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華大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華大廈
Remove ads

明華大廈(英語:Ming Wah Dai Ha)位於香港香港島筲箕灣阿公岩道1-25A號,佔地逾34萬平方英尺,鄰近筲箕灣東大街筲箕灣站,背向鯉魚門公園及渡假村,依山而建,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重建前的樓宇由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於1962年至1978年落成,共13座(A-M座),分為3期興建,以香港房屋協會創辦人之一的何明華會督命名。

快速預覽 明華大廈 Ming Wah Dai Ha, 概要 ...
Thumb
重建前的明華大廈第一及第二期整體全景圖(2012年9月)
Thumb
B座和C座
Thumb
明華大廈開幕牌匾
Remove ads

歷史

明華大廈前身是木屋區綠寶村,1950年代清拆改建為明華大廈,1958年策劃興建時曾經命名為筲箕灣新村(英語:Shaukiwan Estate[1]

明華大廈舊A座於1965年落成,並於1976年拆卸重建,此前為一幢無獨立廁所及廚房的大廈,當時部份居民選擇遷往新興建的大坑勵德邨,其餘多數選擇邨內調遷安置。除了重建後的新A座採用樓級型平面規劃設計及G座為全邨唯一採用十字型平面規劃設計的樓宇外,其餘10幢均採用長型平面規劃設計。於2010年,在B至G座樓宇大幅度地改裝原有設施,加建升降機塔及加鋪地磚,加設門牌及指示牌,加裝升降機及大廈大門。

重建

Thumb
行人通道可往筲箕灣街市
Thumb
I座和J座之間的休憩區及曬衣架

1976年香港房屋協會把舊A座拆卸,並於1978年完成新A座的重建計劃。新A座仍然由司徒惠則師負責設計工作。

2010年代,香港房屋協會向城規會申請重建明華大廈,預計可以提供逾4,000個單位。計劃重新興建明華大廈為一個綜合發展項目,擬建7幢公共房屋及2幢長者屋,樓高32層,分別提供3,170個及857個單位,總樓面約207萬平方英尺;另外有逾26萬平方英尺的休憩空間。

2010年,香港房屋協會為明華大廈其中7幢樓宇及戶外設施進行大規模的復修及翻新,並且建議以混合發展方式重新興建明華大廈,滲入長者屋的元素[2]。重建計畫預備3份發展方案,以保留該舊屋苑建築及文物價值等,構思中包括保存個別座數其中一幢建築原狀,或者以舊建築材料復古複製一幢新建築,方案亦提出於原址建立中央紀念公園等。

2013年3月14日,香港房屋協會向規劃署提交更新發展方案,選擇放棄保存屋邨部份座數,即將邨址全部樓宇拆卸重新興建;此外,建議於原址興建一座集體回憶用途的明華公園。規劃署按照有關方案指出,為了確保計畫效率,盡快進度,故此需要盡快作出決定,於3份發展方案中,排除當中維持保存一幢原有大廈原狀的建議,因為不符合各方面規劃原則及要求,由於保留使用多年而變得殘破之大廈,亦即仿效石硤尾美荷樓等方法亦不可行。此外,規劃署援引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出,明華大廈並非香港法定古蹟,故此質疑其舊有建築物之保存價值,並且指出,若果個別物業保留下來,可能違反規劃等既定程序。有關方案於3月15日早上9時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3][4],同日,城市規劃委員會接納建議,明華大廈將會分批重新興建,首批單位預計於2018年落成[5]

明華大廈第一期重建項目,分別設有2座30-31層高Y字型住宅大樓,標準樓層為每層18個出租住宅單位,空中花園分別設於第1座6樓及第2座7樓,單位間格分為1/2人,2/3人,3/4人及4/5人單位。兩座樓宇由利安顧問有限公司設計,俊和集團承建。

2018年4月14日,房協向城規會遞交最新發展方案,擬建4座出租公共房屋(包括在建兩座)、1座長者屋及3座公共資助出售房屋,共3,919伙。

2020年,房協宣佈明華大廈重建第二期將由巴馬丹拿負責設計。

2021年4月2日,明華大廈重建第一期落成入伙,提供966個單位。因新建大廈租金較舊廈大幅上升,住戶於首年將享有4成的租金減免,而減免幅度將按年遞減1成, 於第5年才需繳付十足租金水平。截至2021年5月,本期大廈的三房單位為全港租金最高的甲類公共屋邨單位,每月租金高達港幣6,814元。

2022年4月底,明華大廈第二期展開重建工作,房協推出「歷史文化傳承計劃」,包括設立「細說明華」專題網頁,記錄邨內居民的故事及集體回憶。房協亦會挑選屋邨內的通花牆及懷舊信箱等珍貴物件作保留,重建後的新屋邨內將設立展覽空間[6]。受第二期重建影響,連接宏華街的明華大廈升降機塔需要拆卸,房協開辦住客專車往來明華大廈及筲箕灣望隆街,由冠忠巴士營運。

Remove ads

疑用不合格鋼筋

2018年5月23日,《蘋果日報》揭發重建地盤有分判商懷疑使用7.5公噸未完成檢測的鋼筋,唯發現該批鋼筋強度不合格。房協相信分判商為趕工偷步用未檢測的鋼筋,事後已暫停相關工程,並要求總承建商俊和建築將問題鋼筋全部拆走,事件導致20公噸鋼筋被棄用。至於是否涉及偷工減料,房協指暫時沒有資料[7]

屋邨資料

重建前的樓宇

主要採用長形平面規劃設計(B至F座及H至M座),而內部間隔設計強調採光和通風,中央的走廊兩邊均設開放式通風井,單位與單位之間用小橋連繫,目的是讓居民之間可以增加交往的機會、建立鄰里關係。而單位面積由13至53平方公尺不等、每戶均設獨立廚廁,約六成單位設露台。而其餘沒有露台的單位,房協在每座長形設計大廈其中部份樓層設立一個共用晾衫房。房協指設置露台可減低成本和租金。而為減省建築成本,除了讓較高收入的住戶入住的G座外,當時其他樓宇並沒有安裝升降機[8]

而G座則採用十字型平面規劃設計,15層高,設2部升降機服務1-14樓,而每個標準樓層設16個住宅單位,全部住宅單位窗戶則按預計將來房間位置預先設定好及設有露台,G座單位面積普遍較其他座數單位面積為大,14-15樓每層更設有2-3個相連大型單位,分別為14樓1401及1405室和15樓1501、1509及1513室,該等大單位均設有兩個露台,一個儲物室,且廁所與淋浴間分隔開兩邊。

1976年重建前的第一代A座座為工字型平面規劃設計,9層高,不設升降機服務,中間為共用廚房,走廊前後盡頭為共用洗手間,走廊中部為不設廚房及廁所的住宅單位。

另外,第一代A座原本為低薪公務員而建,不過由於採用共用廚房及浴室的設計,結果有大量住戶申請調遷。房協到1972年決定清拆重建。

F座及G座旁新加的升降機大樓於2010年1月落成啟用,並於2022年7月底正式封閉,進行拆卸工作。

Remove ads

重建後的樓宇

1978年重建後落成的新A座為梯級型平面規劃設計,20層高,而每個標準樓層設30個住宅單位,設有4部升降機服務各層,所有住宅單位均設廚房及浴室。新A座已劃入明華大廈第三期重建計劃,預計將於2027-2028年間再次進行清拆重建。

2021年重建後落成的第1及2座為Y字型平面規劃設計,30-31層高,並在6或7樓設置空中花園,全部樓層均設升降機服務,部分升降機更可到達天台,所有住宅單位均設有廚房及浴室。 部分單位在入伙前已裝設冷氣機及隔音窗。

現時樓宇

更多資訊 期數, 樓宇名稱(座號) ...
Remove ads

歷代樓宇

更多資訊 重建前的明華大廈, 樓宇名稱(座號) ...
Remove ads

出租單位面積及編配標準

更多資訊 單位款式, 編配標準 ...

交通

更多資訊 交通路線列表 ...
Remove ads

曾居住名人

參考文獻

註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