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攀枝花市
中國四川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攀枝花市,舊稱渡口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邊緣。市境東面與北面同涼山彝族自治州接壤,西面與雲南省麗江市相連,南面與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為鄰。地處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交接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雅礱江自北部入境,在桐子林鎮與安寧河匯合,再於市區東部注入西向東流之金沙江,然後折向南流出市境。城區綿延金沙江兩岸之谷地,成昆鐵路、108國道和京昆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全市總面積7,411平方公里,人口約122萬,市人民政府駐東區炳草崗。攀枝花市是中國唯一以花[3]命名的城市,於1965年設市,處於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要衝,也是中國西部最大的鋼鐵釩鈦和能源基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3日) |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民國23年(1934年)起,地質學家常隆慶(後來被譽為「攀鋼之父」)開始在對今日攀枝花地區進行地質勘探,寫出了著名的《雷馬峨屏調查記》。
民國28年(1939年),常隆慶連續發現寶鼎煤礦和攀枝花磁鐵礦,擬定了開發攀枝花的「六廠三礦」計劃書。
西康省
雲南省
攀枝花市境在建市前分屬四川省和雲南省(其中民國28年至39年分屬西康省和雲南省)。市境河西地由西昌縣屬轉為德昌縣轄,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會理縣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鹽邊縣區域。以上屬西康省轄區。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境,江南地由大姚縣境轉為永仁縣轄地,由雲南省管轄。
-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作了《關於成立攀枝花工業區政府的請示》,建議在攀枝花工業區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工業區人民政府。
- 1965年1月1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這一請示報告作了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區政府,仿大慶例,政企合一。此事已報書記處批辦。」
-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的批復》。指出:「為了保證攀枝花地區的工業建設,統一安排生活供應、文教衛生、治安保衛等行政管理工作,宜基本上採取大慶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有關企業工作以冶金部領導為主,有關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領導為主……特區區長人選,請西南局同冶金部商量後報中央審批,副區長及其他幹部配備,由西南局同冶金部商定。」
- 1965年3月4日,為了開發攀枝花鐵礦資源,著手組建城市,初名為攀枝花特區。由於當時中國處於特殊歷史環境,而攀枝花又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布局,為了對外聯絡的需要,1965年5月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1987年,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 1965年3月20日,徐馳宣佈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成立。
- 1965年3月23日,徐馳在《關於今年工作的安排和急待解決的幾個問題的請示》中,向中共西南局提出:「『攀枝花特區』這個名義,只能對內使用。還需一個公開名義,以便政府掛牌、出公告、職工通信及物資發運等使用。建議用『渡口礦區』,作為公開名義。」
- 1965年4月13日,白認、任漢卿在給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報告中也提出:「關於建設攀枝花礦區的名稱,經各方面研究,為有利於保密,擬將礦區改稱市,政府的名稱改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是否妥當,請核定,並頒發印章,以便迅速開展工作。」
- 1965年4月20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請示國務院,提出將「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更名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
- 1965年4月22日,國務院給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關於攀枝花特區改名問題的批復》,「同意將『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改名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
- 1965年5月15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向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下達了《關於成立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攀枝花特區從此改稱為四川省渡口市,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宣告成立。特區改市後,領導成員未變,改稱市長、第一副市長、副市長。
- 1965年5月30日,國務院秘書廳制發了「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印章,由四川省人民委員會轉發給渡口市人民委員會啟用。
- 1965年8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渡口市最初劃定的區域範圍是:雲南省楚雄專區永仁縣原轄的仁和區18個公社、大田區9個公社,麗江專區華坪縣大興區的7個公社,三陽區的3個公社,四川省西昌專區鹽邊縣同德區和務本區各2個公社,會理縣紅格區的2個公社共43個公社。
Remove ads
- 197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將永仁縣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澗、大麻塘、小石橋3個生產隊)和大龍潭公社,劃歸渡口市。
- 1978年7月,四川省決定將會理縣紅格區所屬的紅格、新九、猛新3個公社,和愛公社的4個生產大隊,劃歸市轄。
- 1978年10月,四川省報請國務院批准,將西昌專區之米易縣和鹽邊縣,劃為渡口市轄縣。
1987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4]。
2021年7月28日,攀枝花市響應中共中央政治局所公布實施的三孩政策,率先公布《關於促進人力資源聚集的十六條政策措施》,其中對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戶籍家庭,每月每孩可獲發放500元人民幣,直至小孩年滿3歲,這使攀枝花市成為全國首個發放育兒補貼金的城市。
地理

攀枝花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介於北緯26°05′~27°21′,東經102°15′~108°08′之間,面積7440.398平方公里。其西跨橫斷山脈,東臨大涼山山脈,北接大雪山,南抵百草嶺。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攀枝花市東部為小相嶺—螺髻山—魯南山系,中部為氂牛山—龍肘山系,西部為錦屏山—柏林山系,山脈走向近於南北。境內最高點為西北部鹽邊縣境內的百靈山穿洞子,海拔4195.5米;最低點是東南部仁和區平地鎮的師莊,海拔937米。城市區海拔在1000~1200米之間,主要農業區海拔在1000~1800米之間。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大河、三源河及其支流深嵌在山地之間,形成雄偉的川西南峽谷區。攀枝花市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可分為平壩、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類,以低中山和中山為主,占全市幅員面積的88.38%。
攀枝花市位於石棉——元謀地震帶中南段的西側和鹽源——洱源地震帶北段東側,從大的範圍上來說位於中國南北地震帶中南段。歷史上攀枝花市一直是大震不多,小震不斷,並且而且還經常受到鄰近地市地震的波及。由於頻繁地震,但規模較小,蓄積在斷裂帶的能量被經常地逐漸地釋放,能量積累不是很多,所以攀枝花市發生大地震的機率很小。歷史記載規模最大的一次是2008年8月30日16點30分發生在攀枝花市仁和區與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交界處的6.1地震。這次地震造成攀枝花全市房屋受損15000餘間、倒塌200餘間、水庫受損9座、山坪塘受損13座,攀枝花境內死亡5人,受傷132人。[5]
攀枝花市屬南亞熱帶—北溫帶的多種氣候類型,被稱為「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具有夏季長,四季不分明,而旱、雨季分明,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降雨量集中,日照長(全年2300小時~2700小時),太陽輻射強(578千焦/平方厘米~628千焦/平方厘米),蒸發量大,小氣候覆雜多樣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9.7℃~20.5℃,是四川省年平均氣溫總熱量最高的地區。一般最熱月出現在5月,最冷月出現在12月或1月。一般6月上旬至10月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為旱季,無霜期達300天以上。
Remove ads
- 攀枝花礦產資源豐富,有鐵、釩、鈦、煤、石灰石、白雲石、粘土、石墨、苴卻硯礦石、硅藻土等。其中,釩資源占全國62.2%,居世界第三位;鈦資源占世界11.6%,居世界第一位;中壩石墨礦床基本囊括南方所有石墨資源,為中國第二大石墨礦床。硅藻土尚未得到開發。攀枝花鐵礦的朱家包包、蘭家火山、尖包包3個區段已建成年產1350萬噸釩鈦磁鐵礦的大型露天礦山。
- 攀枝花位於金沙江、雅礱江匯合處,水力資源非常豐富,具有開發梯級水利的優勢。在雅礱江上建成的3300兆瓦二灘水電站已經持續穩定地為全國各大電網輸送電力達十年之久。
- 攀枝花的植物和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達2500多種。珍貴稀有動物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5種:牛羚、雲豹、豹、白尾梢紅雉、四川山鷓鴣。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0種。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二級珍稀瀕危植物14種,其中,一級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攀枝花蘇鐵舉世稱奇,成片生長,達10多萬株,且年年開花,雌雄競放,與恐龍、熊貓一併被譽為「巴蜀三寶」。
政治
|
|
攀枝花市所轄區域於建市之前由雲南省永仁縣、華坪縣及四川省鹽邊縣、會理縣劃入部分公社組成,以金沙江為界,江北、江南兩岸在建市之前分屬四川省和雲南省。
其中,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10]。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121.6萬人,[15]城鎮人口85.4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0.23%。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212,203人[16]。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214,12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918人,下降0.16%,年平均增長率為-0.02%。其中,男性人口為626,361人,占總人口的51.67%;女性人口為585,842人,占總人口的48.3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6.92。0-14歲的人口為169,669人,占總人口的14%;15-59歲的人口為802,960人,占總人口的66.2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39,574人,占總人口的19.7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92,453人,占總人口的15.8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843,378人,占總人口的69.5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68,825人,占總人口的30.43%。
依照戶籍人口籍貫統計,攀枝花籍本地人(即:祖輩在今攀枝花市土生土長,並且世居境內三代以上的人口)57.1403萬人(其中攀枝花籍本地漢族人口42.6763 萬,占攀枝花籍本地人的74.69%),占攀枝花市戶籍總人口的51.17% ,主要分布在米易縣、鹽邊縣、仁和區、西區格里坪鎮、東區銀江鎮。
外來移民及其後代(即:1965年建市以來因支援攀枝花建設、務工、經商等因素陸續遷居攀枝花市的人及其在攀枝花市出生長大的後代)54.5166萬人,占攀枝花市戶籍總人口的48.83% ,外來移民及其後代則主要集中在東區、西區、仁和城區、鹽邊縣城、米易縣城等地,其中四川籍外來移民及其後代34.2440萬人,占攀枝花市外來移民及其後代戶籍總人口的62.81% ,占攀枝花市戶籍總人口的30.67% ,外省(直轄市、自治區等)籍外來移民及其後代20.2726萬人,占攀枝花市外來移民及其後代戶籍總人口的37.19% ,占攀枝花市戶籍總人口的18.16% ,其中重慶籍外來移民及其後代6.4304萬人,占攀枝花市外來移民及其後代戶籍總人口的11.80% ,占攀枝花市戶籍總人口的5.76% ,東北籍(老家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外來移民及其後代3.6537萬人,占攀枝花市外來移民及其後代戶籍總人口的6.70% ,占攀枝花市戶籍總人口的3.27% 。
攀枝花市城區(東區、西區、仁和區)戶籍總人口數為69.0304萬人,占攀枝花市戶籍總人口的61.82% ,其中攀枝花城區籍本地人(即:祖輩在今攀枝花市城區範圍內土生土長,並且世居境內三代以上的人口) 18.6175萬人(其中攀枝花城區籍本地漢族13.3745萬人),占攀枝花市城區戶籍總人口數的26.97% ,攀枝花市城區本地人主要集中在仁和區,達14.7080萬人,此外,西區格里坪鎮、東區銀江鎮也有一定分布。外來移民及其後代(即:1965年建市以來因支援攀枝花建設、務工、經商等因素陸續遷居攀枝花市城區的人及其在攀枝花市城區土生土長的後代)50.4129萬人,占攀枝花市城區戶籍總人口的73.03% ,主要集中在東區城區、西區城區以及仁和城區仁和鎮、大河中路街道辦事處、金江等居民社區。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027,748人,占84.7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84,455人,占15.2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1,077人,下降1.07%,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78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159人,增長5.2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78個百分點。其中,彝族人口增加7,935人,增長5.6%,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67個百分點。
經濟
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24.08億元,增長11.2%,增速比上年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2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300.06億元,增長12.0%;第三產業增加值103.70億元,增長10.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77.9%和20.7%,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4.7:72.7:22.6調整為4.8:70.8:24.4。
攀枝花獨特的立體氣候,豐富的光熱資源、廣闊的土地資源和充足的水利資源,為其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從亞熱帶乾熱河谷到高山溫帶,攀枝花市在區區6°7′的經度範圍上提供了一般意義上需要經度30°的地理範圍才能提供的豐富氣候類型。
- 亞熱帶乾熱河谷低山區形成了亞熱帶作物產區。以芒果為主導,帶動了一大批亞熱帶水果大力發展,石榴、荔枝、龍眼、番木瓜、香蕉等已經較具規模。 水稻在河谷區長時期一年兩熟,並且還盛產小麥、蠶豆、豌豆、早菜、甘蔗、蠶桑。
- 中高山溫帶以溫帶作物為主,較有規模的有玉米、小麥、粳性稻、薯類、梨、桃、石榴、黃果柑、四季李、葡萄等,乾果以板栗、核桃、澳洲堅果、榛子等為主。
如此優越的條件,使攀枝花被定為國家南菜北調生產基地。石榴、芒果產區被農業部列為重點發展區域。米易縣的糧食基地、蔬菜基地、優質芒果基地、糖料基地等10個項目還被世界銀行認定為安寧河流域農業資源開發綜合貸款項目。

攀枝花工業是以鋼鐵資源為主的重工業體系,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2014年攀枝花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565.3億元,其中攀鋼、鋼城、攀煤、二灘四大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500.9億元,同比增長3.6%。大型企業有:攀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川煤集團攀煤公司、攀枝花鋼城集團有限公司、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其中攀鋼為本市經濟的火車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攀鋼有冶金、電力、煉焦、化工、機械、建材等部門。2015年根據政府發布的工業經濟運行簡況表示攀枝花四大企業中除二灘水電公司外,攀鋼、鋼城、攀煤等大企業(集團)生產持續下滑,虧損加劇[18]。
交通
攀枝花市不僅是四川省通往華南、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最近點,而且深入雲南省腹地,是川西南滇西北區域性中心城市。
- 既有路網
作為京昆高速公路組成部分的西(昌)攀(枝花)高速和攀(枝花)田(房)高速分別於2008年9月28日和2008年12月31日通車,作為蓉麗高速公路組成部分的麗(江)攀(枝花)高速攀枝花城區段於2014年1月1日通車。
- 2013—2030規劃實施完成後
- 使用中:攀枝花保安營機場
- 規劃中:攀枝花機場遷建工程
攀枝花自1964年首次出現公共汽車。1971年天津公交系統內遷職工211人增援攀枝花公交。2014年攀枝花市約有40條公交線路運營中。
2014年12月底,攀枝花市客運中心有省際、省內、市內線路共56條,日均發車259班次。[19]
文化
攀枝花市是一個移民城市,來自大江南北的人們在這裡相互融合,40多年來,孕育出了獨特的攀枝花文化。
由於攀枝花移民城市的特點,該市居民的漢語發音存在著明顯的本地口音與移民口音之別。總體上,攀枝花市方言可以劃分為兩大類:
攀枝花市本地方言是世居境內三代或三代以上本地人使用的方言總和,形成時間已有百年以上。其使用範圍主要在東區銀江鎮、西區格里坪鎮、仁和區、鹽邊縣以及米易縣,使用人口約計50餘萬(包括部分少數民族人口)。攀枝花市本地方言從來源來看,分屬西南官話滇西片、昆貴片和成渝片,主要有:
攀枝花城市人口中90%以上是1965年「三線建設」以來陸續遷居今攀枝花的全國各地移民及其後裔。移民來到攀枝花的四川人、重慶人較多,約占整個攀枝花城區總人口的70%以上,其次是東北人、武漢人、天津人、上海人等。從語言角度來說,攀枝花城區幾乎匯集了西南官話的全部方言語種,體現出移民城市特有的語言風貌。但就其人員相對聚居在一起、方言相對保持較好、而又有一定影響力來看,在攀枝花城區比較有代表性的巴蜀方言有:南充話、成都話、重慶話、內江話、瀘州話等。在攀枝花市區出生並在此長大的移民子女及其後代受家庭環境影響,其漢語發音一般都帶有父母原籍方言的口音,同時又受各個移民方言的影響;而在攀枝花市區本地人居多的地區,移民子女及其後代的漢語口音受本地方言影響更甚[20][21]。
比較著名的特色食物有老鹽邊羊肉米線、油底肉、撒蓮涼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的媒體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的信號均可在攀枝花市接收[22]:911。四川廣播電視台在部分時段播出攀枝花市所屬區域的地方新聞。中共攀枝花市黨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還擁有攀枝花廣播電視台,該台為攀枝花市主要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也是攀枝花市融媒體中心的一部分[23]。
教育
攀枝花市是攀西地區的教育中心,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普通中學65所,普通小學299所,幼兒園17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20190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10774人,普通中學在校生67544人。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達147736人,其中,小學在校生98729人,初中在校生49007人。幼兒在園29799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44人(含隨班就讀學生)。普通高校專任教師1051人,中職專任教師360人,普教專任教師9736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044人,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2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8%,小學和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為100%和92.6%。[24]
旅遊
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攀枝花市,旅遊資源獨特,集溶洞、石林、瀑布、溫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世界第三高壩、象牙微雕鋼城為一體;擁有國家、省級森林公園多處,被稱為植物學家的天堂,其中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原始蘇鐵林,這裡鐵樹年年開花,被譽為奇觀。還有植物立體分布的大黑山;有號稱「中華奇洞」的米易龍潭溶洞;有稀有的氡氣溫泉;有舉世驚嘆的攀鋼和雄奇的二灘高峽平湖;有奇趣橫生、有驚無險的「萬里長江第一漂」。熱帶水果、水產品及水晶、瑪瑙、翡翠等寶玉石和稱為「硯中奇品」的苴卻硯等旅遊商品豐富多彩。開闢了桃花節、陽光之旅、潑水節、龍舟節和風箏節等旅遊項目和節慶活動。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 二灘水電站
- 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地質公園)
- 紅格溫泉
-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歐方營地
- 中國歷史文化民村——迤沙拉
-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米易縣龍潭溶洞風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鑫島遊樂城(國家AA級旅遊景區)
- 大黑山省級森林公園
- 岩神山
- 寶鼎獼猴生態觀光區
城市殊榮
友好城市
其他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