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城市
中國吉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城市,簡稱洮,舊稱洮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吉林省西北部。市境東鄰松原市,北抵黑龍江省大慶市、齊齊哈爾市,西接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南界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地處松嫩平原西部,科爾沁草原東部。嫩江流經東北部邊界,其支流洮兒河自西往東橫貫中部。境內湖沼(泡子)眾多,分布廣泛,市人民政府駐洮北區文化東路1號。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史
遼時,在這裡設長春州,治所在今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城四家子古城。長春州是遼朝皇帝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等四位皇帝的行宮,是遼朝春季的政治中心,是遼代東北路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金朝時期,長春州沿用繼續至金天德二年(1150年),後降為長春縣,隸肇州(前郭縣塔虎城)管轄。金承安三年(1198年)又在此復設泰州,城址仍在城四家子古城。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洮南府,隸屬盛京將軍。同年設開通縣、靖安縣,隸屬洮南府。十二月,設大賚廳,隸屬黑龍江將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安廣縣,隸屬洮南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撤將軍,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洮南府、開通縣、靖安縣、安廣縣隸屬奉天省,大賚廳隸屬黑龍江省。宣統二年(1910年),設鎮東縣,隸屬奉天省。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廳,存道、縣,境內各縣隸屬奉天省洮昌道和黑龍江省龍江道。民國四年(1915年),設瞻榆縣,隸屬奉天省洮昌道。滿洲國時期,境內各縣隸屬龍江省。
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後,境內各縣隸屬嫩江省。1946年,先後隸屬吉江行政主任公署、嫩江省、遼吉區行政公署。1947年,隸屬遼北省。1949年,隸屬黑龍江省。1954年,劃歸吉林省。
1954年8月,吉林省白城子區專員公署成立,轄洮南、白城、鎮賚、安廣、大賚、開通、瞻榆、乾安縣。1955年,改稱吉林省白城專員公署(簡稱白城專署)。1956年,長嶺、雙遼縣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簡稱前郭縣)劃歸白城專署。1958年10月,白城鎮與部分郊區合併,設白城市(縣級);白城縣餘部20個鄉鎮與洮南縣合併為洮安縣;大賚、安廣縣合併為大安縣;開通、瞻榆縣合併為通榆縣。同年11月,扶餘縣劃歸為白城專署,雙遼縣劃歸四平專署。1968年8月,成立白城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劃歸白城專區(1979年7月,復歸內蒙古自治區)。1973年7月,白城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白城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改稱白城地區行政公署。
1987年7月、1988年11月,洮安縣、大安縣先後改設洮南市(縣級)、大安市(縣級)。1991年3月,前扶經濟開發管理區成立,地、廳級建制,隸屬吉林省人民政府,扶餘市和前郭縣劃歸前扶經濟開發管理區。1992年6月,設立松原市(地級),長嶺、乾安縣劃歸松原市。1993年8月,撤銷白城地區行政公署,設立白城市(地級)。撤銷白城市(縣級),設立洮北區。白城市轄鎮賚縣、通榆縣、洮北區,代管大安、洮南市。
地理
白城市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科爾沁草原東部,北緯44°13'至46°18',東經121°38'至124°22',東西橫跨230公里,南北距離211公里。東南接松原市,北連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西鄰內蒙古興安盟。距省會長春333公里,齊齊哈爾市218公里,烏蘭浩特83公里。
白城市年均日照時數2919.4小時,年均氣溫4.9℃,無霜期157天,年均降水量407.9毫米,屬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551,378人[10]。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032,356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480,978人,下降23.67%,年平均增長率為-2.66%。其中,男性人口為770,277人,占總人口的49.65%;女性人口為781,101人,占總人口的50.3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8.61。0-14歲的人口為171,653人,占總人口的11.06%;15-59歲的人口為1,013,731人,占總人口的65.3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65,994人,占總人口的23.59%,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45,625人,占總人口的15.83%。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844,632人,占總人口的54.4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706,746人,占總人口的45.56%。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52,720人,占93.6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98,658人,占6.3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493,389人,下降25.35%,占總人口比例下降2.1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2,411人,增長14.3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2.12個百分點。其中,蒙古族人口減少218人,下降0.4%,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82個百分點;滿族人口增加3,494人,增長13.2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63個百分點;朝鮮族人口增加7,965人,增長824.53%,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53個百分點。
Remove ads
交通
資源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