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潮型驅逐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朝潮型驅逐艦(日文:朝潮型駆逐艦/あさしおかたくちくかん,英文:Asashio class destroyer),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艦級,是大型化量產型驅逐艦的基礎。朝潮型共有10艘同型艦。
Remove ads
概述
朝潮型為1934年第二次補充計劃中規劃的10艘大型驅逐艦[10] 。基於裁軍條約限制建造的中型驅逐艦(初春型與白露型)作為艦隊決戰型驅逐艦無法滿足海軍的戰力需求,海軍轉向建造朝潮型驅逐艦[11] 。朝潮型在施工開始前後發生第四艦隊事件,並在計劃修訂後繼續施工[12] ,於1937年(昭和12年)至1939年(昭和14年)完成[13] 。在竣工前後,由於偶然的事故[14][15],艦艉進行修改和翻新。驅逐艦艦隊於1940年成立[16] 。
朝潮型被視為艦隊決戰型驅逐艦的一種特殊類型,並成為之後夕雲型的基礎。[15] [17]但是,朝潮型的巡航能力沒有達到海軍軍令部的要求, 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畫將規劃建造陽炎型驅逐艦[18]。
建造背景
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 規定日本無法建造超過1500噸(標準排水量)的驅逐艦,因此,海軍建造第一次補充計劃中的初春型驅逐艦(計劃1,400噸),以在限定的排水量內擴張軍力。 [11] 。初春型同時使使排水量維持在條約規定之內,又攜帶特型驅逐艦的武器(計劃中的1,680噸),這種不合理的設計存在穩定性問題並需要大規模翻修。 因此,初春型及其改進型白露型都各在建造6艘後停產。在1934年的第二次補充計畫,原本計劃建造14艘白露型驅逐艦,但日本退出倫敦海軍條約後,白露型的建造在完成10艘後中止,改建造10艘較大的朝潮型驅逐艦。
這個時期,人們預計決定性戰役的規模將擴大,對船艦機動性和續航力的需求也增加[11] 。國際形勢將因九一八事變,日本退出國際聯盟與裁軍條約變得緊張。朝潮型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
建造計畫與設計
計劃編號為F48[2]。最初的計劃是根據從友鶴事件中汲取的教訓所制定[19]。
首艦朝潮號建造不久發生第四艘艦隊事件,迫使變更設計(設計變更後的參數請參考匯總表中的數值)。排水量比原計劃增加(根據海軍造船技術概要,排水量增加約100噸[20]),速度為34.85節。實際的海試結果為(以下是「大潮」的數據,但估計船尾的形狀已更改)
- 速度:35.98節(計劃34.85節)
- 巡航範圍:5190海里/ 18節(計劃的4000海里/ 18節)
朝潮型上層建築的配置基本上沿襲白露型 [21]。
朝潮型的船體與吹雪型驅逐艦類似[10]。完工後其排水量比吹雪型的排水量大[21]。由於在設計階段注重回復性能,因此整體輪廓較吹雪型低。低乾舷使風壓面積小,提高回復性,另外能見度低有利於戰鬥。船艏的干舷仍維持足夠的高度以實現高速性能[22],其高度與吹雪型的高度[23]相當。
朝潮型配置與特型驅逐艦相同的50倍徑三年式127毫米雙連裝主炮[14],一座在船艏甲板上,兩座在後方[23]。炮塔型是C型,與白露型驅逐艦的相同。朝潮型主砲的最大仰角為55度,但最大仰角的射速為每分鐘4發(水平11發),炮彈和彈藥分別裝填,因此本型炮實際上無法進行有效高射作戰。而相對當時美國海軍的驅逐艦採用的是38倍徑12.7厘米主炮,並有炮彈和彈藥半自動裝填系統,射速是任何仰角每分鐘15發的技術、結構差距而言更為明顯。[24]
根據計劃,朝潮型應配備兩座93型13毫米雙聯裝機槍和四座機槍,但在1938年(昭和13年)的年度報告中,僅朝潮時配備兩門25毫米雙聯裝機槍[25][26]。另外,在荒潮的官方藍圖中,它配備有兩座40毫米單大炮,但未能從照片等中確認。
與初春型和白露型一樣,機槍安裝在第二個煙囪之前的機槍架。煙囪的形狀與正常的煙囪相反,其前部狹窄,似乎第二個煙囪的機槍架面積增加了[21]。
戰爭期間增加的機槍有很多不清楚的細節。朝潮型在あ號作戰前後拆除第二個炮塔,被兩門25毫米三發機槍取代,13毫米機槍被替換為25毫米三聯裝機槍。艦橋前安裝機槍架,並安裝一座25毫米雙聯裝機槍。朝潮型共配備四座25毫米三聯裝機槍和一座雙聯裝機槍[27]。據說還有配拜其他25毫米單裝機槍。
朝潮型搭載兩座與白露型相同的九二式四連裝魚雷發射管 [25]。防護罩的形狀與白露型相同,但與陽炎型不同 。另外還安裝初春型採用的重新裝填裝置,並且在第二煙囪的兩側安裝第一發射管的備用魚雷,並在後面的上部結構中安裝第二個 。
輸出功率與特殊型驅逐艦同為為50,000馬力,[29]。朝潮型安裝兩座新設計的艦本式高、中、低壓渦輪機,而巡航渦輪機通過減速齒輪連接到中壓渦輪機。吹雪型驅逐艦的機房被一座中央隔牆分為左右兩間,但是朝潮型取消隔牆,機房變成只有一個 。要達到35節的速度必須要有52,000馬力[22] ,這在後來的陽炎型中實現。
在日本海軍驅逐艦中,朝潮型將船內電氣系統更改為220V AC [30]。當時的戰艦使用直流電,交流電能降低電氣設備的重量和體積,耐用性和可維護性也得到了改善[14]。據說重量比過去的軍艦[14]降低25%。同時期的明石號修理艦採用440V AC,從那時起,新造軍艦皆採用交流電。
改裝
朝潮型竣工後因船艦的迴旋半徑過大,海軍部將艦艉水線附近由圓形修改為帶有節的形狀(與陽炎號類似),舵的形狀也有變更。[15][20]另外,推進器的轉速從計劃的每分鐘380轉降到每分鐘350轉。將推進器的直徑從3.40公尺減少到3.28公尺,並將計劃轉速減少到每分鐘375轉後,結果速度增加0.7節左右。這個修改只適用最初的4艘(朝潮號、大潮號、満潮號、荒瀨號) ,朝雲號後的6艘均有修改艦尾,推進器直徑仍保持3.4公尺。《海軍造船技術概要》顯示山雲之後的同型艦推進器直徑為3.4公尺。
海軍於1937年12月29日對朝潮號渦輪機進行開放式檢查時,發現部分渦輪葉片受損,並於次年1月19日成立特別發動機調查委員會。人們曾懷疑所有日本海軍艦船都存在問題[31]。調查的結果發現原因是渦輪葉片的共振,而其他船艦沒有問題,這是安裝在朝潮型上的渦輪特有的現象。此問題在採取措施後得到解決。
艦歷
1937年中完成的三艘船「朝潮」、「大潮」與「滿潮」航行到中國中部,期間大約一個月,直到年底[16][13]。從1938年(昭和13年)開始,每艘船都變成備用船,並進行翻新工程;從1940年(昭和15年)開始,船艦被依次編入艦隊。
在戰爭初期,朝潮,大潮,滿潮和荒潮組成第八驅逐艦艦隊,參與南方作戰,例如巴塘海峽戰役。第八驅逐艦隊作為第7艦隊的直接防禦部隊參加中途島海戰。之後第八驅逐艦隊調至索羅門群島。1943年(昭和18年),大潮被長鰭鮪魚號潛艦擊沉,朝潮、荒潮在俾斯麥海海戰沉沒。滿潮號以第一遊撃部隊第三部隊(西村艦隊)的成員身份參加雷伊泰灣海戰,並在蘇里高海峽海戰沉沒。
戰爭開始時,山雲、夏雲、朝雲、峯雲組成第九驅逐艦艦隊,參加爪哇海戰役。其中山雲號在1941年12月的仁牙因灣登陸作戰中觸雷,離開戰場進行維修直到次年9月。1942年10月和次年3月,夏雲號與峯雲號在索羅門群島戰役中沉沒。倖存的朝雲號連同回歸的山雲號以及第八和第二十四驅逐艦艦隊倖存的満潮號改隸西村艦隊,並參加雷伊泰灣海戰,三艦在蘇里高海峽海戰被擊沉。
霰號、霞號與陽炎型的陽炎、不知火組成第十八驅逐艦艦隊,作為第一航空艦隊(南雲艦隊)的直衛艦,參與突襲珍珠港、印度洋空襲與中途島戰役。霰號於1942年7月5日行動在基斯卡灣沉沒,霞號、不知火號也被魚雷擊傷。維修工作完成後,她們被轉移到北部單位,執行護航任務。在雷伊泰灣海戰中,她們隸屬第二遊撃部隊(志摩艦隊),參加蘇里高海峽海戰,只有霞號倖存。之後霞號參加多號作戰運輸行動三次,禮號作戦,於北號作戦後返回本土。最後,霞號同大和號戰艦與第二水雷戰隊參加天號作戰的坊之岬海戰,遭到美軍飛機攻擊失去行動能力。最後接受冬月號驅逐艦的雷擊處分沉沒。
同型艦
- 朝潮 [II](あさしお / あさしほ)
- 1937年8月31日竣工(佐世保海軍工廠)。1943年3月3日沉沒。
- 大潮(おおしお / おほしほ)
- 1937年10月31日竣工(舞鶴海軍工廠)。1943年2月20日(21日)沉沒。
- 滿潮(みちしお / みちしほ)
- 1937年10月31日竣工(藤永田造船所)。1944年10月25日沉沒。
- 荒潮(あらしお / あらしほ)
- 1937年12月20日竣工(神戸川崎造船所)。1943年3月3日沉沒。
- 朝雲(あさぐも)[32]
- 1938年3月31日竣工(神戸川崎造船所)。1944年10月25日沉沒。
- 山雲(やまぐも)
- 1938年1月15日竣工(藤永田造船所)。1944年10月25日沉沒。
- 夏雲(なつぐも)[33]
- 1938年2月10日竣工(佐世保海軍工廠)。1942年10月12日沉沒。
- 峯雲(みねぐも)[34]
- 1938年4月30日竣工(藤永田造船所)。1943年3月5日沉沒。
- 霞 [II](かすみ)[35]
- 1939年6月28日竣工(浦賀船渠)。1945年4月7日沉沒。
- 霰 [II](あられ)
- 1939年4月15日竣工(舞鶴海軍工廠)。1942年7月5日沉沒。
驅逐艦艦隊的變遷
從早期到中期落成的8艘朝潮級組成驅逐艦艦隊,每隊4艘。最後兩艘與陽炎型組成驅逐艦艦隊。
第二十五驅逐艦艦隊由隸屬佐世保鎮守府的朝潮,大潮,満潮和荒潮編成。她們繼承1937年10月31日解散的4艘樅級驅逐艦,為第三代第二十五驅逐艦艦隊。 1939年11月1日(昭和14年),橫須賀鎮守府的4艘吹雪型驅逐艦組成的第八艘驅逐艦艦隊移交給吳鎮守府的第二十驅逐艦艦隊,4艘朝潮型改為第八驅逐艦艦隊。由於服役起渦輪機葉片就接連損壞,轉移到橫須賀後,所有屬於這個驅逐艦艦隊的船艦進行整修。
- 1937年10月31日(昭和12年):編成。
- 1939年(昭和14年)11月1日:轉移至橫須賀鎮守府,並更名為第八驅逐艦艦隊。隸屬第二艦隊第二水雷戰隊。
- 1942年2月20日:大潮、滿潮在巴塘海峽戰役損壞。
- 1942年4月10日:轉移到第二艦隊第四水雷戰隊。
- 1942年5月15日:大潮、滿潮離隊[36] ,被指定為特別役務驅逐艦[37] 。
- 1942年6月7日:中途島海戰為三隈號重巡洋艦與最上號重巡洋艦護航期間,朝潮和荒潮受損。
- 1942年7月14日:朝潮和荒潮被指定為特別役務驅逐艦[38] 。
- 1942年8月1日:朝潮和荒潮被指定為橫須賀鎮守府警衛隊驅逐艦[39] 。
- 1942年(昭和17年)11月13日: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滿潮受損離開前線。
- 1942年12月29日:大潮編入[41] 。
- 1943年(昭和18年)2月21日:大潮沉沒,於4月1日除籍。
- 1943年3月3日:俾斯麥海海戰中朝潮、荒潮沉沒,於4月1日除籍。
- 1943年4月1日:艦隊解散[42] 。
- (1943年10月31日:滿潮轉移至第二十四驅逐艦艦隊[43] )
本艦隊由隸屬橫須賀鎮守府的山雲、夏雲、朝雲、峯雲編成。編隊時,因為橫須賀鎮守府已存在第一至第十驅逐艦艦從,因此成為第四十一驅逐艦艦隊。 1939年11月15日兩艘初春型驅逐艦和兩艘白露型驅逐艦由第九驅逐艦艦隊轉移至佐世保鎮守府的第二十七驅逐艦艦隊,第四十一驅逐艦艦隊改名第九驅逐艦艦隊,為第五代第九驅逐艦艦隊。由於改裝工作,第九驅逐艦艦隊較晚才加入水雷戰隊。
- 1938年2月10日:編成。
- 1939年11月15日:更名為第九驅逐艦艦隊。
- 1940年11月15日:隸屬第二艦隊第四水雷戦隊。
- 1942年5月15日:山雲離開艦隊以修復損壞[36] ,並被指定為特別役務艦[37] 。
- (1942年10月1日:山雲修理完成且被指定為警備驅逐艦,並移交給橫須賀鎮守府海面防備隊[44] 。 )
- 1942年10月12日:夏雲在埃斯佩蘭斯海角海戰中沉沒,於11月15日除籍。
- 1943年(昭和18年)3月5日:峯雲在貝克特海峽戰役中沉沒,於4月1日除籍。
- 1943年4月1日:轉移至第5艦隊第一水雷戰隊。與第二十一驅逐艦艦隊的薄雲、第二十驅逐艦艦隊白雲合併[42] 。
- 1943年(昭和18日)9月1日:編入吳鎮守府的預備艦霞[45]。
- 1943年10月31日:朝雲轉至第十驅逐艦艦隊[43] 。
- 1944年3月1日:從第九艦隊編入不知火號驅逐艦 [46] 。
- 1944年(昭和19年)3月16日:白雲沉沒,於3月31日除籍。
- 1944年3月31日:解散(更名為第十八驅逐艦中隊,然後轉移到下面的第十八驅逐艦艦隊) [47] 。
第十八驅逐艦艦隊由吳鎮守府的霰、霞和陽炎型的陽炎、不知火編成。她們繼承1935年4月1日解散的四艘磯風型駆逐艦,為第三代第十八驅逐艦艦隊。
- 1939年(昭和14年)11月15日:編成。隸屬第二艦隊第二水雷戰隊。
- 1942年(昭和17年)7月5日:霰號被咆哮者號潛艦擊沉,於7月31日除籍。
- 1942年7月20日:陽炎號改隸第十五驅逐艦艦隊[48] 。
- 1942年8月13日:霞號和不知火號離隊以修復損壞,霞號前往吳鎮守府加入預備艦隊。不知火號作為舞鶴鎮守府預備艦。
- 1942年8月15日:解散[49] 。
- (1943年9月1日:霞號修復完成,移交給第九驅逐艦艦隊[45] 。 )
- (1943年11月15日:不知火號修復完成,移交給第九驅逐艦艦隊。 )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