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為智能汽車業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大陸科技企業華為最早於2012年開始研究汽車相關的技術。現時已與多間汽車廠商達成合作,推出包含華為智能汽車產品或解決方案的車型。
歷史
華為最早於2012年開始進行汽車相關研究。該年5月,華為在2012實驗室下成立了車聯網實驗室,研究電動汽車技術;2013年,華為對外展示了車載通信相關的產品[1]。此後,華為亦開展車聯網、自動駕駛相關的研究,2018年更宣布與奧迪合作研發自動駕駛汽車技術[2]。
2019年是華為消費者BG和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明爭的起點[3],消費者BG CEO余承東在8月開發者大會上官宣包含車機場景的鴻蒙OS與映射手機EMUI的HiCar車載顯示系統[4],車BU總裁王軍在全聯接大會上9月展示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含L4級全棧ADS和智能駕駛、網聯、座艙、車雲和電動等領域解決方案[5]。2020年10月王軍發布華為HI(HUAWEI INSIDE)造車合作模式[6],同月任正非簽發3年有效的「華為不造車」決議[7]。2021年4月余承東在華為智選品鑑會上官宣賽力斯華為智選SF5[8][9][10],12月改名問界並推出M5[11]。2023年11月華為智選(車)更名為鴻蒙智行(即四界)[12]。
2019年5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IAS BU,簡稱「車BU」;「BU」即「Business Unit」之縮寫)正式成立,隸屬於ICT管理委員會管理;此前在華為日本運營商業務部任職王軍ICT業務最高負責人徐直軍點將,擔任車BU總裁,向徐直軍匯報[7]。2020年11月,華為將車BU的業務管轄關係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意味著面向B端企業的汽車業務與手機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在投資層面合併[13]。2021年5月由時任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擔任車BU CEO[14][15],王軍內部降級,9月降職為車BU COO兼任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改向余承東匯報[16]。2023年2月,曝去年被處分的王軍年初已停職[17],由余承東接管車BU CEO[18];5月王軍回歸,8月擔任首席戰略官,9月,余承東升任車BU董事長,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光產品線總裁靳玉志擔任車BU CEO[19],李文廣任車BU總裁[14]。
Remove ads
2023年11月25日,華為與長安汽車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20],分離新公司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華為車BU部分業務的技術、資產和人員將分拆至新公司,2024年1月定名深圳引望(newcool)[21]。華為亦邀請鴻蒙智行合作的四家廠商投資新合資公司[22]。財報顯示,車BU截至2023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300億元,研發團隊規模達到7000人[23],並於2024年一季度扭虧為盈[24];同時華為承諾在八年內,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引望股權比例不低於5%[25]。2024年底,引望從華為獨立,同時保留鴻蒙智行業務於華為終端BG[26][27],報道稱研發成本400多億元,智能駕駛軟體工程師達到4000多人。2025年2月,北京引望註冊1億元成立[28]。
2024年8月,阿維塔入股引望公司[29],分三期出資115億獲取引望10%股份與7個董事席位之一[23]。按前《備忘錄》長安汽車一方投資占股比不超過40%。同月,賽力斯出資115億獲取引望10%股份與1個董事席位[30]。據報道,2024年底鴻蒙智行停止擴容,開闢HI PLUS「第三通道」,阿維塔與廣汽已簽約[31]。
2018年華為成立車BU時明確,「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2020年11月,任正非更在簽發的內部文件中強調「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而該文件有效期3年[32]。2023年3月,任正非繼續發文未來5年不造車[33]。
2021年,有媒體報道稱華為尋求收購或控股小康汽車旗下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和北汽極狐,引發外界對華為期望獲取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並進行造車的猜測[34][35]。對此各相關方均否認有關報道,華為亦重申不造車。2021年6月的聲明中更表示不會控股和投資任何汽車企業,亦透露了原因:一是不具備造車實力,二是避免與華為在海外的重要客戶產生直接競爭[36]。
2023年3月初,智選車品牌問界的各類宣傳物料由「AITO問界」變為「HUAWEI問界」,亦有網友爆料稱問界營銷端的宣傳話術由「華為深度賦能」改為「華為全面主導」。此舉被解讀為華為接近造車的進一步舉措,賽力斯當時回應稱,雙方長期深度跨界合作關係及合作模式均沒有發生變化[37][38]。不過,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3月31日向內部發文,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延長5年;亦明確了華為標識的使用規範,嚴禁將華為、HUAWEI用於整車宣傳和外觀上。故余承東當晚發文要求下架所有帶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39]。
長安汽車在2023年11月投資華為車BU並成立新公司,在雙方協議中,華為承諾不從事整車業務,同時不再從事新公司裡面的業務[22]。
Remove ads
技術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3年11月23日) |
問界是首個搭載華為HarmonyOS智能座艙系統(鴻蒙座艙)的汽車品牌。鴻蒙座艙延續了華為手機及平板的操作邏輯,並針對行駛場景做出了優化,還支持手機、電腦等設備與車機系統進行互聯。華為方面聲稱,有約九成的問界用戶認為鴻蒙座艙是整台車最滿意的特性[40]。
華為車BU曾經包括智能電動產品線,提供包括電驅、充電、電池管理系統等三電產品。2021年6月,該產品線併入新成立的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42]。現時該板塊業務包括DriveONE電驅、高壓快充樁等[43]。
合作模式
華為現時共有三種與車企的合作模式。以華為的參與程度由淺到深排序,分別為:傳統零部件供應商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選模式[44]。
零部件供應商模式是華為汽車業務與車企最早的合作模式。在該模式下,華為作為一級供應商(Tier 1),向車企提供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電源管理、熱管理等零部件[9]。例如,吉利汽車使用華為鴻蒙車機系統,哪吒汽車使用華為的智能駕駛計算平台和雷射雷達,比亞迪汽車使用華為HiCar車機系統[45][46],廣汽傳祺使用華為乾崑智駕[47]等等。
Huawei Inside簡稱華為HI,2020年10月由車BU總裁王軍發布[6]。該合作模式下,華為提供全棧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但產品體驗設計及產品定義仍由車企完成[9]。2024年,華為推出了參與程度更高的「HI Plus」合作模式[29]。

北汽藍谷旗下的極狐汽車系華為HI模式的首家合作車企。搭載華為解決方案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於2021年發布,2022年上市[48]。
然而,這款車型的市場表現並不佳,極狐方面更在發布一年後推出降價約10萬人民幣的新款配置以提振銷量。余承東曾公開表示,北汽(極狐)的產品定義和競爭力存在問題,華為與北汽的合作將升級為智選模式[49]。

長安汽車旗下的阿維塔科技,系華為HI模式的第二家合作車企。
阿維塔科技前身為長安與蔚來的合資公司長安蔚來,但該品牌成立以來鮮有消息傳出,故長安方面選擇另覓合作夥伴發展新能源汽車。2021年,長安蔚來更名為阿維塔科技,並轉由長安、華為和寧德時代三方共同合作打造。同時間亦發布了首款車型阿維塔11[50]。2024年8月,阿維塔入股引望公司,華為與阿維塔的合作模式亦升級為HI Plus[29]。2025年2月,報道稱華為派了近300人的團隊入駐阿維塔重慶總部,並已註冊「塔界」商標。華為回應稱「塔界」與鴻蒙智行無關。[51]
- 阿維塔11(2022年至今):中型純電SUV
- 阿維塔12(2023年至今):中型純電轎車
- 阿維塔07(2024年至今):中型純電/增程SUV
2024年1月,華為與東風集團旗下的嵐圖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協議[52]。次月,華為再與東風旗下的猛士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53]。嵐圖與猛士採用「HI Plus」的合作模式[54]。
- 嵐圖知音(2024年至今):中型純電SUV
- 嵐圖夢想家(2022年至今):全尺寸純電/混動MPV
2024年11月,東風日產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於HI模式打造一款新車的智能座艙系統,使得東風日產成為首個與華為合作的中外合資車企[55]。
鴻蒙智行(英語:Harmony lntelligent Mobility Alliance,簡稱HIMA)品牌,為華為智選(車)模式2023年11月改名而來[12],隨第二「界」——智界S7一同發布[56]。其最早為2021年4月時任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華為智選品鑑會上與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一起官宣[8][9][10]。在該模式下,華為提供整套新能源汽車解決方案,並參與產品定義、造型設計、營銷、用戶體驗、質量管控等環節,而合作車企則負責整車研發、製造和交付[9]。

問界(AITO)品牌由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推出,是智選模式的首個品牌,於2021年12月發布。[11]
2021年4月,華為宣布與小康股份(現賽力斯集團)達成合作,雙方簽署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備忘錄[57];次日發布賽力斯SF5,成為首款華為智選車車型;同年12月,賽力斯與華為發布問界品牌及其首款車型問界M5[58]。
2023年,華為被受讓「問界」中文商標,賽力斯旗下的公司則持有英文「AITO」及其logo商標[59]。2025年,賽力斯集團宣布將斥資25億元收購華為持有的問界相關商標和外觀設計專利。[60]

智界(Luxeed)品牌由華為與奇瑞汽車合作推出,是智選模式的第二個品牌,於2023年11月攜首款車型智界S7發布。[56]
- 智界S7(2023年至今):C級純電轎車
- 智界R7(2024年至今):C級純電SUV

享界(Stelato)品牌由華為與北汽新能源合作推出[61]。首款車型享界S9於2024年北京車展發布[62]。
- 享界S9(2024年至今):全尺寸純電轎車
尊界(Maextro)品牌由華為與江淮汽車合作推出。首款車型尊界S800將為大型純電MPV,於2024年11月26日在華為Mate品牌盛典上首次亮相,計劃於2025年上半年上市[63][64]。
- 尊界S800(2025年至今):大型純電轎車
尚界品牌由華為與上汽合作2025年2月正式官宣,據報道首款新車可能基於原先榮威ES39開發,提供兩個純電續航版本,覆蓋15萬-25萬元售價區間。[65][66]該品牌於2025年4月16日在鴻蒙智行發布會上正式發布,首期投入60億元,共安排5000人加入團隊。上汽為保障車型投產還在上海建設超級工廠[67]。
上汽原董事長陳虹在2021年6月被問及是否會與華為就HI模式合作自動駕駛方案時,指出無法接受華為成為汽車的「靈魂」,車企的靈魂需要自己掌握[68]。2024年7月陳虹退休並由原總裁王曉秋接任董事長,原副總裁賈健旭接任上汽總裁[69],此後11月開始傳出雙方合作意向[70]。2025年3月,賈健旭在《軒轅商業評論》採訪[71][72]中表示商討與華為合作前,陳虹認為華為勢能很大,應當努力抓住此次機會合作;而在2021年上汽則在「靈魂論」時期推動零束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取代分布式架構。零束平台將應用於首款尚界品牌20萬元以下車型與面向海外市場的MG車型。
華為曾與廣汽集團旗下廣汽埃安達成Huawei Inside模式的合作意向。2021年7月,廣汽集團公告稱,廣汽埃安將與華為聯合開發一款中大型純電SUV「AH8」[73]。然而在2023年3月,廣汽宣布該項目改為由廣汽方面自主開發,華為繼續以重要供應商身份參與合作[74]。
對於與華為的合作失敗,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曾在2022年8月的一場行業論壇上表示,華為的零部件質量不錯,但「價格也是不受控的,與華為合作基本沒有議價能力」。
華為內部亦存在由王軍主導的「HI模式」和余承東主導的「智選模式」之爭[75]。HI合作模式曾被指投入成本高,無法短期內產生利潤。智選車模式亦對華為如何協調不同品牌間研發、生產、渠道資源的配置提出考驗,旗下第二個品牌智界的首款車型S7便因關鍵零部件供應不足及與車廠間協同不佳等因素多次延遲交付,上市後的表現亦不如預期[76];華為亦計劃將智界回歸至傳統4S店的銷售模式[77]。
相關事件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