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
太平洋颱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相對而言較為活躍,有多個熱帶氣旋對菲律賓、日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構成影響。全季每個月都有熱帶天氣活動,其中又以7至10月間形成的風暴數量最多。全年經正式和非正式確認存在的熱帶低氣壓有44個,其中26個獲命名,15個發展成颱風[注 2]。
1月10日,熱帶風暴塔巴在菲律賓以東海域發展形成,提前拉開颱風季序幕。兩個月後,颱風米塔成為有紀錄以來首場在3月成形的強颱風[注 1]。6月,颱風查特安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帶去豪雨,奪走48人的生命,成為楚克州有紀錄以來最致命的自然災害。風暴接下來重創關島,然後又襲擊日本。8月,颱風露莎成為43年來在大韓民國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颱風,導致238人遇難,經濟損失高達42億美元(2002年美元)。10月,颱風無花果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侵襲東京都的第三強颱風。颱風彭梭娜是本季最後一場風暴,也是有紀錄以來造成關島損失最嚴重的氣旋之一,經濟損失達7億美元,最終在12月11日消散。
西太平洋是指赤道以北、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太平洋;如果是在國際日期以東、赤道以北形成的風暴,則會稱為颶風,見2002年太平洋颶風季。西太平洋形成的熱帶風暴由日本氣象廳命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為這片海域的熱帶低氣壓編號時,會在數字後面加上字母「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會對進入或是在其預警責任海域形成的熱帶低氣壓命名,這樣,同一場風暴就可能會有兩個名稱,這類情況會在下文中同時列出兩個名稱,其中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的命名以括弧括出。
Remove ads
季度概要和預測

3月6日,來自倫敦大學學院和TropicalStormRisk.com網站的6位氣象學家根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數據發布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預測,其中認為,由於海面溫度略高於正常水平,這年颱風季的活躍程度也會高於平均值,估計會形成28.6場熱帶風暴,相比之下,過去30年裡平均每個太平洋颱風季會形成26.3場熱帶風暴[3]。4月,幾位氣象學家將全年可能形成的風暴數提高到29.6,5月上旬又進一步提至30.5[4][5]。事實證明,他們的每次預測數值都超過了實際值,全年形成的熱帶風暴數為26[6]。香港城市大學大氣研究實驗室也在2002年4月發布颱風季預測,預計全年會形成27場風暴(誤差範圍不超過3場),其中11場會成為颱風(誤差範圍不超過2場)。該機構指出,由於太平洋開放水域有異常強烈的副熱帶高壓脊,還存在聖嬰現象,這都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不過南海的熱帶天氣活動可能會低於平均水平[7]。事實證明,這一預測總體上較為準確[8]。
世界氣象組織於1989年指定日本氣象廳作為西太平洋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該機構在這年裡同樣會針對赤道以北,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直至馬來半島之間的熱帶氣旋發布公告。從協調世界時0點開始,日本氣象廳每6小時就會利用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學熱帶氣旋預報模型發布預報和分析。該機構採用德沃夏克分析法與數值天氣預報結合,估算氣旋的10分鐘持續風速和氣壓。[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會在夏威夷州的珍珠港對西太平洋風暴發布警報,該機構會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美軍提供熱帶氣旋信息支持。2002年,中心的後備設施從日本橫須賀市遷至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這年初有多位氣象學家離職,接替他們的新人則通過在多種預報模型間尋找共識來彌補自己在經驗上的不足。此外,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還於2002年開始5日預報,即提前5天預報熱帶氣旋發展和動向。[10]
全年大部分時間裡,赤道附近的海面溫度都高於正常水平,並且又以1至7月以及11月時東經160度附近洋面水溫最高。對流帶的發展海域比正常情況更偏東面,許多風暴都是在東經150度以東形成。風暴形成的位置中點在東經145.9度,是繼1951年以來最偏東面的一年。根據日本氣象廳的估算,這也是全年沒有熱帶風暴登陸菲律賓的原因之一,是1951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2002年西太平洋共計形成了26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略低於26.7的平均值,這些風暴中有15場發展成颱風,這又略高於平均值。此外,有兩場風暴——颶風伊利和颶風修寇——從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中太平洋進入西太平洋。[9]
本季開局甚早,但一直到6月才變得較為活躍,有6場風暴在高壓脊減弱後從日本上空或附近經過[9]。7月一共發展出9場風暴,其中大部分都對菲律賓上空的季風槽構成影響,產生豪雨和致命的洪災[11]。呂宋的洪災最為嚴重,共有85人喪生。這一系列風暴導致大範圍地區的學校和辦公場所關閉,許多道路受損,洪災還造成價值約180萬美元的農作物損失(9420萬菲律賓披索)[注 3],其中大部分是水稻和玉米[12]。一系列風暴共計造成了價值約1030萬美元的破壞(5億2200萬菲律賓披索)[13][注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面積地區從6至9月普降豪雨,引發災難性洪水,奪走超過1500人的生命,經濟損失高達82億美元(680萬人民幣)[14][注 4]。熱帶風暴卡莫里在此期間侵襲該國南部,產生大量降雨,導致24萬5000套房屋受損或被毀,還有153人死亡,其中又以內陸省份湖南遇難人數最多[16],經濟損失達3億2200萬美元(26億6500萬人民幣)[17][注 4]。9月,熱帶天氣活動進一步向更遠的東部轉移,颱風無花果於10月侵襲日本,颱風彭梭娜在12月襲擊關島[9]。
Remove ads
風暴
所有經日本氣象廳正式命名的風暴以及全季的其他風暴都在下文中以完整章節列出。路徑圖表示氣旋行進路線和強度變化,其中淺藍和深藍色分別代表熱帶低氣壓和熱帶風暴強度,黃色及以上逐漸加深接近紅色的則分別對應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到五級強度。
1月9日,熱帶風暴塔巴在帛琉附近形成,提前拉開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序幕[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兩天前發現系統從季風槽中生成[10]。系統起初保有對流區和微弱環流,所處海域的風切也很少[18]。1月10日,日本氣象廳將系統歸類為熱帶低氣壓[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當天開始針對第一W號熱帶低氣壓發布公告,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將氣旋命名為「阿加頓」(Agaton)。由於受到北面的高壓脊影響,風暴向西北西方向移動,其組織結構逐漸改善。[18]1月12日,日本氣象廳將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塔巴」(Tapah)命名,並在當天下午估計氣旋風速達到每小時75公里的最高值[9]。這一期間,塔巴的對流下方發展出眼狀特徵,為此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都估計系統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95公里[18]。北面的高壓脊因受低壓槽逐漸逼近的影響而減弱,風暴因此轉向西北。由於風切增多,[10]塔巴逐漸減弱,日本氣象廳於1月13日將氣旋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但另外兩家氣象機構認為塔巴這時仍有熱帶風暴強度。次日,風暴在菲律賓呂宋島東海岸沿線消散。[9][18]
颱風米塔源於2月25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附近的一條近赤道低壓槽。系統向西經過該國並增強成颱風,再於3月2日從雅浦州附近經過[19]。該州受到狂風豪雨的影響,引起全島範圍停電,數以百計的房屋被毀。米塔對當地農作物構成重創,導致糧食短缺。降雨和風暴潮[注 5]共同影響,淹沒了大部分沿海地區,州首府科洛尼亞也在其中。該島共計遭受了價值1.5億美元的破壞,其中大部分都是農作物損失。此外,風暴還導致一人喪生。[20]
侵襲雅蒲州後,米塔因受逐漸逼近的低壓槽影響轉朝西北方向前進,隨後又轉向北上[10]。氣旋從帛琉以北經過,造成該國1人遇難。氣象部門本預計風暴會逐漸減弱[19],但颱風實際上卻繼續強化,於3月5日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75公里的最高強度[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估計風暴在菲律賓卡坦端內斯省以東約610公里洋面時達到1分鐘風力時速260公里的最高強度,這表明米塔成為有紀錄以來首場在3月出現的超級颱風。由於空氣溫度降低,並與西風帶發生相互影響,系統出現大幅減弱。達到最高強度僅4天後,氣旋已在菲律賓以東較遠處海域消散。[19]
Remove ads
3月15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監測一股熱帶擾動,並在4天後將位於帛琉附近洋面的系統升級成熱帶低氣壓[10][19]。次日,日本氣象廳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都將系統歸類為熱帶低氣壓,其中後者還將之命名為「卡羅伊」(Caloy)[21]。由於受到北面的高壓脊影響,低氣壓向西北西方向移動[10],於3月21日經過菲律賓民答那峨島並繼續穿越群島[19]。強烈的風切令系統始終無法增強[10],日本氣象廳於3月23日在氣旋進入南海後停止發布公告[21]。不過,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仍然認為系統屬熱帶低氣壓,直至3月25日系統在越南東岸近海被中緯度低壓槽吸收為止[10]。
低氣壓給菲律賓南部帶去豪雨,引起山洪爆發和山體滑坡[19]。風暴令2703套民宅受損,其中有215套被毀,該國共計遭受了約240萬美元損失(1億2400萬菲律賓披索[注 3]),另有35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在民答那峨島的南蘇里高省溺亡[19][22]。
Remove ads
5月中旬,加羅林群島附近的季風槽催生出一股熱帶擾動[10]。系統這時是由對流區結合弱環流組成,其組織結構隨外流共同改善。因受中層高壓脊影響,[10]系統在季風槽內向西北方向移動[23]。系統於5月14日在楚克環礁西南方向約500公里洋面發展成熱帶低氣壓[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次日清晨開始發布公告[10]。接下來兩天裡,低氣壓一直很弱,再於5月16日在關島西南方向約200公里海域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哈吉貝」(Hagibis)[9]。風暴逐漸發展,給關島帶去降雨,結束島上野火叢生的季節[24]。氣旋迅速強化,於當天晚上發展出眼狀特徵[23]。5月18日清晨,日本氣象廳將哈吉貝升級成颱風[9],風暴也在幾乎同一時間因受逐漸逼近的低壓槽影響轉向東北[23]。
哈吉貝在加速向東北方向移動的過程中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並進入爆發性增強期[23]。5月19日,日本氣象廳估計氣旋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75公里的最高強度[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估計系統的1分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60公里[10],成為這年第二場超級颱風。達到最高強度時,颱風正位於北馬利安納群島最北端的西南西方向約305公里洋面[23]。哈吉貝在最高強度下只保持了約12小時[9],然後其風眼就開始弱化[23]。之前促使風暴加速前進的低壓槽也令氣旋逐漸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環流中逐漸有乾燥空氣侵入[23]。5月21日,強度已跌至低於颱風水準的哈吉貝在日本以東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並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最終於5月22日在阿留申群島以南消散[9]。
Remove ads
6月上旬,位於越南以東的南海上空有擾動天氣在季風槽中持續存在[25]。6月4日,海南省以東近海發展出帶有廣闊環流帶和疏散對流的熱帶低氣壓[9]。由於北面的高壓脊影響,系統緩慢東進,外界環境的風切很少,外流也有利於其強化[25]。6月6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針對系統發布公告[10],雖然外界條件有利,但低氣壓的強度仍然很弱。6月7日,系統短暫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責任海域,該機構將之命名為「埃斯帕達」(Espada)。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當晚將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25],日本氣象廳則在6月8日將位於台灣和呂宋島之間的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諾古力」(Noguri)命名[9]。逐漸逼近的低壓槽使外流越來越多,風暴得以迅速增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6月8日晚將發展出風眼的諾古力升級成颱風[10]。風暴這時正因受東南方向逐漸形成的高壓脊影響而朝東北方向移動[25]。日本氣象廳估計氣旋的10分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10公里,屬強烈熱帶風暴級別[9],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諾古力的最高強度為風力時速160公里[10],這時系統已經形成層次分明的風眼。逐漸增多的風切令風暴減弱,於6月9日在宮古島以東近海掠過。對流消亡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正逼近日本的諾古力歸類為溫帶氣旋[25]。日本氣象廳繼續對風暴進行追蹤,直至6月11日系統在紀伊半島上空消散時止[9]。
風暴從台灣以南洋面經過期間給該島帶去降雨,其中降雨量最高的屏東縣達到320毫米[25]。日本降雨量以鹿兒島縣最高,一家氣象站測得123毫米[26]。風暴的威脅促使日本多所學校停課,20架次航班取消[27]。諾古力共導致1人受傷,1套房屋受損,農業損失約為400萬美元(5億零400萬日圓[注 6])[28]。
Remove ads
2002年7月,共有4場颱風給菲律賓帶去強降雨並引發致命洪災,雷馬遜就是其中的第一場。這4場風暴共奪走了85人的生命[13],還有2463套民房受損或被毀[22]。雷馬遜發展形成的時間與颱風查特安大致相同,但位置更偏西面。風暴向西北方向的台灣逼近,於7月2日達到風力時速160公里的最高強度。氣旋轉向北上,從台灣和中國大陸以東掠過,[11]其外圍雨帶給台灣帶去瓢潑大雨,緩解當地旱情[29]。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況恰恰相反,由於之前的氣候條件就很潮濕,因此雷馬遜的降雨引發嚴重洪災[30],浙江省遭受了約8500萬美元的農業和漁業損失,不過這一數字還是低於預期[31][注 4]。
影響台灣和中國大陸後,雷馬遜因有低壓槽逼近而開始減弱,並轉朝東北方向移動。氣旋從宮古島上空經過,還給沖繩縣帶去狂風[11]。島上有約1萬套房屋斷電[32],有兩名水手因遭遇大浪喪生[10]。日本本土有1人重傷,還存在輕度農作物損失[33][34]。強度降至熱帶風暴標準後,雷馬遜從大韓民國的濟州島以西近海掠過[10],產生的大浪導致1人遇難[35]。風暴穿越韓國,奪走3人生命並造成價值950萬美元的破壞[10]。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俄屬遠東的濱海邊疆區都降下大雨[36][37]。
Remove ads
2002年6月28日,颱風查特安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附近形成[9],並在接下來幾天裡蜿蜒移動,給該國帶去強降雨。楚克州的24小時降雨量最高達到506毫米[38],比當地平均一個月的降雨量還高[39]。降雨產生的洪水有1.5米深[40],在島上引發多起致命的山體滑坡,奪走47條人命,查特安因此成為該島有紀錄以來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附近的澎貝島也有1人喪生,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遭受的破壞價值超過1億美元[41]。
影響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後,颱風查特安繼續增強並開始向西北方向移動,其風眼於7月4日從關島以北近海經過,風眼牆則直接穿過該島並降下豪雨。關島南部的降雨量最高,達536毫米。風暴產生的洪災和山體滑坡令1994套房屋不是被毀就是嚴重受損。[38][42]。關島共計遭受了價值6050萬美元的破壞,還有23人受傷。颱風還對北馬利安納群島的羅塔島帶去陣風和小雨[41]。7月8日,颱風查特安達到風力時速175公里的最高強度。氣旋在轉向北上的過程中減弱,並在降級成熱帶風暴後於7月10日襲擊日本東部[9]。該國出現強降雨,最高降雨量達509毫米,導致1萬零270套房屋被淹。整個日本一共遭受了約5億美元(590億日圓)的損失[43][注 6]。
7月5日,季風槽在馬紹爾群島附近催生出一股熱帶低氣壓,這裡距颱風查特安最初形成的位置很近[9][11]。哈隆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朝西北方向移動,並在此期間逐漸強化成熱帶風暴。7月10日清晨,氣旋從關島以南近海掠過,日本氣象廳認為系統這時屬熱帶風暴強度,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認為哈隆此時已成颱風。系統對關島構成威脅之時,距颱風查特安之前破壞性的登陸還不到一禮拜,但哈隆的位置一直在該島以南沒有登陸,只是島上還是受到陣風和大浪的影響[11]。這場風暴本身沒有造成多少破壞,但對查特安之後的救災工作造成影響,還造成部分地區停電[44]。
影響關島後,哈隆迅速強化成颱風,並在7月12日達到最高強度[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其1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250公里[10],日本氣象廳則估算風暴的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55公里[9]。颱風蜿蜒向東北方向前進,並在這一過程中大幅減弱[11],但產生的狂風仍然導致沖繩縣出現大規模停電[45]。哈隆給日本東南部帶去狂風豪雨,造成價值8980萬美元(103億日圓)的破壞[46][47][48][49][50][51][52][注 6]。該國還有1人死亡,9人受傷[47][53]。7月16日,哈隆轉變成溫帶氣旋並於次日消散[9]。
Remove ads
7月7日,南海有環流形成,其南部還關聯有對流。隨著系統組織結構逐漸改善,外流也相應增長,[11]當天下午,台灣西南方向海域有熱帶低氣壓形成[9]。因菲律賓上空的高壓脊影響,低氣壓向東北方向移動[11]。7月9日清晨,日本氣象廳將位於台灣以西不遠處的氣旋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娜克莉」(Nakri)命名[9]。娜克莉在7月10日5時左右在臺中北方登陸,當日下午2時於宜蘭附近出海。[54]風暴的規模很小,在沿台灣北部移動期間失去了大部分對流並因此減弱[11]。不過,系統在逐漸遠離台灣期間再度增強,於7月10日達到風力時速95公里的最高強度[9]。受季風槽影響,娜克莉向東轉向並行進了兩天,再於7月12日因高壓脊逐漸減弱而轉向北上[10]。風暴當天在沖繩島以西近海掠過,此後不久因風切增多、水溫降低而降級成熱帶低氣壓[9][10]。7月13日,系統在日本九州以西洋面消散[9]。
途經台灣期間,娜克莉降下豪雨,彭佳嶼的降雨量高達647毫米[11]。翡翠水庫在一天內的降雨量達到170毫米,創下單日降雨新紀錄。台灣在颱風雷馬遜來襲前正經歷乾旱,這次娜克莉帶來的雨水解除了其他所有地方的相關限水措施。[55]。風暴導致多架航班取消,部分學校和辦事處關閉[56]。風暴奪走了台灣1位漁民和1名船工的生命[57]。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部和沖繩島也先後受到豪雨的影響[11][58]。風暴在菲律賓產生強降雨[11],日本也有同樣情況,冷鋒沿線地區因此引發土石流和洪災[59]。
Remove ads
7月13日,季風槽中催生出一股規模很小的熱帶低氣壓。系統迅速強化,到7月15日已達颱風強度。氣旋起初向北移動,然後開始轉向西北。根據日本氣象廳的數據,颱風風神於7月18日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85公里的最高強度,成為年度最強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系統的1分鐘持續風力時速為270公里,並在超級颱風強度下保持了5天之久。[9][10]這打破了1997年颱風瓊創下的超級颱風持續時長紀錄[11],直至2006年才由颶風伊歐佳追平[60]。
颱風風神在接近最高強度時與颱風鳳凰發生藤原效應,令鳳凰轉動到風神的南面[11]。風神在接近日本期間逐漸減弱,於7月25日以強烈熱帶風暴強度經過該國大隅群島[9]。風暴將一艘貨輪衝到岸上,船上4人溺斃,另外15人獲救[61][62]。氣旋給日本帶去強降雨[63],引發多場土石流,造成價值約400萬美元的莊稼損失[64][注 6],還有1人死亡[63]。襲擊日本後,系統在黃海弱化成熱帶低氣壓,並在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半島後於7月28日逐漸消散[9]。
7月16日,帛琉西北方向的對流區出現增長,半伴隨有微弱環流。中等強度的風切令雷暴四下分散,但系統還是逐漸組織起來。[11]由於北面的高壓脊影響,系統向西北方向移動[10],於7月18日發展成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用當地人名「胡安」(Juan)來為其命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氣旋歸類為第十三W號熱帶低氣壓,但日本氣象廳並沒有將系統定性為熱帶風暴。7月19日清晨,低氣壓侵襲菲律賓薩馬島,並繼續向西北方向穿越群島。次日,系統對流出現增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因此將其升級成熱帶風暴,氣旋接下來進入呂宋和馬尼拉大都會區域上空。[11]由於風切增加,並且外流也因與氣旋陸地產生相互影響而擾亂,系統隨之減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7月22日停止針對這一天氣系統發布公告[10]。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繼續追蹤系統直至次日止[22]。
低氣壓經過菲律賓期間降下豪雨[10],該國在短短幾周里連續受到多個熱帶天氣系統襲擊,引發致命洪災,降雨令2400人被迫疏散。有至少3人因風暴引發的龍捲風或山體滑坡喪生,[11]另有3人觸電身亡,山洪爆發還至少奪走了兩條人命[65]。這場風暴共計造成14人死亡,另有兩人受傷;583套房屋受損或被毀,損失總額約為24萬美元(1210萬菲律賓披索)[22][注 3],其中呂宋島受災最為嚴重[11]。
7月18日,北馬利安納群島東北方向洋面有小規模環流形成[11],日本氣象廳於這天下午將系統歸類為熱帶低氣壓[9]。次日,對流和外流都有增長,系統因受日本上空的高壓脊影響緩慢向西移動。系統組織逐漸改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7月20日開始針對位於硫磺島西南方向近海的低氣壓發布公告[11]。此後不久,日本氣象廳將氣旋升級成熱帶風暴鳳凰[9]。7月22日,風暴與其東面規模更大的颱風風神發生藤原效應並因此轉向西南。鳳凰大約也是在這一期間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責任區域,因此獲名「卡卡」(Kaka)。發展出尺寸較小的風眼後,鳳凰迅速增強,於7月23日成為颱風[11]並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30公里的最高強度[9]。颱風風神從鳳凰以北洋面經過,兩者發生相互影響,鳳凰轉向南下,隨後又轉至東南[11]。7月25日,鳳凰在行進到其路徑的最南端時減弱成熱帶風暴[9],然後轉向北上,這天接下來的行進路徑在琉球群島和北馬利安納群島之間形成大型環路[11]。由於水溫降低、風切增多和乾燥空氣的共同影響,鳳凰逐漸減弱[10],於7月27日退化成熱帶低氣壓,最終在九州以南近海經過後於當晚消散[11]。
風暴給日本帶去強降雨,宮崎縣一氣象站測得的降雨量高達717毫米[66]。降雨引起山體滑坡,導致公共汽車和火車延誤,許多輪渡和航班因此取消,除此以外該國還遭受了程度較輕的農業損失[67]。
7月17日,接近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中太平洋海域發展出一股熱帶擾動[10]。環流周圍有深層對流和外流持續存在[11],日本氣象廳於7月20日早上6點將位於強斯頓環礁西南西方向約980公里、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不遠處洋面的系統歸類為熱帶低氣壓。此後不久,系統穿過國際日期變更線並迅速強化,日本氣象廳將其升級成熱帶風暴卡玫基。[9]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仍然認為氣旋只達到熱帶低氣壓強度[11]。由於北面的高壓脊影響,卡玫基向西北方向移動並催生出熱帶上層對流層低壓槽,為系統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但是,低壓槽卻很快導致風切增多並對外流形成限制,導致氣旋迅速減弱[10]。環流中的雷暴消失後[11],系統於7月22日中午12點左右消散,其存在時間約為30小時[9]。
2002年7月低,菲律賓附近海域有大規模季風天氣系統持續存在。8月2日,有熱帶低氣壓在呂宋島西北海岸近海形成並向西北西方向移動。8月3日晚,低氣壓在香港近海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卡莫里」(Kammuri)。由於受到逐漸減弱的高壓脊影響,風暴轉向北上逼近中華人民共和國。8月4日晚,卡莫里在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後從廣東省登陸,最終於8月7日在中國東部沿海山地上空消散,其殘留與一股冷鋒合併。[17]
中國大面積地區出現豪雨,其中又以廣東情況嚴重[17]。香港因降雨引發山崩,一條道路受損[68]。廣東省有兩座水壩被洪水摧毀[69],還有10人因山體滑坡喪生[17]。全省有超10萬人因洪災被迫撤離,還有6810套房屋被毀[17][70]。許多道路、鐵路和隧道因洪災受損,省內大片地區停水斷電[17]。降雨量緩解了廣東的旱情[71],但更為內陸的地區之前幾個月里曾爆發致命性的洪災,因此卡莫里的降雨可謂雪上加霜[72]。風暴殘留在湖南省上空與冷鋒融合,摧毀了1萬2400套房屋[17]。風暴沿途引發的洪水一共導致24萬5000套房屋被毀或受損,還摧毀了約60公頃農田。卡莫里及其殘留奪走了153人的生命,[16]造成的破壞共計價值約5億零900萬美元(42億1900萬人民幣)[17][注 4]。
8月10日,菲律賓以東洋面發展出熱帶低氣壓。由於外界環境不利,系統起初雜亂無章,並且穿越該國呂宋島時都沒有得到顯著發展。[17]氣旋在當地引發洪災,迫使3500人背離家園[73]。風暴共導致菲律賓35人遇難,經濟損失約330萬美元,共有1萬3178套房屋受損或被毀。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將氣旋命名為「米倫約」(Milenyo),這也是該機構在本季命名的最後一場風暴。[22]
影響菲律賓後,熱帶低氣壓於8月14日在南海消散。次日,系統又再度形成,不過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當時認為新氣旋是另一個獨立的天氣系統。[17]低氣壓向西北方向移動,於8月18日強化成熱帶風暴王峰。系統先掠過海南省東部,再於8月19日從吳川市附近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部[9]。系統環流很快消散,在地區產生豪雨[17]。香港有1人因交通事故喪生,山體滑坡還導致12人遇難[17][74]。風暴摧毀了6000套房屋,其中大部分位於廣東省境內,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共遭受了至少8600萬美元的損失[17][注 4]。
8月11日,季風槽在烏傑朗環礁以西近海催生出熱帶低氣壓[9][10]。由於北面存在高壓脊,系統總體向西北方向前進[17]並迅速增強,於8月12日經日本氣象廳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巴逢」(Phanfone)[9]。由於外流良好,並且還逐漸發展出雨帶,風暴繼續強化[17],於8月14日升級成颱風[9]。巴逢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周圍有深層對流環繞[17]。8月15日,日本氣象廳估計氣旋的10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55公里[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估計系統1分鐘持續風力時速已有250公里,成為超級颱風[10]。由於外流消失並出現眼牆置換,颱風逐漸減弱[17],於8月16日從硫磺島近海經過[9]。兩天後,鳳凰因受逐漸減弱的高壓脊影響轉向東北,還因乾燥空氣入侵而急劇弱化。途經日本東南部期間,颱風於8月19日降級成熱帶風暴,再於次日轉變成溫帶氣旋[17],系統殘留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於8月25日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9]。
硫磺島的陣風時速達到168公里[17]。日本本土以東京都附近降雨量最高,達到416毫米,導致43套房屋被淹[75]。豪雨對道路構成破壞,還引起山體滑坡,水產養殖業也受到一定程度破壞[76]。風暴導致22條輪渡航線暫停運營,10架航班取消[77],東京附近的多家煉油廠也臨時關閉[78]。日本近海的八丈島因狂風導致暫時停電[79]。
颱風露莎於8月22日由西北太平洋的季風槽發展形成,具體位置離日本東南部還有較遠距離。氣旋連續數日向西北方向移動,逐漸增強成強勁颱風。[10]日本氣象廳估計其10分鐘持續風速最高為每小時150公里[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估計系統的1分鐘持續風力時速為215公里[10]。8月26日,風暴行經日本奄美群島[9],導致當地2人死亡,約2萬人失去供電[80][81]。颱風令日本普降豪雨,降雨量最高的德島縣高達902毫米[82]。
接下來露莎有小幅減弱,然後以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40公里強度登陸韓國高興郡。由於氣溫較高,並且附近還有冷鋒破壞大氣環境穩定性,颱風的強度保持了一段時間。[9][83]露莎在行經韓國期間減弱,給當地帶去瓢潑大雨,降雨量最高的江陵市達897.5毫米。該市的24小時降雨量為880毫米,創下韓國日降雨量的新紀錄,不過最大的降雨量只出現在局部地區。[83]風暴在韓國至少奪走233條人命[84],創下至少43年來的最高紀錄[85],經濟損失高達42億美元[84],受損房屋超過1萬7000套,還有大面積農田被淹[86]。鄰近的朝鮮也降下豪雨,致使3人喪生,2萬6000人無家可歸[87]。露莎來襲時,該國正陷入饑荒,颱風又摧毀了大面積的莊稼,令災情雪上加霜[88]。9月1日,氣旋在俄羅斯東部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最終在3天後消散[9]。
辛樂克於8月27日在北馬利安納群島東北方向海域形成。系統起初向北移動,之後逐漸轉向西進,並且在之後存在的時間裡基本保持這一前進方向。8月31日,氣旋增強成颱風並達到最高強度。將下來幾天裡,風暴強度在行經或接近日本多個島嶼期間有小幅波動。[9]9月4日,辛樂克的風眼從沖繩島上空經過[10],產生的狂風豪雨導致超過10萬人失去供電[89]。島上所受破壞價值估計為1430萬美元[90][注 6],其中單嘉手納空軍基地就遭受了價值360萬美元的損失[10]。
襲擊沖繩島後,辛樂克對此前已遭受過兩場致命颱風襲擊的台灣北部構成威脅[91]。島上最終受到的實際影響很小[92],但還是有兩人遇難[84]。風暴略有減弱,於9月7日從溫州市附近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這也是氣旋的最後一次登陸[9]。辛樂克在當地產生的陣風時速達204公里,創下新的紀錄[17],溫州以南不遠處有多個碼頭和一艘大型船隻被大浪摧毀[93]。系統產生的狂風豪雨摧毀了5萬8000套房屋,還有大面積農作物被毀。估計中華人民共和國遭受的損失達7億零900萬美元,[17][注 4]另有28人喪生[84]。
8月27日,夏威夷州西南方向的季風槽東向延伸部分組織成第二C號熱帶低氣壓,並且僅過了6小時就增強成熱帶風暴伊利。雖然附近有熱帶風暴伊利卡的存在,但伊利還是得以迅速發展,於8月28日強化成颶風,並促使伊利卡逐漸消亡。接下來伊利繼續增強,達到風力時速205公里強度後於8月30日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94]
伊利成為颱風[9],並因北面的高壓槽存在薄弱環節而向北北西方向移動。8月31日清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風暴達到1分鐘持續風力時速165公里的最高強度[17]。9月2日,日本氣象廳估計伊利在威克島東北方向洋面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65公里的最高強度[9]。由於有低壓槽逼近,颱風轉向東北[10],但在低壓槽後方又有高壓脊形成,伊利因此恢復原本北北西的前進方向[17]。系統因水溫逐漸降低、風切越來越多而逐漸減弱[10],其強度於9月6日降至低於颱風水準[9]。雷暴變得與環流分離[10],導致伊利在9月9日晚降級成熱帶低氣壓。氣旋這時開始向東北方向移動,於9月10日轉變成溫帶風暴並繼續向東北前進,最終於9月11日重返中太平洋,並在9月13日逐漸消散[9]。
9月8日,呂宋島東北方向海域發展出對流區[95]。系統因北面的高壓脊影響向西移動[10],並在此期間緩慢組織[95],於9月9日在南海發展成熱帶低氣壓。氣旋在逼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部期間強化成熱帶風暴哈格比,並達到風速每小時85公里的最高強度。UTC9月11日晚上19點左右,風暴從澳門西部登陸並很快減弱成熱帶低氣壓[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隨即停止發布公告[10],但日本氣象廳仍繼續追蹤在陸上行進的系統。哈格比的殘留在廣東省上空以環形路逕行進,最終於9月16日從香港附近重返大海並逐漸消散。[9]
哈格比給中國南部沿海帶去豪雨,其中湛江市的降雨量最高,達344毫米。雨水淹沒了大面積農田,還引發多起山體滑坡。廣東省有330套房屋被毀,所受破壞估計價值為3250萬美元。[95][注 4]香港有32人因風暴受傷[96],41架航班取消[10]。福建省福州市因哈格比引發的雷雨天氣致使數以百計的房屋被淹。西面的內陸省份江西有3800套房屋和180座橋梁因風暴導致的洪災被毀,還有25人遇難[95]。該國南部近海有一艘船在風暴期間沉沒,幸運的是船上25人均獲直升機救援[10][96]。
9月15日,位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附近的季風槽內有雷暴區增長。系統所處海域存在中等強度風切,強度較弱的環流周圍有時斷時續的對流圍繞。9月18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日本氣象廳將系統歸類為熱帶低氣壓。但兩家機構各自追蹤的是系統中不同的環流,到9月19日時,日本氣象廳追蹤的部分環流已占據主導地位。此後不久,日本氣象廳將減弱的系統降級為低氣壓區,[95]但次日就再次將之升級成熱帶低氣壓[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系統逐漸增長的對流區附近發展出部分暴露的環流後再次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95]。9月21日晚,日本氣象廳將位於日本以南洋面的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薔蜜」(Changmi)命名。次日,風暴達到風力時速85公里的最高強度。[9]但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氣旋已經吸收了乾燥空氣並轉變成溫帶氣旋,所以沒有針對風暴發布警告[95]。根據日本氣象廳的數據,薔蜜向東北方向移動,於9月22日轉變成溫帶氣旋,接下來逐漸增強,最終於9月25日清晨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中太平洋[9]。
9月21日,南海發展出關聯有對流的細長低壓槽。由於風切少,外流逐漸增多,系統組織得以改善[95],於9月22日在越南和呂宋島之間發展成熱帶低氣壓[9]。系統受東北方向的高壓脊影響而向西北移動[10]。接下來幾天裡,雖然外界環境有利,但低氣壓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但到9月24日晚,環流已發展出雨帶和微弱的眼狀特徵[95]。次日清晨,日本氣象廳將系統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米克拉」(Mekkhala)命名,氣旋很快達到風速每小時85公里的最高強度[9]。UTC9月25日中午12點左右,米克拉以接近最高強度登陸海南省西部,不久後就進入北部灣並因風切增多以及同陸地發生相互影響而減弱[10]。風暴的弱熱帶風暴強度一直保持到9月28日,然後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並且很快就在北部灣最北端消散[9]。
風暴沿途普降豪雨,其中又以海南省三亞市降雨量最高,達479毫米[95]。有20艘船隻不是被刮到島上就是被狂風吹沉[97],有84名漁民獲救。海南省共計遭受了價值8050萬美元的損失[注 4],有2500套房屋因豪雨被毀。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也降下豪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有335套房屋被毀,經濟損失約為2200萬美元[95][注 4]。
9月25日,颱風無花果在北馬利安納群島以東洋面發展形成。系統起初幾天裡向西北西方向前進並穩步增強,到9月29日已成為強勁颱風。接下來風暴有所減弱並轉向北北東逼近日本,於10月1日登陸該國神奈川縣。[9]此後不久,氣旋從東京上空經過,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襲擊該市的第三強颱風[10]。無花果在途經本州期間減弱,於10月2日侵襲北海道後不久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此後從庫頁島上空經過,於10月4日完全消散。[9]
無花果從北馬利安納群島以北海域經過時給群島帶去狂風,有兩個島上的食品儲備因此受損[98]。此後,無花果以陣風時速161公里強度經過日本[99],多個地點的陣風速度創下新紀錄[100]。該國共有60萬8130幢建築物斷電[99],有兩人在風暴過後的善後工作中觸電身亡[95]。颱風還產生豪雨,最大降雨量達346毫米[99],在日本各地導致房屋被淹,還引發了多場土石流[101]。氣旋產生的大浪將25艘船衝到岸上,還導致沿海地區1人遇難[99][101]。日本共計遭受了21億4000萬美元損失(2610億日圓[注 6]),還有5人喪生[99]。風暴殘留之後還對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構成影響,在濱海邊疆區引發兩起沉船事故,導致7人喪生[102]。
10月上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附近的季風槽內發展出熱帶擾動。對流逐漸圍繞其中一片環流集中起來[103],於10月8日發展成熱帶低氣壓[9]。外界環境中的風切很弱且外流良好,本應有利於系統緩慢發展,但氣旋實際上卻因西側存在獨立的環流而被拉長。這此期間,低氣壓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科斯雷州帶去烈風強度大風。[103]10月9日晚,日本氣象廳將位於關島以東洋面的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巴威」(Bavi)命名[9],不過,系統這時的覆蓋範圍仍然很大。升級成熱帶風暴後,巴威因高壓脊向東北方向後退而逐漸轉向北上。到10月11日時,中心附近的風力已經很弱,尚不及外圍雨帶中的風力強度。[103]日本氣象廳在這天估計風暴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9]。雖然氣旋的覆蓋範圍很廣[103],並且達到最高強度時環流仍然暴露在對流外,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還是估計其風速達到每小時130公里,已屬颱風級別。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風暴轉向東北進入西風帶。[10]逐漸增多的風切令對流減弱[103],巴威於10月13日轉變成溫帶氣旋並繼續向東北方向前進,最終在10月16日進入中太平洋[9]。
10月25日,威克島東北方向海域有組織結構良好的對流區持續存在。由於風切很少,系統快速發展出環流,[103]於10月26日成為熱帶低氣壓[9]。受東面的高壓脊影響,低氣壓總體保持向西北方向移動並緩慢增強[103],於10月27日晚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梅莎」(Maysak)[9]。系統起初吸收了附近的乾燥空氣,但還是得以繼續發展出深層對流[103]。逐漸逼近的低壓槽令風暴向東北轉向[10],據日本氣象廳估算,氣旋於10月29日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根據梅莎發展出的眼狀特徵兩次推斷風暴曾短暫達到颱風強度[104],但由於風切增多,氣旋很快就開始減弱[103]。梅莎繼續向東北前進,於10月30日進入中太平洋[9],並且這時已經轉變成溫帶氣旋[103]。
10月24日,夏威夷群島以南的季風槽內發展出熱帶低氣壓。系統總體向西北西方向移動,於10月26日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修寇」(Huko)。兩天後,氣旋達到颶風強度,但又短暫回落到熱帶風暴標準,再於10月31日重新強化成颶風。11月3日,修寇穿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94]雖然系統內的氣流模式和較高的海面溫度都有利於發展[103],但修寇的最高風速只達到每小時140公里[9]。北面的強烈高壓脊令風暴迅速向西北西方向移動。接下來氣旋因乾燥空氣的影響略有減弱,於11月4日以颱風強度從威克島東北方向約95公里洋面經過。[103]島上出現強降雨,還有時速64至72公里的陣風[105]。修寇從高壓脊的薄弱點穿過,先是轉向北上,然後又轉朝東北方向前進[103]。11月5日晚,系統風速已低於颱風標準[9],還因風切不斷增多而進一步弱化[103]。11月7日,修寇轉變成溫帶氣旋,並於當晚重返中太平洋[9],其殘留在數天後對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構成影響[103]。
11月中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楚克州西南方向海域季風槽內發展出雷暴區。由於風切少且外流良好,系統緩慢組織,[106]於11月20日成為熱帶低氣壓[9]。氣旋快速向西北西方向移動[106],於11月20日晚在關島東北方向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海神」[9]。從關島以南洋面掠過期間,海神給島上帶去陣風強度大風。系統對流組織成中心密集雲區,並發展出眼狀特徵[106]。11月23日清晨,日本氣象廳將海神升級成颱風[9],系統開始因低壓槽逼近而向北移動[106]。颱風風速很快提高到每小時155公里的最高值[9],但很快就開始因風切增多而減弱,風眼也隨即消失[106]。11月24日晚,海神的強度已低於颱風標準,並在11月25日清晨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繼續向東北前進,最終在11月26日逐漸消散。[9]
颱風彭梭娜是本季最後一場颱風,也是2002年對美國造成損失第2大的自然災害[107]。系統源於11月下旬波納佩州東南東方向的一片對流區,於12月2日形成[9],並因北面的高壓脊影響總體向西行進了數天[108],再於12月3日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彭梭娜」(Pongsona)[9]。12月5日,氣旋發展出風眼[108],並在楚克州以北洋面達到颱風強度[9]。系統繼續穩步增強,並且在12月8日在逼近關島期間加快強化速度[108]。日本氣象廳這天估計彭梭娜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65公里的最高強度[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估計1分鐘最高持續風力時速達240公里,屬超級颱風標準[10]。彭梭娜的風眼在颱風處於最高強度時從關島和羅塔島上空經過[10]。襲擊關島後,氣旋開始向北移動,之後又轉向東北,然後開始因受乾燥空氣的不良影響、並有中緯度風暴逼近而迅速減弱。中心上空的對流消亡後,[108]彭梭娜於12月11日清晨轉變成溫帶氣旋,並於次日在日本以東洋面消散[9]。
颱風彭梭娜是有紀錄以來侵襲關島的第3強颱風,島上出現的最強陣風時速高達278公里。關島共計遭受了超過7億美元損失,彭梭娜因此成為該島有紀錄以來造成損失最慘重的5場颱風之一。島上有1人死亡,193人受傷。風暴產生傾盆大雨,最高降雨量達650.5毫米。[109]關島共有1751套房屋被毀,另有6740套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大面積地區失去供水,公路系統遭受重創。鄰近的羅塔島有460套房屋受損,另有114套被毀,經濟損失約3000萬美元。[110]風暴過去後,關島和北馬利安納群島都成為災區,以便災民獲取聯邦援助。聯邦政府向關島的個人及其它救災項目提供了1億2500萬美元資金。[111][112]
據日本氣象廳記載,民答那峨島以東洋面於2月15日發展出一股微弱的熱帶低氣壓,但次日就已消散[113]。4月初,埃內韋塔克環礁以西的固定冷鋒最南端沿線發展出一股熱帶擾動[10]。系統逐漸組織,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帶去烈風強度大風[1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從4月5日開始針對第四W號熱帶低氣壓發布公告。由於附近的溫帶風暴影響,系統向西北方向移動,之後在威克環礁西南西方向約650公里海域轉變成溫帶氣旋。[10]日本氣象廳於4月8日發布針對這一天氣系統的最後一份公告[10]。
5月28日,南海有熱帶低氣壓形成[10]並由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命名為「達戈爾」(Dagul)[2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始終認為系統不會出現顯著發展[115],其中大部分對流主要集中在廣闊環流的東南部[23]。受東南方向高壓脊影響,低氣壓向東北移動,於5月30日從台灣西南部登陸,當天就因與陸地的相互作用以及風切的不利影響而消散[10]。
7月25日,日本氣象廳在硫磺島以東監測到熱帶低氣壓,但次日就中止對該系統的追蹤[11]。8月3日,日本東南近海存在一片小規模環流,其上方之後發展出對流區。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UTC8月5日早上6點開始針對第十七W號熱帶低氣壓發布公告,稱系統是個「侏儒氣旋」。[17]受東南方向的中層高壓脊影響,低氣壓轉向東面前進,逐漸遠離日本。由於外界環流不利,氣旋逐漸減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UTC當天中午12點中止針對這一天氣系統發布公告,這時距首份公告還只過去6小時。[10]9月21日,馬紹爾群島東北方向洋面有熱帶低氣壓形成,但次日就已消散[95]。
10月,西太平洋共形成3個未出現進一步發展的低氣壓。其中第一個於10月12日在南海由日本氣象廳歸類為低氣壓,雖然很快就已消散,但西沙群島的一處氣象站還是測得108毫米降雨[103]。第二個低氣壓於10月17日在塞班島東北東方向約1220公里洋面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歸類為第二十七W號熱帶低氣壓。因受北面的高壓脊影響,系統向西移動,但由於空氣乾燥、外流微弱而無法增強,於10月19日消散。[10]10月16日,國際日期變更線附近形成了另一個低氣壓[10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歸類為第二十八W號熱帶低氣壓,由於高壓脊出現缺口,氣旋總體向北移動,最終因風切的不利影響而在10月20日消散[103]。
風暴名單
日本氣象廳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都會為西太平洋發展形成的熱帶氣旋命名,所以這些地區的單個熱帶氣旋可能會有兩個名字[116]。作為西太平洋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位於東京的日本氣象廳颱風中心有義務代表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為10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65公里的熱帶氣旋分配國際名稱[1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的責任區域是東經135至115°、北緯5至25°之間,該機構會對所有進入這片地區的熱帶氣旋命名,並且這一命名程序不需考慮氣旋是否已有國際名稱[1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和日本氣象廳颱風委員會會把造成重大影響的熱帶氣旋名稱退役[117]。
熱帶氣旋一旦在西太平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就會由日本氣象廳的颱風委員會命名[9][116]。用來命名的這些名稱是由14個成員國或地區各提供10個,然後以各國英語名稱的首字母排序[注 7]。
下表列出這年颱風季動用的所有風暴名稱原文,按命名次序排列:
|
|
|
颶風伊利02C和颶風修寇03C都是在中太平洋形成後再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然後分別成為颱風伊利和颱風修寇。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發布警告時保持著兩場風暴的原名和後綴「C」。[10]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對責任區域內的熱帶氣旋使用獨立的命名方法,所有在其責任海域形成,或是進入其責任海域,或是有可能進入其責任海域的熱帶低氣壓都會獲得名稱[18],命名名稱每4年完成一次輪換,只有退役的名稱會予以替換,並且還準備有輔助名單,以便在名稱全部用完時替補[119]。以下列出2002年的風暴名單,未經啟用的名稱以灰色表示,括弧內則是風暴的國際名稱:
|
|
|
|
|
- 替補名單
|
|
|
|
|
由於颱風查特安、颱風露莎和颱風彭梭娜造成的嚴重破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將其名稱退役,分別用「麥德姆」(Matmo)、「如麗」(Nuri)和「諾爾」(Noul)取代[120]。
季節影響
以下表格中沒有列出未經命名的風暴,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所命名稱會由括弧括出。從中太平洋進入西太平洋的風暴會在名字右方加上星號(*),並且只會列出系統在西太平洋期間的相關信息。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