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常年候選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常年候選人(英語:perennial candidate),又稱多年生候選人[1],政治詞彙,意指一些經常競逐民選公職,但勝算頗微(甚至近乎零)的候選人。[2]正因如此,常年候選人亦有「陪跑」、「陪襯」和「輸家」的意思。[2][3]

一般來說,常年候選人這標籤不適用多次成功連任公職現任政治人物

性質

常年候選人的性質可以差別很大。

部分無黨籍候選人在某方面缺乏主要政黨的支持或其為其他政黨的成員(如美國的第三黨派);其他可能的主流候選人可以持續贏得黨內提名,唯因選區設計為傑利蠑螈而使黨候選人永遠無法贏得大選(因此這類型往往稱為紙上候選人英語Paper candidate);還有些人可能經常參與黨提名初選失敗。許多政治候選人,雖然並非所有候選人,其實充分了解他們根本無可能贏得選舉(尤其在單一選區)。

某些常年候選人選擇競選的原因只不過是希望出現在選票名單上,諷刺其他主流候選人,或以參選之舉吸引公眾關注某些社會議題[2][4]、幫助同黨黨員在其他選舉中的競選工程[5]、甚至在大選後當造王者並左右政局。[6]

影響

正面

有學者認為常年候選人的存在至少容許某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士團結起來和利用選票來發聲[3]

有學者認為某些常年候選人對大選可以發揮一定程度的影響。[3]歷史學家David Pietrusza英語David Pietrusza認為哈羅德·史塔生英語Harold Stassen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競逐共和黨候選人提名最後對艾森豪的選情有利,而艾森豪最後亦當選總統。[3]近年則有人認為拉爾夫·納德2000年參選總統對當年民主黨候選人阿爾·戈爾的選情不利,甚至導致喬治·獲加·布殊勝選。[3]中華民國政客宋楚瑜亦同樣被某些人認為其在2000年參選總統分化了連戰藍營選票,最後導致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稍微勝出。[5]

某些評論更認為某些常年候選人對大選後的政治格局都有一定影響。[3]諾曼·湯瑪斯曾六次競逐美國總統之位。雖然他每次選舉均敗北告終,但他提倡的某些政策,例如失業保險最低工資,最後都被主流政客接納,並且成為美國國策。[3]

負面

普林斯頓大學總統歷史學學家朱利安‧齊理澤(Julian Zelizer)認為儘管偶有例外,常年候選人通常誇大了自己對大選結果和大選後的政治格局的影響。[3]

有評論更認為今時今日,一個政客敗選一次已經對其政治生涯做成嚴重影響。根據政治新聞網站FiveThirtyEight統計,美國自1998年起有121人在敗選一次後參選總統、州長或參議員職位。其中只有33個候選人在第二次參選後勝出,而敗北兩次但在第三次參選後勝出的更只有一位。[7]有人認為一個候選人競選失敗後難以再次得到選民的信任,而選民會認為常年候選人不是為公眾服務,而是為了一己私慾才會競選。某些常年候選人的競選活動更會被選民視為是絕望之舉。[7]

有評論更認為某些常年候選人參選的原因是為了拿取補助選舉經費的款項。[8]

某些常年候選人(例如美國的林登·拉羅奇)則因為經常發表陰謀論或者極端言論並被媒體標籤為極端主義者。[9]有評論認為某些發表極端言論的常年候選人(例如俄羅斯日里諾夫斯基)其實是得到該國政府支持而長年參選,目的是讓官方候選人顯得理性。[10]

Remove ads

世界各國著名的常年候選人

†代表已歿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香港

此處只列出最少參加過3次立法會選舉 或 區議會選舉落敗者︰

Remove ads

冰島

伊朗

日本

另外日本參議院之中的東京都選舉區大阪府選舉區等複數選區和其他地方選區,因為其當選人數多,大多會有這種情形。

大韓民國(南韓)

新加坡

美國

曾被標籤為常年候選人的政治人物

†代表已歿

加拿大

英國

大韓民國(南韓)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