引發討論而提升知名度效果。但是用這樣比較敏感刺激的廣告語,而且還出現在政務網上不是很妥當。後來,宜春政務網撤下廣告語,改為「一年之際在於春,一生之際在宜春」[16]。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