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傳統曆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傳統曆法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1];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太陰曆法。中國傳統陰陽合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2]。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此等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皇極曆等,有些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農業、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

曆法沿革

古六曆

古六曆採戰國四分曆術。

減差法

漢朝以前之古代中國曆法以366日為一歲[3],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之終始;已經有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餘[4]」,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日數(不是加上缺少之日數),例如實際冬至早於曆算則調整來歲,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曆法。

太初正夏

西漢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獨立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此兩曆之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之整數日數是365日,不再是之前曆法之36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不用「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五大行星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歷朝頒佈曆法大都從太初曆,行夏之時,正月初一立春附近。

定朔定氣

戊寅元曆授時曆崇禎曆定朔定氣規則有改革。

直至1928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大致統一全國,確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國以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進行紀年,夏曆在中國才不再作為正式曆法。1949年後,中國大陸採用西元紀年臺灣繼續沿用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的方法。

現行

傳統華夏曆法漢字文化圈民間依舊使用。現時陰陽合曆採用天文演算定朔定氣法。以月相圓缺定月份,以太陽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合日,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之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兩至三年增加一個閏月,於冬至後首個無中氣之月份,如2004及2023年夏曆二月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清明」,沒有中氣,所以設為閏月,是為閏二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固定。

年月起始

干支曆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夏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5]而干支曆八字則以立春為一年之始。[6]華夏曆法以新月出現當日為一月之始,[7]而干支曆則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節氣為一月之始。[8]

正朔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後第二個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三個月,即寅月;商朝改正朔,推前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前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紀年

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是與帝王紀年和年號紀年並行使用的紀年法,至今仍沿用。

帝王紀年

中國最早以帝王紀年,直到漢武帝劉徹確立年號紀年。這一時期值得注意的有:

  • 秦昭襄王時期,秦滅周(前256年),此後史家以秦紀年。但是前221年秦王政時期,秦才最後消滅六國中的齊國,統一六國。
  • 秦滅六國後,並未改元,仍稱秦王政二十六年。
  • 秦亡後,史家以漢紀年,漢高祖元年為劉邦稱漢王的前206年,漢朝建立卻是前202年。

年號紀年

自漢武帝起,創立年號紀年,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皇帝去世後,新皇帝在同年餘下月份多數沿用先帝年號,次年才改元,明英宗復辟後的天順元年及明光宗的泰昌元年是例外。即使年號改變,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康熙帝,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光緒元年或1875年。

年號的使用體現了正統性。

辛亥革命之後

1911年辛亥革命後,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除紀年法外,月、日的設置改用格里曆

1949年後,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用西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地區改用西曆紀年,月、日的設置仍遵循格里曆。由於中國共產黨信奉無神論,改稱其為「公元」以沖淡其宗教意義(現時英文中有人稱CE、BCE而非AD、BC也是為了沖淡宗教含義)。

中國大陸在計算中國傳統節日和祭祀祖先時使用傳統曆法計算月日,但由於中國大陸現時已無傳統紀年法,因此,民間使用公曆年+農曆月日的方式記錄一些傳統事物(如家譜)。

臺灣仍然用民國紀年,2025年為「民國114年」,但由於現代社會與國際來往增多,商業、外交多使用西曆,而鈔票印刷,國家公文用民國紀年。

歷代中央王朝曆法

更多資訊 中國歷代曆表一覽, 編號 ...

少數民族曆法

藏曆

中國藏族有自己的藏曆,基本和夏曆一致,只是干支紀年天干用陰陽金水木火土,地支直接用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曆陽木猴年。紀月和農曆不一致的地方是望日,即月圓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月初不一定是朔日,而且一個月以太陰日定日子,必須每個月30日,所以和太陽日有區別,中間會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沒有初二或有兩日都是14日等,和農曆可能相差一兩日,閏月的設置也不一致,所以藏曆新年有時和夏曆重合,有時差一日或差一月。

回曆

中國的回族穆斯林使用回回曆(簡稱回曆)。但有兩種不同曆法均被稱為「回曆」,一種是伊斯蘭曆,即哈吉來曆;另一種則是波斯曆,即伊朗曆,又被稱為「回回陽曆」。因在推算宗教節日等的時候使用的是伊斯蘭曆,故伊斯蘭曆的使用規模遠超過波斯曆,且通常所說的「回曆」一般即是指伊斯蘭曆。

傣曆

中國的傣族有自己的曆法,基本和夏曆相似,但以公元639年春分開始紀年,每年第一個月為六月,相當農曆三月,閏月固定在九月(即每年的第四月後),也採用干支紀年、生肖和節氣,傣曆一月為立冬月,但新年定為清明後第7日,即為「潑水節」,慶祝活動持續達3-5日。

水曆

中國水族的特有曆法稱為水曆。現行水曆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九月為歲首,元旦稱為「端節」。

其他曆法

中國其他民族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夏曆為依據。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夏曆為依據。

以前朝鮮日本越南都使用夏曆,在進入現代逐漸都改為世界使用較為廣泛的西曆,但許多民間節日都依照夏曆推算,尤其是占卜算命,在上述各國仍然使用夏曆。

優缺點

中國傳統曆法既反映了太陽的運動,也反映了月亮的運動。農作物生長產主要與太陽回歸年週期有關,二十四節氣在格裏曆、沈括的12氣曆或干支曆日期大致穩定循環,有利於農業生產。俗稱農曆的中國傳統曆法以朔望月週期為基礎,以19年插入7個閏月的方式調整一年12個朔望月與陽曆一回歸年的差異。

以朔望月的日期可以推算海水漲落,有利於漁業、航海等應用。農業生產需要的是歲歲穩定循環的曆制,格裏曆、12氣曆或干支曆都可以滿足其需求。單獨的一本農曆不具備曆穩定循環的本質,稱為農曆,名不副實,根本不具有年曆的身份。依史記曆書,一套連續19年的農曆應名為陰陽章曆,連續76年的農曆應名為陰陽蔀章曆,以19年或76年一循環的曆制於農作理論上可以,惟太不切實際。

植基於傳統曆法的相關社會文化時間,例如應是一歲一度的婚喪喜慶紀念日,因為年的長短不一,農曆月日失去循環的意義。又如文化人喜歡用12個月的別名代號,卻從來不覺得農曆的閏月是個難題。

正是因為中國傳統曆法對太陽、月亮的運動都要顧及,使得該曆法十分複雜,難以記憶。何月是大月、何月是小月、哪年是閏年、閏月置於何月都沒有簡單規律可循。民眾只有查閱編訂的曆書才能知曉上述信息。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