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荔枝

無患子科, 荔枝屬的一種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荔枝
Remove ads

荔枝學名Litchi chinensis)又名荔支離枝丹荔、麗枝、貴妃香、火山荔、勒荔、荔果[1],是中國南部原產的一種果樹,廣泛栽培於東南亞新幾內亞亞熱帶地區[2],是無患子目無患子科荔枝屬的唯一物種。其果樹與果實狀似同科不同屬的龍眼

快速預覽 荔枝, 科學分類 ...

荔枝是中國華南的重要水果農作物,每年產量逾百萬[3][4],因其果實對保鮮的要求相當高,一般採用低溫運輸。

生荔枝和荔枝含有毒物亞甲基環丙基乙酸英語Methylene cyclopropyl acetic acid,食用過量會導致低血糖和急性癲癇發作[5]

Remove ads

植物學特徵

Thumb
荔枝的花
Thumb
玉荷包種子非常小

常綠喬木,高8~20m。莖上多分枝,灰色;小枝圓柱形,有白色小斑點和微柔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連葉柄長10~25 cm;小葉2~4對,對生,具柄,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6~15 cm,寬2~4 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稍偏斜,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春季開綠白色或淡黃色小花,圓錐花序,花雜性。核果球形或卵形,果皮暗紅色,有小瘤狀突起。種子外被白色、肉質、多汁、甘甜的假種皮,易與核分離。種子矩圓形,褐色至黑紅色,有光澤。

荔枝樹的壽命很長,有樹齡1,300年的荔枝樹仍然有結果實的能力。[來源請求]

歷史

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離枝」,《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枝。」李善注引晉灼曰:「離枝,大如雞子,皮麄,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扶南記》記:「荔枝之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其枝」,故名離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西京雜記》所載,公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公元1世紀的《異物志》、3世紀的《廣誌》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東漢楊孚異物志》:

荔枝為異:多汁,味甘絕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可飽食,不可使厭。生時大如雞子,其膚光澤。皮中食,乾則焦小,則肌核不如生時奇。四月始熟也。

公元3世紀時張勃著的《吳錄》有「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的記載。蒼梧便在今日的廣西境內。現在廣東廣西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

晉郭義恭《廣志》:

荔枝樹,高五六尺,大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花朱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醋者。

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種和生產已有二千年的歷史。《華陽國志》等史籍就記載宜賓一帶早在秦漢時就盛產荔枝,《新唐書·地理志》也載宜賓土貢有荔枝煎。蔡襄的《荔枝譜》是中國最早的荔枝專著,列舉了福建沿海四郡的陳紫、江緑大、方家紅、游家紫等三十二個品種。據元代《王禎農書》記載,中國的荔枝在元代已經遠銷西夏新羅日本琉球大食等地[6]

台灣的荔枝最早則約於1662年鄭氏治台時期由漢人移民移植至台灣[7],於東港郡崁頂莊(現屏東縣崁頂鄉南州鄉鄉界)、新竹郡香山庄(現香山)皆有規模栽種之紀錄,惟於1960年代才開始發展成重要經濟作物。台灣荔枝栽種1988年達到產業巔峰,栽培面積逾15,000公頃;後由於產期集中影響價格、國際競爭等因素逐漸減產,朝向精緻化、品種多元化與收成期分散的方向發展。[8]

Remove ads

產地

Thumb
滿樹的荔枝
Thumb
未熟的荔枝

中國大陸荔枝種植範圍主要分布在北緯18度至北緯28度,北至四川南部的合江縣,南至海南島五指山一帶,主產地區有廣東廣西海南福建雲南四川,另外貴州浙江等地亦有零星分布。其中又以廣東荔枝分布最廣,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占全國五成以上,茂名更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產基地。其他如臺灣越南泰國等地都有荔枝出產,引入荔枝栽種的國家則有美國佛羅里達州加利福尼亞州澳洲昆士蘭印度南非馬達加斯加以色列墨西哥等。

保存

未經保存處理的荔枝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1]的特點。荔枝的保鮮相對較為困難。傳聞唐代唐玄宗為博楊貴妃一笑,從嶺南把荔枝送到長安[9]蔡襄的《荔枝譜》與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說是洛州(今重慶涪陵),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記》則認為貴妃所食的荔枝來自嘉州(樂山),今人藺同在《涪州文史資料選輯》肯定楊貴妃吃的是洛州荔枝),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以快騎驛送[10]杜牧有《過華清宮》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甫有《病橘》詩曰:「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楊貴妃外傳》談到楊貴妃在馬嵬驛被賜縊死,恰好廣州進貢的荔枝到,玄宗用它來祭奠貴妃。

現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選易於保存的品種,以低溫高濕(攝氏二至四度,濕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氣調,降低氧氣比例以減慢氧化;或配合藥物來殺菌防腐。亦有使用二氧化硫;有謠傳稱不法商販用稀硫酸噴灑在荔枝以防腐、對人體有害云云,不符事實[11]

新鮮的荔枝每年五月開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當季的時節。產地附近的城市經常可以買到剛剛摘下來的新鮮荔枝。至於離產地較遠的地方,便只可以買到冰凍過的。荔枝罐頭也非常流行,一般是去殼去核,泡在淡糖水裡。味道和新鮮度差的很遠,經常用來作冷飲甜點。亦有用淡鹽水浸泡荔枝的吃法。

Remove ads

品種

Thumb
深圳大南山的古荔枝樹
Thumb
荔枝樹樹枝新芽(深圳)
Thumb
高雄市玉荷包(妃子笑)荔枝

荔枝有多項品種,依其成熟先後可粗略分為極早熟、早熟、中熟、晚熟、極晚熟,其樹形、果實與種子大小各不相同[12]

掛綠

因外殼四分微綠六分紅,每個都有一圈綠線而名。據《廣東新語》說,掛綠「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13]當中增城掛綠歷來都是皇帝的貢品。據聞嘉慶年間,增城人因為不堪每年納貢之擾,把百棵掛綠砍掉。現只存一棵母樹現仍存在增城荔城街掛綠園,稱「西園掛綠」。西園掛綠每年仍有結果,2002年便有一顆西園掛綠荔枝,在拍賣會中創下55.5萬元一顆的世界紀錄。[14][15]

桂味

又名「冰糖荔」[12],特點是有桂花味,肉爽而清甜。果皮淺紅色,皮上的裂片峰尖刺手,皮薄而脆;核有正常發育的大核,亦有退化的焦核。桂味中有一種叫「鴨頭綠」,有墨綠色的斑片,羅崗桂味更為名品。[來源請求]

糯米糍

特點是肉厚,多汁,濃甜如蜜。果皮鮮紅,皮薄,皮上裂片無峰尖。核小,更有退化成無核的。畢村糯米糍為名品。[來源請求]

與台灣現行栽種的「糯米糍」為同名、不同品種。[8]

妃子笑

四川叫鉈提,結果碩大,肉厚核小。妃子笑的特點是果皮青紅,個大,肉色有如白蠟,脆爽而清甜,果核小。傳說當年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千里送的荔枝就是妃子笑。[來源請求]

玉荷包

又名「荷包荔」,早熟、核小肉多、甜度極高,果實呈紫紅色[12]。近年臺灣高雄市推廣粒裝式玉荷包,把枝葉留在山林裡作肥料。[來源請求]

黑葉

中熟品種,果核大、果皮呈暗紅色、果實呈心形[12]。雖然黑葉荔枝果核大,但因為其獨特的荔枝味道深得顧客歡心,且香味濃郁,很多荔枝雪糕或乳酪都是使用黑葉荔枝來調味。是臺中市潭子區頭家裡的名產之一。[來源請求]

其他品種

  • 三月紅:又稱四月荔、五月紅,是最早熟的品種,種子較大、果肉較粗[12],每年5月左右就會上市。
  • 懷枝:傳聞古時有尚書路過嶺南,把鄉親送的荔枝入懷中,故名。
  • 白糖罌:又名蜂糖罌,主產於廣東西南部,早熟品種,一般於5月下旬成熟。果型為歪形或短歪心形,果皮薄而鮮紅,果核一般中大,也有少部份小核,肉質厚,爽脆而蜜甜。
  • 白臘:又稱白蠟子,原稱電白白蠟,主產於廣東省茂名市的電白、高州等地,因果肉色白如蠟得名,多汁清甜。早熟豐産,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一般比白糖罌晚熟一周左右。白蠟品種也有著不同的品系,有電白下洞的白蠟、高州的新興、茂南地區的大果白蠟等。
  • 吉荔:新品種的台農四號「吉荔」是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研發的新品種,由太平區農會引進試種,一般荔枝每粒重25公克,吉荔重45公克,體積也比一般大1倍,果厚、汁甜,是目前最大的荔枝。
  • 仙進奉:原產自廣州增城仙村,果皮平整,果香濃鬱,稍帶蜜香味。[16]

營養

快速預覽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熱量 ...

荔枝果肉中含糖量高達20%;每一百毫升果汁中,維生素C含量最高可達70毫克,此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等成分。[17]

毒性

本草綱目》記載,荔枝「甘、酸,熱。多食令人發虛熱。」李時珍注謂:

荔枝氣味純陽,其性畏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也。病齒及火病人尤忌之。《開寶本草》言其性平,蘇氏謂多食無傷,皆謬說也。

,認為其不宜多食荔枝。惟傳統上仍有以荔枝「止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通神、益智、健氣」、「治瘰癧瘤贅、赤腫疔腫、發小兒痘瘡」;或以其果核磨粉、果殼煎湯作為解熱消腫的藥方。[18]

荔枝含有抑制人體產生葡萄糖毒素次甘氨酸印度北部以前每年有超過100名兒童因為空腹吃大量荔枝中毒,發生急性腦腫喪命。後來發現病因與吃荔枝有關,治療方法是迅速按照低血糖症處理。在查明原因後,官員教導家長不要讓孩子空腹吃大量荔枝,當地兒童急性腦腫病例數目大減。[19]

文學上的荔枝

Thumb
十七世紀波蘭籍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彌格著作《Flora Sinensis》(譯:中國植物志)筆下的荔枝樹

荔枝常見於文學作品之中。

  • ·杜牧《過華清宮三絕》:「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是唐明皇為博楊貴妃紅顏一笑,不惜勞師動眾,千里送荔枝的事。
  • ·白居易《荔枝圖序》:「荔枝生巴峽間,形團團如帷蓋。,冬青;如桔,榮;實如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如紅,膜如紫肉瑩白如,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 蘇東坡哲宗紹聖年間被貶嶺南,在紹聖二年第一次吃到荔枝,非常喜愛。以後多次在他詩詞內提到荔枝,當中以《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最為著名。
  • ·宋徽宗趙佶《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絳初結水晶丸。酣國艷非朱粉,泛天香轉蕙蘭。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 ·徐勃《詠荔枝膜》:「曾向忠州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盈盈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
  • ·文徵明《新荔篇》:「常熟顧氏自閩中移荔枝數本,經歲遂活。石田使折枝驗之,翠葉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同賦。」
  • 賈祖璋的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被選入中國大陸初中、高中語文教材。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參閱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