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生國會議席
选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生國會議席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一個國會議席,於1958年被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所創立。目前其下有巴生新鎮(N45)、巴生港口(N46)、班達馬蘭(N47)三個州議席。
簡介
追溯馬來亞自治時期的1955年第一次全國大選,巴生市源自一個國會選區,稱為雪蘭莪西區國會議席。馬來亞獨立後,馬來亞選舉委員於1958年進行選區重新劃分時,劃分出巴生國席和瓜拉冷岳國席。1974年,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進行第二次選區重新劃分,將選區易名為巴生港口國席。1986年第三次選區重新劃分時,把選區易名回巴生國席至今。該國會選區涵蓋範圍以巴生河下游地區為主軸,西邊始於巴生濱海,東邊以巴生市與莎亞南交界為終點;北邊始於加埔南部一帶,南邊以巴生市與瓜拉冷岳交界為終點。
巴生國席底下原有三個州議席,他們分別是巴生市區(Klang Bandar)州議席、直落牙弄(Teluk Gadong)州議席和班達馬蘭(Pandamaran)州議席。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在1995年進行選區劃分時,將直落牙弄州議席和班達馬蘭州議席合併成為一個州議席,稱為巴生港口(Pelabuhan Klang)州議席。
2004年進行選區劃分時,巴生市區州議席被劃出至加埔國席,並易名為雙溪檳榔(Sungai Pinang)州議席;班達馬蘭再次從巴生港口州議席劃出,成為一個州議席;選區劃分也在原有的區域下劃出新的州議席,稱為哥打阿南沙(Kota Alam Shah)州議席。[3]
2018年進行選區劃分時,哥打阿南沙(Kota Alam Shah)州議席被劃出至哥打拉惹國席,並易名為聖淘沙(Sentosa)州議席。原屬加埔國席的雙溪檳榔州議席,則被劃入巴生國席,並易名為巴生新鎮(Bandar Baru Klang)[4] ,使到巴生國席躍升成為全國10大最多選民的選區之一。
Remove ads
歷史
在1974年選區重新劃分之前,巴生國席一直是國大黨第四任主席——V.瑪尼甘瓦沙甘蟬聯的選區。1986年選區重新劃分時,華裔選民人數增加,1986年馬來西亞大選巴生國席交由馬華公會競選,馬華公會委派時任候選人黃俊傑對壘行動黨候選人黃朱強,以微差多數票險勝當選成為國會議員。
1990年馬來西亞大選時,行動黨委派候選人方貴倫對壘馬華公會候選人陳地淵,大幅逆轉上屆大選情勢當選成為國會議員,成功從馬華公會手中奪下巴生國席。1995年馬來西亞大選時,時任馬華公會婦女組副主席陳儀喬以新兵姿態上陣,對壘尋求守土的的方貴倫,逆轉上屆大選局勢打敗方貴倫成為國會議員[5]。1999年馬來西亞大選和2004年馬來西亞大選時,陳儀喬成功守土,分別打敗了行動黨候選人鄧章欽和黃亞鵬,成功連任成為國會議員。
2008年馬來西亞大選時,陳儀喬因被指違反黨紀而不獲資格上陣競選巴生國席[6],改由馬華公會雪州聯委會主席莊禱融上陣,但被行動黨的政治新兵查爾斯聖地牙哥所打敗,巴生國席時隔13年後再次由行動黨掌控。2013年馬來西亞大選和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時,查爾斯聖地牙哥獲黨允准繼續守土,分別打敗了馬華公會的巴生聯委會主席鄭敬保和鄭有文,多數票也相繼提高和翻倍,成功連任成為國會議員。
Remove ads
Remove ads
選民結構
根據2010年馬來西亞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巴生市的人口結構中巫裔占49.7%,華裔占28.7%,印裔占21.1%和其他民族占0.5%[註 2][11]。其中,巴生市底下有巴生國會議席、加埔國會議席和哥打拉惹國會議席。而巴生國席下的巴生新鎮和班達馬蘭州議席以華裔選民為主,巴生港口州議席則以巫裔選民為主。
2018年進行選區重新劃分後,該席選民的種族結構為巫裔26.44%、華裔55.26%、印裔17.09%、沙巴土著0.37%、砂拉越土著0.13%和其它民族0.72%,讓該議席由混合選區轉變成華人選區[12],同時該選區也躍升成為全國10大最多選民的選區之一。
種族結構比率
巫裔(26.44%)
華裔(55.26%)
印裔(17.09%)
其他(1.21%)
Remove ads
投票區
根據2018年3月30日頒布的憲報,巴生國會議席共分為56個投票區。[14]提名中心與計票中心則位於班達馬蘭體育中心禮堂。[15]
Remove ads
歷屆選舉結果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