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通遼市

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辽市map
Remove ads

通遼市蒙古語ᠲᠦᠩᠯᠢᠶ᠋ᠣᠣ
ᠬᠣᠲᠠ
中蒙通用轉寫Tüngliy'oo Xota鮑培轉寫Tüngliyou qot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前身為哲里木盟[註 1]。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華北地區東北部。市境北抵興安盟,西北接錫林郭勒盟,西南鄰赤峰市,東南界遼寧省朝陽市阜新市瀋陽市鐵嶺市,東北毗吉林省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地處松遼平原西部邊緣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帶,西北為大興安嶺,中部為科爾沁草原西遼河沖積平原,南部為科爾沁沙地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於市西境匯合成西遼河向東橫貫市境,東南部東遼河為與遼寧省的界河。全市漢族占約50%,蒙古族占約46%,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市人民政府駐科爾沁區阿古拉大街。

快速預覽 通遼市 · ᠲᠦᠩᠯᠢᠶᠣᠤᠬᠣᠲᠠ, 國家 ...
Remove ads

歷史

古代

戰國時期,為防禦東胡入侵,燕國在通遼中南部地區修築燕長城。此後到秦漢時期,均屬遼東郡遼西郡。三國兩晉時期,屬鮮卑。五胡十六國的前燕統治東、西遼河流域,北燕在此設「歸善王」。唐代,在通遼地區南部設饒樂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北部屬室韋都督府

遼代,嫩江流域和東、西遼河流域歸上京道和東京道管轄。科爾沁草原成為遼帝「春捺缽」的重要場所。金代,屬上京路臨潢府及東北路招討司、咸平路咸平府管轄。蒙古帝國崛起後,成吉思汗將弟弟拙赤合撒兒分封於此,奠定了後世科爾沁部的基礎。元代,由遼陽行省開元路、中書省泰寧路和寧昌路管轄。

明初,歸大寧都司管轄。隨後該地區隸屬於兀良哈三衛之一的泰寧衛。明末,成為科爾沁部牧地,逐漸歸附後金。清崇德元年(1636年),科爾沁部六旗、郭爾羅斯部二旗、扎賚特部一旗、杜爾伯特部一旗,於哲里木山(今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境)會盟,因此稱「哲里木盟」。「哲里木」系蒙古語譯音,意為「馬鞍肚帶」。

Remove ads

近現代

民初,原哲里木盟的各旗分屬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其中科爾沁左、右翼六旗屬奉天省、郭爾羅斯前旗屬吉林省,郭爾羅斯後旗、扎賚特旗、杜爾伯特旗屬黑龍江省

民國3年(1914年),在白音泰賚(巴林太來,原屬科爾沁左翼中旗境)設通遼鎮。因當時商旅往來,設鎮之後道路通向東邊的遼源縣(今吉林省雙遼市),由此得名「通遼」。民國7年(1918年)改為通遼縣。[1]

民國18年(1929年)後,南京國民政府將奉天省改名遼寧省,哲里木盟屬蒙藏委員會。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通遼被日軍占領,屬滿洲國興安南省

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將其大部分地區劃歸遼北省。1946年哲里木盟被劃入中共解放區,哲里木盟政府駐科爾沁左翼中旗境內的巴音塔拉。同年,析科爾沁右翼前、中、後三旗及扎賚特旗置興安盟。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通遼縣成為哲里木盟公署駐地。

Thumb
通遼曾在1940年代末歸屬遼北省(地圖左側綠色部分)

1947年扎魯特旗、奈曼旗自昭烏達盟劃入。1948年庫倫旗自昭烏達盟劃入。1949年開魯縣自熱河省劃入,同年撤銷科爾沁左翼前旗,併入彰武縣、科爾沁左翼後旗和庫倫旗;同年撤銷遼北省,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49年哲里木盟盟府駐通遼縣。轄通遼、開魯2縣及扎魯特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庫倫旗、奈曼旗等5旗。1951年由通遼縣析置通遼市,哲里木盟盟府駐通遼市。1953年哲里木盟所屬各旗、縣均由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直轄。1954年恢復哲里木盟,盟府駐通遼市。

1958年撤銷通遼縣,併入通遼市。1964年恢復通遼縣(駐通遼市)。1965年原屬呼倫貝爾盟的科爾沁右翼中旗劃入哲里木盟。轄1市、2縣、6旗。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5年11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霍林郭勒市,以扎魯特旗的霍林河辦事處為其行政區域,駐珠斯花鎮。1986年7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通遼縣,併入通遼市。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哲里木盟和縣級通遼市,設立地級通遼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科爾沁區,以原縣級通遼市的行政區域為科爾沁區的行政區域。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原屬哲里木盟的縣級霍林郭勒市由內蒙古自治區直轄。[2]

地理

地勢

通遼市地勢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呈馬鞍形。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麓余脈的石質山地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22.8%,海拔高度400-1300m;南部為遼西山地邊緣的淺山、黃土丘陵區,占全市總面積的7.0%,海拔高度550-730m;中部為西遼河流域沙質沖積平原,占全市總面積的70.7%,海拔高度120-320m,其中在西遼河流域沖積平原與山地、丘陵之間的過渡地帶分布著起伏不平的沙丘和沙地,海拔高度200-400m。

水系

全市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7條,水系以西遼河水係為主,分布在其支流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教來河以及新開河,還有東遼河下游和遼河幹流的一部分支流、大凌河霍林河的一部分。由於連年乾旱,全市境內遼河、新開河、教來河常年斷流。

氣候

通遼屬大陸性溫帶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季風氣候顯著。冬寒冷長,夏悶熱,春秋兩季較短。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3.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4.1℃,年平均氣溫6.6℃。

更多資訊 1981−2010年間通遼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
Remove ads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 通遼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通遼市現轄1個市轄區、1個、5個,代管1個縣級市

更多資訊 通遼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9] ...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3.4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8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4.63萬人,鄉村人口138.8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02%,比上年提高0.39個百分點。男性人口143.02萬人,女性人口140.4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48萬人,出生率為5.21‰;死亡人口2.51萬人,死亡率為8.8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62‰。[14]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873,168人[15]。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39,153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265,985人,下降8.47%,年平均增長率為-0.88%。其中,男性人口為1,449,181人,占總人口的50.44%;女性人口為1,423,987人,占總人口的49.5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1.77。0-14歲的人口為417,081人,占總人口的14.52%;15-59歲的人口為1,918,926人,占總人口的66.7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37,161人,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45,357人,占總人口的12.0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437,489人,占總人口的50.0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435,679人,占總人口的49.97%。

民族

通遼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數量最多的地級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38,401人,占50.06%;蒙古族人口為1,325,826人,占46.1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108,941人,占3.7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53,878人,下降9.6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6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112,107人,下降7.2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66個百分點。其中,蒙古族人口減少115,449人,下降8.01%,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23個百分點。

更多資訊 民族名稱, 漢族 ...

交通

教育

大學

高中

  • 科爾沁區第二中學
  • 通遼第一中學
  • 通遼第三中學
  • 通遼第五中學
  • 通遼實驗中學
  • 通遼新城第一中學
  • 通遼蒙古族中學

物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勝

名人

城市榮譽

  • 中國金融生態示範城市
  • 國家衛生城市
  • 全國文明城市
  •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全國雙擁模範城
  • 國家園林城市
  • 中國城市綠色競爭力排名第91
  • 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 內蒙古自治區雙擁模範城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