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陳可辛
香港导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陳可辛(英語:Peter Ho-sun Chan,1962年11月28日—),香港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初期以愛情電影見長,後北上中國內地發展,涉獵歌舞、戰爭、武俠、傳記等不同題材。代表作品包括《甜蜜蜜》《金枝玉葉》《如果·愛》等。陳可辛也是首位在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均獲得最佳導演的華語大滿貫導演。
Remove ads
生平
陳可辛出生於香港,父親是泰國華人、電影導演及編劇陳銅民[2][3],自幼在尖沙咀長大,曾就讀香港基教書院(小學部),10歲時已在父親執導的電影《赤膽好漢》客串出演男主角義士的兒子[4]。12歲時隨父親移居泰國。18歲時到美國洛杉磯讀大學,最初聽從父親意願選擇酒店管理專業,後轉到電影專業。
1983年,尚未畢業的陳可辛返回香港,最初到嘉禾電影公司做暑假工,後正式進入電影圈,因精通泰語擔任吳宇森電影《英雄無淚》的助導及翻譯,又擔任成龍主演的多部電影的助導與製片工作,在擔任《龍兄虎弟》製片結識曾志偉,獲其賞識加盟好朋友公司,1989年監製首部作品《神行太保》。1991年,首次擔任導演,執導《雙城故事》。1992年,與曾志偉、鍾珍等合組電影人製作有限公司(UFO),製作了《金枝玉葉》、《風塵三俠》等一批以都市愛情生活為主要題材的影片。1996年,陳可辛執導了被視為其職業生涯的里程碑作品《甜蜜蜜》,該片橫掃當年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及亞太影展各大重要獎項。
1999年,UFO散夥後,陳可辛應史匹柏邀請到好萊塢發展,拍攝愛情電影《情書》,2000年返港,與陳德森和馮意清成立Applause Pictures,結合融資和跨國製作的理念,致力推動「泛亞洲」製作,監製了泰國電影《晚孃》及南韓電影《春逝》,以《三更》《見鬼》系列首次挑戰恐怖電影題材,本土題材電影《金雞》也都叫好叫座。
2005年,陳可辛決定正式進軍中國內地市場,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北京[5],首部作品歌舞片《如果·愛》就取得巨大成功,不但成為威尼斯影展閉幕電影,也是當年兩岸三地年度最賣座電影之一,並贏得多達29個電影獎項。翌年,他執導的《投名狀》及監製的《門徒》,雙雙成為2007年全年最高票房合拍片的首兩席位。《投名狀》在中國票房逾2億人民幣,亞洲區更創下逾4千萬美元的成績,更贏得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多項大獎。
2009年,創辦「我們製作有限公司」,首部作品為陳可辛監製、陳德森執導的《十月圍城》,同樣取得票房及獎項的雙豐收。2011年,陳可辛首次挑戰執導武俠題材電影《武俠》,該片入圍第64屆坎城影展非競賽單元,被《時代周刊》列為年度十佳電影之一[6],唯在中國內地觀眾中口碑兩極,最終票房僅收1.7億人民幣,未能達到3億保本線[7]。2012年,其監製的《血滴子》更是票房大敗[8]。經過滑鐵盧後,陳可辛轉為拍攝以真人真事改編的中國現實題材電影,2013年,取材於新東方學校的創業史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上映,獲得中國內地觀眾熱議,該片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為首位獲得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的香港導演,也是首位華語電影界大滿貫導演[9]。2014年,改編自「被拐兒童父親千里尋子」的電影《親愛的》不但收逾三億人民幣的票房,更於中國大陸掀起關注拐賣兒童的話題。2015年5月,公佈其下一套執導作品為改編自首位獲得大滿貫亞洲網球手李娜的傳記電影《獨自·上場》。
2016年,陳可辛與中國電影公司歡喜傳媒集團簽約,成為該公司股東導演[10]。同時,陳可辛轉為監製多部新生代導演的作品,如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許宏宇的《喜歡·你》等。2020年,以中國女排為藍本的《奪冠》,在中國大陸取得8.34億人民幣票房,獲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大獎。2022年10月,陳可辛宣佈創立泛亞洲製片公司Changin' Pictures[11]。2024年,籌備多年、取材於「醬園弄殺夫案」的電影《醬園弄》,入圍第77屆坎城影展非競賽單元。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陳可辛的伴侶是香港知名演員吳君如,兩人於1997年相識,2004年同居,但並無正式註冊結婚。2006年,兩人誕下女兒陳是知。陳可辛透露曾經在吳君如懷孕時向其求婚,但並未成功[12]。
電影作品
Remove ads
獎項
Remove ads
書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