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峽兩岸關係

台湾与中国大陆之互动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峽兩岸關係
Remove ads


海峡两岸关系,或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兩岸關係臺海關係,部分人士稱陸臺關係中台关系[1],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臺灣以及中国大陆之間的關係[註 2];在現狀下,主要指稱統治臺澎金馬中華民國、以及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关系。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東西方冷戰及其帶來的代理人戰爭中國代表權的競逐、臺灣經濟奇蹟、中國大陸改革开放蘇聯解體及冷戰結束、臺灣民主化本土化運動等内外局勢的變化,其中以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帶來的兩岸分治最為深遠。

事实速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
Remove ads

名词概念

Thumb
(岛屿标记为易于识别并非实际大小)

雖然福建和臺灣也相隔臺灣海峽,但兩地的關係一般称为闽台关系第二次国共内战前的两岸关系往往也归于闽台关系范畴。

1997年與1999年,香港澳門分別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後,中華民國與港澳兩地的關係,亦可納入廣義的兩岸關係,但狹義上排除在外,會另分別以“台港關係”和“台澳關係”稱之。

部分常見的两岸关系相关术语如下所示:

更多信息 两岸关系相关术语的定义或解释 ...
Remove ads

背景與發展

1949年,中國共產黨透過第二次國共內戰擊敗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後,取得並實際統治中國大部分傳承疆域,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則從中國大陸退守至臺灣,雙方相隔臺灣海峽對峙,並均聲稱自身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1950-1970年代末,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依托来自美国军事科技基建乃至农业等方面的广泛支援[4],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全方位压倒性优势。中華民國國軍采取关闭政策渤海廣東封锁中国大陆全部海岸线阻断贸易[5][6],在黑猫中队黑蝙蝠中隊常态化军事侦察的大量情报基础上,中华民国政府曾制定多項計畫准备反攻大陆,但最終沒有付諸實行。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联合国获得中国代表权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之後,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受到急遽壓縮,導致中華民國政府逐漸放鬆對持有中國代表權的堅持,而將目光轉向臺灣境內的各項建設。中国大陆方面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79年停止單打雙不打,并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随后开始百万大裁军,兩岸的武裝衝突暫歇。1987年台灣解嚴後,開放兩岸探親,两岸关系进一步緩和,民間交流逐漸恢復。

1990年代起,伴隨著民主化而起的台灣本土化運動蓬勃發展,其衍伸出的統獨問題,使得两岸关系成为两岸政府和民间重大的敏感议题[7][8];與此同時,兩岸政府形成各自的「一個中國」原則,做為其兩岸政策的方針。1991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同時修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單方面終止兩岸的政治對峙狀態。1992年,代表两岸政府的海协会海基会香港会谈,达成了九二共识,形成兩岸政府以半官方機構進行事務性交流的制度,并为随后两次汪辜会谈铺平道路。1995年李登辉访美演说内容使得中国大陆方面不满,在1996年中華民國首次總統直選前爆发台湾海峡导弹危机。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後,兩岸官方的「兩會」交流機制中斷,雙方的政治關係陷入低潮;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台商投资,两岸进入“政冷经热”状态。隔年舉行的中華民國第2次總統直選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勝出,而民主進步黨的偏獨立場,使得兩岸政治格局持續緊張對立。

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惟臺灣方面隨著臺灣主體意識的興起,逐漸將「一個中國」原則排除在兩岸政策的核心之外。2008年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透過認同九二共識,兩岸恢復透過「兩會」進行的官方交流管道。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會面[9][10],是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11][12]。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識,中國大陸方面即宣布兩岸官方交流中斷[13][14]。2016年末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軍機開始環繞台灣本島飛行,臺灣方面稱此舉是針對其施壓與騷擾[15]。2017年,中國大陸方面視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李大维對於推动台湾参与联合国的言論[16],以及蔡英文政府應對中國大陸的挑釁而进一步提高国防预算[17]。2019年,解放軍軍機首度刻意越過臺灣海峽中線。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台辦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駐美代表蕭美琴等台灣政要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施行制裁,使兩岸關係降到1980年代雙方恢復交流以來的新低點[18]。2023年11月29日,蔡英文表示受难以克服的国内经济和政治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侵台湾的可能性较低,对于主要盟邦美国的对台防务政策,则表示“台湾人民坚定致力于自我防卫,并清楚了解有责任捍卫自己的家园”。[19]

當前,海峽兩岸的關係不僅關乎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以及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主流的中國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

Remove ads

历史

中国历史上关于台湾的记载,有觀點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书》中提到的流求,但不确定该地就是现在的台湾。宋元时期,两岸贸易已很常见。明朝陳第写的《東番記》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自17世纪20年代起,两岸关系受荷兰人西班牙人中國人(包括满族)、日本人的影响,或统一,或分离,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第二次国共内战结束以来,兩岸關係随着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而曲折发展。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邵宗海教授将1949年后的两岸关系史划分为軍事對峙法統爭執、交流緩和、意識對立和互惠协商五个時期。[20]

1625
1650
1675
1700
1725
1750
1775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2050
1625
1650
1675
1700
1725
1750
1775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2050

1949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统治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獲得的大陆地区,而中華民國政府在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仅餘實際统治台澎金馬。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聯合國會員國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代表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急遽受到限縮。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的同时,宣布停止炮擊金門[21],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告以和平統一方式解決台灣問題。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戒嚴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但随着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两岸关系又趋紧张。1991年,民主進步黨臺灣獨立的主張納入黨綱。1996年,解放军进行演习并向台灣外海發射飛彈。1999年,時任總統李登輝發表特殊國與國關係。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经济关系已相當緊密,但政治關係仍停滯不前。2000年,中華民國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2002年,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論,導致兩岸交流減少。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在政治上恢復接觸。2015年11月,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馬英九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被视为兩岸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22]。但自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蔡不承認九二共識,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仍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因此两岸交流再次減少[13]

2023年12月30日,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居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總統選舉電視辯論會表示台獨的定義是「兩岸互不隸屬」,指稱中華民國主權在2300萬臺灣民眾,臺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權互不隸屬[23],隨後引起了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的抗議[24][25]。賴清德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後,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重申反對台灣獨立及中國必定統一[26][27]

2025年3月13日,賴清德總統公開指稱「中國是臺灣的境外敵對勢力」,認為中國正在滲透臺灣,挑撥臺灣社會內部的安定,並透過媒體戰、心理戰、法律戰等方式混淆臺灣人民對於國家的認同[2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隨即稱「臺灣沒有總統,臺灣問題也不是外交問題」[29]。對此,臺灣外交部則駁斥中方誤導國際社會視聽,無視客觀歷史事實——即臺灣地區從未受中國共產黨統治[30]


歷任最高领导人

更多信息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
Remove ads

歷任國家元首

更多信息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
Remove ads

政治關係

海峽兩岸對於政治現狀的不同觀點

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並在1990年代後期實際控制香港澳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岛,从此丧失了代表全中国合法政府的地位”[36]“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37]

1990年代,包括中華民國政府在内的台湾各界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可归为五大类:“国内关系”、“国际关系”、“国内关系中的特别关系”、“国际关系中的特别关系”、“準国际关系”,以及李登輝政府确立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触时的两岸对等原则[38]:1蔡英文执政时期,中华民国政府认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臺灣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39]、“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与中国互不隶属[40][41]

政權的「法統」與認可

Thumb
于1945年的重庆谈判间隙,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曾家岩50号合影,这也是两位国共领袖少有的合影

1949年至1960年間,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出現高度緊張與不穩定的局面。在政治上兩岸互不承認對方的存在及合法性,糾結於聯合國席位間的中國代表權問題,並誓言收復或解放對方。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中國法統的繼承者自居,並將台灣視為一個中國的一部份;相對地,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則在1954年召集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議決在內戰甫爆發時所通過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繼續有效,仍将中國共產黨及其「偽政權」視為叛亂團體,將中國大陸地區视为被竊據的淪陷地區

這一時期,兩岸在對解決對方問題的政策上偏重於武力及軍事手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誓言「解放台灣」,在1950年發動海南戰役佔領海南島;1955年攻打一江山島與佔領大陳島,引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隨後在1958年發動金门炮战,引發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在主動以軍事方式尋求統一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國民黨及蔣中正為訴求對象,在1956年提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並於1957年由毛澤東提議「第三次國共合作」,隨後1960年由毛澤東與周恩來共同擘劃一綱四目,即祖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在北京,台灣當局為地方政府;台灣回歸後,除外交歸於中央外,其餘軍、政、人事「均委於蔣」。以上提議均為中華民國政府拒絕。

而處於被動、缺少縱深的中華民國政府則以防禦為主。为了响应中华民国政府「反攻大陆」的政治口号,同时牵制正處於朝鮮戰爭中的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于1952年后相继发动对中國大陸福建省外海的南日岛战役东山岛战役,均获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在1954年又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對抗來自解放軍的軍事攻擊,但在1958年10月與美國所簽訂的聯合公報中則向美國表示未來「非憑藉武力」(not the use of force)光復大陸,而是憑藉三民主義。一般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對美保證不將其捲入兩岸軍事紛爭的表達。雖然如此,中華民國政府仍派出間諜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同時,中華民國也承受中共的間諜滲透。

此段期間,美國並不否認中華民國對台灣行使權力,卻在國軍節節敗退中為擺脫以往美國介入中國的責任,改而採取袖手旁觀政策(Hands-off Policy,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向遠東地區使節發表之秘密備忘錄),隨後因朝鲜战争認識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為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佔領台灣轉而正式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一方面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又認為中華民國實際控制的台灣是主權未決。雖然美國與中華民國成為軍事防禦同盟,其間美國並未放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保持聯繫,1954年6月起雙方即在日內瓦展開大使級會談

這一時期的海峽兩岸關係,與東西方陣營對抗情勢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和蘇聯的態度起決定性影響。1950年1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臺灣韓國不屬於美國的防區。1950年1月5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朝鮮半島開戰2天後),美國改變立場並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由此臺灣被納入美軍保護範圍。顯然中蘇條約的签订及韓戰是美國太平洋戰略及台海政策改變的原因。內外因素構成了後來台海形勢發展的條件基礎。

這一時期,美國一方面藉由《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防護台灣、澎湖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牽制住蔣中正以反攻大陸將美國拖入戰爭的可能性,兩岸關係從軍事對抗逐漸走向外交角力。

Remove ads

外交形勢的轉變

Thumb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應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邀請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朝鮮問題辯論,與「中國」(中華民國)代表當面對質,成為兩岸外交對抗的經典畫面
Thumb
目前世界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立場
  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認知、了解(acknowledge)「一個中國」政策,但另與中華民國維持非官方關係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1950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权安理會邀請出席朝鮮問題辯論,並就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指責「美國政府武裝侵略中國神聖的領土台灣」是「非法的犯罪的行為」,並與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代表當面對質,譴責其「辜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他没有任何权利代表中国。这个发言的人可能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四億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讲」(當时中華民國代表在聯合國使用的語言是英式英語)。中華民國代表則指稱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只能屬於「自由獨立神聖的中國政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聯合國會議,也是海峽兩岸雙方唯一一次當面外交對質。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出席會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的重大國際會議。1955年,聯合國秘書長哈馬捨爾德訪問北京,成為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組織領導人。在1950年代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形勢大有改觀,与苏联、10个社會主義国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東德阿尔巴尼亚越南)、4个亚洲新興独立国家(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印度)和4个西方国家芬兰瑞典丹麦瑞士)建立外交关系[42],並接連與英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正式外交往來。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聯合國安理會邀請其再次出席會議的請求,表明「臺北不去,北京不來」的宗旨。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有文化大革命,對外先後與蘇聯印度交惡的狀況下,僅有包括法國在內的24個邦交國。

自196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每年委由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友邦申請加入聯合國。然而當時受到冷戰對峙和中華民國政府「漢賊不兩立」政策的影響,西方國家多數承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代表權。中華民國政府積極開展與新興獨立國家的關係,打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空間,1955年襲擊參加國際會議的周恩來失敗。再加上冷戰對峙、眾多西方國家追隨美國腳步的环境,1960年代也成為中華民國外交成果最為豐碩的黃金歲月,1969年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更是達到高峰的70個邦交國。

196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發生珍寶島事件後不久,美國在波蘭首都華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會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關係重大轉變的前奏,海峽兩岸外交攻守形勢自此轉換。

1971年1月,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9年申請加入聯合國未果後,在1971年聯合國大會召開前掌握可能支持通過入會案的足夠票數。同年8月17日,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向聯合國大會遞交一封信及備忘錄,正式要求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列為議程,不過美國對此一議題所提的方案是「雙重代表權」,美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有代表權」,但是「應當規定不剝奪中華民國的代表權」,北京並不同意此一提案,正當聯合國大會辯論此一議題時,季辛吉於10月下旬再度訪問北京,美國提案的雙重代表權自此未獲聯合國內多數國家支持。10月25日,經過表決贊成美國提案者共55票,反對者59票、15票棄權。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劉鍇外交部部長周書楷眼見大勢已去,在請示中華民國政府奉可後,在大會上宣布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隨後,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在聯合國之「中國」代表權。

此時期兩岸雙方均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在反對台灣獨立及中國內部普遍認知的立場上,海峽兩岸同屬一个中國。此一原則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後在國際間更為鞏固,即使有國家願意雙重承認,兩岸政府也不接受雙重承認。

美國於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為此大受打擊,至1976年與中華民國政府維持邦交的國家計23國,其餘世界各國多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英国日本及1979年的美國。美國是最後一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197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辦事處。1976年美軍顧問團金門馬祖撤離。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間的實質外交關係日漸增強、中華民國與美國間的實質外交層次則逐漸降低。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美建交公報》,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中美建交公報》中的用字遣詞頗堪玩味,亦即建交公報雖與上海公報均提及一個中國原則,英文版本在提及美國立場時均係使用「美國認知(acknowledge)此一立場」,但建交公報中文版卻譯為「美國承認此一立場」,就此在法律上擁有不同意義的二個詞,美國並未表示異議,有學者認為美國是企圖保留日後政策模糊的空間,以及減輕中華民國方面的不滿。(李英明張亞中,2000)[來源請求]

Remove ads

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可能性

Thumb
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於2008年參加1025反黑心顧台灣大遊行時揮舞「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旗幟

1984年,金東前線發生六二七事件;1985年,香港《百姓》杂志采访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到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时,胡耀邦坦率地说:「当然啦,国际上谁都知道我们暂时没有力量,确实没有力量」,「这个暂时可能是四五年,也可能是七八年。」[43]1987年,烈嶼前線發生三七事件,7月15日蔣經國總統宣布台灣地區解嚴[註 5],11月2日進一步開放兩岸探親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繼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中華民國總統,著手民主政治改革,同時也推動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主體性方向的政策,並加強對外關係,引起北京不滿。兩岸政治繼續處於對立、以至互不信任、針鋒相對,甚至時有火藥味的狀態。1996年中華民國首次舉行總統直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44]對台灣試射飛彈,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爆發,兩岸關係跌入冰點。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引發北京不滿。2000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直接民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以非常嚴厲的口吻批評「誰要是敢搞台灣獨立,你就沒有好下場!」[45],結果在野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勝出,完成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首次執政。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主張;2003年陳水扁提出「新憲說」。2004年陳水扁連任總統,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發表《五一七聲明》。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希望和平統一,但同時在台獨事實發生或者和平統一無望的前提下,不放棄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來阻止台灣獨立。

2021年3月9日,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海軍上將警告北京正加速其野心,恐6年內攻打台灣,並企圖取代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宣布將與台灣軍隊聯合訓練及提供國防物資以維持防衛力[46][47]。202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喬·拜登APEC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谈[48],习近平向拜登表示中国没有攻打台湾的计划,拜登则强调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49]

2024年6月,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23年4月与欧盟执行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面时否认自己任内有出兵统一台湾的打算,他指出美国正在怂恿中国进攻台湾,但自己不会上当,因为与美国的冲突将摧毁中国的许多成就,破坏中国在2049年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50][51]

Remove ads

政治制度與理念的差異

Thumb
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雙方代表高孔廉鄭立中握手致意

自1950年起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在臺灣實施縣市地方自治,使得非國民黨籍者仍可參與地方層級的選舉,自1987年起開放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從事政治活動、自由辦報或出版刊物。而1991-1992年的國會全面選舉,使中央民意代表擁有更強的合法性。總統李登輝國民大會在民主化與1994年省市長選舉葉爾辛效應壓力下,於1995年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隨後在1996年,中華民國政府首次辦理在台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總統直接選舉。有人認為這次選舉讓中華民國政府擁有更強的正當性[52];也有人認為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沒有領土主權,不能藉由舉辦選舉而就地合法[53]

統獨立場差異

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在2014年3月所作的民意調查,支持統一者合計僅有11.1%,支持獨立者則為22.3%,廣義上維持現狀者則占88.6%。[54]因此,廣義上維持現狀仍是多數台灣人民在解除戒嚴後長期且穩定的民意趨向。

目前,台灣泛藍陣營(中國國民黨新黨親民黨等)多堅持「一中憲法」,其中的基本教義派較傾向兩岸終極統一。而泛綠陣營(民進黨時代力量台聯黨等)則認為「台灣」與「中國」在主權上應該各自分立,其中的基本教義派較傾向台灣應該獨立為一個國家。其中以民進黨最為反對兩岸統一。歷任民進黨籍的中華民國總統大多主張「一邊一國」(陳水扁)、「四個堅持」(蔡英文)等論述與官方立場。

而中國大陸內部亦分為主張和平統一的鴿派和主張武力統一的鷹派[55]

兩岸政黨政策論述

更多信息 地 區, 陣 營 ...

雙方交流與合作

半官方交流

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海峽交流基金會(即「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新加坡舉行會談,是自1949年後兩岸民間代表在獲得官方授權下的首度正式接觸[66]

兩岸官員

2005年2月24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中國大陸前,與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進行会晤,雙方達成十項共同結論。根據2011年9月9日維基解密爆料,2005年5月12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会晤的五天後,宋楚瑜和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見面時暗示,他之所以會前往大陸訪問,其實是受扁的託付,盼轉達民進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願重新展開政治對話。等於證實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於2005年5月12日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在北京的会晤,是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特使身份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会晤,也是1949年之後首次兩岸官員的會面。不過之後因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受到民主進步黨內部及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的壓力,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回臺灣之後被中華民國政府否定代表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特使身份,使两岸关系进展中斷。

2013年10月6日第二十一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办前,萧万长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特使,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会晤,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也首次被允许参与APEC会议,两岸事务协调工作也被认为是两岸关系进展大突破。

2014年2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中國大陸,並與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會面(第一次张王会)。同年6月,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回訪台灣,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再度會面(第二次张王会),是自國共內戰後首次有兩岸部長级官员會面。

2019年3月,高雄市市长韩国瑜访问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深圳厦门,先后与香港澳门中联办相关负责人见面,并与多家企业签订共计32亿新台币的订单。[67]

兩岸政黨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談,並達成五點共識,同意在九二共識上推動兩岸談判。這是自國共内戰以来,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之間首次最高層次的會晤,連戰成為1949年后第一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國民黨最高領導人。

2016年11月1日,時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晤。这是洪秀柱首次以党主席的身份訪問中国大陆,亦是中國國民黨二次在野後,首次訪問大陸。

兩岸執政黨

2008年5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是自國共內戰後首次兩岸執政黨會面。

2015年5月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

官方與非官方

2008年11月6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台北會面,是自國共內戰後首位中國大陸來台的非官方代表與中華民國總統會面。

2023年3月27日,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對中國大陸展開12天的祭祖、交流行程,為中華民國卸任國家元首首次造訪中國大陸[68]

2024年4月1日,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再次對中國大陸展開11天的訪問、交流行程,期間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面[69]

兩岸領導人

Thumb
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新加坡舉行會談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訪問新加坡期間與馬英九進行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海峽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註 7][註 8]

經貿關係

清代的經貿交流

清廷治理台灣後,農地迅速被開墾,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加,移民人口日漸增多,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更加興盛。當時台灣主要的出口物品為稻米、鹿皮與蔗糖,進口物品為紡織品、藥材及其他日用品,最主要的貿易港口為府城(今台南安平)、鹿港(今彰化鹿港)與艋舺(今台北萬華)三地,俗稱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形容此時期最興盛的貿易港口。[70]

近代經貿交流

Thumb
2005年1月29日,中華航空CI581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退居台灣后,长期繼續施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伪政权和叛乱团体,中華民國的對中國大陆经贸立法以此为主导,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完全隔绝海峡两岸间的经贸联系。《取缔匪伪物品办法》通過,規定一律禁止进口「匪伪」物品,1989年6月被廢除。1989年,《大陸地區物品管理辦法》公布,正式开放中國大陆地区物品輸入台灣,准许进口的中國大陆产品範圍包括中華民國经济部公告准許输入的物品。1990年8月,《對大陸地區間接輸出貨品管理辦法》公布,規定中國大陆物品應先出口到中國大陸地区以外的地方,再從這些地方進口中國大陸的商品到台灣地區。[71]

1987年11月,开放两岸探亲后,台湾厂商開始前往中國大陆投資设厂。1990年10月,《對大陸地區從事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規定台湾地区的人民、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如果要投資中國大陸,必須先在第三地区投资设立公司,然後再通過第三地區的公司投資中國大陸。[71]

202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1367.4億美元,佔台灣總出口值的43.8%。出口最大宗是「電子零組件」,達207.6 億美元,其中主要集中於積體電路(晶片)產品等。2021年,台湾对中國大陆出口总额近2500亿美元,贸易顺差突破1700亿美元。[72]2022年7月至9月,台積電收入的22%來自中國大陸[73]

商务和人員往来

自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開放中國大陸探親以來,兩岸民間交流一直在不斷發展,日益頻繁,場面龐大。1991年,在北京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在台北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兩岸「三通」問題(通商、通郵、通航)中,通商與通郵已經解決,而通航問題卻依然旋而未決,而一直得不到較好解決的障礙,主因在與雙方均堅持其自身經濟利益,再者則是航權談判無法避開敏感的政治問題;2003年首次開通「臺商春節包機」,這是兩岸通航之始。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週末包機開通,中國國航的運行圖上增加台灣航線。台灣航線以「國內及港澳台航線」的形式記載。2009年8月31日起,兩岸包機改成兩岸定期班機[74]

在兩岸人員往來方面,台灣地區人士進入中國大陸需持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頒發的「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俗稱「台胞證」),該證件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边检国家移民管理局申請。其頒發條件較為寬鬆,绝大多數台灣人——甚至包括一些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士——都可以取得台胞證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人士進入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則依然有嚴格的限制;在2008年馬英九上台前只接受已經擁有香港澳門或第三地的永久居留權,或是經第三地訪問台灣的大陸團體遊客。2008年7月18日,台灣向中國大陸開放團隊旅遊[75]。2011年6月28日,台灣向中國大陸開放台灣個人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單方面公告自2019年8月1日起暂停台湾个人游。[76]2024年6月1日起,台湾政府禁止旅行社组团赴陸,不過立法院要求撤銷赴大陸禁團令。[77][78]2024年6月27日,陆委会宣布提升中港澳旅游警戒为“橙色”,呼吁民众若非必要,应避免前往旅行[79]

投资

在企業投資方面,台資企業使用第三地投資方式,低調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或是經由中華民國政府同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早期對於台商投資採取完全開放態度,以外商的待遇,甚至一些在地方以高於外商的待遇對待台商。這樣的經濟交流方式,使得許多台商或是人士攜家帶眷,前往大陸工作或是「投資」,了解觀念的差異以及增進彼此的交流。自200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確表態不歡迎具有「台獨」背景的「綠色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並對一些台商點名批評[80]。截至2016年7月,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3.7%。[81]

贸易

Thumb
兩岸人均歷年對比
Thumb
兩岸人均歷年差距

大陆市场对台湾工农业商品采取全面开放进口的政策[82]。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后,中国大陆决定将椰子、菠萝番石榴番荔枝莲雾等十五项台湾水果关税税率由15%清零[83][84]。台湾水果在大陆销量迅速增加后,2010年中国大陆进一步将34项农产品列入ECFA早期收获清单中免征关税,以促进两岸贸易[85]。与此相反,截至2021年9月,台湾明确列出2444项工农业商品禁止从大陆进口,占其所有商品项目数量的约25%,其中被禁止的1038项为农产品,占台湾农产品项目中的37%[86]。此外,台湾还将785项大陆商品归于有条件准许输入项目,对产品规格、材料等设置诸多限制规定[87]。根據官方統計數據,2020年台湾占大陆总对外贸易额的9.8%,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与此同时,中國大陸占台灣近40%的對外貿易額[88]

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林濁水認為:“陳水扁總統時期大幅放寬兩岸經貿政策,但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故意阻擾之、企業界及泛藍整天以「鎖國」攻擊之;因此反而讓陳前總統成為「反西進代言人」,替民進黨開拓了許多選票(這些選票是大多是兩岸經貿開放的受害者,例如因為產業西進增加的失業勞工及許多薪水無法上漲者)”。[89]

在貿易政策方面,2014年台灣爆發了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太陽花學運,反對海峽兩岸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第四條所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2011年3月,兩岸的經貿業務主管部門開始展開服務貿易磋商並達成共識。2012年8月9日舉行的兩岸兩會第八次高層會談上,雙方同意在達成關於該協議文本和市場開放項目的共識後正式簽署。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舉行第九次高層會談並簽署該協議,也向外界公布开放清单。在臺灣,由於部分人士擔憂該協議簽訂前對民間溝通不足,因而導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存查爭議太陽花學運的發生,也使該協議在台灣社會造成廣泛的爭議和討論。2021年3月1日起,中國大陸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引發兩岸爭端[90]。2021年9月18日,中國大陸停止進口台灣的番荔枝莲雾[91]2022年6月,中國大陸暫停進口台灣石斑鱼[92]又阻止台灣文旦柚輸入[93]。2022年12月8日,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吉仲表示,中国大陸没有准许台湾超过百家公司对其出口销售鱼类产品,如鱿鱼秋刀鱼午仔鱼等。[94]2022年,部分台湾食品企业暂未获得注册。2023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已对金门酒厂等63家台灣企业予以注册或更新注册訊息。[95]202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即日起恢复台湾地区番荔枝的输入。[96]2023年8月14日中國大陸方面,商务部对台湾的聚碳酸酯产品採取保证金形式的临时反倾销措施[97]。2023年8月17日,商務部表示,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貿規則。[98]2023年8月21日起,中國大陸禁止從台灣進口芒果。[99]2023年9月,中國大陆方面宣布将结合对台贸易壁垒调查情况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项下给予台湾产品的关税优惠。[100]12月15日,中國商務部認定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101],台湾方面认为这是处于政治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手段干涉台湾选举[102]。2023年12月2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中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部分产品关税减让,自2024年1月1日起,对原产于台湾的丙烯、对二甲苯等12个税目进口产品,中止适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定税率。[103]12月22日起,海關總署決定恢復從台灣進口石斑魚。[104]2024年4月20日,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聚碳酸酯徵收反傾銷稅。[105]9月2日起,海关总署讓台湾文旦柚重新输入大陆。[106]9月25日起,中國大陸停止执行对原产于台湾的鲜水果、蔬菜、水产品等34项农产品免征进口关税政策。[107]

2025年6月,台湾将华为和中芯国际列入出口管制名单。[108]7月9日,中国商务部将八家台湾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109]

法律關係

Thumb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提出兩岸和平協議

目前兩岸雙方的法律都不承認對方為一個擁有完全主權的國家。《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有:「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亦有:「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接受墨西哥媒體專訪是亦說道:「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當然是獨立之主權國家,中國大陸地區亦為我中華民國領土。」[110]曾有立法委員聲請釋憲,要求大法官解釋關於「固有疆域」的定義,司法院大法官釋字328號解釋以此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釋憲機關解釋」,迴避解釋固有疆域的定義。[111]

目前兩岸當局之間依據各自憲制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強調中國大陸或台灣屬於法理上的領土的一部分,但由於現實司法管轄之原因與障礙,兩岸法律實務上互不隸屬,在《憲法增修條文》修訂憲法本文後,中國大陸公民並不擁有中華民國的公民權,自由地區人民亦非中國大陸居民。

中華民國

在兩岸人民的關係方面,目前中華民國政府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之授權,制定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增訂《入出國及移民法》有關大陸地區規定,並再依前者之授權訂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台灣地區公務員及特定身份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許可辦法》、《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商務活動許可辦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管理辦法》等辦法處理兩岸間的人員來往以及經貿交流等問題。对于中華民國政府而言,大陸地區的法院所作出之民事判決,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74條之規定,必須要在不違背中華民國公序良俗的情況下,聲請台灣法院裁定認可後,才可以在台灣地區取得執行名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依据《反分裂國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管理办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办法》、《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船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規规范涉台事务。其中,《反分裂國家法》更是规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兩岸問題的官方行動。依據該法,若臺灣進行法理台獨導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可依法以軍事手段阻止台灣獨立。而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言,台灣地區法院作出的民事判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除應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管轄的、不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或有違大陸地區法律法規的判決不予承認外,[112]還必須經中國大陸各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方予認可。

两岸合作签署的协议

文教體育關係

媒体交流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在1996年開始制定關於台灣媒體赴中國大陸採訪的法律,此規定比中國大陸對其它地區媒體有更嚴格的限制,台灣方面開放TVBS年代電視台中天電視台東森電視台三立電視台等五家電子媒體、《聯合報》、《中國時報》二家報紙及中央通訊社等共八家臺灣媒體,以每月輪派記者方式駐北京採訪。2000年11月《大陸新聞人員進入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採訪注意事項》公布,對中國大陸媒體的採訪也有比對其他媒體更為嚴格的限制,開放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新聞社派員駐台灣,採定點方式訪問,時間也是每月一輪。《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多數中國大陸媒體報導偏頗,加上臺灣大部分新聞媒體和網站都被中國大陸攔截封鎖,讓臺灣的資訊在中國大陸無法流通,於2005年4月10日終止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兩家中國大陸媒體派員駐臺灣的採訪。2008年6月31日,馬英九就任總統後,陆委会委员会议通过恢复让《人民日报》、新华社两家大陆媒体在台驻点案。行政院新闻局也宣布同时放宽大陆媒体赴台驻点记者在台停留时间,从现行的1个月放宽到3个月,并且将首度开放5家大陆地方性媒体申请在台驻点。[114]目前,大陆媒体在台湾可設立最多10家駐點,台湾媒体在大陆可設立最多13家駐點。[115]

音樂交流

兩岸語言文化較為相近,在音樂文化上也有交流。早期的流行歌手受到大陆民眾的廣泛支持與喜愛。例如在早期兩岸對峙嚴峻之時,鄧麗君的甜美嗓音即風靡大陆,曾經與鄧小平合稱老鄧小鄧,也就有“白天聽老鄧,夜間聽小鄧”的說法。[來源請求]

隨後諸如蔡琴張惠妹周杰倫五月天等歌手也受到歡迎。臺灣的閩南語歌曲在中國大陆也有很大[來源請求]市場。中國大陸也有王靖雯(後改名王菲)、崔健唐朝乐队花儿乐队李荣浩那英等歌手進軍台灣,在台灣演藝圈也佔有一席之地。[來源請求]

北京搖滾樂次文化與台北的搖滾樂圈也有許多互動。[來源請求]

電影交流

電影方面,兩岸電影展是2009年創辦的電影節,現今唯一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的影展,由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中國電影基金會共同主辦[116][117]。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生效後,台灣電影不再受中國大陸進口影片配額之限制,提高在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能見度[117]

原本金馬獎也是兩岸電影交流的活動,但因2018年金馬獎典禮上,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獲獎導演傅榆的得獎感言被認為是台灣獨立傾向的言論,引發媒體大幅度報導[118]。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家电影局下令暫停中國大陸電影和人員參獎,導致港澳地區的著名電影明星和電影工作者,為了盡量避免可能的爭議,也不出席金馬獎頒獎典禮[119]

電視交流

綜藝節目方面,台灣蔡康永小S合作主持的《康熙來了》一直在中國大陸網上擁有高的點擊率。不過該節目停播後,台灣本土綜藝節目中國大陸的表現則乏善可陳。

電視劇方面,台灣知名劇集包青天在樂視網上有單一的頻道播映。而中國大陆改革開放後擺脫教條形式的歷史戲劇作品在台灣民間也頗受注意,諸如《宰相劉羅鍋》、《走向共和》(又稱滿清末代王朝)、《還珠格格》、《雍正王朝》等。近年来,两岸电视娱乐的互动更为频繁,中国大陆拍摄的以《甄嬛传》与《步步惊心》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在台湾地区的收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与娱乐轰动。而在台湾拍摄的偶像剧在中國大陸也颇受年轻人关注与喜爱。如:終極系列

文學交流

文學方面,活躍於兩岸的有席慕蓉蔣勳李敖白先勇等人。中國大陆的網路語言或次文化用語如「河蟹」、「糞青」、「光棍」、藍瘦香菇等也被部分台灣人使用或理解。[來源請求]

次文化交流

偶像廚交流

隨著近年來日本流行偶像文化的影響力在中國大陸大幅提升,大陸地區的偶像廚也逐漸增多,同時也引入了MIX等應援方式。[120]這使得兩岸在當代流行文化的交流上更加繁榮,邁出了兩岸民間交流、及新一代年輕人之間交流的新的一步。

配音交流

台灣地區在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為大陸提供了大量配音作品,深受觀眾喜愛。許多大陸觀眾至今偏好台灣配音版本,反映出對語言風格與表演方式的審美選擇。這種文化偏好現象與政治立場並無必然關聯,而更多源自共同語文基礎與早期媒體傳播路徑。至今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中國大陸影音網站上的許多動漫仍沿用台灣配音,反映出台配動漫在大陸人心中的分量。例如動畫電影《灌籃高手》中國大陸普通話版本邀請了20多年前為主角流川楓、櫻木花道配音的台灣配音員官志宏于正昇,另外首映會還邀請到孫中台(安西光義)出席[121][122]

教育交流

大陆普通高校會每年免试招收台湾考生。根据规定,在大学学科能力测验中达到均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申请大陆普通高校,2018年免试招收台湾学生的大陆普通高校共307所。[123]中華民國政府也開始經委託民間團體驗證,採認一些中國大陸高等院校的學歷,還有中國大陆的各樣比賽如文創比賽。2020年4月,中国大陸教育部港澳台办负责人表示,鑒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防控及两岸关系形势,暂停2020年大陆各地各学历层级毕业生赴台升读工作;对已在岛内高校就读并愿继续在台升读的陆生,可依自愿原则在岛内继续升读[124]。2023年7月15日,受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北大党委书记郝平率领北大清华复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5所大陆高校师生共37人抵达桃园机场,這是三年多来大陆高校首次组团赴台交流[125]

两岸情况对比

更多信息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