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柯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尼柯耶(巴利語與梵語:Nikāya,尼迦耶),原義是收集、集合、分類、群體等[1]。在上座部佛教中,用來稱巴利藏中的經藏部份,相當於漢傳佛教中的阿含經(āgama)。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所屬的派別,也被稱為尼柯耶派,相當於分別說部中的赤銅鍱部。也可以翻譯爲部,義爲部派。
佛教大綱 ![]() |
律藏 | ||||||||||||||||||||||||||||||||||||||||||||||
|
||||||||||||||||||||||||||||||||||||||||||||||
經藏 | ||||||||||||||||||||||||||||||||||||||||||||||
|
||||||||||||||||||||||||||||||||||||||||||||||
|
||||||||||||||||||||||||||||||||||||||||||||||
論藏 | ||||||||||||||||||||||||||||||||||||||||||||||
|
||||||||||||||||||||||||||||||||||||||||||||||
Remove ads
釋名
梵語及巴利語nikāya, 漢音譯尼柯耶或尼迦耶,ni+kāya, 集合、部、類的意思。[2]如巴利語之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等五部, 可稱巴利語五尼柯耶, 各部則可稱長尼柯耶、中尼柯耶、相應尼柯耶等。[3]
傳譯
來自赤銅鍱部的佛典有:僧伽跋陀羅譯的《善見律毘婆沙》18卷(公元489年)以及僧伽婆羅譯《解脫道論》13卷(公元515年)。[4]支謙譯的《法句經》2卷(公元230年)其原本或許也有受到巴利本法句經的影響。另490年,外國沙門大乘在廣州譯出卷數不明的《五百本生經》、《上座部律》,源頭或許是來自上座部,但已佚失無從確認。[5]
《小部尼柯耶》中有很多單行本在近世發行,如《經集》、《法句》、《長老偈》、《長老尼偈》。
起源
釋迦牟尼佛陀八十歲時[6]於毗舍離城坐雨安居[7],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8],後於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間般涅槃;大迦葉尊者於佛陀入滅七日在從波婆城(Pāvā)至此的路上聞知此事[9]趕到主持了火化。諸律藏記載因有比丘言說在佛陀入滅之後就可無拘無束[10]佛陀般涅槃後三個月, 也是阿闍世王統治第八年, 五百名大阿羅漢在王舍城舉行了一次結集。
在第一次結集中,大迦葉尊者位列上座之一[11]主持合誦,優婆離尊者(Upali)誦出律,阿難尊者(Ānanda)誦出釋迦牟尼佛所說之「經」(修多羅),分為五大部,形成了南傳上座部所傳《尼柯耶》。其次序為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與其他部派有別。如《增一阿含經·序品》和《大智度論》中的次序為增一、中、長、雜。[12]
內容
尼柯耶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行和傳教活動,還涉及印度社會風俗等內容。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四正勤、四神足、四聖諦、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十二因緣、九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輪迴、善惡報應等實修指南與論點。
南北對照
![]() |
南傳上座部的巴利文尼柯耶經典,屬於分別說系赤銅鍱部的《經藏》(Suttapiṭaka),分為五部:1.《長部》(Dīgha-nikāya); 2.《中部》(Majjhima-nikāya);3.《相應部》(Saṃyutta-nikāya);4.《增支部》(Aṇguttara-nikāya); 5.《小部》(Khuddaka-nikāya)。
漢傳的四阿含源自不同部派,這些不同部派都在歷史中已消失。而五部尼柯耶則源自同一派的上座部, 五部尼柯耶內容皆能互相對照印證, 亦可與律藏對照印證, 為現今南傳各國所應用的經典。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