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Apple Pay
蘋果公司推出的行動支付服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Apple Pay是蘋果公司於2014年發布的行動支付和電子錢包服務,整合於Apple Wallet應用中,僅能使用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iPhone 6 或更新機型)、Apple Watch(iPhone 5 或更新機型配對使用 Apple Pay)和 iPad(iPad Air 2、iPad mini 3、iPad Pro 或更新機型)等行動裝置來進行款項支付。主要競爭者為Google Pay、Samsung Pay。這些支付服務各自在iOS、Android使用者中擁有一定的使用客群。
通過 Apple Pay 可與支援 VISA 的 payWave、MasterCard的 Contactless、中國銀聯的閃付、JCB 的 J/Speedy 以及美國運通的 ExpressPay 的非接觸式終端直接相容[1]。初期 Apple Pay 僅限於美國的付款卡,現時Apple Pay已在多個國家及地區開放。[2][3]
Remove ads
歷史
Apple Pay 是在蘋果於2014年9月9日舉行的 iPhone 6 活動上發表。在發表會上,蘋果公司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形容磁條卡片付款的流程是失敗的,因為整套系統必須依靠塑膠卡片上「過時且不安全的磁條介面」、「暴露在外的卡片號碼」以及不安全的「安全碼」[4],庫克認為蘋果將能擔任改良這套系統的角色。Apple Pay 於2014年10月隨著iOS 8.1的軟體更新正式啟用,當時可以使用 Apple Pay 的裝置只有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4]。
Apple Pay 服務在推出前籌備已久,蘋果在多年間收購了數間新創公司、聘用管理人員,並申請了多項與支付相關的專利[4]。蘋果與美國運通、MasterCard和 VISA 合作。這項合作計畫於2013年1月正式展開,而在此之前數間公司已針對蘋果加入計畫的可能性討論多年[5]。一位 VISA 的高層表示其公司內有超過750名員工花費數年來開發加密的「權杖」(token)系統,並與其他協力夥伴的相關團隊有著合作關係[6]。MasterCard在2013年開始參與此一計畫,並希望合作的成果能成為「行動支付的標準」[6]。Apple Pay 發表的同時,MasterCard和 VISA 正在推動支援非接觸式付款的銷售時點情報系統(POS)更新計畫[4]。蘋果接著在2013年接觸數間大型銀行,洽談合作事宜,這些銀行的名字皆嚴格保密。摩根大通甚至設定了一間沒有窗戶的「戰情室」來討論敏感的合作細節。該公司300名負責此計畫的員工中,僅有100人知道合作夥伴是蘋果。其他熟悉此計畫的人士直到發表會時才得知計劃的名稱為「Apple Pay」。蘋果公司在此一合作計畫的參與直到公開發表前一直維持著保密的狀態[5]。
蘋果預期將會對 Apple Pay 系統上發生的詐欺行為負擔一定比例的責任[4]。合作銀行在此服務上擔任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據報導,蘋果與銀行間經過協商後降低了交易手續費。作為回饋,銀行端希望此服務能夠讓更多消費交易經過銀行的信用卡或金融卡系統[5]。在美國,蘋果通過 Apple Pay 對每筆信用卡交易收取0.15%的費用,對每筆簽帳金融卡交易收取0.5美分費用[7][8]。蘋果公司也推出了 Apple Pay 的應用程式介面(API),讓開發者能在其他應用程式中使用此服務[4]。
2015年12月18日,蘋果公司宣布與中國銀聯合作,將在中國大陸推出 Apple Pay。根據蘋果公司發布的新聞稿,Apple Pay 的技術嚴格遵循中國國家和金融行業行動支付標準,並將按照中國監管部門要求完成相關檢測和認證[9]。北京時間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 正式在中國內地市場推出[10]。
2016年9月16日,蘋果宣佈將於日本推出Apple Pay。在日本發售的iPhone 7及iPhone 7 Plus將採用由Sony研發的FeliCa Type-F NFC技術,因為FeliCa在日本擁有較高的滲透率。Apple Pay也支援由當地最大鐵路公司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所發行的Suica,可用來搭乘大眾運輸。
2016年4月21日,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曾向金管會建議阻擋Apple Pay入台,原因包含 Apple Pay 不如國內系統效率高、個資保護不易、課稅資料難以取得、銀行服務成本高以及不利國內產業發展等五大理由[11]。5月11日,時任行政院長的張善政才終於同意開放Apple Pay等國際行動支付進入台灣,同時也要求Apple Pay要與國內非信用卡的支付業者合作,讓金融卡、悠遊卡等業者也有機會上線[12]。 2017年3月29日,Apple Pay在台灣正式上線,首批合作銀行為中國信託、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渣打銀行、台北富邦銀行、台新銀行和聯邦商業銀行等七間民營銀行[13]。
2018年3月30日,在 iOS 11.3 與 watchOS 4.3 更新中,包含了 Apple Pay 添加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互通卡除外)、上海公共運輸卡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將現有交通卡餘額轉移至 Apple Pay 的交通卡上[註 1],或直接在裝置上使用 Apple Pay 金融卡購買新卡片。繫結卡片後,可使用卡片乘坐地鐵、公車、上海磁懸浮等,設定為「快捷公車卡」後,無需 Touch ID 或 Face ID 驗證即可使用卡片。[14]此外,不少城市的公共運輸工具也支援通過Apple Pay銀聯卡支付乘車。[15]
2018年5月,Apple Pay 網頁支付(Apple Pay on the Web)適配中國銀聯。首個支援的商戶為中國國際航空移動官網。
2019年3月25日,蘋果發布與高盛合作推出的MasterCard萬事達信用卡Apple Card。該卡片與iOS「錢包」app深度融合,可以直接從iPhone線上申請用於Apple Pay的電子卡片。通過「錢包」app,使用者可檢視卡片訊息、開支、應還款額和消費記錄等訊息,並可調整透支限額。該卡使用Apple Pay進行一般消費可獲2%回饋,在Apple Store和app store消費則可獲得3%回饋。該卡沒有年費、提現費、逾期費等費用。並且該卡片的消費訊息將不會被蘋果或高盛讀取。一張相對應的設計簡約的實體信用卡也被一同發布。
2019年8月6日,蘋果宣佈於澳門正式推出Apple Pay。目前只支援銀聯,首批合作銀行為工銀澳門和大西洋銀行。
2020年4月8日,蘋果開放添加京津冀互聯互通卡和深圳通,這也意味著Apple Pay支援了中國全國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交通聯合)業務。此後數月內,蘋果相繼開放嶺南通·羊城通、江蘇交通一卡通·蘇州、廈門e通卡、天津互聯互通城市卡和長沙瀟湘卡等中國大陸城市的交通聯合卡片。由於該類卡片僅載有交通聯合標準,因此無法完成商鋪消費和市政服務等實體卡片相同的功能,基本上只剩下乘車功能。
2020年6月2日,蘋果開放添加八達通。因為其使用FeliCa技術,Apple Pay八達通僅支援iPhone 8、Apple Watch Series 3及更新裝置,客戶需將iPhone更新至iOS 13.5才可使用。在日本發售的iPhone 7系列手機雖然也支援FeliCa技術,但無法添加八達通。
2022年2月8日,蘋果在美國推出Tap to Pay功能,商戶可以通過iPhone內建的NFC功能,接受顧客的Apple Pay付款,而無需組態POS機或手機外接終端裝置。
2022年2月起,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被美國制裁的部分俄羅斯銀行,將無法使用Apple Pay服務[16]。
2022年,蘋果在WWDC上發布其與萬事達和高盛合作Apple Pay Later貸款業務。
2024年,蘋果宣布停止Apple Pay Later服務,並稱正考慮推出一項新的分期貸款服務[17]。
2024年,迫於歐盟監管系統的壓力,蘋果將允許競爭對手在 iPhone 上使用非接觸式支付技術,這意味著歐盟使用者將不再局限於使用Apple Pay支付;蘋果被要求最遲於 2024年7月25日之前實施這項變化[18]。
Remove ads
服務
Apple Pay 是一種行動支付服務,能在實體和線上商店結帳時使用特定的蘋果行動裝置支付款項。這項服務能取代傳統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的付款流程,並將之數位化。此服務能讓蘋果的行動裝置與銷售時點情報系統(POS)間透過近場通訊(NFC)、Secure Element(一種專門負責儲存經過加密之付款資訊的晶片)以及蘋果的 Touch ID(只適用於有Touch ID功能的iPhone手機)或Face ID(只適用於有Face ID功能的iPhone手機)和Wallet 互相傳遞資訊[4],在 Apple Watch Series 3 及更新機型以及 iPhone 8 和 iPhone 8 Plus 及更新機型上,最多可以在一台裝置上添加 12 張信用卡、簽帳金融卡或交通卡;在以前的機型上,最多可以在一台裝置上添加八張卡片[19]。iPhone 5 或更新機型的使用者能透過 Apple Watch 使用 Apple Pay,但手錶上並沒額外的生物認證裝置。Apple Pay 在各裝置上並未預設開啟,在支付資訊進入蘋果手錶後,使用者必須輸入一個密碼才能啟用。手錶上的感應器將會確認手錶是否被配戴在持有者手上,若使用者取下手錶,Apple Pay 將會自動上鎖[20]。
這項服務對零售商保密消費者的付款訊息,並在每次交易時都會產生動態密碼[4]。蘋果表示不會追蹤消費者的使用狀況,這些資訊僅限在顧客、商家和銀行之間流通。若消費者的手機遺失,也可透過「Find My iPhone」服務遠端停止 Apple Pay 的服務[4]。
在實體商店消費時,使用者將手持Apple Pay裝置將其靠近商店的POS機。iPhone 使用者可以通過將自己的慣用指輕按在 Touch ID 感測器上(只適用於有Touch ID功能的iPhone手機) 或使用 Face ID(只適用於有Face ID功能的iPhone手機) 照射臉部來授權服務[4],Apple Watch使用者則可通過雙擊手錶上的按鍵來授權服務[21]。在 Apple Pay 正式服務時,有220,000間合作零售商可使用此項服務,包括梅西和布魯明黛百貨公司、連鎖藥局沃爾格林和 Duane Reade、速食連鎖店賽百味和麥當勞,以及蘋果公司旗下的 Apple Store 和 目標百貨、Whole Foods 等其他零售商[22][23]。在應用程式(App)內結帳時,使用者可選擇 Apple Pay 作為付款方式,並透過 Touch ID或Face ID 來授權付款[4]。Groupon、Panera Bread 和Uber的應用程式在服務啟用時即可支援使用 Apple Pay 付款。使用者可透過 iTunes商店帳號或拍攝卡片來將信用卡加入服務中。
與PayPal、支付寶等行動支付方式不同的是,Apple Pay提供的服務僅包含為加入計劃的金融機構在支援Apple Pay上下發虛擬卡片,Apple並不處理交易。在商戶支援方面,仍需留意商戶提供的卡組織或其它支援的支付方式。
Remove ads
除交通卡外,Apple Pay 支援 EMV 的非接觸支付標準,通過各大信用卡網路進行交易,因此不管店家是否特別說明支援 Apple Pay(事實上僅需POS機支援即可),或者使用者的 Apple Pay 中的卡片不屬於店家所在國,皆可在全球各地提供對應卡組織網路的商戶使用。但是不同國家之間或者不同發卡機構間的組態上的不同,旅行者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使用時可能會出現無法支援的情況。現在已知的情況包括:
- 如果簽帳金融卡或信用卡所發行的卡組織不在旅行地提供服務,沒有提供可選的支付方式,或沒有代為處理的收單機構或卡組織聯盟關係,則無法使用。
- 美國發行的 VISA 卡不支援離線資料認證,這導致不能在倫敦交通局等公共運輸服務上使用。
- 加拿大、英國地區以及可能其他非美國地區發行的VISA卡僅支援在EMV的非接觸支付標準下完成支付,不支援傳統的磁條仿真交易。美國大部分的非接觸支付終端目前都不支援 EMV 的非接觸支付標準(即便終端支援EMV的刷卡交易),所以當受影響的旅行者在美國使用 Apple Pay 時,會在 iPhone 螢幕和終端上顯示「無法完成交易」的提示。
- 加拿大大部分銀行會發行含有 Interac (加拿大國家簽帳金融卡系統和主要的資金轉帳網路)和 Visa 的雙結算網路的簽帳金融卡,當它被添加到Apple Pay時,只會走 Interac 的支付管道,所以在加拿大境外不支援非接觸付款。
- 美國發行的美國運通卡不支援 EMV 的非接觸支付標準,這導致不能在倫敦交通局等公共運輸服務以及其他不支援美國運通的磁條仿真交易的終端上使用。
- 中國大陸的Apple Pay對於簽帳金融卡和信用卡目前只提供銀聯且不完全相容EMV的卡片。[24]中國大陸發行的非銀聯卡則無法繫結至Apple Pay。[25]
- 部分日本金融機構所發行的萬事達、Visa或JCB卡在Apple Pay上僅支援基於FeliCa的QUICPay或iD,不支援EMV交易,故只能在日本境內使用。
支援情況
Remove ads
Remove ads
以下公共運輸系統支援Apple Pay中的「快速交通卡」功能。[56]
此外使用支付卡 Apple Pay 還可以搭乘其他接受感應式卡的大眾交通系統,只是如果收費器未支援快捷模式就必須先認證才可感應。
Remove ads
另見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