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賈法爾·薩迪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維基語錄上有關賈法爾·薩迪克的語錄
賈法爾·薩迪克(阿拉伯語:جعفر الصادق)(702年4月20日—765年12月14日)是伊斯蘭教義學家和伊斯蘭教法學家,什葉派主流派別的第六任伊瑪目,被認為是什葉派主流教義的真正奠基人,同時對伊斯蘭教義學和教法學做出重大貢獻,也深受遜尼派穆斯林的尊重。[3]什葉派主流教法學亦為其所創成,故什葉派主流教法學派別稱賈法里派,與遜尼派四大教法學派並稱,為第五教法學派。賈法爾·薩迪克出生於公元 700 年左右,可能是 702 年。[4]他的父親穆罕默德·巴基爾在指定他為下一任伊瑪目後去世,那時他大約三十七歲。[5][6]作為第六任什葉派伊瑪目,薩迪克遠離該地區的政治衝突,躲避了叛軍向他尋求支持的呼籲。[7]
據什葉派消息來源稱,他遭到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迫害,並最終在哈里發曼蘇爾的指使下被毒死。[8][9]
薩迪克死後的繼承權之爭導致早期什葉派社區出現分裂。一些人認為下一任伊瑪目將是他的長子伊斯瑪儀,伊斯瑪儀已先於其父親成為下一任伊瑪目。其他人則接受了伊斯瑪儀的小兒子和兄弟穆薩·卡齊姆的伊瑪目職位。第一個群體被稱為伊斯瑪儀派,第二個較大的群體被稱為賈法里派。[10]

Remove ads
Remove ads
生平
賈法爾·伊本·穆罕默德·伊本·阿里·薩迪克於公元702年4月20日出生於麥地那。[4]他是什葉派第五任伊瑪目穆罕默德·巴基爾的長子,家族血統可以追溯到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兄兼女婿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和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5] 賈法爾的母親烏姆·法爾瓦是第一任拉希頓哈里發阿布·巴克爾的曾孫女。這一獨特的血統背景使他在什葉派和遜尼派中都備受尊崇。[11][12] 在生命的最初十四年裡,賈法爾與祖父扎因·阿比丁(什葉派第四任伊瑪目)一起生活。這段時期,他目睹了祖父在政治上的克制態度,同時也注意到麥地那著名學者對扎因·阿比丁的尊重。[13] 賈法爾的成長恰逢伍麥葉王朝統治的鼎盛時期,也是麥地那人對宗教科學和《古蘭經》解讀興趣日益濃厚的時候。他不僅從什葉派家族繼承了豐富的宗教知識,還從母親家族的遜尼派傳統中汲取了智慧。他的祖父卡西姆·伊本·穆罕默德·伊本·阿比·巴克爾是當時著名的傳統主義者,對賈法爾的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11] 隨著扎因·阿比丁的去世,賈法爾步入成年,開始作為穆罕默德家族(Ahl al-Bayt)的代表參與父親的工作。他與父親巴基爾一起履行了朝覲儀式,並在後者被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希沙姆傳喚到大馬士革接受詢問時陪同左右。這些經歷為他日後成為什葉派的重要領袖奠定了基礎。[10][4] 賈法爾·薩迪克的早期生活和教育經歷塑造了他獨特的思想體系,使他能夠在伊斯蘭教義學和教法學方面做出重大貢獻,並最終成為什葉派主流教義的奠基人。[4]
Remove ads
穆斯林歷史學家普遍將許多倭馬亞統治者描繪為腐敗、不信教和狡詐的人物。[14] 這一評價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統治者的不滿情緒,尤其是在穆罕默德的大家庭中,他們被視為理想的宗教領袖,代表著正義與真理的鬥爭。穆斯林認為這些後裔應當在宗教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倭馬亞王朝卻未能有效地滿足這一期望。[15][16][17] 在倭馬亞哈里發國的後半期,薩迪克的伊瑪目任期見證了許多起義,尤其是什葉派的反抗。什葉派不承認倭馬亞王朝的合法性,認為哈里發應由阿里及其後代擔任。[4] 薩迪克繼承了父親的靜默主義政策,選擇不參與這些起義,包括他叔叔扎伊德的起義和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馬亞王朝的行動。[18] 他對呼羅珊叛軍領袖阿布·穆斯林的求助請求表現出冷漠,明確表示不願意參與政治鬥爭。[4]
儘管如此,薩迪克並沒有放棄對伊斯蘭社區的神聖領導權的主張。他宣揚「塔基亞」教義,即在面對迫害時採取宗教偽裝,以保護什葉派信徒。他在麥地那默默教授學問,逐漸贏得了學者的聲譽,這使他在宗教界獲得了一定的影響力。[19][20] 倭馬亞王朝在其統治期間經歷了多次內亂與外部衝突。與什葉派和哈瓦利吉派的持續鬥爭使得統治局勢動盪不安。兩派的反抗不僅削弱了王朝的權威,還導致數位哈里發死於刺殺。此外,內部權力鬥爭加劇了王朝的衰退,最終在阿拔斯革命中被推翻。阿拔斯王朝利用了什葉派與哈瓦利吉派的不滿情緒,通過軍事力量成功推翻了倭馬亞王朝,並實施大規模屠殺以消滅殘餘勢力。[21][4][22] 總之,倭馬亞統治時期是一個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時代。在腐敗與不信教的統治者面前,穆罕默德的後裔們成為了社會不滿情緒的象徵。雖然薩迪克等人試圖通過宗教教育來維持影響力,但最終未能阻止倭馬亞王朝因內部鬥爭和外部壓力而走向衰亡。這一歷史階段不僅影響了伊斯蘭教的發展,也為後來的阿拔斯王朝奠定了基礎。[5]
從倭馬亞王朝過渡到阿拔斯王朝的幾年是中央權力薄弱的時期,薩迪克得以自由授課。據記載,約有四千名學者曾在薩迪克門下學習。 [23][5][24] 其中包括阿布·哈尼法和馬利克·伊本·阿納斯,他們分別是遜尼派哈乃斐法學派和馬立克法學派的創始人。穆爾太齊賴學派創始人瓦西勒·伊本·阿塔也是他的學生之一。[25][24][26][27] 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馬亞哈里發政權後,對他們以前的什葉派盟友進行了暴力迫害,以鞏固政權。[10][28][9] 由於阿拔斯王朝依靠公眾對"阿赫勒·拜特"的同情來獲得權力,他們認為薩迪克對其統治構成了潛在威脅。[29] 作為什葉派政治上相對平和分支的領導人,薩迪克被曼蘇爾召到巴格達。[30] 他被曼蘇爾召到巴格達,但據說他能夠通過引用聖訓說服哈里發讓他留在麥地那,「出外謀生的人會實現他的目標,但堅守家庭的人會延長生命。[8][31] 公元762年,薩迪克對他的侄子穆罕默德·納夫斯·扎基亞的起義失敗保持沉默。[19][8][29] 儘管如此,他還是被曼蘇爾逮捕並審問,關押在巴格達附近的薩邁拉,之後才被允許返回麥地那。[8][9][32][10] 曼蘇爾下令燒毀他的房屋,但他本人安然無恙。[31] 有報道稱,哈里發多次逮捕他並企圖謀殺他。[33][9][34]
Remove ads
伊瑪目職位
賈法爾·薩迪克(Ja'far al-Sadiq)在其父親巴基爾(al-Bāqir)去世時大約三十七歲,巴基爾在去世前指定他為下一任什葉派伊瑪目。[5][6] 他擔任伊瑪目至少二十八年。[6] 他的伊瑪目職位與伊斯蘭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重合,他見證了阿拔斯革命|阿拔斯王朝在8世紀中葉(661-750年)推翻倭馬亞王朝,以及後來阿拔斯王朝對他們曾經的什葉派盟友的迫害。早期什葉派社區的領導權也在其不同派系之間存在爭議。[10][4]
在這一時期,反對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各種阿里德起義在什葉派中獲得了相當大的支持。這些運動的領導人包括扎伊德·本·阿里(薩迪克的叔叔)、葉海亞·本·扎伊德(薩迪克的堂兄弟)、穆罕默德·納夫斯·扎基耶及其兄弟(薩迪克的侄子)。[19][21][29][35] 根據賈夫里的說法,這些聲稱者認為伊瑪目職位和哈里發職位是不可分割的,以建立公正的統治。[36] 特別是扎伊德·本·阿里(Zayd ibn Ali)認為,伊瑪目職位可以屬於哈桑·本·阿里(Hasan ibn Ali)或海珊·本·阿里(Husayn ibn Ali)的任何後裔,只要他們博學、虔誠並反抗當時的暴君。[37][38][15] 與此相反,薩迪克與其父親和祖父一樣,採取了消極的態度,遠離政治。[7] 他認為伊瑪目職位和哈里發職位是分開的,直到上帝使伊瑪目獲勝為止。這位伊瑪目必須是穆罕默德通過阿里和法蒂瑪的後裔,他的權威並非來自政治主張,而是來自納蘇(伊斯蘭教),並且他還繼承了使他勝任這一職位的特殊知識。薩迪克並沒有首創這一伊瑪目理論,這一理論已經被他的前任宰因·阿比丁(Zayn al-Abidin)和巴基爾(al-Baqir)所採納。[39][4] 相反,薩迪克利用突然出現的政治不穩定環境,自由傳播和詳細闡述什葉派教義,包括伊瑪目理論。[40][41][42]
Remove ads
在賈法爾·薩迪克去世後,他的追隨者出現了分裂。最大的一個派別後來被稱為「十二伊瑪目派」,他們追隨他的幼子穆薩·卡齊姆。[4] 然而,許多人原本期待下一任伊瑪目會是薩迪克的長子伊斯瑪儀,但他在父親之前去世了。[33] 這一派別後來形成了「伊斯瑪儀派」,他們要麼相信伊斯瑪儀仍然活著,要麼接受了伊斯瑪儀的兒子穆罕默德為伊瑪目。[4][8] 儘管十二伊瑪目派和伊斯瑪儀派是今天僅存的兩個賈法里什葉派分支,[43][44] 當時還有更多的派別。一些薩迪克的追隨者接受了他尚存的長子阿卜杜拉·阿夫塔赫為伊瑪目。[24] 據記載,幾位薩迪克的重要追隨者起初追隨阿卜杜拉,但後來轉而效忠穆薩。[33] 當阿卜杜拉因無子嗣去世後,他的大多數追隨者重新回歸到穆薩的領導下。[24] 少數薩迪克的追隨者則支持他的另一位兒子穆罕默德·迪巴吉,他曾領導了一次針對哈里發馬蒙的失敗起義。在失敗後,他退位並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45] 最後,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賈法爾·薩迪克並未去世,而是將作為馬赫迪(伊斯蘭教中預言的救世主)歸來。[24]
Remove ads
逝世
賈法爾·薩迪克(al-Sadiq)於公元765年(伊斯蘭曆148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或六十五歲。[4][46] 在什葉派資料中,他的死因被歸咎於曼蘇爾(al-Mansur)的唆使下中毒。[33][10] 根據穆罕默德·海珊·塔巴塔巴伊(Muhammad Husayn Tabatabai)的說法,薩迪克在被拘留於薩邁拉(Samarra)後,被允許返回麥地那。他在麥地那隱居多時,直到被曼蘇爾下令毒死。[9] 他被埋葬在巴吉公墓(al-Baqi Cemetery),是埋葬在該公墓的四位伊瑪目之一(其他伊瑪目包括哈桑·本·阿里[47]、阿里·本·海珊·宰因·阿比丁[48]和穆罕默德·巴基爾|穆罕默德·本·阿里[5])。他的墳墓曾是朝聖地,直到1926年。當時,在沙烏地阿拉伯開國國王伊本·沙特(Ibn Saud)的領導下,瓦哈比派第二次征服麥地那,並摧毀了除伊斯蘭先知墳墓外的所有墳墓。[49][10][50] 根據塔巴塔巴伊的說法,曼蘇爾聽到薩迪克去世的消息後,命令麥地那總督斬首薩迪克的繼承人——未來的伊瑪目。然而,總督得知薩迪克選擇了四個人(而非一人)來執行他的遺囑:曼蘇爾本人、總督、伊瑪目在世的長子阿卜杜拉·阿夫塔(Abdullah al-Aftah)以及他的幼子穆薩·卡齊姆(Musa al-Kazim)。因此,曼蘇爾的陰謀未能得逞。[51]
Remove ads
家庭
賈法爾·薩迪克(al-Sadiq)與法蒂瑪(Fatima)結婚,她是哈桑·本·阿里(Hasan ibn Ali)的後裔,兩人育有兩個兒子:伊斯瑪儀·本·賈法爾(Isma'il ibn Ja'far,第六任伊斯瑪儀派伊瑪目)和阿卜杜拉·阿夫塔(Abdullah al-Aftah)。他還與哈米達·哈通(Hamida Khatun)結婚,她是一位來自柏柏爾或安達盧西亞的女奴,為薩迪克生育了另外三個兒子:穆薩·卡齊姆(Musa al-Kazim,第七任十二伊瑪目派伊瑪目)、穆罕默德·本·賈法爾·薩迪克(Muhammad ibn Ja'far al-Sadiq)和伊斯哈格·穆塔明(Ishaq al-Mu'tamin)。[52] 哈米達被稱為「純潔的哈米達」,並因其宗教學識而受到尊敬。薩迪克經常讓其他女性向她學習伊斯蘭教義。[53] 據記載,他曾稱讚她:「哈米達就像一塊純金,遠離一切雜質。」[54] 據說,伊斯哈格·穆塔明(Ishaq al-Mu'tamin)與賽義達·納菲莎(Sayyida Nafisa)結婚,她是哈桑·本·阿里(Hasan ibn Ali)的後裔。[55]
Remove ads
貢獻
繼阿里之後,[5] 賈法爾·薩迪克(al-Sadiq)可能是穆罕默德家族中最著名的宗教學者,[12][6][56] 他被廣泛認為是伊斯蘭法律、神學、聖訓以及秘傳和神秘科學領域的權威。[10] 穆罕默德·阿里·阿米爾-莫伊茲(Mohammad Ali Amir-Moezzi)認為他可能是他那個時代最傑出的學者,[57] 而歸於薩迪克的各種(有時是矛盾的)觀點表明,他是早期伊斯蘭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因為幾乎所有早期的伊斯蘭思想派別(除了可能的外,哈瓦利吉派)都希望將薩迪克納入他們的歷史,以增強他們學派的地位。[58] 他在廣泛的歷史資料中被引用,包括塔巴里(al-Tabari)、雅古比(Ya'qubi)、馬蘇迪(al-Masudi)和伊本·赫里康(Ibn Khallikan)的著作。[12][59] 然而,這種廣泛的影響力也阻礙了學者們確定薩迪克實際觀點的嘗試。[58] 一些宗教和科學著作也以薩迪克的名字命名,儘管學者們普遍認為這些作品並非真實出自他手。他似乎是一位教師,將寫作留給他人。[8][58][42] 根據格利夫(Gleave)的說法,薩迪克最重要的貢獻是對十二伊瑪目派的貢獻,幫助他們在倭馬亞王朝晚期和阿拔斯王朝早期成為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58] 穆罕默德·海珊·塔巴塔巴伊(Muhammad Husayn Tabataba'i)寫道,薩迪克和他的父親巴基爾(al-Baqir)留下的傳統數量超過了從穆罕默德和其他什葉派伊瑪目那裡記錄的所有聖訓的總和。[9] 什葉派思想繼續基於包括薩迪克在內的什葉派伊瑪目的教義發展。[60] 根據賽義德·阿赫塔爾·里茲維(Sa'id Akhtar Rizvi)的說法,薩迪克曾反對奴隸制。[61]
繼其前輩宰因·阿比丁(al-Zayn al-Abidin)和巴基爾(al-Baqir)之後[39][4],薩迪克(al-Sadiq)進一步闡述了什葉派的伊瑪目制度學說[39]。這一學說已成為十二伊瑪目派和伊斯瑪儀派神學的標誌性特徵[44][62],但遭到宰德派的反對[4]。
根據這一學說,伊瑪目是通過阿里(Ali)和法蒂瑪(Fatima)傳承的穆罕默德後裔,其權威並非來自政治主張,而是基於伊斯蘭教義——即由前任伊瑪目通過神聖啟示指定的繼承權[39][4]。作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伊瑪目擁有領導伊斯蘭共同體宗教與世俗事務的全面權柄[63],但該學說認為在真主使伊瑪目獲勝之前,伊瑪目制度與哈里發制度是相互分離的[39]。
伊瑪目從前任繼承的特殊知識是其任職資格的關鍵[39][4]。與穆罕默德相似[64],伊瑪目因這種獨特知識而被認為具有不謬性[65],這也使其成為詮釋天啟、引導穆斯林的正統唯一來源[66][35]。什葉派的這一伊瑪目世系可追溯至阿里——他通過神聖敕令繼承了穆罕默德[67]。
Remove ads
伊斯蘭教中的法律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規範體系,既包含完善的司法制度,也涵蓋禮拜儀式等宗教義務[12]。在繼承其父學術成果的基礎上[68],薩迪克(al-Sadiq)作為賈法里法學派(Ja'fari jurisprudence)的命名創始人被載入史冊,該學派為十二伊瑪目派所遵循[24][10][58]。據拉拉尼(Lalani)研究,由卡迪·努曼(Al-Qadi al-Nu'man)編纂的伊斯瑪儀派法學體系,同樣主要建立在薩迪克及其父巴基爾(al-Baqir)遺留的大量教義陳述基礎上[12][4]。
薩迪克譴責當時盛行的"意見"、"個人法理推論"和"類比推理"等做法,認為這些是人類試圖將規律性和可預測性強加於真主律法的嘗試[58][69]。他主張真主的律法具有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穆斯林應當服從伊瑪目所揭示的真主深不可測的意志。同時他推崇分權化的法律權威體系[58]——據傳述薩迪克曾說:"我們[伊瑪目]負責制定基本規則和原理,而你們學者則負責針對具體案例推導特定法律裁決"[70]。當被問及如何解決教派內部法律糾紛時,薩迪克指稱國家機器為邪惡,並鼓勵什葉派信徒求教於"傳述我們[即伊瑪目]聖訓的人",因為伊瑪目們"已任命這樣的人作為你們的裁判"[58]。
遜尼派法學建立在《古蘭經》、穆罕默德言行和公議三大支柱基礎上[71],而十二伊瑪目派法學在馬赫迪隱遁期間增加了第四支柱——理性推論。在什葉派伊斯蘭教中,聖行還包括什葉派諸位伊瑪目的言行[72]。
Remove ads
塔基亞(taqiya)是一種宗教性的隱諱行為[33],允許信徒在面臨迫害時隱藏自己的信仰[73]。這一原則由巴基爾(al-Baqir)首倡[74],後經薩迪克(al-Sadiq)大力推行,旨在保護其追隨者免受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曼蘇爾(al-Mansur)對阿里家族及其支持者殘酷鎮壓的迫害[33][73]。 該教義基於《古蘭經》16:106節經文:"除非被迫而內心堅信者",真主的怒火將降臨叛教者[75][73]。據阿米爾-穆埃齊(Amir-Moezzi)研究,早期文獻中塔基亞意為"保守伊瑪目教義的秘密"[76],這可能導致伊瑪目傳述中出現相互矛盾的聖訓傳統[76][73]。在此情況下,若矛盾傳述之一符合遜尼派教義,則應予摒棄,因為伊瑪目必定是為避免自身或社團受迫害才與遜尼派達成表面一致[73]。凱倫·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指出,塔基亞原則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與反對什葉派教義的宗教學者(ulama)之間的衝突[77]。
關於當時廣受討論的宿命論與自由意志問題[78],薩迪克繼承其父觀點,既強調人類責任又維護真主絕對權威[12]。他主張真主對某些事物作出絕對裁決,而將另一些交由人類自主決定[8]。這一折中觀點後被廣泛採納[8],典型體現在薩迪克回答"真主是否強迫僕人作惡或已將權力授予人類"時——他對兩者均予否定,並指出:"你們主的恩典正在這兩者之間"[58]。
薩迪克教導說:"至高真主為我們注定某些事,同樣也通過我們的能動性注定某些事:祂為我們注定之事向我們隱晦,而通過我們能動性注定之事則向我們顯明。因此我們不必過分關注真主為我們注定之事,而應關注祂通過我們能動性注定之事"[78]。另有記載顯示薩迪克宣稱:"真主不會命令被造物行事卻不給予他們不作為的可能——儘管他們的作為與否皆需真主允准"。他嚴正聲明:"凡聲稱真主命令惡行者,確已褻瀆真主;凡將善惡皆歸於己者,確已褻瀆真主"[58]。在其禱詞中,他常誦念:"行善非憑己力亦非憑他力,作惡時我與他人皆無可推諉"[42]。
學術地位
賈法爾·薩迪克在早期穆斯林思想形成中的重要性,體現在蘇菲派、科學界、遜尼派法學、伊斯瑪儀派及極端派均以其學說為參照。儘管這些群體多試圖利用其學術遺產服務自身議程,但伊瑪目派什葉傳統仍是其教義最完整的傳承來源[58]。
遜尼派雖尊崇薩迪克為聖訓傳述家與法學家,什葉派則奉其為不謬的伊瑪目,將其言行載入聖訓集與教法學典籍。在伊瑪目派文獻中,其司法裁決構成該派法系最重要淵源——無論伊瑪目派或遜尼派,均以"賈法里法學"指稱其法律權威體系[4][79]。什葉派認為薩迪克是當時唯一有資格詮釋伊斯蘭教法並行使裁決權的合法權威[80]。據伊瑪目派記載,作為第六任伊瑪目,薩迪克在倭馬亞王朝末期與阿拔斯王朝初期將伊瑪目派發展為強大的思想運動[58]。歷史學家雅古比記載薩迪克被時人尊稱為"博學者",視其為當代最受敬重的人物之一[6][78]。
薩迪克在遜尼派中被尊為教法學家與聖訓學大師[10][58],其名字見於多條聖訓傳述鏈[81]。他是馬立克·本·艾納斯與蘇富揚·紹里的導師,其傳述被收錄於《穆宛塔聖訓集》。據賈弗里記載,著名遜尼法學家馬立克常以"誠實的權威傳述者賈法爾·本·穆罕默德親口告訴我……"為引述格式(艾布·哈尼法亦有類似態度記載[6])。遜尼學者宰海比承認薩迪克對遜尼傳統的貢獻[12][59],歷史學家沙赫拉斯塔尼在其著作中給予高度讚譽[20][30][6]。
薩迪克在蘇菲教團中享有特殊地位[82][12]:多位早期蘇菲大師與其存在師承關聯;在納格什班迪教團文獻中,他因精通靈知而備受讚譽,蘇菲圈內大量關於精神修煉的箴言與著作均託名於他[82]。蘇菲作家伊斯法罕尼與內沙布里詩人阿塔爾更將其尊為蘇菲聖徒譜系與神秘主義傳統的奠基者[12][82]。阿塔爾盛讚薩迪克是"在修行之道上論述最豐的伊瑪目","擅長揭示內在奧秘與真理,在闡釋啟示精微與玄妙方面無與倫比"[82]。但學者認為蘇菲文獻中部分歸名薩迪克的內容實屬偽托,什葉學者阿爾達比勒便指稱這是蘇菲派為借重薩迪克權威而作的附會[82]。格利夫與鮑林認為《古蘭經注》《蘇勒精義》《至尊古蘭經奧秘》三部託名薩迪克的神秘主義經注,因其熟練運用後期蘇菲術語,應成書於其後世[58];而泰勒則確信神秘主義者左農·米斯里編纂的經注中確含薩迪克傳承[83]。鑑於薩迪克在什葉派之外的影響力,阿爾加推測他可能參與了蘇菲主義的形成過程。伊斯法罕尼與阿塔爾記載的多則軼事凸顯其苦修精神,如法學家蘇富揚·紹里曾指責其絲綢外袍,薩迪克隨即展示內著的粗毛襯衣,解釋道:"華服為人所見,素袍為神所觀"[82][84]。
極端派的顯著特徵在於神化伊瑪目。其中"委託派"宣稱真主賦予穆罕默德與伊瑪目創造並掌管萬物的權能[85]。儘管十二伊瑪目派聖訓明確記載巴基爾與薩迪克否認具有超自然能力[86],部分含極端思想的聖訓仍滲入正統什葉典籍[86]。
早期伊瑪目派異端學家記載,755年卒世的艾布·哈塔布自稱被選為薩迪克特使,獲授隱秘教義。當其宣稱薩迪克具有神性且自身為真主使者時,終遭薩迪克於748年公開斷絕關係,其追隨者形成"哈塔比耶"派,後世十二伊瑪目傳統堅決否認薩迪克與該派學說存在關聯[4]。
另據記載,穆法德勒·本·歐麥爾(799年前卒)及其"穆法德勒派"同樣神化薩迪克並自詡先知[58]。但該派是否存在尚存疑,因十二伊瑪目派聖訓中穆法德勒長期以薩迪克及其子卡齊姆的密友形象出現,僅因短暫傾向哈塔比耶學說而失寵[85]。據傳薩迪克甚至委派穆法德勒監管哈塔比耶派的過激行為[58]。
著作
大量宗教典籍雖署名薩迪克所著,但均無法確證為其親撰[8]。學界推測薩迪克作為思想指導者,實際著述工作多由門生完成[79][24][87]。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歸名賈比爾·伊本·哈揚的著作也自稱僅是薩迪克教義的闡發[79][24][87]。現傳世託名著作包括《古蘭經注》、占卜學論著、多版遺囑草案及若干教法判例集[4]。
薩迪克名下現存多為古蘭經註:蘇菲派將《古蘭經注》《蘇勒精義》《至尊古蘭經奧秘》等多部神秘主義經注歸於其名下[58][10]。另有《啟示錄》據伊本·赫勒敦記載為薩迪克闡釋《古蘭經》隱微義理的秘傳著作,由哈倫·本·賽義德·伊吉里筆錄傳承[87][10][58][88]。
最具影響力的當屬蘇拉米(卒於330/942年)編纂的《注釋真諦》,該文本由路易·馬西農首度引入現代學術界,後經保羅·努維亞校勘出版[a]。阿里·扎伊吾爾另出版校訂本[b]。此經注以字母神秘主義闡釋為顯著特徵[52][88],被視為繼圖斯塔里經注後最古老的秘傳古蘭經解[88]。
《努爾曼尼經注》是另一部託名著作,據稱由薩迪克通過阿里傳述自穆罕默德,17世紀馬傑里西收錄於《光的海洋》。什葉派神學家謝里夫·穆爾塔扎的摘要本以《明確與隱微經文錄》傳世[88]。德黑尼大阿亞圖拉在《書目大全》中記載的《伊瑪目薩迪克經注》,據胡達巴赫什東方圖書館目錄顯示為努爾曼尼基於薩迪克言論編撰。該經注按蘇勒順序編排,側重闡釋經文中需解義的詞彙,兼具表義(ẓāhir)與隱義(bāṭin)雙重維度,主要探討真主與人類的關係、人對真主的認知以及穆罕默德與真主的聯結[88]。
參考資料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