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株洲市

中國湖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株洲市map
Remove ads

株洲市,簡稱,古稱建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湖南省東部。市境北界長沙市,西鄰湘潭市衡陽市,南接郴州市,東靠江西省萍鄉市吉安市。地處羅霄山脈西麓,南倚南嶺山脈,北達長沙盆地,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主要河流有北部的淥水和南部的洣水,均自東而西注入湘江。全市總面積12,262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約388萬人,株洲是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首批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市人民政府駐天元區天台路58號

快速預覽 株洲市 株, 國家 ...

株洲既是一座城市精神為「火車頭精神」的新興移民城市[2],也是一座有歷史溯源的城市。華夏先祖炎帝的陵寢即位於該市炎陵縣境內。而株洲的城市定位為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徵的生態宜居城市,電力機車、飛機發動機、硬質合金和化工產品等產業的競爭力保持全國領先地位的同時。此外,藉助發達便利的鐵路交通網絡,該市蘆淞區的小商品市場和服裝鞋帽市場在整個中南地區均處於領先地位。[3]

Remove ads

歷史

株洲古稱建寧,別稱櫧洲。三國東吳於今株洲市蘆淞區境內設隸屬於長沙郡的建寧縣,為株洲建縣之始。而地名「株洲」「櫧洲」則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洲二字的來由,一說「株」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之「洲」,從而聯綴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名「株洲」。自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後,株洲之名沿用至今。[4]

古代史

  • 遠古時期,在今株洲市炎陵縣境內鹿原陂安葬了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
  •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國黔中郡
  • 前223年,滅楚,株洲屬黔中郡。
  • 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
  •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湘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築縣城於今株洲市慶雲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
  • 三國太平二年(257年)建寧縣治從櫧洲遷駐淦田(今淥口區淦田村,現存有建寧故城)。
  •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建寧縣治又復遷櫧洲。
  • 265~420年,晉代建寧縣治仍駐櫧洲,屬古荊州長沙郡。
  • 420年~589年,南朝時期,建寧縣屬湘州長沙郡。
  • 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廢建寧縣入湘潭縣
  • 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州治在今攸縣縣治)。
  • 貞觀元年(627年),廢除南雲州,取消建寧縣。建寧縣域劃歸湘潭、醴陵兩縣。
  •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株洲廳。「株洲撫民府」位於現蘆淞區樟樹坪。
  • 民國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廳」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納入湘潭縣管轄。
Remove ads

近現代史

Thumb
株洲市都市計畫展覽館中有關歷史沿革的展示
  • 1934年(民國23年),設湘潭縣株洲鎮。
  • 1947年(民國36年),湘潭縣株洲鎮和白關鄉、昭陽鄉合併為株洲鄉。
  • 1949年8月3日,株洲解放。在湘潭縣下設株洲區,轄株洲鄉,藕靈鄉。
  •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屬長沙專區。6月29日,長沙專區專員公署令決定宣布成立株洲市人民政府,自7月1日(實際自7月17日)起正式對外辦公。
  • 1953年,株洲市改為省轄市。 
  •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地級市,由省委直接領導,成為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地級市。
  • 1983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株洲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將原屬湘潭地區攸縣茶陵縣醴陵縣酃縣劃歸株洲市管轄。
  • 2018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株洲縣,設立株洲市淥口區。

地理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為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產過噸的縣(市)就產生在株洲管轄的醴陵市。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金、錫、鈾、鉬、銅、銀、鈮、鉭、稀土、螢石、石膏、矽石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等40餘種,為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產和礦藏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植被所具有的多樣性特徵,為多層次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株洲市地貌類型結構: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布。

株洲市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總括來說株洲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

更多資訊 株洲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Remove ads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株洲市委員會 ...

區劃沿革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縣級株洲市。1953年改為省轄市,郊區分為郊東區、郊北區,共轄32個鄉。1955年2月22日,郊東區、郊北區合併為郊區,轄22個鄉。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地級市,由省委直接領導,成為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地級市。1958年9月5日,撤銷鄉級建置,株洲市郊區所轄5個大鄉合併組成株洲市郊區公社。1965年4月30日,析設株洲縣,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駐淥口鎮,株洲縣歸口株洲市。1966年1月18日,復置郊區。1970年7月8日,城區設立3市轄區(縣級)即東區、南區和北區。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將原湘潭地區攸縣茶陵縣醴陵縣酃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轄區人口308.12萬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縣改為設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縣更名為炎陵縣。1997年7月,撤銷東區、南區、北區、郊區,調整設立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天元區。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株洲雲龍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分別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市級行政、經濟管理權限。株洲市現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雲龍五區和縣級醴陵市、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5縣市,以及113個鄉鎮。2018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撤銷株洲縣,以原株洲縣的行政區域設立株洲市淥口區。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株洲市現轄5個市轄區、3,代管1個縣級市

株洲市還設立以下行政管理區

更多資訊 株洲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9] ...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87.11萬人[13],較上年減少1.2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0.53萬人,較上年增加0.77萬人;鄉村人口106.58萬人,較上年減少1.99萬人;城鎮化率為72.47%,較上年提升0.43個百分點。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902,738人[14]。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857,1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5,638人,增長1.18%,年平均增長率為0.12%。其中,男性人口為1,978,431人,占總人口的50.69%;女性人口為1,924,307人,占總人口的49.3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2.81。0-14歲的人口為713,346人,占總人口的18.28%;15-59歲的人口為2,412,050人,占總人口的61.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77,342人,占總人口的19.92%,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67,154人,占總人口的14.53%。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781,072人,占總人口的71.2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121,666人,占總人口的28.74%。

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株洲市共有漢族人口3,565,258人,占地區人口的99.54%;少數民族人口16,562人,占地區人口的0.46%;中國55個少數民族有43個民族分布。株洲少數民族以散居為主;世居少數民族為瑤族畲族,其中畲族人口占湖南畲族人口的第1位。畲族集中地為炎陵縣,分布於十都鎮洋歧畲族村、壟溪鄉西坑村與深渡村、中村鄉龍潭村;瑤族聚集地為炎陵縣龍渣瑤族鄉

人口總量上,土家瑤族人口過2千人,達到3,705、2,957和2,544人,分別占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的22.37%、17.85%和15.36%;過千人的還有壯族,人口達到1,587、1,106和1,104人;滿族人口過5百人,分別為910和821人;蒙古白族人口過2百人,哈尼布依維吾爾族人口過百人,其餘都在百人以下[15]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866,501人,占99.0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6,237人,占0.9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8,481人,增長0.74%,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43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7,157人,增長89.9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43個百分點。

Remove ads

經濟

更多資訊 區縣, GDP (本幣) ...

201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3003.13億元,增長7.9%。財政總收入321.8億元,增長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2%;房地產開發投資402.9億元,增加0.8%;商品房銷售面積684.5萬平方米,下降2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4.6億元,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53元,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21680元,增長9%。[17]

株洲有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株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兩型社會示範區——雲龍示範區

Remove ads

交通

公路

株洲處於京廣運輸大動脈與上海—瑞麗運輸大動脈的交匯處,公路交通通達度較高,有多條國道、高速公路穿境。市區方面,道路呈現「三環七射」的總體框架,市中心通過紅易大道、芙蓉大道等聯繫長沙湘潭;市域方面,早在2009年實現「縣縣通高速」。隨著2013年12月壟茶、炎汝高速貫通,株洲市境內所有規劃的高速公路均已實現通車。

國道

國家高速公路

省級高速公路

鐵路

株洲是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京廣、滬昆兩條鐵路幹線交匯之處,素有「南株北」之稱。市域內設有多個火車站,其中,株洲北站為特等編組站,株洲站為客運特等站,高鐵株洲西站為武廣客運專線上最大的中間站。隨著2013年12月28日衡茶吉鐵路貨運開通,株洲實現「縣縣通鐵路」。此外,負責生產國鐵機車的中車株洲電力機車廠房,亦設於株洲鐵路樞紐內,並接駁株洲北站,而附近亦設有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中車時代電氣工廠。

鐵路幹線

鐵路支線

城際鐵路

長株潭城際鐵路在株洲全長約23.7千米,設九郎山田心東大豐、株洲、株洲南[18]5個車站,從北至南經過白馬壟、軌道科技城、雲龍新城、株洲舊城區和七斗沖區域。通車後,株洲市中心到長沙市中心將僅需二十餘分鐘。

市區公共運輸

株洲是國家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全國首個「電動公交城」,也是繼杭州廣州後第三個正式開放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城市,在環保交通、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等方面領跑湖南。2013年,株洲成為湖南省第二個公交都市示範工程創建城市[19]。公共運輸系統中,株洲公交車全面使用清潔能源,在全國範圍內率先試點無飲食車廂[20];而株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起步早、發展快、質量高,租賃網點遍布全市五區,主要幹道均設置自行車綠道,3小時內免費租賃。以此為主題央視拍攝了《自行車上的城市》節目,介紹株洲與荷蘭城市阿姆斯特丹在建設城市低碳交通上的努力[21]

智軌

為打造公交都市,株洲率先建設開通了全球首個智軌系統。智軌列車依靠動力電池運行,不設接觸網,列車藉助地標線,通過自動循跡與軌跡跟隨技術,實現車輛在虛擬軌道上的類軌道行駛。根據規劃,株洲智軌示範線總里程為12公里,分兩期建設。其中首期工程位於株洲神農大道,從神農大劇院站首發,途徑珠江北路站、黃河北路站、體育中心站,共4個中央島式站台,全長約3公里;二期線路全長約9公里,與一期連接形成12公里智軌示範環線,設於長江南路、長江北路和衡山路。2018年5月8日,株洲智軌A1線首期工程開啟了為期三個月的試運營。[22]

地鐵

規劃修建4條地鐵線路,4條地鐵線呈風車放射狀,共108.6千米。其中1、2號線為主骨架,3、4號線為遠景預留線。1號線起於京廣高鐵株洲西站、止於雲龍示範區,全長32.5千米,橫向貫通株洲城。2號線起於石峰區、止於淥口鎮,全長27.8千米,縱向貫通株洲城。3號線起於白馬壟站,止於航空城,全長33.9千米。4號線起於金山新城,止於株洲火車站,全長14.4千米。[23]

航空及水運

株洲航空及水運條件較好。航空方面,最近的民用機場為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離株洲市區約37千米,車程約25分鐘;另外,位於株洲市蘆淞區五里墩的株洲通用機場已於2012年開工建設。水運方面,長江支流湘江從株洲城市中心穿過,可通行千噸級船舶。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建成後,航運條件將進一步得到改善。

商業

Thumb
株洲電視塔

株洲娛樂購物繁華可現,中心商圈被媒體譽為「三湘第一商圈」。株洲主要的傳統商業街有建設南路、鐘鼓嶺步行街區、新華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橋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車站蘆淞市場群(年成交額500億元以上)、中心廣場、長江廣場、紅旗廣場、文化路口等。大型百貨商場有:平和堂、王府井百貨、株洲百貨大樓、天虹百貨、美美百貨、步步高百貨、銀座百貨、東都文化廣場、天元購物廣場、荷塘購物廣場、富華商業廣場、家潤多廣場、世貿廣場等。另外,家樂福、華潤萬家、沃爾瑪、麥德龍等零售巨頭一應俱全。[來源請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育

高等教育

  • 湖南工業大學(原株洲工學院)
  • 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獨立學院)
  • 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獨立學院)

高等專科

高中

  • 株洲市第一中學
  • 株洲市第二中學
  • 株洲市第三中學
  • 株洲市第四中學
  • 株洲市第八中學
  • 株洲市第十三中學
  • 株洲市第十八中學
  • 株洲市九方中學
  • 株洲市鳳凰中學
  • 株洲市南方中學
  • 株洲市天元中學
  • 株洲市九方雙語中學
  • 株洲市瀟湘雙語中學
  • 株洲市建寧中學
  • 株洲市遠恆嘉景炎高級中學

小學

  • 株洲市北星小學
  • 株洲市九方小學
  • 株洲市白鶴小學
  • 株洲市銀海小學
  • 株洲市何家坳小學
  • 株洲市清水塘小學
  • 株洲市天元小學
  • 株洲市樟樹坪小學

民辦學校

  • 北京師範大學株洲附屬學校
  • 株洲市景弘中學
  • 株洲市景炎中學

友好城市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