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围角
香港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围角(英语:Shek Wai Kok),是香港的一个山地,位于新界荃湾区的东北部,现时范围大致上为老围山坡之下、石围角邨一带。
历史
昔日的石围角有不少的原居民村落及寮屋,当中这些村落群形成了乡村石围角村。该村及邻近的老围村均为荃湾区历史最悠久的村落[1]。
19世纪末,当时的荃湾分为四个“约”:海坝、葵涌、青衣及石围角,合称为“荃湾四约”[2]。四个约的首领共同成立了“荃湾全安局”(今荃湾乡事委员会之前身),负责维持荃湾地区的治安[3][4]。
自1960年代中期起,当时的香港政府已计划发展石围角并兴建新的公共屋邨[5][6][7]。为此,政府需要征用石围角村的土地以及清拆附近的寮屋区[5][6],期间有村民因不满赔偿方案而致函理民府反对[6][8],甚至一度向荃湾裁判法院申请控告房屋署[9]。1977年10月,石围角村迁至和宜合道近梨木树邨一带以作重新安置[10][11][12]。经重置后的村落改称为“石围角新村”,至于原址则交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负责兴建公共屋邨[11][13]。石围角新村是获新界小型屋宇政策认可的乡村之一[10][14]。

石围角的公共屋邨发展项目于1977年11月开始动工建设[15][16],按兴建时间排序为当时荃湾区范围内的第14个公共屋邨[15][17][注 1]。在规划新公共屋邨期间,当局曾一度打算以城门谷的原名成安谷[18],将其命名为“成安邨”[11][13]。1977年6月,房委会最终决定采用原地名称石围角作为邨名,定名为“石围角邨”并沿用至今[11][15][17]。石围角邨于1980年至1982年间分阶段落成并陆续入伙,总计有8座楼宇[11][19]。
住宅
石围角的住宅主要位于象鼻山路以南一带,如公共屋邨石围角邨、私人屋苑怡景园均座落于此。至于象鼻山路以北则为乡村式发展用地,以中低密度住宅为主。
- 怡景园
-
石围角邨
-
怡景园
-
海坝村
区内设施
-
城门谷公园
-
城门谷游泳池
-
城门谷运动场
-
蕙荃体育馆
-
石围角公共图书馆
-
石围角社区会堂
-
荃湾救护站
石围角北部的宗教气息甚为浓厚,山上以众多佛教寺院及道教宫观而闻名[2][20]。
-
东普陀
-
圆玄学院
-
西方寺
-
荃湾龙母庙
-
香海慈航
道路
石围角路(英语:Shek Wai Kok Road),是香港的一条道路,位于新界荃湾区东北部的石围角,全长约640米,整体呈西南—东北走向,西接蕙荃路、东至二陂圳路。石围角路贯通整个石围角,是区内的最主要道路,亦是进出石围角邨的唯一公众道路。此外,该道路连同二陂圳路、三栋屋路均为荃湾市中心往返老围、梨木树一带的最直接途径,以及荃湾市中心往返城门隧道的次直接途径[注 2]。
1980年7月20日,石围角路配合石围角邨落成而通车,并于1983年11月4日正式刊宪命名[21]。在石围角路落成初期,原有道路走线为西接德士古道北、东至象鼻山路。但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德士古道北及象鼻山路先后改为高架道路及干线道路,石围角路西端因而修改为连接蕙荃路,东端亦改用下通道形式连接二陂圳路,有关工程于1989年12月28日完成。1990年11月2日,石围角路重新刊宪命名[22]。
石围角路全段实施双程行车,石莲楼对出的行人过路处以西之路段设有路壆分隔东、西行车辆,东行及西行方向各设两条行车线;至于行人过路处以东的路段则仅以双白线作分隔,东行(二陂圳路方向)设两条行车线、西行(蕙荃路方向)设一条行车线。
区内其他街道包括石安街、石贵街等。
-
石围角路东段夜景
-
石围角路中段近石围角新城
交通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荃锦交汇处及德士古道北以东、城门道以北为范围。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