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社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社會
Remove ads

美國社會屬於西方文化體系,其形成可追溯至建國之前的殖民時期。早在北美十三殖民地時代,歐洲移民便在新大陸建立社會與文化基礎,特別是來自英國的移民,他們帶來英語普通法制度以及英國的政治與宗教傳統,深刻影響了後來美國的制度與社會結構。英國文化的主導性地位,使美國早期的社會風貌在語言、法律、教育與禮俗上都帶有鮮明的英倫色彩。此外,愛爾蘭德意志荷蘭法國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移民,也對地方文化與宗教信仰留下重要痕跡[1]

隨著時間推移,美國逐漸成為種族與民族多樣的國家。從19世紀中期起,大規模的歐洲移民帶來了義大利波蘭俄羅斯猶太文化;20世紀之後,亞裔拉丁裔非洲裔人口的增加,使美國社會更具多元性。美國因此常被形容為一個「大熔爐」,象徵不同族群在共同的社會制度下融合為單一的國家文化。然而,近代學者與民眾更傾向以「沙拉碗」比喻美國的社會構造,認為各族群在共享政治與經濟生活的同時,仍保持自身的文化特徵與族裔認同。

美國社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傳統,體現在語言音樂文學電影飲食節慶與生活方式中。雖然英語為主要語言,但各地區的口音與方言亦有一定差異,反映了地理與族群的多樣性。美國音樂從早期的民謠藍調鄉村音樂,到爵士搖滾嘻哈流行音樂,皆展現出不同族群文化的融合與創新。藝術與文學亦反映出美國社會的價值與矛盾,強調個人自由社會流動與對夢想的追求。

在社會結構上,美國人通常以社會階層宗教信仰職業政治立場區分群體。中產階級文化被視為社會的核心,但貧富差距與教育機會仍造成明顯的社會分化。宗教信仰在美國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基督教為主要信仰體系,但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與其他宗教亦廣泛存在,形成宗教多元共存的格局。

美國社會也以高度的地方性與區域差異著稱。新英格蘭地區保留清教徒傳統與教育重視的文化;南方社會歷史上受農業宗教保守主義影響;中西部常被視為「美國心臟地帶」,以家庭與社區價值著稱;西岸則以科技創新與文化開放為特色。都市化移民集中使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士頓等大城市成為多元文化的交匯中心。

Remove ads

人口

種族

美國的種族觀念源於對外貌膚色的區分,早在建國之前便深刻影響社會結構與文化形態。美國商務部下屬的人口普查局人口劃分為五大種族類別,分別是白人黑人非裔美國人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亞裔、以及夏威夷原住民與其他太平洋島民。根據官方定義,「西班牙裔」並非獨立的種族,而是一個涵蓋不同種族背景的族群分類

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資料,全國人口中約有61.6%為非西班牙裔白人,若包括自認為西班牙裔的白人,白人總體約占75.8%[2]。西班牙裔或拉丁裔人口約占18.7%,為全國最大的少數族群;非裔美國人約占12.1%;亞裔約占5.9%;美洲原住民及阿拉斯加原住民約占0.7%;夏威夷原住民與其他太平洋島民約占0.2%[3]。在人口血統構成方面,白人美國人中仍有相當比例源自英格蘭愛爾蘭德國義大利波蘭等歐洲國家,其中西歐北歐裔後代占多數,而東歐南歐裔族群比例相對較低。 [4]

奴隸制度在美國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1865年《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獲得批准前,奴隸制度才被正式廢除。北方州雖較早廢除奴隸制,但其工業經濟在原料供應上仍依賴南方奴隸勞動的成果。重建時期結束後,南方各州實施所謂的吉姆·克勞法,在法律上建立種族隔離制度,使非裔美國人在教育、居住與選舉權上受到制度性歧視。針對非裔的私刑與暴力行為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廣泛存在,直到民權運動時期才逐漸受到抑制。非裔美國人在歷史上曾被制度性排除於主流社會之外,同時亦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傳統與表現形式。20世紀初的「哈林文藝復興」成為非裔文化的象徵,推動了文學、音樂與藝術的創作。爵士樂、藍調、搖滾、饒舌等音樂形式均起源於非裔社群,對美國乃至全球流行文化影響深遠。

亞裔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上同樣經歷長期的排斥與歧視。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禁止華人移民入境,並在隨後數十年間限制亞裔的移民與公民權。二戰期間,約十二萬名日裔美國人被強制送入拘留營,其中近三分之二為美國公民。這些行動後來被承認違反憲法權利,並在1988年由國會通過正式道歉與賠償法案。亞裔美國人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社區,例如舊金山與紐約的華人區,以及韓人、越南人與菲律賓人社群,其飲食與節慶文化已成為美國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拉丁裔墨西哥裔美國人長期面臨制度外的歧視與社會隔離。雖然法律上未明文規定種族分隔,但在教育、就業與居住上,他們常被視為「次等公民」。隨著人口增長與社會運動的推進,拉丁裔文化逐漸對美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今日,美國的天主教徒已成為最大宗教群體,在加利福尼亞與西南部地區甚至超過新教徒。墨西哥文化元素,如街頭樂隊墨西哥菜、節慶與語言,廣泛融入美國日常生活中。

儘管《美國憲法》保障平等權利,但現實中不同族群在經濟與教育機會上的差距依然存在。亞裔美國人在平均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上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部分群體甚至超過白人。然而,部分非裔、美洲原住民與西班牙裔人口在教育資源、就業機會與醫療條件方面仍處於不利位置。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23年的資料,非西班牙裔白人家庭的中位收入約為89,000美元,而非裔家庭約為56,000美元,白人家庭收入仍比非裔高出約六成[5]。貧困率方面,約有17%的非裔美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是全國平均的兩倍以上[6]。根據司法統計局聯邦調查局的報告,非裔在全國兇殺案受害者中仍占顯著比例,反映出貧困與暴力在部分社區中相互交織的現象[7]

Remove ads

社會階級

美國社會的階級結構複雜而多層,雖然多數美國人自認為屬於中產階級,但社會學研究顯示,美國的階級分化在教育、收入與職業聲望之間具有明顯差異。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並影響其生活方式、價值觀、政治行為與文化表現。

在美國社會中,教育被視為階級流動的重要途徑。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通常能獲得收入更高、穩定性更強的職業,並享有較高的社會聲望。收入與職業則進一步強化階級分層,高收入者通常集中於專業、管理與技術領域,而低收入者則多從事服務業體力勞動臨時工作。社會階級不僅是經濟地位的指標,也深刻地滲透到文化消費、語言風格與日常行為中。

早期社會學家凡伯倫(Thorstein Veblen)指出,上層階級的人往往藉由「炫耀性消費」和「揮霍休閒」展示社會地位。他們偏好高端品牌、藝術收藏與專屬的生活方式,以區別於其他階層。對中上階層而言,教育、文化素養與健康意識是核心價值。他們注重子女教育、文化活動與海外旅行,偏好天然材質與有機食品,並以追求身心健康為生活理想。在語言與社交互動上,他們傾向以直接、具權威與理性化的表達方式來體現專業與可信度。

中產階級涵蓋範圍較廣,通常包括擁有穩定收入與一定教育背景的白領職員、小企業主與技術人員。他們重視自我發展與家庭穩定,關注教育投資與財務安全。中產階級的文化特徵常表現為追求「體面生活」,例如購房、旅遊、子女升學與健康保險等。隨著經濟變動與生活成本上升,許多中產階級面臨收入停滯與購買力下降的挑戰,導致經濟不安全感上升。這種情況使部分中產階級在社會認同上更接近工人階層,形成「工作階層多數」的現象。

工人階級則以勞動密集型與實務性職業為主,包括工廠工人、司機、建築工人與零售業員工。他們往往以「實際工作」為榮,認為體力勞動象徵真實的價值與人格尊嚴。工人階級的社會網絡通常較緊密,家庭與社區關係強,有助於抵禦經濟不穩定的風險。由於工作自主性低、晉升機會有限,工人階級常面臨職業疏離感。然而,白領專業人士儘管工作壓力大,卻因能在工作中發揮知識與創意而擁有較高的滿意度。

在職業結構方面,美國的社會階層與職業類型緊密相關。專業人士、管理層與企業高管通常屬於上層或中上階層,而教師護士公務員與技術人員屬於中產階層。服務業從業者與藍領工人則多屬於中下階層或工人階層。與其他後工業化國家相比,美國人的工作時間仍普遍較長,而休假時間明顯較短。根據蓋洛普(Gallup)於2024年的調查,美國全職員工平均每周工作約42.9小時,約有三成的人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5小時。高收入階層的從業者通常工時更長,其中相當一部分每周超過50小時。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3年的統計,美國全職員工平均每年工作約1,811小時,比德國多約300小時,也高於法國丹麥瑞典等歐洲國家。美國的帶薪年假與節假日總計平均僅16至18天,遠少於歐洲國家的30天以上。雖然工作強度普遍較高,但勤奮與長時間工作在美國文化中仍被視為成功與尊嚴的象徵。

收入階層亦影響政治行為英語Theories of political behavior社會參與英語Social engagement。研究顯示,收入較高與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投票率更高,且傾向在政治立場上更為穩定。富裕階層較常支持保守稅收與自由市場的政策,而工人與中下階層則多關注社會福利與就業保障。經濟階層也直接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高收入者通常能享有更完善的醫療資源、更長的壽命與更低的嬰兒死亡率。除此之外,階級差異也滲透至文化消費與社交圈層。上層與中上階層傾向參與文化機關、藝術活動與慈善組織;中產階層注重教育與房產;工人階層則偏好實用與社區導向的消費行為媒體流行文化雖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階級界線,但在居住區域、學校分布與職業網絡中,階層區隔仍相當明顯。

家庭結構

在20世紀中期至後期的美國,很長一段時期內「兩位已婚成人與其親生子女」的核心家庭模式曾是社會主流,但隨著社會變遷,單親家庭、無子女(或選擇無孩)夫婦、再婚及混合家庭形式增多。根據2022年的統計,0至17歲兒童中約有65%與兩位已婚父母同住,而約22%由母親單獨撫養,5%由父親單獨撫養,4%則不與父母同住[8]

家庭戶與住戶層面方面,2024年資料顯示美國約64%住戶屬於家庭戶(即住戶中至少有一人與戶主是親屬關係)。與50年前約79%的家庭戶比例相比,已顯著下降[9]。另一方面,單人住戶比例亦大幅上升。年輕成人離開父母家居住的年齡也延後,2022年約57%的18至24歲男性與55%女性繼續住在父母家中[10]

在經濟角色方面,雙職工家庭比以往更為普遍。在過去,許多家庭以一位成員賺取收入維持運作,通常為丈夫;而當代夫婦雙方共同工作變得越來越普遍。同時,結婚年齡普遍提高,許多年輕人選擇延後結婚或不結婚。雖然核心家庭模式仍存在,但不能涵蓋所有家庭形式,社會學者因此提出「後現代家庭」的概念,用以描述包括單親、無孩家庭、同居未婚伴侶等各種家庭形態[11]

此外,多代同堂的情況也較為常見。 2021年約18%美國人口居住於「多代同堂」家庭,即三代或以上家庭成員共同生活,此現象自1970年代起已快速增長[12]

Remove ads

宗教

在美國社會中,宗教長期以來都是一個關鍵的文化因素之一。雖然《美國憲法》及各級政府機關在法律上強調「政教分離」,但宗教在美國社會中仍具有深遠的文化道德影響。 基督教是美國最主要的宗教。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2023年—2024年美國宗教全貌研究》(Religious Landscape Study),美國成年人口中自我認同為基督教徒的比例為62%。這其中包括約40%認為自己是新教徒、19%認為自己是天主教徒,剩餘約3%屬於其他基督教派(例如後期聖徒教會東正教耶和華見證人等)。在非基督教徒中,約7%的成年人歸屬於其他宗教(其他非基督教信仰),其中猶太教徒占約2%,穆斯林佛教徒印度教徒各約1%。美國是全球僅次於以色列的第二大猶太人聚居地,亦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猶太社群所在地。

美國的基督教人口雖然仍然占多數但相比以往已明顯下降。在2007年,有約78%的美國成年人自認為基督徒;到了2014年這個比例降至約71%;2024年的62%顯示基督徒人口比例持續下降,但最近幾年這種下降似乎放緩或部分穩定[13]。與此同時,無宗教人口的比例在近數十年快速上升。 1999年,美國約有70%人口是教會禮拜場所的成員,但到了2020年已降至47%。 2024年的《美國宗教全貌研究》顯示,年輕一代尤其是Z世代中,約有近半數人自我認同為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或單純沒有特定宗教。這一現象反映了美國社會逐漸世俗化的趨勢,同時也說明宗教文化的形態正在發生變化。在2002年,美國是受訪的先進國家中,唯一有過半數民眾認為宗教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國家,比例約為59%。到2014年,這一比例降至約53%,而在2020年代,數據顯示進一步下降至約41~42%。

Remove ads

兩性關係

美國社會中的兩性關係文化,受宗教信仰、社會價值、經濟條件與法律制度等多重因素影響。在戀愛與伴侶關係方面,美國人常通過宗教團體、學校、職場或朋友介紹來結識伴侶。線下與線上交友服務十分普遍,幫助人們尋找長期或短期關係。同居關係在年輕族群中尤其普遍,許多人在婚前選擇共同生活。過去幾十年來,「先同居、後結婚」或「同居而不結婚」的趨勢不斷增強。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截至 2022 年,美國已婚家庭占全部家庭的約 47%,顯著低於 1970 年的約 71%[14]

婚前性行為方面,美國青少年較早接觸性經驗的現象普遍存在。多項研究顯示,多數美國人於18歲前已發生過性行為,儘管具體比例因時間與研究方法不同而有差異。自1990年以來,美國青少年懷孕率持續下降,這與性教育普及及避孕方式的改進有關。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於2021年的青少年出生率統計數據顯示,每千名15至19歲女性中有13.9人懷孕產子,較1991年的61.8人大幅降低[15]

婚姻制度由美國各州自行制定。2015年起,同性婚姻在全國範圍內獲得合法化[16]。婚禮形式依新人的宗教、種族和傳統而有各種各樣形式,既可由宗教人士主持,也可由法官或市政官員主持。傳統基督教婚禮中,新娘的父親通常象徵性地「交付」新娘,而世俗婚禮則更注重雙方自願與平等的表達。

離婚事務亦由各州負責。1970年代前,申請離婚通常需證明對方有「過錯」,如通姦虐待或遺棄。自1969年加利福尼亞州率先實施「無過錯離婚英語No-fault divorce」制度後,所有州逐步採用這一做法,離婚理由僅需說明「感情破裂」或「不相容」。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22年報告,美國成年女性的結婚率為每千人16.7,離婚率為7.1,較2012年的9.8明顯下降[17]。美國社會對離婚與單親家庭的接受程度相對較高,但經濟因素仍對婚姻穩定性產生顯著影響。收入與教育水平較高的人群離婚率通常較低,而低收入群體更容易受到經濟壓力的影響。州法律規定,若離婚涉及子女,法院可裁定贍養費與探視權,並在部分情況下判決配偶撫養費。

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傳統的性別角色不斷受到挑戰與重塑。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就業機會的擴大,性別分工發生了顯著變化。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2021年數據,25至64歲女性中,約有47.6%擁有學士或更高學位,女性參與勞動力的比例約為56.1%[18]。儘管如此,男性在部分行業和高薪職位中仍占主導地位,性別薪酬差距依舊存在。2023年,美國女性的中位時薪約為男性的83%[19]。男性承擔全職家庭主夫角色的比例仍然較低,但社會對多元家庭模式的接受度正在提高。女性在職場中的地位提升,也推動了社會對性別平等與家庭責任分擔的新認知。

Remove ads

文化

飲食

美國的飲食文化是多元與融合的產物,約在19世紀開始形成獨特風格,其特色源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傳統食譜、美洲原住民的食材運用,以及隨後各波移民群體的影響,及後漸漸展現當地人講究輕鬆自在、簡便快捷的餐飲文化[20]。標誌性的美國食物如蘋果派甜甜圈南方炸雞美式披薩漢堡熱狗,往往被視為本土象徵,但其實多數源於外來食譜的本地化與創新。 法式炸薯條墨西哥卷餅玉米片,以及義大利風格的義大利面料理,都被廣泛吸收並改良為美式風味。

美國家庭餐桌的菜色差異甚大,受到地區背景與家庭文化傳承影響。新移民常延續家鄉的飲食習慣,而這些料理經過時間也可能被「美國化」,形成如美式中國菜美式義大利菜英語Italian-American cuisine美式墨西哥菜英語Mexican-American cuisine等,例如雜碎幸運餅乾加州卷壽司等,都屬於在美國發展出的「外國食物」[21]。在美國大城市,越南菜韓國料理泰國料理等亞洲飲食較為常見,且多以接近原有風味的形式呈現,反映出美國飲食文化中對多樣化飲食的接受度。 德國飲食對美國影響特別深遠,尤其在中西部地區,馬鈴薯、燉肉、香腸、蛋糕與麵食十分常見。漢堡、燉牛肉英語Pot roast烤火腿與熱狗,皆可追溯至德國菜系的影響。

美國快餐業是全球最早成形且規模最大的行業之一。 麥當勞漢堡王必勝客肯德基達美樂等品牌遍布世界各地,並在1940年代首創得來速(drive-through)的經營模式。這些品牌不僅塑造了現代飲食習慣,也成為美國文化與行銷力量的象徵。

Remove ads

衣著

在美國,除了正式的職業裝之外,日常服飾風格普遍隨意且多樣,體現出美國社會崇尚舒適與個性的特點。由於美國人口結構多元,移民文化的影響在服飾中也十分明顯,不同族群在著裝上融匯了各自的傳統與現代元素。諸如棒球帽牛仔靴皮夾克以及牛仔褲等服飾被視為具有代表性的美國風格象徵[22]。牛仔褲最初由1850年代的商人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推廣,作為礦工與勞工的耐用工作服。隨著時間推移,它逐漸成為美國乃至全球流行的日常服飾之一,被認為是美國文化對全球時尚的重要影響之一。如今,從青少年到老年人、從工薪階層到上層社會,各階層都普遍穿著牛仔褲[23]

美國同時也是多個國際知名時裝品牌的總部所在地,如拉爾夫·勞倫(Ralph Lauren)、卡爾文·克萊恩(Calvin Klein)、湯米·希爾費格(Tommy Hilfiger)等,它們代表著從經典正裝到休閒風格的不同層面。針對特定市場的品牌如愛芙趣(Abercrombie & Fitch)與Eckō Unltd.英語Ecko Unltd.則反映年輕文化、街頭時尚與個性表達的趨勢[24]

在服飾尺寸與測量體系方面,美國是唯一尚未全面採用公制系統的工業化國家。目前仍以美制單位作為官方標準,用於衣物尺寸、鞋碼及布料長度等領域。儘管如此,科學、醫療及部分國際貿易領域普遍採用公制單位。美國政府曾嘗試推動度量衡公制化,其中1975年的《公制轉換法案英語Metric Conversion Act》(Metric Conversion Act)是主要嘗試之一,但最終並未全面實施[25]

語言

美國最常使用的語言是英語,具體而言是美式英語。 2025年3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行政命令,正式將英語指定為美國的官方語言。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在聯邦層面上確立官方語言。在此以前,雖然美國在聯邦層級無法定官方語言,英語實際上作為全國通用語言,在政府、教育和商業中被廣泛使用。根據各州與領地的規定,目前有超過三十個州通過法律確認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而部分美國領地則同時承認其他語言,例如夏威夷同時承認夏威夷語,阿拉斯加法律上承認二十多種原住民族語言,波多黎各則以西班牙語為主要官方語言。根據統計,美國境內共使用或手語表達約430種語言,其中170餘種為美國本土或領地的原住民族語言。聯邦、州與地方政府在教育、司法及公共服務領域,偶爾會針對非英語使用者提供語言協助。

美國英語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語言學研究通常將其分為若干主要方言區,包括東北部、南部、內陸北部、中西部和西部等地區。這些方言區的形成與早期殖民歷史、移民來源及區域文化發展密切相關[26]。其中,中西部地區的英語口音由於發音清晰、地區特徵較弱,常被稱為「通用美式英語」(General American English),並被廣泛用於廣播、新聞及教育等領域,被視為一種「中性」或「標準化」的發音形式。它的影響範圍從歷史上的中部殖民地延伸至大平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27]。美國英語內部還存在多種地方變體,如路易斯安那州的卡津英語英語Cajun English(Cajun English)、紐約市英語英語New York City English(New York City English)、北卡羅來納州外灘群島口音(High Tider)、南方美式英語英語Southern American English非裔美式英語(AAVE)等。這些變體反映出美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但由於人口流動與大眾媒體的影響,許多地方性口音正逐漸趨於弱化,被更為統一的通用美語所取代[28]

美國是一個移民社會,各語種使用者遍布全國各地。全國範圍內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而在紐約這樣的大都市,估計有高達800種語言被使用。美國的語言使用者來源廣泛,其中約有150種屬於美洲原住民族語言,另外則由各個移民群體帶來。許多移民初到美國時的母語並非英語,但部分群體本身來自英語廣泛使用的國家,例如加拿大牙買加英國,或來自英語具有官方地位的國家,例如印度奈及利亞菲律賓,因此部分移民能在抵達前便具備英語能力。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在2023年的美國社區調查數據,約78%的美國人在家中僅使用英語,大約8.4%的美國人表示自己使用英語的能力未達到「非常流利」的程度。英語仍是社會大多數層面溝通的主要語言,但多語環境的存在構成了美國文化的特徵之一。

Remove ads

住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大量家庭逐漸從城市中心與鄉村地帶向城市邊緣的郊區遷移。這些郊區地帶的住屋密度高於傳統農村,但遠低於城市核心區域。汽車的普及、廣闊土地的可用性、鋪裝道路的延伸、政府住宅貸款政策的支持,以及廉價住宅的供應,都是促成這一遷移的重要因素[29][30]。新建的單戶住宅通常為一至兩層樓,以大規模發展的住宅區為主。這種低密度的郊區發展,有時被批評為「城市蔓延[31]

儘管郊區化在二戰後數十年間是主流趨勢,但近年來城市核心區域與內環郊區開始出現回流現象。部分年輕專業階層、無子女家庭或所謂「空巢嬰兒潮世代選擇回到市中心居住,並偏好公寓(apartment)或共管公寓(condominium)形式。由此產生了部分貧困社區被推遷與社區士紳化的現象[32]。農村地區的人口長期呈下降趨勢,越來越多人遷往城市尋求工作與生活機會。隨著製造業與農業結構的變遷,在農場居住的人口已經極少[33]

由於郊區與城市通勤的模式普遍興起,加上電力、電話、網絡等基礎設施在大多數地區已普及,郊區生活逐漸成為「美國夢」的象徵:一對已婚夫婦、有子女,在郊區擁有一棟自有房屋。這樣的生活模式在媒體、宗教實踐與政府政策中得到強調。郊區住宅多為單戶型住宅,普遍採用商住分離布局,商業區、工業區與學校往往與住宅區分隔。不過,隨著都市計畫的演變,如今許多美國郊區發展項目已開始在縮小規模中嘗試整合商業、公共運輸與住宅功能[34]。至於在城市地區,則有各種類型的住宅,包括公寓、多戶住宅半附屬式住宅(ADU)。郊區與城市的生活方式、通勤模式與住宅結構存在明顯差異。相比郊區,城市居住具有更高人口密度、更豐富的文化與社群多樣性。城市居民使用公共運輸的比例較高,兒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的情況也更為普遍,而郊區則較為依賴汽車出行[35]

Remove ads

教育

美國學生在進入高等教育之前,通常會完成十二年的基礎教育,這段教育歷程涵蓋小學中學。大約在六歲時,兒童開始就讀小學(elementary school),一般為期五至六年。隨後進入中學階段,先是初中或稱「初級中學」(middle school/junior high school),再進入高中(high school)。高中畢業後,學生可獲得文憑,並選擇是否進入大學學院繼續深造,這一階段即為所謂的高等教育[36]

美國的成績制度以百分比轉換成字母等級,再進一步計算平均績點(GPA)。由於各校學術標準差異顯著,即使兩名學生的GPA相同,也可能因就讀學校的難度不同而被大學作出不同解讀。這種靈活性為招生提供了空間,但也使國際學生初次接觸時感到複雜。學年通常於八月或九月開始,至翌年五月或六月結束,多數新生選擇在秋季學期入學,以便與課程設計和同學關係同步,但部分學校亦開放春季入學。在高等教育方面,本科教育一般需時四年,學生可以選擇先進入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再轉入四年制大學,或直接進入大學完成學位。取得學士學位後,部分畢業生會繼續攻讀碩士課程,以便進入專業領域或提升職業發展[36]

根據2022年度的統計數據,全國共有大約7520萬名學生從學前教育至研究生階段在校註冊[37]。2021年,成年人(25歲及以上)達到高中或同等學歷教育程度的比率約為91.1%[38] 而在同一年齡段中,獲得學士學位或更高學歷的人群比例約為37.9%[39]

喪葬

在美國,親人去世後,通常會在殯儀館於數日內舉行守靈儀式(wake)。如果計劃舉行遺體告別儀式,遺體往往會經過防腐處理並穿著正式服裝[40]。傳統的猶太教伊斯蘭教習俗則不進行防腐處理,而是會以儀式性清洗遺體為主。親友與熟人常從全國各地前來弔唁,獻花、祈禱、講述生平事跡或悼詞。部分族群如義大利裔有在額頭親吻亡者的傳統,以示敬意[41]

葬禮通常在守靈結束後當日或次日舉行,形式因宗教與文化背景而異。天主教徒多在教堂舉行追思彌撒猶太裔美國人可能在會堂舉行儀式。儀式結束後,抬棺人會將靈柩抬入靈車,車隊隨後前往墓地進行安葬。美國南部的紐奧良地區以爵士葬禮英語Jazz funeral聞名,其特色是哀樂與歡慶並存的遊行[42]。美國最早的花園式墓地為1831年建立的奧本山公墓,其後建成的許多墓園均採用公園化設計,墓地間常見草坪、樹木與花卉[43]。墓碑、陵墓或簡潔的石牌標示個人安息之處。火化在美國也十分普遍,部分宗教仍對此持保留態度。遺灰一般置於骨灰盒中,由家屬保存、埋葬,或在戶外景點如湖泊、山崖等地進行撒灰儀式[44]

現代美國的殯葬業已形成獨立產業體系,取代了早期的家庭式葬禮傳統。19世紀以前,守靈常在家中舉行,通常會將住宅中最體面的房間作為弔唁場所使用[45]

區域差異

在美國,地域文化的差異反映了其殖民歷史、移民構成、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路徑的多樣性。不同區域不僅在語言口音、風俗習慣、經濟結構、政治傾向上有所不同,而且這些差異常常植根於早期的定居群體與其文化遺產之中。文化地理學者科林·伍達德(Colin Woodard)認為,美國大致可以劃分為十一個文化區域,每個區域的特徵都與最初定居者的來源、宗教背景和社會發展路徑密切相關。

在東部,「揚基地帶」(Yankeedom)代表清教徒文化的核心,他們強調宗教紀律、公共參與與教育制度,其影響範圍從新英格蘭經由上中西部延伸至五大湖北部,以及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上游地區。紐約大都會區則繼承了新尼德蘭的傳統,以商業精神、金融文化與族群多樣性為特徵。由賓夕法尼亞擴展形成的「中部地帶」(Midlands)橫跨下五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上中西部地區,早期曾有大量貴格派和其他非新教徒移民入駐,其文化傾向務實、中庸,強調社區自治與宗教寬容。阿帕拉契文化區(Greater Appalachia)從西維吉尼亞沿阿帕拉契山脈向西南延伸,經過上南方與中西部南緣,直至阿肯色俄克拉荷馬南部,形成了以獨立意識和地方忠誠為核心的文化特徵。「深南部」(Deep South)則從南卡羅來納喬治亞延伸至阿拉巴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德克薩斯東部,其歷史深受奴隸制與種植園社會的影響,社會結構長期存在等級與保守主義傾向。

美國西部,伍達德將其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具有獨特文化根源的區域。首先是西南部的「埃爾諾爾特」(El Norte),在西班牙語裡意為「北方」,涵蓋德克薩斯南部、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南部。這一地區早在16至18世紀就由西班牙殖民,形成了以西班牙語、墨西哥文化和天主教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圈,至今仍保持雙語環境與跨境經濟特徵。其次是「左海岸」(Left Coast),包括加利福尼亞、奧勒岡華盛頓的沿海地帶,這個地區在19世紀中期由來自新英格蘭的揚基人及阿帕拉契地區移民共同開拓,結合了與美國南方或中部「紅州」保守文化相對的社會進步主義與個人自由價值觀,塑造出如舊金山波特蘭等城市的自由主義文化,亦成為了當今美國政治光譜中的左派主要陣地。最後,「內陸西部」(Far West)地域遼闊而人口稀少,涵蓋蒙大拿懷俄明愛達荷、內華達、猶他及周邊地區。其文化受19世紀聯邦擴張政策(如《宅地法》)與鐵路建設影響,居民重視自立與個人自由,對外部權力干預普遍持謹慎或懷疑態度。

此外,美國南方常被非正式地稱為「聖經帶」(Bible Belt),因福音派新教在當地社會與政治生活中影響深遠,宗教參與率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相較之下,東北部多以主流新教和天主教為主,中西部和五大湖區則宗教分布更為多元。猶他州愛達荷南部構成了「摩爾門帶」(Mormon Corridor),而西海岸沿線則形成了以世俗化傾向著稱的「無教堂帶」(Unchurched Belt),反映出美國宗教文化的區域差異。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