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資政院

大清帝國立憲運動時成立的議會準備機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资政院
Remove ads

資政院中國首個國家議會機關,於清朝晚期立憲運動時成立,並做為未來召開正式國會做準備。資政院成立於1910年10月3日(宣統二年九月初一),終止於1912年(民國元年)2月,由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替代。

快速預覽 資政院, 種類 ...

院址北京象來街民國時期曾改名為國會街,1949年後又改為象來街,今為宣武門西大街之一部分,屬北京市西城區),原為京師法律學堂。建築已不存,舊址現為新華社印刷廠院。

Remove ads

過程

Thumb
資政院於1910年10月3日第一次舉行開院禮時全體議員合影
  • 拳亂結束,天子、太后返回燕都之後,朝廷銳意求治,派大臣赴各國考察政治,設考察政治館。命甄擇各國政法,斟酌損益,候旨裁定。
  • 1906年7月,詔曰:「考察政治大臣載澤等回國陳奏,國勢不振,由於上下相暌,內外隔閡;而各國所以富強,在實行憲法,取決公論。今日惟有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廓清積弊,明定責成,以豫備立憲基礎。俟規模初具,妥議立憲實行期限。」
  • 9月,慶親王奕劻等遵旨核議釐定官制,以「立憲國官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並峙,各有專屬,相輔而行。立法當屬議院,今日尚難實行。請暫設資政院,以為豫備」。
  • 1907年,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八月,諭曰:「立憲政體,取決公論,中國上、下議院未能成立,亟宜設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派溥倫孫家鼐為資政院總裁,妥擬院章,請旨施行。」並促各省速設諮議局,慎選公正明達官紳,由各屬合格紳民,公舉賢能為議員。張謇、湯壽潛等人在上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之後各地立憲公會紛紛建立
  • 1908年6月,資政院奏言:「立憲國之有議院,所以代表民情,議員多由人民公舉。凡立法及豫算、決算,必經議院協贊,方足啟國人信服之心。」
  • 1909年9月各督、撫次第奏報舉行各省諮議局選舉
  • 1910年9月1日,資政院舉行第一次開院禮。議員二百名,欽選、民選各一半。監國攝政王載灃代行蒞選,頒諭嘉勉議員。
  • 1911年9月,遵章第二次召集開會,總裁李家駒
Remove ads

議員

Thumb
資政院大樓
正門上方題有「資政院」三字,位於象來街(今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西大街之一部分)

議員人數起初訂為二百名,欽選、民選各一半。欽選一百名由皇帝指派,民選一百名由各省諮議局選出。由於新疆省未開諮議局,故應選的2名議員闕如,實際應民選的議員只有98名,清廷也相應減少欽選議員至98名,故總共應選議員196名。這196名應選議員以外,還有資政院總裁、副總裁、秘書長各1人皆為欽選,且皆享有表決權。議員名額分配情況如下[1]

更多資訊 民選, 欽選 ...

民選議員的選舉辦法是由各省諮議局議員互選二倍於定額之數者,然後由督撫圈定其中一半人為當選者。[1]欽選議員則分為七類,由於合資格人數較多,故其中也包含一定選舉的成分。[2]

Remove ads

議員名錄

民選議員共計98名。[3]

欽選議員共計98名。另總裁、副總裁、秘書長共3人,合計101人。[3]1907年資政院成立時,設總裁2人,分別為溥倫孫家鼐。1909年孫家鼐去世後,1910年任命沈家本為副總裁,此後常設總裁1名,副總裁1名。

議員增補

其他人員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