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热带雨林
地球上的生物群系與地理現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墨西哥和许多太平洋岛屿。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对各种生物群落的分类,热带雨林,或热带湿润阔叶林(Tropical moist broadleaf forest),亦可被归类为赤道低地森林(lowland equatorial evergreen rainforest)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2月12日) |
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正常年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至2,000毫米,全年每个月平均气温超过26度,季节差异非常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非常快,是地球上过半数动物、植物物种的栖息居所;每平方公里可以有数百种不同的物种[1]。由于现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2]。
热带雨林树木茂密且品种繁杂,形成了庞大的层状结构,但实际上由于阳光难以穿透层状结构而到达地面,所以底层灌木丛并不多[3],这也为人类及动物徒步穿越树林提供了大便利。由于热带雨林提供了植物优异的生长条件,阳光的照射将使地表很快地被密集而纠缠的藤蔓、灌木丛、树苗占据,从而形成了丛林[4]。
Remove ads
分类
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分类体系长期是生态学与地理学研究的焦点。不同学者基于气候、植被结构、区系组成等核心指标,提出了多样化的分类框架,但核心目标均是揭示热带雨林的生态本质与空间分异规律。
早期热带雨林的分类主要基于气候类型与植被特征的二元划分,核心区分“湿润热带雨林”与“季节性热带雨林”。德国植物学家Andreas Schimper在《热带植被》(Pflanzengeographie auf physiologischer Grundlage)中首次系统提出热带雨林的分类框架,核心依据是气候湿润度与植被季节性。其认为热带常绿雨林(Tropical Evergreen Rain Forest),分布于赤道附近(南北纬10°以内)的非季节性气候区(Af型,柯本气候分类),年降水量>2000mm且无明显干季(月均降水>60mm),植被以高大常绿乔木为主,林冠层连续,附生植物与藤本植物丰富。
而英国生态学家Norman Myers的弟子Peter Ashton与Richard Whitmore在《热带森林》(Tropical Rain Forests of the Far East)中进一步强调垂直海拔梯度对热带雨林的影响,提出“热带雨林的垂直连续体”理论:
- 低地热带雨林(Lowland Tropical Rain Forest):海拔<900m,受赤道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控制,植被结构最接近Schimper的经典定义(如乔木层3-4层,板根、茎花现象普遍)。
- 山地热带雨林(Montane Tropical Rain Forest):海拔900-2500m,受“海拔升高效应”(Massenerhebung effect)影响,林冠层降低(乔木层高20-35m),板根与茎花现象减弱,但保留高位芽植物主导(70%-80%)与革质叶优势(45%-55%),是低地雨林向山地常绿阔叶林的过渡亚型。
Remove ads
而亚洲热带雨林作为全球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因区域气候差异(如季风强度、地形破碎度)与研究视角不同,形成了更具地域特色的细分体系。核心争议集中于“季节性雨林”与“季雨林”的界定,以及“山地雨林”是否独立为亚型。
西班牙生态学家Joaquín Blasco在《东南亚热带森林》(Tropical Forests of Southeast Asia)中将亚洲热带森林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热带雨林群系(Tropical Rain Forest Formation)包含三个亚型:
- 热带低地常绿雨林(Non-seasonal Climate):对应Schimper的经典湿润雨林,分布于中南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非季风区。
- 热带低地半常绿雨林(Seasonal Climate):分布于热带季风区(如泰国、缅甸、中国云南南部),干季显著(3-5个月),林冠层含10%-30%落叶树种,但仍以热带亚洲分布属(如龙脑香科、桑科)为主。
- 热带山地雨林(Montane Rain Forest):海拔>900m,受地形与云雾影响,植被矮化(乔木层高<25m),革质叶比例升高(50%-60%),但保留热带雨林的核心区系(如樟科、壳斗科)。
英国植物学家Peter Ashton在《热带森林的生物地理》(Biogeography of Tropical Forests)中整合气候、区系与植被特征,提出更系统的分类:
- 热带低地雨林(Lowland Tropical Rain Forest):包括非季节性(Af型)与季节性(Am型)气候区,核心特征为高大分层乔木(>30m)、藤本与附生植物丰富(占比20%-30%)、热带区系占比>80%。
- 热带山地雨林(Montane Tropical Rain Forest):海拔>800m,受海拔升高效应影响,林冠层降低(<30m),板根减少,但保留高位芽植物主导(>70%)与革质叶优势(>45%),是低地雨林的山地变型。
- 热带半常绿季雨林(Tropical Semi-evergreen Monsoon Forest):分布于季风区边缘(如印度西高止山脉、中国云南东南部),干季更长(5-6个月),落叶树种比例更高(30%-50%),但仍保留热带雨林的部分特征(如龙脑香科植物存在)。
中国学者结合本土热带雨林的特殊性(如季风影响显著、分布北缘),对分类进行了调整:
- 《中国植被》(1980):将中国热带雨林划分为“湿润雨林”“季节性雨林”“山地雨林”三个亚型,其中“湿润雨林”对应非季节性气候区的赤道雨林(如海南青皮林),“季节性雨林”对应季风区的半常绿雨林(如云南望天树林),“山地雨林”为垂直带变型(如海南五指山雨林)。
- 朱华等(1998-2021):通过云南热带雨林的长期研究,提出“热带季节性雨林”是中国热带雨林的主体,其核心特征为“干季落叶比例<50%、热带区系占比>80%”,与东南亚的“半常绿雨林”为同一类型,反对将“湿润雨林”独立为亚型(认为中国无真正的非季节性热带雨林)。
- 郭柯等(2020):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中沿用“热带季节性雨林”名称,明确其分布于热带季风区(Am型),以区别于赤道区的“热带湿润雨林”(Af型)。
特征
热带雨林降雨量高,每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大约每周38毫米)。其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因此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助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 当中的常绿乔木,是众多树里最高的,他们组成了最高的一层树荫。 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等绞杀植物,系统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种类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高,所以植物能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常绿。
极富铝化,由于当地淋溶作用强烈,基盐如(Ca,Na,K,Mg)被淋溶冲走,故土壤呈弱酸至酸性(养分欠缺),为砖红壤或氧化土,颜色呈红棕或红黄色,土层深厚。
成土过程很快,因热带雨林中,高温多雨,分解及风化过程迅速,土层不明显。
经典热带雨林以赤道低地气候为背景,全年降水均匀(日较差≤6℃,年较差<3℃),植被生长不受季节性干旱限制[5]。但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如印度西高止山脉、中南半岛南部及中国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呈现显著季节性(干季长达3-5个月,年降水量多为1500-2000毫米),温度年较差略高于赤道区(可达8-10℃)[6]。此类区域的植被虽未达到赤道雨林的降水阈值,却通过雾露补给(年均雾日100-200天)、稳定的地下水及微地形庇护(如沟谷、喀斯特洼地)维持了热带雨林的核心特征——高大乔木层(局部可达50米以上)、复杂的垂直分层(乔木3-4层,灌木与草本层茂密)、高物种多样性(单位面积物种数接近赤道雨林的70%-80%)及热带区系主导的植物组成。例如,印度西高止山脉与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均以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为核心建群种,具备板根、茎花等典型热带雨林特征[7]。
Remove ads
主要组成乔木物种有:龙脑香科、香楠、大叶楠、柚木、白肉榕、山榄、大叶山榄、榄仁、土沉香、沉香、香叶树、穗花棋盘脚、海檬果、构树、山林投、山黄麻、号角树、波罗蜜树、桃花心木、面包树、胭脂树等。
森林中下层则为天南星科、兰科、萝摩科、姜科、蕨类、棕榈科、凤梨科、野牡丹科、杜鹃花科等植物所组成,例如:火鹤花、豆兰、球兰、月桃、笔筒树、雨林椰子、野牡丹、着生杜鹃等。
分布


在亚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大片的陆地中,有近1/3面积覆盖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主要位于南北纬10度之间,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热带雨林在巴西境内,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各占约一成。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亚马孙热带雨林。
世界唯一的原始雨林只在马来西亚,当地的雨林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白垩纪时期)就已经形成。
地质史上的暖期,热带雨林除两极附近地区外所有的陆地基本都有分布。

热带森林资源(1990年) 单位:千公顷
Remove ads
特点
热带雨林地区的的土地资源丰富。很多跨国企业都在热带雨林买地,砍伐后当作牧牛埸,以提供牛肉给美国等牛肉需求量极大的国家。而巴西等热带雨林国家为偿还外债,在热带雨林兴建大农场,种植经济作物,如甘蔗植物、棕榈等,出口外国。
咖啡、巧克力、香蕉、芒果、番木瓜、鲕梨和甘蔗等所有在种植园的食物,最初来自热带雨林,且仍然在增长中。在1970年代,中美洲咖啡出口总值30亿美元。许多用于防止损伤的基因变异造成的昆虫,也可从雨林中获得。热带森林供应了250种类的果子。在新几内亚的树林中,251棵种有可食用的生果中,只有43棵在1985年种植的。[8] 产自热带雨林的朱古力是来自可长出50-60颗种子的可可树,该些树是由一种名为“midge”的小苍蝇传播花粉的。
热带雨林也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原因是大量天然“成药”均能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例如,热带雨林拥有可卡因、刺激剂、荷尔蒙避孕法和镇静剂类药物的基本成分。另外,箭毒(麻痹药的一种)和奎宁(医治疟疾的一种药物,提炼自金鸡纳树) 也可在热带雨林中找到。
自然利用
除了吸引人类使用热带雨林外,热带雨林也有非吸引性用途,非吸引性用途通常被总结为“生态系统”。热带雨林在维持生物逻辑分类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控制沉淀物渗透和水浸,增加人类的科学知识。该适用于人类的生态系统,无需任何更新或管理树林。在中国南方的热带雨林中,人们在这里刀耕火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热带雨林和人类是共生的关系,世界上今天大约有2亿人在热带雨林地区生活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